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CPP.2021.101008, PDF, HTML, XML, 下载: 723  浏览: 2,69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官 心: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四史”教育意识形态建设作用“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Role
摘要: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四史”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来源于“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培养和强化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和培育科学的历史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Learning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history of the New China, the histo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history of socialism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ideological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 of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s derived from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onsolidating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ideology, cultivating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ist political identity, cultivating scientific historical view, and construc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文章引用:官心. “四史”教育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 哲学进展, 2021, 10(1): 42-4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1008

1. 引言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1]。新时代开展“四史”教育,对整合意识形态的文化资源,巩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理清历史脉络,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进而强化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完善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具体建设性作用。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以“四史”教育推动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丰富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思想堡垒。

2. “四史”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四史”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当中,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四史”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历史教育,其特殊意义在于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政治文化积淀,带有特定的文化符号和价值取向,对统领全民族向心力和提高文化自信心尤为关键。“四史”教育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课题,审视“四史”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对于发挥“四史”教育的功能,推动“四史”教育朝着科学化、理论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是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实际问题,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积极组织建党活动。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在野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弱小逐步走向强大,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近百年的“三座大山”,实现了经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变革。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华丽的篇章。

2.2. 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党和人民一同攻坚克难、艰苦创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实践和成功案例。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积贫积弱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根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和贡献。

2.3.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推进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的历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是人类发展史上独特而又重大的创举。我国成功把握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重大转折,在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伴随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并由此走出一条以扩大开放倒逼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的路子。

2.4. 社会主义发展史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交相辉映

“四史”中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时间跨度最长的,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为了从源头上明晰社会主义从哪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更深入理解中国是怎样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融汇在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中,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以更加宏观的视角解读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彰显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和改革开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四史”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

3.1. “四史”教育作为具有特殊类型的政治文化教育,其教育的目的带有明确的政治性

旗帜鲜明讲政治,从历史中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明确党的执政地位,继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坚持党的领导。突出政治属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当下,是“四史”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决定了“四史”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意识形态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导” [2]。“四史”教育是党领导下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范围广、程度深、内容精等特点,对统筹社会主义文教事业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现实意义。

3.2. “四史”教育具有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承载了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资源

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党的领导是“四史”的灵魂,近百年党的光辉历史和文化传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党的文化话语体系,确立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推动各领域统一战线,蕴含着全民族的价值追求。新时代开展“四史”教育,重温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向导,对唱响时代主旋律,整合意识形态资源,提高辨别和抵制不良意识形态影响的能力,构建更加坚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软实力支持。

4. “四史”教育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四史”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孕育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土壤,培育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四史”教育从历史的原点出发,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回顾和重新审视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时代价值。

4.1. 丰富的“四史”教育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从掌握、运用到创新的过程,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成熟到政治成熟的历史蜕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在“四史”教育中具有本源性地位,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思想源泉,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精神力量。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的党有一百个两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 [3]。“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的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 [4]。“四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5]。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历史沉淀,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紧扣时代任务和具体国情,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4.2. “四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党坚持创新理论,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 执政规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四史”从其另一面角度来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长史”,其结果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不断丰富成熟,社会主义在中国富有生机和活力。当下,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诋毁”和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通过宣传政治上宣传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自由人权,文化上通过影视娱乐作品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不断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 [7]。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新形势下开展“四史”教育,提高人民群众认识历史,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回顾革命事迹、品读红色故事中激发群众的革命情怀,唤起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激情,凝聚全民共识,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5. “四史”教育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全过程,对培养和强化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认同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基本内容,“四史”具有强烈的政治认同功能,是培育全民对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重要资源。建党百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践行共同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追求,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本色,锻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能力,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政治认同和价值共识。

5.1. “四史”教育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追求,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一个政党因为有信仰而充满活力,一个民族因为有信仰而斗志昂扬,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政治追求,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8]。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日起就以满腹热情投身到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实际斗争当中。第一次国民革命失败后,党组织遭受重大损失,党员数量锐减,革命前途渺茫,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继续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开辟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和抵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积极开展全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后抗战,成为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依靠人民的支持,推翻了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身上近百年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领导力和凝聚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所拥有的崇高理想信念。

5.2. “四史”昭示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必然性和正确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9]。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样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回顾中国近代史,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推行各自的政治主张,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带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中华民族迈向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四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曲折,“四史”中的“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具体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曲折教训,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南针。“四史”教育对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凝聚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6. “四史”教育具有社会育人功能,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的重要环节

历史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与国民信仰体系的建立密不可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下,发挥“四史”教育的资政育人功能,对于塑造科学的历史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重要意义。

6.1. “四史”教育有助于提高历史意识,培育科学的历史观

生活在无形但又流动时代中,辨明自己的位置,意识到自己身处历史之中,从历史而来又将属于历史,这便是历史感 [10]。历史感与个人精神成长和思想成熟关系密切,“历史即现实”:“人一睁眼就能看到自己的本真历史。看到历史就能产生历史感。”“历史感是对历史―现实本体总过程的原始体验和理性感受” [11]。缺少历史感就很难对国家和民族抱有深厚的情感基础,就会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人的精神世界就会趋向荒漠化贫瘠化。新时代开展“四史”教育,在全社会激发学习“四史”的热情,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状态,在学习历史中将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联系起来,明确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四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民群众彻底弄清“四史”发展脉络,彻底弄清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引导人民群众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

“四史”教育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划清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四史”教育如果被忽视或者方向出现偏差,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就会泛起 [13]。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错误史观,试图通过“否定人民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试图以乱史而达到社会主义改旗易帜之目的” [14]。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言论和图片,严重挑战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唯物史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 [15]。“四史”批判历史虚无、认清历史与现实的利器,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历史教育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在“四史”学习中对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进行全面、历史、辩证地分析,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巩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6.2. “四史”教育的资政育人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途径,对人们的价值理念、道德素养和精神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和资政育人功能。“四史”凝聚了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构成,以百年史实生动诠释了理想与信念、执着与奉献、担当与奋斗的精神本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于理想目标的坚守和迎难而上的魄力,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本质是一致的。因此,“四史”教育能够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思想导向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天然的平台和有效载体。在重温党的历史中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精神,以先进的革命事迹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基础,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品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研究专项支持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KSYJS-2021-04。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01-09.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33.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516.
[5]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5-7.
[6] 陶雪松, 忻平. 深刻理解和认识“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7): 3-7+56.
[7] 秋石. 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 求是, 2013(20): 3-6.
[8]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218.
[9]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31-32.
[10] 芮鸿岩. 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教育[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3): 28-33+91.
[11] 雷戈. 再谈我的历史观与历史感概念——答周祥森先生[J]. 史学月刊, 1999(6): 2-10.
[12] 肖唤元, 秦龙.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探析[J]. 社会主义研究, 2018(3): 17-26.
[13] 虞志坚.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J]. 江淮论坛, 2020(6): 17-21.
[14] 杨建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与应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 110-114.
[15] 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201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