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关键词英译对比——以冯友兰和华兹生英译本为例
The Comparison of Key Words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Xiaoyaoyou—A Case Study of English Versions of Feng Youlan and Burton Watson
DOI: 10.12677/ML.2021.91008, PDF, HTML, XML, 下载: 857  浏览: 3,262 
作者: 李乐男: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关键词: 逍遥游天池六气Xiaoyaoyou Ming Tianchi Six Qi
摘要: 冯友兰英译的《庄子内篇》是我国译者第一部庄子的选译本,华兹生的《<庄子>全译》目前已成为汉学界引用最为频繁的一个译本。但两者所译的目的和方法不甚相同,这造成了《庄子》中特有哲学内涵传达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比两个译本在关键词如冥、天池、六气、逍遥的译词选择,不仅可以看出译者对关键词的理解与解释,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把握程度。
Abstract: Chuang-Tzu: A New Selected Translation with an Expo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Kuo Hsiang by Feng Youlan is the first selected translation of Zhuangzi by Chinese translators, and 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 by Burton Watson has become the most frequently cited translation in Sinology. However, the purpose and method adopted by two translators are different, 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in Zhuangzi. In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translations of keys words, such as Ming, Tianchi, Six Qi, and Xiaoyao, we can not only see how they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key words, but also see to what extent they grasp Zhuangzi’s philosophy.
文章引用:李乐男. 《逍遥游》关键词英译对比——以冯友兰和华兹生英译本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1, 9(1): 47-5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1008

1. 引言

纵观整个中西方文化交流历程,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实践从明末清初开始,最早的中国哲学典籍译本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四书》拉丁文译本,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具体到《庄子》的英译则是从19世纪开始。

1881年,巴尔福(Frederic Henry Balfour)翻译并出版了《南华真经:庄子著作及道家的哲学家》(The Divine Classic of Nan-Hua, Being the Work of Chuang Tze, Taoist Philosopher)。1889年,翟理斯(Herbert Giles)出版了《庄子:玄学家、道德家和社会改革家》(Chuang Tze: Mystic, Moralist, and Social Reformer),这是英语世界第一个《庄子》的全译本。1891年,理雅格(James Legge)英译出版了《庄子》(The Writings of Chang Tzu),发表在米勒(Max Muler)的东方圣书里。1933年冯友兰在上海出版了《庄子内篇》的英译本。1939年韦利(Arthur Waley)在伦敦出版了《中国古代的三种思维方式》(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1942年林语堂在《中国与印度的智慧》中写了《庄子,神秘主义者和幽默者》(Chuangtse, Mystic and Humorist)一文,译出了内七篇中除了《人间世》以外的六篇以及外杂篇中的《秋水》、《骈拇》、《马蹄》、《肤箧》、《在宥》。1960年,华裔学者陈荣捷(Wing-Tsit Chan)在纽约和伦敦出版了《中国传统资料》(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包括了《庄子》的四篇译文。1963年威尔(James R. Ware)在纽约出版了《庄子故事集》,这是20世纪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1968年,沃森(Burton Watson)出版《<庄子>全译》(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1974年冯家福(Gia-Fa Feng)和简·英格利希合译的《庄子内篇》(Chuang Tsu: Inner Chapters)出版。1981年英国汉学家葛瑞汉(A.C. Graham)出版了((庄子》选译本。1994年著名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 Mair)出版了《逍遥于道:庄子的早期道家寓言故事》(Wandering on the Way: 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1997年,汪榕培、任秀桦出版了《庄子》(Zhuang Zi)全译本[1]。

冯友兰是著名的哲学史家和哲学家,又曾在美国留学和讲学,因此他的译本在英语世界中有较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庄子内篇》也是我国译者第一部《庄子》译本。沃森在翻译《庄子》前就己译过《墨子》、《韩非子》、《荀子》等诸子散文,因此有丰富的中国古籍英译的经验,加上他大量吸收了中外学者最新的《庄子》研究成果,兼顾了译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出版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最佳译本,并成为西方汉学界引用最为频繁的一个译本。

2. 译本介绍

2.1. 冯友兰《庄子内篇》(Chuang-Tzu: A New Selected Translation with an Expo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Kuo Hsiang)

1933年,冯友兰翻译出版了《庄子内篇》(Chuang-Tzu: A New Selected Translation with an Expo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Kuo Hsiang),这是我国译者英译的第一部《庄子》选译本,也是冯友兰毕生英译的唯一一部中国哲学典籍。冯友兰只翻译内七篇,除了这七篇被公认为是庄子的著作外,还因为他认为这七篇能够体现庄子的主要观点。在1989年的重印本中,除了初版的前言、导言、正文译文及以“郭象哲学特点”为题的附录外,还添加了《中国哲学简史》中的《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作为附录二。在冯友兰之前,《庄子》英译本已有许多。

冯友兰在前言中说明了他重译《庄子》的两个原因。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解释与评论。就目前的《庄子》英译本而言,从文学或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好的、有用的,然而在解释《庄子》一书时这些译本似乎并未触及作者真正的哲学精神。另一个原因是冯友兰认为清代的学术在校勘古书方面取得的大量成果使许多古书变得较为清晰易读,但是早期《庄子》的英文译本似乎没有利用这些学者的劳动成果。除此之外,教学经历似乎也推动了他对《庄子》的英译。1925年他在华语学校开设课程,为一些来华的外国人教授《庄子》,这门课的读本便是后来冯友兰《庄子内篇》的英译本 [1]。从冯友兰对翻译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作为一个译者和哲学家的结合体出现在译文当中的,他对庄子哲学有着自己的见解,而英译的首要目的是突出《庄子》的哲学思想,因而他的正文译文中夹杂着许多郭象注以及自己的评论。

2.2. 华兹生(Burton Watson)《<庄子>全译》》(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

1964 年,美国汉学家华兹生(Burton Watson)翻译出版了《庄子》的选译本——《庄子菁华》(Chuang Tzu: Basic Writings)。该选译本除了内七篇之外,还包括外、杂篇的《秋水》、《至乐》《达生》和《外物》的译文。1968年,华兹生出版了《<庄子>全译》(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该译本是20世纪第二个《庄子》的全译本,出版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最佳译本,并成为西方汉学界引用最为频繁的一个译本。

华兹生译本除正文翻译外,还有长篇的导言以及索引。对于《庄子》的内容,华兹生用一个词——自由——概括《庄子》的主要思想。他认为庄子主张摆脱世俗偏见和看法进而从社会中解放出来。其他学派追求成为“政治或知识精英”(political or intellectual elite),而庄子追求成为“精神精英”(spiritual elite)。就《庄子》的语言来说,华兹生认为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为了表明语言本质上的无意义,庄子故意用语言表示与普通含意相反的意义,虽然他的语法、句法都很正常,但他所言却与其他人恰恰相反。于是,言语的价值或含义便发生逆转。此外,华兹生认为尽管《庄子》以散文形式呈现,但是用的是诗化般的语言(words in the manner of a poet),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诗歌之一(one of the greatest poems of ancient China),因此在华兹生看来,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表达和意象是尤为重要的。关于《庄子》篇章组成,华兹生介绍了内、外、杂篇的区分,还推测了外、杂篇的成书时间和原因。他倾向于外、杂篇为后来者所写,因为外、杂篇中有些篇章则似乎要将道、儒、墨、法合成一个统一的分等级的价值体系,且其中的某些篇章既无郭象注评,也与内七篇思想没有太大关系。

导言部分概述了庄子的生平、思想和文本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出华兹生对庄子其人、其思想以及道家学派的广泛认识。

3. 关键词对比

3.1. 北冥/南冥

关于“北冥/南冥”,华兹生与冯友兰的主要分歧在于“冥”的翻译。华兹生将“冥”译为“darkness”,而冯友兰将其译为“ocean”。

在《逍遥游》原文中,“冥”出现在以下段落: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冯友兰:In the Northern Ocean, there is a fish, by the name of kun, … When this bird moves itself in the sea, it is preparing to start for the Southern Ocean, the Celestial Lake. [2] )

(华兹生:In the northern darkness there is a fish and his name is Kun.… When the sea begins to move, this bird sets off for the southern darkness, which is the Lake of Heaven. [3] )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冯友兰:In the question put by Tang to Chi, there was a similar statement: “In the barren north, there is a sea, the Celestial Lake.” [2] )

(华兹生:Among the questions of Tang to Qi we find the same thing. In the bald and barren north, there is a dark sea, the Lake of Heaven. [3] )

关于“冥”的注解,主要有三种含义 [4]。第一,“冥,幽也”。该解释出自《说文解字》。东方朔在《千洲记云》也曾记:“水黑色,谓之冥海,无风洪波百丈。”第二,冥为海。唐成玄英《庄子疏》:“溟,犹海也,取其漠漠无涯,故谓之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北冥’本亦作溟,觅经反,北海也。”第三,冥为极。清郭庆藩在《庄子集释》中解释:“溟,谓南北极也,去日月远,故以溟谓名也。”罗勉道:“北冥、南冥非泛言北海、南海,乃海之南北极处,以为其广远杳冥,故曰冥。”从注解看来,“冥”的初始之意当为“幽”,为幽暗不明。“冥”有“海”的意思从《庄子》发展而来,根据原文可以看到,“北冥有鱼”谓鱼生活在海里,“北冥/南冥”又与“天池”相联系。

“dark”本意为黑暗的(with little or no light)或者深色的(not reflecting much light; approaching black in shade),但其引申义也较为丰富,如神秘的(mysterious)、偏僻的(remote)、蒙昧无知的(ignorant)、悲剧的(tragic)、邪恶的(evil)等等。从“冥”和“darkness”的基本含义来看,华兹生选“darkness”来翻译“冥”似乎有可颂之处,因为它能较好的对应中英文的意义。但在《创世纪》中,“darkness”为宇宙的原始状态,“上帝说:要有光”(Let there be light),则光为昼,暗为夜,“light”便从“darkness”中诞生,“darkness”是与“light”相对的,它便有了特殊的宗教色彩。在希腊罗马神话中,通往冥界的Acheron(阿刻戎河)也是一条黑色的大河,由一个满面胡须的船夫卡戎将亡灵们摆渡到对岸。那么“darkness”就被蒙上了一层“邪恶”(evil)的色彩。

“ocean”意即为洋(a very large expanse of sea),有广袤无垠之意,也正与“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鲲鹏”的巨大体形相照应,且不会像“darkness”那样招致文化误读。

从中英释义来看,无论是华兹生译为“darkness”还是冯友兰译为“ocean”都有其合理性。但从英文角度及读本受众来看,这两个译词所传达出的意象差别较大,笔者则相对倾向于冯氏的译词选择。

3.2. 天池

对于“天池”的翻译,华兹生将“天池”译为“the Lake of Heaven”,冯友兰选择的译词为“the Celestial Lake”。关键在于对“天”如何理解。

关于“天池”释义,有四。其一便为海。在解释“北冥/南冥”时,已提到“天池”与其的对应关系,“南冥者,天池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成玄英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也。”南朝宋王韶之《殿前登歌》:“沔彼流水,朝宗天池。”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其二,天上仙界之池。唐韩愈《漫作》诗之一:“玄圃珠为树,天池玉作砂。”明李东阳《与李中舍应正同饮时旸邸》诗:“又如骤天马,雾鬣天池通。”赵光荣《里湖纪游》诗之四:“神物在天池,烟云与吞吐。”其三,指山顶之池。唐杜甫《天池》诗:“天池马不到,嵐壁鸟纔通。”宋范仲淹《天池》诗:“岳顶见天池,神异安可度。”其四,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九坎间十星,曰天池。”除第四种释义以外,都强调自然的、天空下的池或海。

华兹生在导言部分阐述过对特定哲学词汇处理的手段,尤其是对“道”和“天”的处理。“…… I have rendered Tian as “Heaven” or “heavenly” in nearly all cases. Zhuangzi uses the word to mean Nature, what pertains to the natural, as opposed to the artificial, or as a synonym for the way. This, too, is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Mozi or Xunzi meant by the word Tian, but again the reader may judge the differences for himself.” [3] 华兹生将带有迷惑性的、关键的哲学词汇的理解交给了读者。而根据接受美学,在读一部作品时,读者曾经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记忆会参与到这次的阅读中,产生阅读期待,即期待视野的形成。期待视野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阅读重点以及态度和评价。

“heaven”在英文中可指天空(the expanse of space that seems to be over the earth like a dome),但其宗教色彩极为浓厚。它在宗教中的含义为上帝和好人去世后居住的地方(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Deity and the blessed dead)、极乐之地(a place or condition of utmost happiness)。而“celestial”指位于天上、天空的或外太空的(positioned in or relating to the sky, or outer space as observed in astronomy)。虽也有天堂的(belonging or relating to heaven)意思,但与“heaven”相比,“celestial”偏文学性,且比“heaven”引起的文化误读要少得多。

从其英文释义来看,华兹生的选词较冯友兰略逊一筹,而这并不是华兹生的理解不到位,他虽然理解庄子的“天”是更加偏向于自然,但他将译词的理解丢给了英语受众,则容易导致文化误读。

3.3. 六气

“气”是中国哲学中特有的名词,华兹生与冯友兰对“气”的译词选择仍有不同。华兹生将其译为“six breaths”,冯友兰将其译为“six elements”。“气”出现在以下句子中: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冯友兰:But suppose there is one who chariots on the normality of the universe, rid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ix elements and thus makes excursion into the infinite, what has he to depend upon? [2] )

(华兹生:If he had only mounted on the truth of Heaven and Earth, ridden the changes of the six breaths, and thus wandered through the boundless, then what would he have had to depend on? [3] )

对于“六气”,有六种说法 [5]。一为“阴、阳、风、雨、晦、明”说,出自杜预注《左传》:“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指的是六种疾病。二为“朝霞、正阳、飞泉、沆瀣、天玄、地黄”说,出自李颐,与先秦的神仙说、养生术有关。三为“天地四时之气”说,出自陆德明的《庄子音义》。四为“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说,出自王应麟:“六气,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而火独有二。”与中医中的“五运六气”理论有关。五为“雨、旸、燠、寒、风、和”说,出自郭庆藩:“《洪范》雨旸燠寒风时为六气也。雨,木也;旸,金也;燠,火也;寒,水也;风,土也;是为五气。五气得时,是为五行之和气,合之则为六气。气有和有乖,乖则变也,变则宜有以御之,故曰御六气之变。”这其实也是“五运六气”的翻版。六为“六情说”,同样出自郭庆藩的观点:“六气即六情也。《汉书·翼奉传》奉又引师说六情云: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贪狼,申子主之;东方之情,怒也,怒行阴饿,亥卯主之;南方之情,恶也,恶行廉贞,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宽大,己酉主之;上方之情,乐也,乐行奸邪,辰未主之;下方之情,哀也,哀行公正,戌丑主之。”这指的是律历阴阳之占。无论是哪种说法,好像“气”都有其具体形态,没有摆脱物质属性。而庄子的“气”应该是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宇宙本体,恰好与“天地”对应。

基于此理解来看两位译者的选词。“breath”有气息(the air taken into or expelled from the lungs)、呼吸能力(the power of breathing)、微风(a slight movement of air)、迹象(a sign, hint or suggestion)的意思。据此看来,气息当有人的属性,而微风充斥于天地之间,是以成为华兹生选择的理由。“element”的基本含义是基本组成部分、元素(a necessary or typical part of something),引申义有构成宇宙的物质要素(one of the four substances: earth, air, fire and water)、自然环境(a natural or suitable environment)、恶劣天气(bad weather)等。冯友兰选择“element”便是认为“气”是构成宇宙的要素,同时“element”还可以表示一种适宜的自然环境。

此外,从“六气”的对应词“天地”来看,华兹生将“天地”译为“Heaven and Earth”,而冯友兰则译为“the universe”,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窥见两者对庄子所说“天地”的把握。“天地”并非只指天上和地上,而是偌大的宇宙整体。这样一来,“element”作为构成宇宙要素的抽象物质,看起来更为贴合庄子思想。

3.4. 《逍遥游》

对于《逍遥游》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是导致两位译者选词不同的主要原因。冯友兰将其译为“The Happy Excursion”,华兹生译为“Free and Easy Wandering”。

冯友兰认为《逍遥游》中的几个故事所蕴含的思想包括什么是幸福以及获得幸福的不同等级。他将“逍遥”与“happy\happiness”等同了起来,认为“逍遥”即“幸福” [6]。对于什么是幸福,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本性,只要事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发挥能力,他们都是同等的幸福(Everything is happy, if it is allowed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nature)。尽管大鹏与小鸟的能力差别极大,大鹏能飞九万里,而小鸟只能飞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但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它们就是同样的幸福。此外,幸福有其相对性和绝对性。列子乘风而行,“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的行动依赖风,所以其幸福在这个范围中是相对的。而绝对幸福便如庄子这般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能够获得绝对幸福,是因为他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区别,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他还指出,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就是为每个人求得相对幸福(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philosophy of Chuang Tzu aims at achieving precisely such relative happiness for every man)。这样一来冯友兰选择“The Happy Excursion”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happy”的本意即为愉快的、幸福的(feeling or showing pleasure or contentment)。

华兹生认为《庄子》的主旨思想可用一个词来概括,即自由。华兹生直接将“逍遥游”译为了“Free and Easy Wandering”,突出了自由在“游”之获得中的重要意义 [7]。古代中国的哲学家关心的是相同的问题,即如何在一个混乱、痛苦、荒谬的世界生存下去。儒家、墨家、法家都寄希望于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革新,而庄子的答案是“从这个世界解放你自己”(free yourself from the world)。在《庚桑楚》篇:“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南荣趎偕的“众”指的便是世俗的价值观,正是这些世俗观念束缚着人们不能得到自由(It is this baggage of conventional values that man must first of all discard before he can be free)。而且,事物的好坏、善恶都是人们加上的标签。所以在庄子看来,人们自己是苦痛和束缚的始作俑者(man is the author of his own suffering and bondage),所有的畏惧都来自于自己所编织的价值网(all his fears spring from the web of values created by himself alone)。就如《天地》篇中:“疠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基于此理解,华兹生将《逍遥游》译为“Free and Easy Wandering”。

4. 总结

从冯友兰对关键词译词的选择来看,他确实做到了如他在前言中所说的一样,触及庄子哲学的真正灵魂,而不是从文学角度来翻译它。从对“冥”、“天”、“气”译词的选择来看,他既考虑到它们在汉语中的意义、在庄子哲学中的含义,又考虑到英文译词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多重含义,从中选择与庄子哲学思想最为相近而又不至于招致文化误读的译词。但是他对《逍遥游》整体哲学思想的把握是凭借大量的郭象注传达出来的,而不是单单依靠原文和注释。他认为《逍遥游》的思想就是何为幸福以及幸福的等级,于是题目便成了《The Happy Excursion》。实际上这会让受众失去自我感知庄子哲学思想魅力的能力,而从一开始就被框在郭象注中。

从华兹生选择的译词来看,译词偏向口语化、简单化。并且他对关键词译词的选择早已在前言中就表明:让读者自己判断译词在《庄子》中的含义。他将庄子哲学内涵的理解抛给了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感悟,那么哲学思想的多重含义便不会轻易受到限制。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译词易使读者混淆概念,招致一定程度的文化误读。

参考文献

[1] 徐来. 《庄子》英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05.
[2] 冯友兰. 《庄子内篇》[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3.
[3] 华兹生.《<庄子>全译》[M].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1968.
[4] 刘小乔. 《庄子》鲲鹏故事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阐释[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5] 贾坤鹏. 《庄子•逍遥游》“六气之辩”评议[J].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6: 55-62.
[6] 陈绍熙. 冯友兰《庄子》英译本中重要观念的意义源流辨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
[7] 苗雨. 《庄子》内篇“游”之观念的跨文化阐释[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