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目前,以WTO为核心的自由贸易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诸多“隐形贸易壁垒”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由于贸易便利化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和扩大贸易规模,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较为完整且有效的贸易便利化体系,已经成为WTO各成员国的普遍共识。我国的贸易规模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出口增速也同步下降,甚至个别年份出现负增长。为了抓住贸易便利化改革的重大机遇,迎接国际局势带来的新挑战,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成为实现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究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帮助我国出口厂商把握贸易便利化带来的成本优势,积极应对挑战,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出口产品质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学者们关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测度主要以下三种,分别是单位出口价值法 [1] [2]、事后反推法 [3] [4] 和供给需求信息法 [5]。关于关税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施炳展(2016)研究关税对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影响 [6],认为关税下降后我国企业进口中间品的质量整体上升,进而提升最终出口产品质量,且该促进作用在经济集聚度高的地区更明显。关税减让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也得到张沁(2018)和石小霞(2019)两位学者的认同 [7] [8]。关于非关税壁垒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谢建国(2017)、郁鹏(2017) [9] [10] 关注进口国配额和进口数量限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认为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升级有显著正向作用,有利于农产品出口结构升级。刘家悦(2018)关注环境规制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存在U型关系 [11],当规制强度跨过门槛值后对我国出口质量升级起促进作用。唐丹丹、阮伟华(2019) [12] 研究政府补贴的影响,认为政府补贴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产生正向影响,且对高契约密集型行业的产品质量促进作用较大。沈琳、彭冬冬(2020)研究美国对华反倾销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认为反倾销会产生“倒逼效应”推动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13]。
学者们关于贸易壁垒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已获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目前关于贸易便利化与出口产品质量关系的文献较少,所以该问题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继续关注如下问题: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促进还是抑制作用?对出口目的国或出口产品进行分组研究的情况下,原有的作用是否发生改变?基于此,本文利用40个国家2008~2017年的贸易数据,构建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2. 作用机理分析
2.1. 成本降低效应
贸易便利化直接的经济效益是降低贸易成本。对此,出口厂商有两种策略:一是“质量竞争策略”,即贸易成本下降使得出口厂商经济利润增加,从而加大研发投入,改善生产工艺,通过出口差异化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经济利润,形成良性循环。二是“价格竞争策略”,即部分出口厂商为获得竞争优势,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放弃提升质量,此时贸易成本的下降增加了低质量产品的出口概率。总体来看,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取决于这两个方向的影响孰强孰弱。
2.2. 市场规模效应
出口目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降低了出口目的国市场的进入门槛,导致出口市场竞争加剧。一方面,市场竞争激发出口厂商提升质量的内在动力,产生正向的“激励效应”。同时,市场扩大也加速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对出口产品的质量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部分低效厂商得以生存,但缺少提升产品质量的动力,因此竞争带来负向的“气馁效应”。总体上,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取决于这两中作用孰大孰小。
上述两种途径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产生正向或者负向的作用,具体影响的方向和强弱需要通过实证模型进一步检验。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3.1.1. 解释变量
关于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的测算,本文借鉴李坤望(2013)提出的单位价值法 [14]。由于不同产品的出口贡献有差异,因此,采用加权平均方法,给每种产品赋予能与其出口份额匹配的权重,避免简单平均估计结果的偏差。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
表示我国t年出口至i国的出口产品质量,
表示t年我国向i国出口j产品的出口额,
表示t年我国向i国出口j产品出口量。数据主要来源于法国CEPII的BACI数据库。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出口商品种类繁多,为保证代表性,本文只选取t年我国出口至i国出口额占比超过0.1%的商品,所选商品总计在t年我国出口至i国出口总额中占比超过70%。
3.1.2. 被解释变量
关于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数的测算,本文参考Wilson (2003)构建贸易便利化体系框架,考虑到金融服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现状 [15],采用基础设施、电子商务、规制环境、海关环境及金融服务5 个一级指标,细分为14个二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具体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关于数据缺失的处理,参照惯例,沿用前一年的数据。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对选取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参考谢娟娟(2011)的方法采用算术平均法确定相关指标权重 [16],得出的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数越大,阻碍贸易往来的因素越少,两国的贸易越通畅。

Table 1. Trade facilitation indicator system
表1. 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历年《全球竞争力报告》。
3.1.3. 其他控制变量
已有研究表明出口目的国人均GDP、关税水平、市场规模及收入差距会影响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因此本文将以上四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具体说来,出口目的国人均GDP越高、收入分配差距越大,高质量产品需求越大,越有利于我国出口质量提升,故预计为正向影响;关税水平越高,贸易成本越大,不利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故预期为负面影响;出口市场规模越大,可能产生正向或负向影响,因此预期符号不确定,变量说明见表2:
3.2. 模型设定与描述性统计
3.2.1. 面板模型设定
本文选取出口目的国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数、出口目的国人均GDP、关税税率、市场规模指数、GINI系数作为变量加入面板模型。据此,构建的模型如下:
其中,
表示t年i国的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数,
表示t年i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表示t年i国的平均关税水平,
表示t年i国的进口市场规模指数,
表示t年i国的平均汇率水平,
为误差项。模型中的变量均进行对数处理。
3.2.2. 描述性统计和平稳性检验
表3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本文使用Fisher-ADF检验对面板数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后发现,个别变量表现不平稳,但取一阶差分后平稳。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main variables
表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3. 实证分析
进行实证回归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面板模型。由于样本数据为平衡面板数据,先用F检验排除混合估计模型。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中,通过Hausman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
为分析在出口目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存在差异时贸易便利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本文在全样本回归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回归。分组方法如下:将样本国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5)分成高收入国家组和中低收入国家组,然后按照Lall (2000)的方法将出口产品分成低、中、高技术产品三类 [17]。表4为全样本及两次分组回归的详细结果。
从全样本回归结果来看,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存在较为明显地抑制作用。其他因素的影响均符合预期。这表明:出口目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及市场规模扩大,都会使得出口厂商更多选择“价格竞争策略”,或出现“气馁效应”,导致出口质量整体下降。
由分组回归结果可知:高收入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高收入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刺激我国出口厂商更多选择“质量竞争策略”。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正向“激励效应”以及“技术溢出效应”,抵消“价格竞争策略”、“气馁效应”的负面影响,最终对出口产品质量表现为促进作用。从收入差距上看,中、低收入国家及低技术产品出口组中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显著为负,这与现实情况吻合,低收入国家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来自低收入群体收入的降低,导致购买能力降低,因此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产生负面影响。

Table 4. Full sample and group regression results
表4. 全样本及分组回归结果
注:括号里是相应的P值,*、**、***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
3.4. 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说明
参考张杰(2009)的方法 [18],将贸易便利化的滞后一期作为当前变量的工具变量,进行Hausman检验,此时原假设为不存在内生性问题,结果Prob > chi2 = 0.000,拒绝原假设,说明解释变量
有内生性问题,故运用TSLS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分别是滞后一阶、滞后二阶工具变量下的TSLS回归结果:
注:括号里是相应的P值,*、**、***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
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显示,贸易便利化的回归系数符号和大小皆没有太大变化,说明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本文核心结论依旧稳健。其余变量也是如此,不再赘述。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实证回归结果,本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总体上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产生抑制作用,具体影响根据出口目的国人均收入以及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不同而相异。如高收入国家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产生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中低收入国家则仍是抑制作用;如出口目的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越高,我国出口产品中高技术产品的质量越高,中、低技术产品的质量越低。其次,出口目的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产生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关税提升和出口市场规模的扩大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的建议如下:一是继续加大对中、高收入国家的出口,同时增加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政府应该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建立良好关系、加强双方交流合作与经贸联系。二是持续推进国内自贸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提升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积极引导出口厂商选取“质量竞争策略”,利用“技术外溢效应”及“激励效应”,提升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以应对未来严峻的出口贸易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