思想政治教育起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分析
The Historical Logic Analysis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0.912277, PDF, HTML, XML, 下载: 495  浏览: 6,393 
作者: 郑懿烽: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起源发展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rigin Development
摘要: 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必要前提。但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理论问题,学术界多年来有着多种解释。而本文将以历史逻辑为既定研究逻辑,简要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强化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与个人、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发展演进,进而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内在逻辑。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many explanations fo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is article will use historical logic as the established research logic to briefly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 important means of strengthening ideology—and individuals, society, and classes, and then explai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internal logic.
文章引用:郑懿烽. 思想政治教育起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12): 1965-197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12277

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诸多观点

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力的逐步提升,教育成为延续生产力的媒介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而逐步兴起,统治阶级为执行社会控制与社会管理的职能,将教育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近现代社会,人们在反思政治与意识形态理论的过程中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

1.1. 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观点

大部分学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探本》一书的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简单物质生产劳动促进了语言、思维的产生,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随着劳动形式的多样化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类产生了维持当前生产状况进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这种需要直接导致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1] 然而,有些学者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一般学界内将原始氏族社会的教育归为德育的教育,提出“原始社会起源论”是否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概念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观点的问题在于,政治现象是阶级社会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教育,政治范畴和道德范畴都是历史范畴,德育也是阶级社会产生的要求,原始社会也有教育,但那是普通教育,是生活知识的一般传授,至多是氏族部落内部和氏族部落之间生活和交往的日常一般规则的传授而已。可以说,教育现象起源于原始社会,思想疏导或训诫教育也起源于原始社会,它为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现象和功能,为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验和习惯的基础。

1.2. 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阶级、国家的形成的观点

部分学者认为“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主要起因。阶级和国家的形成标志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诱因,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动。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必然要通过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执行统治职能,而实现这种目的可以通过“硬”、“软”两种方式,即通过国家机器暴力地维护统治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统治阶级的观点、看法来维护统治。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语境,前者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功能,后者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功能。由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此教育逐渐被政治化,演变成“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学界也对这种理论存在质疑: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将其起源归结于阶级、国家的形成,是否过度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其他的本质因素?问题在于,不是谁在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政治性。恩格斯晚年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区别,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中有两处中要改动,一处是把“教育因素”分成了“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因素 [2]。另一处是把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产生的资产阶级自由竞争思想在“知识领域”里占统治地位改为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 [2],而这个信仰领域显然就是政治思想领域。这里不存在把其他本质因素忽略的问题,因为坚持的是本质规定,本质的多样属性并未被否定。同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阶级、国家的形成相联系,并没有忽视其他本质因素,整个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成熟都是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文明史中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离不开整个教育思想的发展。到了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像政治现象要消灭一样,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退出历史视野被普通教育所取代。

1.3. 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近现代社会的观点

进入近现代社会,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资产阶级革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欧美资产阶级逐步意识到了教育对确立国家政权、实现国家建设的工具性作用。因此,在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庞大的社会变革中,在资本主义力量膨胀、扩张的过程中,甚至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的尖锐冲突中,各国的国民教育运动纷纷萌芽并有序兴起,如法国孔多塞与雷佩尔的“国民教育提案”;瑞士的“自然教育学派”;英国的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与国民教育的有机结合等等,这些趋势都标志着教育的普及化和世俗化 [3]。然而这一观点和第二种观点相似,都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过度政治化的倾向,有“把政治的意识混淆为意识的政治”之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一阶段“国民教育”的历史条件、本质特征还不够充分、清晰,还不足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符合其历史形式、物质基础的教育才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于,其一,《共产党宣言》说得很明确,通过三种客观途径,资产阶级把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因素给予了无产阶级,而在资产阶级社会以前受教育是世袭特权。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的问题,政治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是统治阶级的战略应对,一个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建设,都与政治直接相关。其二,“真正符合历史形式、物质基础的教育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观点是说资产阶级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基础还不够充分,而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资产阶级奠定了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2]。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程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不是同一个问题,前一个回答有与无,后一个回答好与坏。

2. 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的探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观点繁多,且都有相对合理的理论支撑,因此导致学界对于这一问题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无可辩驳的是,这些学说虽然无法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学理意义上的起源,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产生、发展的各历史阶段上的存在与发展的历史事实,因此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存在相对较少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经以下几个阶段:古代“思想政治教育”1的发展、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2、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及其实践。

2.1. 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古代经济水平较低,区域交流受限,古代各文化间独立性相对较强,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分别在东方和西方以两种不同的道路萌芽、发展。

古代东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总体上从统治阶级的需求出发,通过政治思想的传播与灌输来维护国家政权,进行社会管理与建设,同时为维持统治地位兼顾发展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功能。如古埃及政府创建学校来培养统治人才——统治者,和忠于统治的人才——政治家;古印度和希伯来则强调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和确立服从精神的主流地位来维护统治;古代中国如孔子孟子则依托道德教化,试图控制人们的思想观念,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虽然古代东方各国的教育方式不同,但都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稳定政权,安定秩序。

古代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风格则更加迥异,古希腊、西欧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则出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传授政治常识,宣扬其政治信条,苏格拉底宣传其愚民教育理论,柏拉图宣传其社会等级教育等,都指向了一个目的——确立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与思想教育的主导地位,并最终达到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目的。因此,古希腊的思想政治教育又称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欧中世纪,宗教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利用上帝的不可侵犯性与强大力量的特点禁锢大众的思想,利用宗教为封建统治披上永恒地位和天然合法性的外衣,并尽量扩大其社会影响与历史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称为“宗教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则紧紧依附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此外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还主张将政治教育专业化、专门化。正如英国政治家弥尔顿指出的:“应当是学习政治学,了解社会的始末和原因,他们在国家突然处于危急中时不致成为可怜的、随风摇摆的墙上芦苇,不致像我们很多著名的顾问那样最近所表现的道德心的动摇,而是更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4]。

2.2. 近现代的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

近现代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除前文提到的“‘国民教育’兴起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外,还在教育对象的覆盖面上形成了新的特征——对本国和全球的双重影响。

在社会舆论中,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了其本质的“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 [2] 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更强调、注重普及的社会公共的德育,但是通过其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探究其本质,便可发现这种教育的背后暗含的是明显、突出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最终目标还是为了培养支持和服从资本主义制度和政权的公民。如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课程中更强调本国的历史成就和伟大人物,反而美化本国对外侵略的事实。又如资本主义国家对“上帝”信仰的“普世”价值观的推行,牢牢驾驭和巧妙控制人们的思想观念,促使本国公民增强对政权的信心,对国家决策的拥护。在资本主义社会,无论哪个政党掌权,都是资产阶级掌权。因此,虽然资本主义的社会公共德育尽力掩饰意识形态性或政治性,但却在处处进行强有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竭力丑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标榜自己的所谓民主和自由,维护大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此外,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大众媒体、国际外交等方式向全球推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与政治观,逐步实现对本国和全球的双重影响。

2.3.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式飞跃。

在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由于剥削阶级或统治阶级思想上层建筑的虚伪性,把资产阶级的教育看成是不代表任何阶级利益的“一切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模糊的存在,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公开界定与承认,而马克思主义公开承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并界定了清晰明确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对一个阶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阶级意识和阶级思想的教育;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让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就是把教育的权利从少数剥削阶级的权利变为广大无产阶级的权利,就是是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教育。当一个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国家主流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无产阶级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

此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古代、近现代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是让教育摆脱剥削阶级的影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培养劳动人民感情,培养全面的、自由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教育。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划分了人类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5]。

2.4. 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逐渐生根发芽并迅速发展。

毛泽东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创之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广大农民阶级,在工农革命军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决策,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基础得以落实;在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火如荼,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民族解放事业培养了大批干部和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新中国建国时期,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工作,同时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并要求在高校和中学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或政治课。他明确地把群众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并以此为根本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通俗化、大众化 [6]。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开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统称为“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和世界发展到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这一对世界形势的正确判断……在这一阶段,邓小平依据新的时代特征,将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理论化、具体化。邓小平就曾指出:“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 [7] 此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偏重于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内容来看,江泽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拓展到“人学”领域,强调对人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 [8] 的教育;从教育目标来看,江泽民更明确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归结到“人自身的发展”这一理论层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遵循。

胡锦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任务、主要内容以及途径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胡锦涛主要将网络与新型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胡锦涛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尤其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中国的发展和强大震慑了西方,西方霸权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不断挑战我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受到质疑,精神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现实进步之间不协调……中国共产党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大力推进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论成为这一阶段紧迫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理论内容,结合社会实践发展的新特征,以提升全国人民思想道德素养为立足点,以新时代网络媒体为重要载体,以坚定信念为工作指导方针,提出“八个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八对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相关理论,将思政课教师确立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目前为学术界热议,并在学者们的理论讨论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法,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坚定对中国人民的信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学科间的距离被不断拉近,思想政治教育也将进一步融合进其他学术领域,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同时坚定学术界整体的信仰,进而从学术研究人员与教师这一社会层面开始,对广大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克服在意识形态领域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NOTES

1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这里加入引号。

2资本主义国家目前仍没有在官方层面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这里加入引号,以指代类似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76.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3-34, 41, 48, 51, 53.
[3] 李合亮. 思想政治教育探本: 关于其起源及本质的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82, 116.
[4] [英]弥尔顿. 论教育[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36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07-108.
[6] 殷豆豆.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6): 22-26.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66.
[8] 马福运.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本问题初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3): 14-18.
[9] 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N]. 人民日报, 2007-01-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