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素养 + 工匠素养: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视角的教学现状与趋势研究
Intelligent Literacy + Craftsman Literacy: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tatus and Tre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Training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DOI: 10.12677/CES.2021.91027, PDF, HTML, XML, 下载: 431  浏览: 2,035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闫东萍*, 陈英葵#: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核心素养中职学生“智能素养 + 工匠素养”教学研究趋势Core Literacy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telligent Literacy + Craftsmanship” Teaching Research Trend
摘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中职学校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已开启。中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根基,必须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以人格品质和心理资本为核心的职业核心素养。文章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对核心素养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探寻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中职课程改革的推进现状和中职教学研究的三大核心:课程、教学、评价;在此视角下中职学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将以课程、课堂作为核心素养的载体,实现向“育人模式”、向课堂教学侧重的转变。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ave started a teaching reform centered on “core literacy”. As the found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must have the cor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necessary for a certain profession.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Chinese Student Development Core Literacy”, the article combs the core literacy research,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mo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core literacy training and the three cor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ing research: curriculum, teaching, evaluation; under this perspectiv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will use curriculum and classroom as the carrier of core literacy,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to “the mode of education” and focus on classroom teaching.
文章引用:闫东萍, 陈英葵. 智能素养 + 工匠素养: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视角的教学现状与趋势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1): 171-18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1027

1. 引言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的发布在教育界形成强烈的反响。此项发布明确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个人、文化、社会三个维度阐释新时期中国学生应具备的六个核心素养以及十八个要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已基本确定,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信息智能时代下对中国教育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现今中职学生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发展情况是怎样的?中职学生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发展趋势又如何?笔者以《核心素养》为基点,尝试探讨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梳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教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2. 核心素养研究进展

通过查阅整理CNKI知网文献,选取来源于SCI、EI、核心期刊、CSSCI四类主要期刊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节点为2020年12月31日。发现以“核心素养”为关键词的研究从2009年至2017年间呈上升趋势增长,其中2015~2017两年间呈直线型爆发式增长,2018年有所回落,2019年又开启新一轮上升模式,预计2021年将到达新一轮峰值(见图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研究开始向职业教育拓展。2019年,一系列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实施方案 [1] [2],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中职教育领域,对中职教育改革做出了全新的变革。

该图根据条件筛选呈现出的CNKI可视化图

Figure 1. Annual trend chart of core literacy articles published

图1. 核心素养文章发表年度趋势图

2.1. 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核心素养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的职业教育领域,目前对其较为系统的解释是经合组织于1997年发起的DeSeCo项目,该项目随后在多个国家和组织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3]。根据左璜提出的成功生活取向型、个人发展取向型、终身学习取向型、综合取向型四大参考框架模型,可把目前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归类其中(见表1) [4]。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核心素养的定义和解释,多数是在经合组织与欧盟核心素养框架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衍生。我国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5]。参照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我国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本文认为:核心素养是在长期且持续的学习中,帮助学生个体实现自我、完善生活、融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最终目标。可用等式“核心素养 = (能力 + 品格) × 可持续学习能力”来表示。

Table 1. Major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world define indicators for core literacy

表1. 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界定指标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 [3] [4] [5] [6] 整理而成。

2.2.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2014年,核心素养在教育部文件中的出现,促使学界对核心素养进行探索、实践、研究。2016年,我国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布了《核心素养》总框架(见图2)。该框架的确定,为中职核心素养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对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界定,目前还未形成概念性的界定。大多数学者只是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以各个学科为出发点,探寻中职学生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各学科课程、专业培养路径及教学探究。有学者把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看作是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职业人格、职业意识等基本职业素养的结合,是中职学生除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素养以外不可或缺的 [7]。一些学者则把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细化为具体范围和主要构成因素,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理论框架 [8] [9] [10] [11]。通过各学者对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从不同维度和构成因素方面的分解论述,笔者认为当下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可界定为: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智能素养 + 工匠素养”,培养中职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以人格品质和心理资本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其中人格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自尊自爱、责任感;心理资本包括:积极的人生态度、自我效能感和坚韧性(见图3) [1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绘制。

Figure 2. Road map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图2.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路径图

3. 中职教育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

3.1. 中国制造强国的需要

近代实业家张骞提出:“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是支撑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面对经济形势下的大变局,国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13]。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实体经济的关键则是国家制造业需要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性基础环节,掌控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中职教育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进步,而是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制造”“互联网+”“人工智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Figure 3. Framework diagram of core literac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图3.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图

3.2.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核心素养的兴起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革新,也是教学观念的变革和教学价值取向的变迁 [14]。目前,核心素养研究在我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成果将由理论向实践进行转化。在此过程中,教学便是其实现理论的突破口。职业教育现今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阶段的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与情感状态 [15],同时在教学中提炼出符合中职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素养,推动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总的来说,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横向跨度看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从纵向跨度看则是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4.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研究发展现状

在核心素养研究大浪潮的推进中,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各学段明确教学应达到的标准要求。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学科当中去,以教学的形式传达核心素养的学习内容;以教学的方式凝练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式,实现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

4.1.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

我国课程改革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历经了“双基”、“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三个重要阶段。课程改革作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性要素,是教育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4.1.1. “双基”导向的课程改革

20世纪50年代初,“双基”概念开始在我国提出,历经半个世纪的摸索和学习,“双基”理论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根基。按照时间轴对我国“双基”教育进行梳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初创改造阶段(1949~1957):我国“双基”教育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外引内改”、“外引内融”的方式帮助我国初步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苏联先进的教育思想模式对我国“双基”教育形成了较大影响,但此阶段前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16]。

自主与反思阶段(1958~1976):此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几经曲折。中苏关系的破裂促使我国开始了“双基”理论的自主探索和发展。但“文革”的影响,致使此阶段的基础教育课改处于迷茫状态 [17]。

回归与巩固调整阶段(1977~2000):“文革”的结束,标志着“双基”理论开始重新回归,回归后的“双基”在课程上进行了及时的更正。1986年中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发,使基础教育跨入了新发展阶段,给“双基”理论提供了“法律保护”,并在不断地发展中对“双基”理论进行内涵和外延的丰富。

创新和转型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迎来了关键性转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开启了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发展阶段,开始呈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

4.1.2. 素质教育导向的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初,素质教育开始在我国萌芽,其概念的出现是1987年柳斌在其文章中使用“素质教育”一词 [18]。随后各学者便开始了对素质教育的探索研究。素质教育在我国发展实施30多年,历经三个阶段的演进,这三阶段的实践检验,使素质教育实现了发展的新突破,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提出阶段:1994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中央在《德育工作意见》中提出要发展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 [19]。这标志着素质教育成为一个重要而明确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列入我国教育政策体系中。

发展阶段:1998年,教育部在《振兴计划》中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进行教育系统工程,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督导制度的完善,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20]。1999年,为了继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务院在《素质教育决定》中指出要培育“四有”新人,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21]。2001年,素质教育效果成效显著,国务院在《基础教改决定》中指出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22]。次月,教育部在《改革纲要》中决定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以加快速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3]。

深化阶段:2006年,素质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法体系,这表示素质教育取得正式法律地位 [24]。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均强调要继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战略主题。随后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5年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7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通知》、《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国家层面把素质教育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的“总灯塔”。

4.1.3.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发标志着我国第九次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改正式开启。《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分别建立核心素养体系,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材再次组织编写、修订,把核心素养贯彻实行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设计是核心素养,对核心素养与基础教育相融合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继续深化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必然途经。

4.1.4.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职课程改革

相对国家课程改革发展历程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节点,将此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期(1949~1978),以引进和改造为主。此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文化理论知识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的“三段式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其次,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评价上,大多数职业学校以劳动教育考核制度为主,通过家访、建立劳动卡等形式进行评价 [25]。

二是改革开放初期——二十世纪后期(1979~1995),以经验融合和探索为主。此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主要从国外课程体系中探索和实践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其中主要以MES课程、“双元制”课程、CBE课程、TAFE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等具有代表性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为主 [26]。国外课程模式的引入,打破了我国传统的课程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此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开始走上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道路,这标志着职业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变革的开始。

三是二十一世纪初发展至今(2000~至今),以借鉴学习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本土化特色。21世纪以来,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开启了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2019年“双高计划”的发布,凸显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追求的转变,要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同年,国务院颁布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所需的《职教20条》。综合来看,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发展更多地呈现出创新性和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纵观国内学术界对于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围绕课程标准下各组成内容实施分块研究,较多集中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研究则是近几年才开始逐年攀升,这主要是由于“十三五”时期国家确立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原因 [27]。目前已有研究在中职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方面主要呈现以下特征:其一是涉及中职核心素养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中职领域核心素养研究者开始逐年增多,2019~2020年研究数量较多,但总体研究数量仍较少(见表2)。其二是对于中职核心素养下的研究主体中职教师数量较少,大部分仍为大学、教育研究所或相关研究机构等。其三是在已有的研究中,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标准研究。因而可知中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程改革还需更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课程改革作为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是针对已有学科课程与相对应的核心素养存在的关系进行融入,而不是全盘翻新设计一个全新的课程 [28]。笔者认为中职学生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研究应当从基础素养到关键素养的逐步提升。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基础素养是基石,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一部分,必须利用自身的独特性来把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改革当中去,培养中职学生可持续、终身学习的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成为“制器”的工具。

Table 2. Statistics on core literacy resear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表2. 中职核心素养研究者统计

5.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研究发展趋势

5.1. 当前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随着中职核心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对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研究大致可分为课程、教学、评价三大方面的研究。

5.1.1. 课程研究方面

课程研究方面可细化分为三个内容。一是公共学科课程研究,包括中职语文、中职数学、中职英语、中职美术、中职音乐、中职信息技术、中职历史、中职化学等。二是专业课程领域研究,包括财经商贸专业、计算机专业、电气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旅游专业、会计专业、机械专业、建筑装饰专业、烹饪专业、服装设计专业、护理专业等。三是德育课程研究,主要包括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课堂德育教学渗透等。

5.1.2. 教学研究方面

教学研究方面可分为四个内容。一是课堂教学,包括各学科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哲学课堂教学。二是学科教学。三是教学策略;四是教学设计。

5.1.3. 评价研究方面

评价研究方面可分为两个内容。一是评价标准;二是评价体系。各评价研究主要基于课程、专业进行相关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

在具体学科实施应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以公共必修学科研究较多。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领域较为火热。其中广泛涉及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实效性 [29]。

5.2.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研究发展趋势

5.2.1. 课程体系构建向“育人模式 + 智能素养”素质教育转变

随着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主线。新时代中职学生的发展将由课程体系的构建向“育人模式 + 智能素养”素质教育框架的构建。素质教育框架包括:能力教育 + 品格教育 + 劳动教育。即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整合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以道德品格为导向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品格教育主要是倾向于“职业精神”或“工匠精神”的培育 [30]。根据麦克利兰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我们不难看出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道德品格而独立存在,能力必须通过裸露在表面上的“冰山以上部分” + 深藏在看不见的“冰山以下部分”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只重能力教育,丢弃品格教育,会导致“畸形学生”,其必然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对于职业学生来说,特别是中职学生,品格教育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要引领学生养成“品格第一、能力第二”的思维理念,为中职学生树立正确地理想信念、价值观等,让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提升我国产业生力军的素质。其次,必须注重学生在新时代下对未来所需新技术、新技能的培养,着重培育中职学生的智能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智能化社会的发展 [31]。2020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的召开,指出未来教育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在育人、应用新技术上着力下功夫,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2]。由此可见,培养具备核心素养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是当下中职教育的迫切要求。

在课程改革建设3.0时代,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等十门课程标准(2020版)”,这十门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明确了公共基础课程的育人价值,以及课程学习后应形成的品格、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念。同时也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在核心素养内涵上凸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增加了相对应的内涵要求。这体现了课程建设在育人模式、新应用技术培育上的“意义重构”,中职教育将围绕课程实施全方位育人模式。

5.2.2. 回归课堂教学,构建落实核心素养“提质培优”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提出“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 [33] 该计划的提出将扭转职业学校课堂“一堂乱”的形象,推动中职课堂教学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培优。课堂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介质,更是突破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牢笼”的创新乐园。随着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课堂教学将是核心素养研究的着重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构建将围绕教师而展开,以教师为核心抓手,抓住教师的“身、心、脑”,让教师身体力行地深入研读核心素养相关指导文件,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呈现“原生态”、体验式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协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一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点,实现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提质培优。

6. 结语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未来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构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智能素养 + 工匠素养”,形成以人格品质和心理资本为核心的职业核心素养,推进中职开启育人模式,实现中职教育的提质培优,是未来中职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仍需要各方面共同合力,帮助中职生提升社会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任务。

基金项目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市场营销)建设点项目(教高厅函[2019]46号)。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 国发[2019] 4号, 2019-02-13.
[2] 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通知[Z]. 国发[2019] 6号, 2019-10-22.
[3] OECD.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DeSeCo).
[4] 左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6, 36(2): 39-46.
[5]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1-3.
[6] 裴新宁, 刘新阳. 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 全球教育展望, 2013, 42(12): 89-102.
[7] 方健华.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8] 陆玉梅, 马建富, 郑晓梅. 财经商贸类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J]. 职教论坛, 2019(12): 161-165.
[9] 程江平, 沈佳乐, 林莉.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结构实证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 40(3): 8-13.
[10] 井文, 匡瑛.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初探及培养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文本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3): 16-20.
[11] 王莹. 陈英葵.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建构与研究展望[J]. 职业教育, 2019, 8(3): 115-122.
[12] 刘洪银. 从学徒到工匠的蜕变: 核心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养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30): 17-21.
[13]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Z]. 2020-10-29.
[14] 车丽娜, 徐继存. 核心素养之于教学的价值反思[J]. 全球教育展望, 2017, 46(10): 64-72.
[15] 汤明清. 中职“适学课堂”: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4): 79-82+96.
[16] 李涛. 新中国历次课程改革中的“双基”理论与实践探索[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9, 29(12): 77-86.
[17] 龙安邦, 余文森.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9, 39(2): 11-18.
[18]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 教育研究, 2006(2): 3-10.
[19] 教育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 1994-8-31.
[20] 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Z], 1998-12-24.
[21] 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 1999-06-13.
[2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 国发[2001] 21号,2001-05-29.
[2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Z]. 教基[2001] 17号, 2001-06-08.
[24] 杨兆山, 时益之. 素质教育的政策演变与理论探索[J]. 教育研究, 2018(12): 20-31.
[25] 姜丽杰, 宁永红, 巩建婷. 建国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引进、改造及创新[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 40(16): 6-11.
[26] 魏明.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审视[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28): 16-23.
[27]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 国发[2019] 4号, 2019-02-13.
[28] 刘晟, 魏锐, 周平艳, 师曼, 王郢, 刘坚, 陈有义, 刘霞.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6(3): 8.
[29] 王庆超, 孙芙蓉. 我国中职德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 55-60.
[30] 成尚荣. 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道德价值的再认识[J]. 中国德育, 2017(4): 11-14.
[31] 陈衍, 袁柳, 裴姗姗.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变革[J]. 中国高校科技, 2019(Z1): 94-97.
[32] 承担教育使命共同谋划教育未来——陈宝生出席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23): 76.
[33] 教育部.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Z]. 教职成(2020) 7号, 20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