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运动社区感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the Western Research on Sense of Sport Community
DOI: 10.12677/ASS.2021.101018, PDF, HTML, XML, 下载: 345  浏览: 575 
作者: 张 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关键词: 社区感运动运动社区感Sense of Community Sport Sense of Sport Community
摘要: 社区感是社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社区心理学家重点关注的主题之一。社区感具有环境特异性,不同类型社区中成员所感受到的社区感也存在差异,运动情境中的社区感也不例外,即运动社区感。本文将从发展进程、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等方面对西方运动社区感相关研究进行阐述,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该课题未来的研究趋势。
Abstract: The sense of community is one of the core theme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themes that community psychologists pay attention to. The sense of community is environmentally specific, and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elt by member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mmunities is also different. The sense of community in sports situations is no exception, that i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in sports. 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in Western sports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process,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surement tools, and point out its shortcoming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文章引用:张雅. 西方运动社区感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1): 104-10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1018

1. 引言

社区心理学的诞生,源于1965年5月美国马萨诸塞州Swampscott市举办的社区心理学会议(Bennett, 1965)。社区感是社区心理学领域最早关注的主题之一,也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 社区感

社区感这一概念来源于西方学者们对社区和地方感的阐述。在社会学领域,很多学者对社区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Tönnies (1887) [1] 认为,社区是一个不完全受经济条件约束,且适用于同一地区的亲密关系和共同生活体的关系概念。Gusfield (1975) [2] 则区分了社区的不同用法,其一在于社区的地域性,包括邻里、城镇、城市;其二在于社区的关系性,即只考虑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地理位置,他认为这两种用法不是互相排斥的。正如Durkheim (1964) [3] 所说,现代的社区概念更多的是围绕兴趣、技能的关系进行定义,而不局限于地点。

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新社会学的建立,社区具有了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意义,即一种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普遍的情感联系。从“恋地情结”到“大地虔诚(geopiety)”,地方感所体现的是人与地理环境的一种情感联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 [4]。从产生的过程看,地方感是人与地方互动的产物,是人以地方为媒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经由这种体验,地方成为了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意义不能脱离人而存在 [5]。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地方具有“家”的喻义,是个体回忆与经验成就的积累,能给予人稳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6]。总之,地方感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是人们对于特定地方的情感依恋和认同。

社区感这一概念最早由Sarason (1974)提出,他认为这是人与环境交互过程中所形成的感觉 [7]。具体而言,就是与他人相似的一种感觉,一种被认可的相互依赖,一种为了维系这种依赖而给予他人所需的意愿和信任。该定义的核心思想包括个体不能脱离组织网络而存在,特别是当人们知觉到自己的社区存在感时,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置于群体之中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 [8]。

McMillan和Chavis (1986)总结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对社区感和团体凝聚力的研究,对社区感进行了再定义和推进,认为社区感指的是成员的归属感,成员间及对所在团体的情感,以及通过共同承担工作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共享信念 [9]。同时,提出了社区感的四因素模型,包括成员资格(membership)、影响力(influence)、需求的整合与满足(integration and fulfillment of needs)以及共同的情感联结(shared emotional connection)。成员资格是社区赋予成员在社区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成员对社区的归属和认同,包括界线、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个人投入以及社区成员共有的符号系统;影响力指居民与社区的双向作用;需求的整合与满足反映了个体拥有成员资格可获得的利益;共同的情感联结是个体基于相同的历史背景、相似的经历的共同承诺与信念。

社区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由于环境和成员关系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正如Hill (1996)所说,社区感具有环境特异性 [10]。在已有研究中,主要包括学校社区感(sense of school community)、虚拟社区感(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组织社区感(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sense of community)以及运动社区感(sense of sport community)等。

3. 运动社区感

3.1. 运动社区感发展进程

研究者提出,运动能够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构建一个共同的社区,在该背景下人们拥有的共同兴趣爱好催生了社区感的形成 [11]。这里的社区感即为运动社区感,是运动成员对社区的一种归属感。最初,这一概念并未引起社区心理学家的关注,有关其定义、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并不明确,也鲜有研究者对其进行探讨。Swyers (2005)阐述了瑞格利球场老球迷的社区感,认为这归因于社会空间建设和主人公身份体验 [12]。Lyons和Dionigi (2007)对老年人运动参与者的社区感进行研究,发现共同的运动爱好、同志情谊、相似的生活目标和回馈是其重要因素 [13]。这些研究表明运动的特定环境特征(如社交空间、同志情谊、目标等)很有可能在大学运动环境中也很重要。

19世纪早期,大学校园内的课程过于结构化,学生也缺少相应的社交生活,便开始自发组织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运动起到了构建小型社区的重要作用,也促进了社区感的产生,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很多学者认为,大学生运动参与和社区感会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大学生活满意度、获得学位的动机、社会心理技能和领导能力的发展等 [14] [15]。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大学运动专业化有损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对运动员本身产生消极影响 [16] [17] [18],也就是说这一现象将运动员从大学社区中隔离出来组成了一个附属社区。尽管这一争议持续存在,但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运动至少能帮助创造社区感,使运动员能够存放其依恋感和安全感,与其他校园学生组织是相同的,也可以作为真个校园里中心社区的建设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19] [20] [21] [22]。

尽管运动环境中的社区感还没有被明确定义,但有少数研究者发现运动能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创造社区感,对社区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Hardy (1982)认为,波士顿和其他城市的居民一直尝试重建有意义的社区形式,运动在这一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推动作用 [23]。他还指出,为成年人设计的游戏娱乐空间是有意地尝试直接塑造或控制城市,从而创造出一种有意义的社区感定义。在休闲娱乐方面,野外探险项目和露营也有助于创造社区感 [24] [25]。然而这些研究中并未对社区感是如何产生的进行探索。Tonts (2005)调查发现,运动在创造地方社区感时起着重要作用 [26]。Chalip (2006)认为,社区或者结构较为简单的环境中成员自发产生的社区感,可以利用周围的运动事件来丰富社会生活,帮助其建立社会资本,推动其做出更多的社会行为 [27]。与运动相关的文献表明,运动能够创造社区感,但是有关其产生机制还未被测量或阐述。运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健康水平、推动社会化和社区发展等,都不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发现,都高度取决于运动是如何组织与管理的 [28]。这些文献都认为,社区感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也不是自动产生,即社区的某些特征会让其成员产生社区感。

因此,美国体育管理学家Warner和Dixon在2011年首次明确提出对运动环境中社区感的产生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Warner和Dixon (2011, 2013)先后对大学运动代表队和体育俱乐部成员的社区感的结构进行探索,并建立了两个理论模型,前者包括管理方式(Administrative)、领导机会(Leadership Opportunities)、管理决策的公平性(Equity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竞争(Competition)以及社交空间(Social Space)五个因素,后者则包括共同兴趣爱好(Common Interest)、领导机会(Leadership Opportunities)、自主参与(Voluntary Action)和竞争(Competition)四个因素 [29] [30]。基于这两个基本研究,Warner,Kerwin和Walker (2013)提出,运动社区感概念化势在必行,并构建了一个六因素模型,包括管理方式、共同兴趣爱好、竞争、管理方式的公平性、领导机会和社交空间 [31]。

自此以后,体育管理学和社区心理学领域的学者们开始对运动社区感进行相关研究,更多的是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的社区感。随着青年运动和休闲活动的减少,开发社区感测量工具不仅是对其社区感水平的评估,也有助于寻找能增强社区感的重要因素。正如Cote (2002)所说,同伴和社会联系通常是青年人参与运动的催化剂。因此,在运动员中对社会力量(如社区感)进行定义和测量,能为一项运动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方法与途径 [32]。

3.2. 运动社区感的研究方法与测量

早期对于运动社区感的研究采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包括焦点小组访谈、半结构化访谈等。通过收集运动员的访谈文字资料,对运动社区感的成分进行分析,但这种质性研究的方法得到的只是一个理论构想,无法得知各个成分在运动社区感形成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研究者们也开始使用定量方法对社区感进行测量与研究。Warner (2012),Dixon和Warner (2012)从社区心理学领域出发,采用社区感指数修订版(Sense of Community Index-2, SCI-2)对青年运动员以及青年运动员父母进行测量,这一工具为研究者将其改编为适用于运动领域的量表提供了挑战,其一在于该测量工具源于理论概念研究,而不是从实证研究中得出,其二便在于需要开发具有运动环境特异性的社区感测量工具 [33] [34]。Warner及其同事(2013)通过实证研究,要求运动员阐述其对运动社区感的理解,编制了一个包含六个维度的青少年运动社区感量表,这一成果将社区感的范围扩展到青少年运动环境中,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和提炼,为该理论的定量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31]。此后,社区心理学学者也尝试开发青少年运动社区感测量工具(Silvia, Emma, Fortuna & Guillaume, 2017),该量表是以McMillan和Chavis (1986)建立的社区感经典四因素模型为基础,包括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需求的满足(Satisfaction of Nneeds)、同伴情感联结(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Peers)、社区情感联结(Emotional Connection in the Community)和影响力机会(Opportunities for Influence)五个因素在内的青少年运动社区感量表(the Sport Sense of Community in Adolescence Questionnaire, SSCAQ) [35]。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就已有研究来看,西方运动社区感的研究还是十分欠缺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社区感概念尚不明确。大多数已有研究在对运动社区感组成要素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的同时,并未对运动社区感进行操作性的定义。同时,已有研究大多数着眼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社区感,也就是说已有的理论构建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未来研究应当致力于对运动社区感下一个操作性定义,从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双重角度进行维度构想。

运动社区感的测量工具尚不完善。先前研究者们对运动社区感进行测量时,部分研究直接采用社区感测量工具(如修订版社区感指数等),另一部分研究者依据构建的运动社区感理论模型,借鉴社区感量表条目,编制出适用于特定运动环境的运动社区感量表。这两者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前者无法对运动情境的特殊性加以测量,后者将运动情境范围过于缩小,所编制的量表无法适用于所有运动情境。在未来研究中,开发运动社区感测量工具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有助于更清晰地揭示运动对于社区建设的作用。

纵观国内,尚未有学者对运动社区感进行相关研究,在社区心理学中国化的大趋势下,我国学者也应当引起一定的重视,在中国化背景下探讨国人运动社区感的理论结构,及其对运动员产生的影响,也能对体育管理者与组织者的工作带来更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Tönnies, F. (1887) Community and Society. In: Lin, J. and Mele, C., Eds., The Urban Sociology Reader, Routledge, London, 7.
[2] Gusfield, J.R. (1975) The Community: A Critical Response. Harper Colophon, New York.
[3] Durkheim, E. (1964)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Free Press of Glencoe, New York.
[4] Tuan, Y.F. (1974)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5] Steele, F. (1981) The Sense of Place. CBI Publishing, Boston.
[6] 张中华, 张沛, 王兴中. 地方理论应用社区研究的思考——以阳朔西街旅游社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09, 29(1), 141-146.
[7] Sarason, S.B. (1974)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Prospects for a Community Psychology.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8] 杨超, 陈红, 罗念, 尹明. 西方社区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理论, 方法, 研究领域及其启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4(1): 103-112.
[9] McMillan, D.W. and Chavis, D.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6-23.
https://doi.org/10.1002/1520-6629(198601)14:1<6::AID-JCOP2290140103>3.0.CO;2-I
[10] Hill, J.L. (1996)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4, 431-438.
https://doi.org/10.1002/(SICI)1520-6629(199610)24:4<431::AID-JCOP10>3.0.CO;2-T
[11] Schimmel, K.S. (2003) Sport. In: Christensen, K. and Levinson, D. Eds., Encyclopedia of Community: From Village to Virtual World, Sage, Thousand Oaks, 1334-1336.
[12] Swyers, H. (2005) Community America: Who Owns Wrigley Fie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History, 22, 1086-1105.
https://doi.org/10.1080/09523360500286783
[13] Lyons, K. and Dionigi, R. (2007) Transcending Emotional Community: A Qualitative Examination of Older Adults and Masters’ Sports Participation. Leisure Sciences, 29, 375-389.
https://doi.org/10.1080/01490400701394881
[14] Pascarella, E.T. and Smart, J.C. (1991) Impact of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 Participation for African American and Caucasian Men: Some Further Evidenc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2, 123-130.
[15] Zimbalist, A. (2001) Unpaid Professionals: Commercialism and Conflict in Big-Time Spor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16] Bowen, W.G. and Levin, S.A. (2003) Reclaiming the Game: College Sports and Educational Valu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https://doi.org/10.1515/9781400840700
[17] Gerdy, J.R. (2006) Air Ball: American Education’s Failed Experiment with Elite Athletics.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Jackson.
[18] Sperber, M. (2000) Beer and Circus: How Big-Time College Sports Is Crippl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enry Holt, New York
[19] Chu, D. (1989) The Character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ercollegiate Spor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20] Hyatt, R.W. (1977) Intramural Sports: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The C. V. Mosby Company, St. Louis.
[21] Rader, B.G. (1983) American Sports: From the Age of Folk Games to the Age of Spectators.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22] Smith, R.A. (1988) Sports and Freedom: The Rise of Big-Time College Athle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3] Hardy, S. (1982) How Boston Played: Sport, Recreation, and Community 1865-1915.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Boston.
[24] Lyons, K. (2003)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among Summer Camp Staff. World Leisure, 45, 55-61.
https://doi.org/10.1080/04419057.2003.9674337
[25] Sharpe, E. (2005) Delivering Communitas: Wilderness Adventure and the Making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 255-280.
https://doi.org/10.1080/00222216.2005.11950053
[26] Tonts, M. (2005) Competitive Sport and Social Capital in Rural Australi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1, 137-149.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05.03.001
[27] Chalip, L. (2006) Towards Social Leverage of Sport Events.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11, 109-127.
https://doi.org/10.1080/14775080601155126
[28] Chalip, L. (2006) Toward a Distinctive Sport Management Discipline.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 1-21.
https://doi.org/10.1123/jsm.20.1.1
[29] Warner, S. and Dixon, M.A. (2011) Understanding Sense of Community from the Athlete’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5, 257-271.
https://doi.org/10.1123/jsm.25.3.257
[30] Warner, S. and Dixon, M.A. (2013) Sports and Community on Campus: Constructing a Sports Experience That Matter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54, 283-298.
https://doi.org/10.1353/csd.2013.0044
[31] Warner, S., Kerwin, S. and Walker, M. (2013) Examining Sense of Community in Sport: Develop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SCS’ Scale.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7, 349-362.
https://doi.org/10.1123/jsm.27.5.349
[32] Côté, J. (2002) Coach and Peer Influence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through Sport. In: Silva, J.M. and Stevens, D.E., Eds.,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Sport, Allyn & Bacon, Boston, 484-502.
[33] Warner, S. (2012) The Community Impact of a Short-Term Sport Event for Adolescents. 2012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 Conference, Seattle, 23-26 May 2012.
[34] Warner, S., Dixon, M.A. and Chalip, L.C. (2012) The Impact of Formal versus Informal Sport: Mapping the Differences in 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40, 983-1003.
https://doi.org/10.1002/jcop.21506
[35] Luzio, S.S.D., Emma, G.D., Procentese, F. and Martinent, G. (2017)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Sport Sense of Community in Adolescence Questionnaire (SSCAQ).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45, 783-795.
https://doi.org/10.1002/jcop.2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