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女性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频繁出现的女性被害案件,一度引起女性群体的恐慌,对女性的安全感知造成了极大危害。许多女性在受侵害后选择隐忍,导致大量的案件未被及时立案,这种伤害往往给女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甚至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群体选择独自留在大城市打拼,经济以及人格都越来越独立。然而,在生理上,女性较男性体质更柔弱,这使得女性对于安全感的敏感度高于男性(乔小燕,2019)。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您一个人在家是否害怕陌生人来访”的问题时,有46.9%的女性表现出一个人在家时会害怕陌生人来访。这说明我国女性的安全感较低,对于违法犯罪的侵害仍比较担忧。
如今,一二线城市独居女性数量越来越多,但针对独居女性居家防护产品研究甚少。根据独居女性对于家用防护产品的安全感需求,市场上也有一些与之相关的产品,如摄像头、报警器、智能锁等。之所以没有大量的被独居女性群体所使用,是因为产品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一些产品属于警用范畴,不可以随便使用,隐蔽性不强;一些普通防护产品仍然存在一些安全漏洞,更无法获得独居女性心理上的安全需求。综合这些问题,如何提升城市独居女性的安全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方向。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安全感概念
安全感最早出现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中。后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2年提出了心理安全感的动力理论,其中心理健康标准的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我国学者丛中等认为心理安全感是对身体或心理可能出现的危险的一种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丛中,安莉娜,2004)。
人本主义学派中研究安全感的代表是马斯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安全感需求作为人类五大需要之一。他认为当大部分生理需要被满足之后,第二层次的需要就出现了,个体变得越来越寻求环境的安全、稳定和保障,并由此可能产生发展某种结构、秩序和某种限制的需要。马斯洛表示安全感是内心坚定的感觉,是面对心理状况的控制感,面对风险时的有力感、无力感和先天依赖感,他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许金声,(美)马斯洛,1987)。
2.2. 城市独居女性特性研究
2.2.1. 城市独居女性
城市独居女性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独自居住或租房的单身女性,年龄为20~35岁,城市独居女性远离故乡、亲人,缺乏情感寄托,缺少家庭生活,一个人在大城市奋斗打拼,学历较高,对生活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2.2.2. 城市独居女性的生活状态
城市独居女性一般独来独往,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等,吃饭主要靠外卖,大多独自租房,居住环境因经济状况而定,对于周边居住人群也并不了解,邻里之间也没有太多沟通,甚至一些刚毕业的年轻小姑娘会与人混租,面临危险的几率增大,内心上的恐惧也随之增加。
2.2.3. 城市独居女性的心理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独居女性这一群体的数量正逐年增加,她们普遍学历较高,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独立的生活习惯、特殊的心理个性。但是由于长期的单身居住环境以及社会上对于女性遇害事件的关注和探讨,导致她们拥有以下心理特征:
1) 压抑心理:长期的独居生活导致城市独居女性在心理上普遍压抑,长期独居的生活状态也成就了她们孤僻的性格,这种性格很多时候导致女性在精神与情感上特别敏感,她会把这种敏感带到生活中。高学历的女性大多身居要职,工作压力,居家时的状态原本应放松愉悦,可是因各种不安全感因素导致其无法安心生活
2) 恐慌心理:心理上存在孤独、焦虑、暴躁、恐慌、不安等心理特征,使得她们往往习惯将自己代入到这种情境当中,假设自己置身于同样的危险状态,加剧了城市独居女性的不安。
国外心理安全的研究成果当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女性的视角切入的。一般来说,女性在生理上比男性柔弱、心理上比男性感性,往往比男性有着更多的“侵犯阴影”,比男性更加害怕受到攻击和伤害,更容易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这就使得她们对于居住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消除女性的不安全感尤为迫切。
3. 城市独居女性安全感因素分析
3.1. 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实证研究显示,影响安全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曹宇鹤,王坚,2016)。个体因素包含心理因素、个人身份、认知水平,简称为内部因素。环境因素包含社会环境因素和物理环境因素,简称为外部因素。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curity
图1. 1~9安全感影响因素
1) 内部因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影响安全感的内部因素主要来源于个人,其心理因素、个人身份、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于安全感知的差异。
① 心理因素:人的心理是运动、变化着的过程,紧张、兴奋、沮丧、恐惧、期待、高兴、冷漠、消极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会影响人们对于安全感的感知,因此人们存在的某种思维定局对于个人安全感的感知有很大的影响;
② 个人身份:个人身份的差异,性别、种族、特殊群体的不同也会影响对安全感的感知。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加害怕受到攻击和伤害,更容易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③ 个人认知:个人认知的不同,对于安全、环境、安全防护的了解,都会影响人们对于自身安全的感知,对于安全感的需求也会产生变化。
2) 外部因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影响安全感的外部因素主要来源于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以及物理环境,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人们的安全感知。
①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家庭成员、朋友、老师、周围环境的状况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状态。
② 物理环境:物理环境即色彩、质感、气味、光线等外部物理状态。外界环境的刺激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也会影响人们对于安全感知,物理环境会不同程度的缓解或者增加人们的不安。
3.2. 影响城市独居女性的安全感因素分析
经访谈结果显示,影响城市独居女性安全感的影响因素众多,作者将其归纳为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
1) 内部因素
① 心理因素
受情绪的影响:调查发现,城市独居女性极易受到情绪的控制,心情的变化对于安全感的影响浮动很大,城市独居女性常年独自生活,远离家乡父母,独居时孤单、焦虑等情绪时常出现,重者甚至出现抑郁等状况,对于情绪的控制也跟个人承受能力息息相关。因此,个人情绪以及个人承受能力是影响城市独居女性安全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 个人身份
受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状况对于城市独居女性安全感知的影响同样非常重要,访谈过程中多名女性表示自身薪资状况以及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会影响其安全感。女性相比于男性往往会更加敏感,个人收入的提升会增加她们的自信,减少内心的恐慌。
③ 个人认知
受安全认知的影响:城市独居女性一般学历较高,对于安全认知以及安全防护意识都有较多的了解,访谈中发现女性在了解安全防护知识的同时会增加自己的担忧,各种安全隐患在提醒女性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得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独居女性对于自身安危的恐慌。
2) 外部因素
① 社会环境因素
受他人存在的影响:“他人的存在”是增强或降低女性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访谈结果显示,有熟悉的人在身边能有效提升安全感,如朋友来家中做客,亲人陪在身边,“熟悉的人的存在”是增强女性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反之,不认识的人在身边会增加城市独居女性的警惕性,随之增加其心理负担。
受传播媒介的影响:多名受访女性表示,各种社交软件以及新闻媒体中有关女性被害事件的报道会大大增加她们的不安全感。国外有关研究认为,影响公民安全感的主要缘由不是直接体验,而是来源于间接体验,如看到有关犯罪问题的报道,会增加人们的不安全感。参加抽样调查的女性中,近两年本人或家人曾经遭受过不法侵害的有890人,占总数的13.1%;近两年本人或家人均未遭受过违法犯罪的侵害的有5730人,占总数的86.9%,但在回答对自身安全感受的评价时,却有近3000人感觉不安全或不太安全(王智民,1992)。最后,在有关不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数据中发现,报刊杂志和影视广播中有关犯罪问题的报道使21%的女性群体增加了恐惧感。
受居住环境的影响:居住环境、安全防护措施、新旧程度都会对城市独居女性的安全感有所影响,狭小紧凑的空间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紧张;同时小区的安保状况和电子安防系统也会增加或减少城市独居女性对于安全感知;邻居或者合租人员也是影响其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 物理环境因素
受光线的影响:研究表明,黑暗是与安全感关联最多的因素之一,怕黑是人的一种本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黑暗的恐惧会降低。但访谈结果显示,对于城市独居女性来说,这仍然是影响女性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天气的影响:调查显示,城市独居女性对于不同天气的变化,会因成长环境过程中的各种刻板印象在内心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阴天、打雷下雨等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城市独居女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由此影响到城市独居女性在阴天下雨时的生活状态,比如在下雨天不敢叫外卖上门,不敢一人外出等。
受气味的影响:熟悉的气味儿会让人置身于某一个熟悉的环境,尤其是城市独居女性,对将家人或原生家庭的熟悉感带入到现如今的生活环境中,缓解其不安的状态。对于自己喜欢的味道也会适当减缓疲劳,放松心情,从而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和不安。
受色彩的影响:城市独居女性普遍学历较高,对于生活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对于颜色的搭配,产品以及居住环境的装饰和视觉效果有自己的标准,性格不同喜欢的颜色也有所不同,钟爱的颜色会对城市独居女性的情绪有所缓解,一些既定颜色的选择也会舒缓城市独居女性的视觉疲劳。
访谈结果显示,城市独居女性表示自己一个人在家时会跟熟悉的人打电话开视频,希望有熟悉的人的陪伴,会觉得安心很多,对于电子安全系统也有一定的要求,希望通过电子监测预防受害几率,喜欢一直开着电视或放音乐,以此缓解内心的不安;灯光色彩以及气味儿也是城市独居女性的安全需求之一。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重要程度排序为:外部因素 > 内部因素。电子安防产品 > 熟悉的人陪伴 > 经济条件 > 声音 > 气味儿 > 灯光 > 色彩 > 安全认知 > 个人情绪。
3.3. 在安防产品中提升城市独居女性安全感的设计策略
研究数据显示,电子安防产品是影响女性安全感最重要的因素,相对于内心的抚慰,城市独居女性更期望得到外部安防产品的保护。借助外部的力量阻碍和预防危险情况的发生,增加其安全感。
随之熟悉的人的陪伴、经济条件以及声音的影响程度也较高,有熟悉的人陪在身边可以大大增加其安全系数,使其状态能够更加放松、自在,声音也可以有效减缓其内心的焦虑恐慌,比如音乐、广播,音频通话等,都可以有效地调节其心理状态。
基于上述排序结果分析,关于在安防产品中提升城市独居女性安全感的设计策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安防类产品展开深入研究,对城市独居女性的安全感需求进行思考,着眼于城市独居女性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群体发展趋势等,结合城市独居女性安全感因素的比重,对安防类产品进行再设计,减少其人身安全受到危害的风险。
第二,深度剖析城市独居女性心理状态,将增强城市独居女性安全感的因素进行分析拆解,使其转变为设计元素,融入到安防类产品的设计当中,在防止这一群体的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的同时,抚慰其内心上的惶恐与不安,让他们能够拥有正常的心理状态。
第三,提高女性安防产品的智能性和交互性,安防产品更加智能,能够更加安全有效的解决产品硬性问题,交互性更能够直接与用户产生互动,让产品看起来生动有趣,运用有效的交互形式使其得到陪伴,减缓其孤独不安的状态。
4. 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城市独居女性这一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安全感普遍较低,影响其安全感的因素繁多。然而,在心理学领域中,对安全感需求相关研究是国内学术发展的热门,但国内外针对城市独居女性进行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角度去解读城市独居女性的存在、表现以及成因等,少有结合设计学的视角对城市独居女性的需求进行探讨和分析,从女性安全角度出发的研究也较少,针对女性特殊需求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对于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的重视,解决城市独居女性的安全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