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中职语文教育的改革分析
Analysis on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DOI: 10.12677/AE.2021.112067, PDF, HTML, XML, 下载: 382  浏览: 1,040 
作者: 陈 昭, 李天宇, 杜永芳:东营市东营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蓝海职业学校),山东 东营
关键词: 新时期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策略New Period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 Strategy
摘要: 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重任。但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中职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综合职业技术人员的发展需求。而在中职教育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其改革将对中职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基底薄弱、课堂教学单调、考核评价单一。通过分析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提出加强教育基础建设、拓展教育教学知识面、建立多维度动态评价与导向体系的教育改革策略将更好的发挥中职语文教育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血液。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high school education have the same important status.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lways shouldered the important task of training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the society. However,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da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arry out all-round reform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ours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unity of instrumentality and humanity, so its reform will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main problem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weak education base, monotonou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ingle assess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problems, the education reform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expanding the knowledg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establishing a 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evaluation- guidance system will be better to play the role of bridge and bond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to provide a steady stream of power and blood for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文章引用:陈昭, 李天宇, 杜永芳. 关于新时期中职语文教育的改革分析[J]. 教育进展, 2021, 11(2): 428-43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2067

1. 前沿

国家把中等职业教育确立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培养基本劳动者和一般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基础的合格生源。中国中职教育也经历了从一开始的单纯发展数量到现在的多维度发展,质量优先的意识转变。为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教育进程,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1],主要从“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型教材和优质人才教育三方面着力进行改革,以转变职能、激发活力,百花齐放为目标,充分利用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物联网平台建设,最大化的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中职教育“提质培优”建设。

2. 中职语文教育现状

国内真正开始系统的研究教育教学成果研究是从上世纪的50年代,中职语文课程列为中职教育的基础课程被广泛关注 [2],随着教育的发展进步,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对语文教育的功能问题依旧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认识,造成中职语文教育依然存在:学时与任务需求不匹配,师资资源与需求不匹配,教材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匹配,评价机制与结果导向需求不匹配等,甚至形成了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的困境。

国外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其对自身的母语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多彩,任务安排合理,目标计划有序的特征。特别是职业教育中,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加拿大的“CBE”模式,英国、澳大利亚的“CBET”模式等,无论是校企双元机制、注重能力导向、注重企业导向、以学生为导向德国,都得到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模式持续发展 [3]。

近年来,围绕如何改革中职语文教育的讨论并不缺乏,不少研究成果也成功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但新时期中职语文教育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中职语文教育的改革更离不开整个中职教育大环境的变革,本文从中职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重点对目前中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有效的进行改革提出了合理性对策。

3. 中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基底薄弱

教育基础主要包含:中职语文教师师资力量、中职语文教学辅助设施建设、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储备等。

教师是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科和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文化的传承者 [4]。目前中职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校园,缺乏丰富的社会岗位工作经验,这与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中职语文教育需求不符。随着中职学校的快速发展,中职学校也没有平衡好中职专业教育与中职基础课程教育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教育,而忽视了语文教师的队伍建设,语文课时也一直被压缩,语文的教学任务却没有缩减,学校不愿意在语文教学辅助工具等方面进行过多投资 [5]。种种因素造成了原本入学时语文基础就相对较差的中职学生很难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得中职语文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也很难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

3.2. 课堂教学单调

课堂教学主要是指中职语文的讲课形式、内容展现方法等。

目前中职语文教育大多仍停留在采用传统PPT进行讲课 [6],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者,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和互动,导致很多时候的中职语文课堂是教师枯燥无味的讲,学生低头玩手机等现象。而近几年中职语文教材也一直在探索改革,但选材陈旧、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已成为现在中职语文教学的通病。教材内容依然缺乏实时性、人文性和专业性,因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制约严重,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且中职语文课堂往往只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播,与专业技能领域脱节,没有更好的发挥专业引导和就业导向的作用。最终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只会机械性的记忆,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性的地位 [7]。

3.3. 考核评价单一

中职语文教育的考核评价大多停留在传统单一的考试方式上,同时也存在模糊不清,无量化的考核方式 [8]。

虽然不少中职院校已经开始着手构建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效果并不理想。“唯成绩论”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学校往往仅靠一张试卷,既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9]。中职语文的考核角度太窄,依然只是考核传统的书写、诗歌、作文等层面,没有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就业实践能力、人文情怀等方面的考核,失去了考察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功能。这种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中职语文教育的改革需要。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的招聘会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往往对成绩一扫而过,却重点要求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交流表达、临场应变等能力 [10]。

4. 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策略

教育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所有的改革策略都离不开“教”与“学”,“学”与“用”,如何更好的平衡“教”、“学”、“用”之间的权重关系 [11],能否帮助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有效转变,将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中职语文教育是一门兼具工具性、职业性、人文性、服务性和实践性一体的综合性教育课程。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开拓教育视野,搭建多元化的考核教育体系可以不断为教育改革注入新意识、新活力、新动力,保持中职语文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12]。

4.1. 加强教育基础建设

加强教育基础建设要重点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3]。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的角色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具备文、史、哲等领域的综合教育素养,还应当具备专业岗位素质。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的教学模式 [14],应当将自身领导者、管理者、传播者的角色变为引导者、参与者、聆听者的角色,例如从古诗词中提出问题,引出写作话题之后,指引学生主动去寻找写作方法和素材,挖掘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让学生自发组织课堂口语交流、话剧表演等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团结协作和竞争向上的意识;播放诗词歌赋等教学视频,将生硬的文字变成富有情感的音符,聆听学生的内心世界,传递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彼此信任和理解的情感效应 [15]。

教育基础建设离不开教学工具进步,而信息技术的特点刚好与中职语文教学的特色相辅相成,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还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满足不同水平、不同知识层面的教学、学习需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信息采集类教学软件,包含课内课外知识的延伸,能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声有色;信息处理类软件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创新和创作,从语文艺术中体会人生的价值。

4.2. 拓展教育教学知识面

中职语文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的学习 [16],比如写作能力、古诗词阅读解读、口语能力等。但新时期作为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教学改革目的中职教育来说,语文的学习应当弄清楚:竞争社会岗位需要什么,应用型高校继续深造需要具备什么以及终身能力发展需要提升什么。而这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大语文”学习观。

文化基础的学习要牢固,教育部每年的教育指导大会上都会强调语言理解与运用、以母语学习为基础的文化传承要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中逐步加强和提升。同时也提倡以包容的心态进行语文教育的学习,这就要求将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视野融入到中职语文教育中,可以构建国际国内、课内课外、多学科、跨领域、形式丰富多彩的语文文化大融合课堂,将课堂搬到舞台上,搬到面试会议室,搬到活动现场,搬到生产厂间等专业领域涉及的地方,全面拓宽中职学生的认知,可以更好的展现语文教育的魅力所在。作为具有专业辅助功能的中职语文课堂来说,在追求课堂资源足够丰富的同时,不能忘记加强职业精神、情感层面的教育,通过在语文教育中深入职业素养和情感陶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的学习职业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17]。

4.3. 多维度动态评价与导向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中职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追求。中职教育将不再是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涯的末端,渐渐成为中职学生职业教育的第一个环节。中职语文教育应当具备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终身学习的实用特色。所以中职学习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应当建立不同角度、维度的评价机制 [18]。考核的角度不仅仅是最终成绩,还应该包含学习过程的考核;考试的形式也不仅局限于闭卷、纸质考试,还应该包含富有专业特色的无形、有形的情感认知考核;考试的时间也不应当是固定的不变的,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进行动态考核。评价主体也不应该仅由教师打分,还应当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评判。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职语文教育的改革是否成功,也将在最终的评价结果中给予导向和反馈,才能更好的指导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重点 [19]。近年来可以发现,对口升学已逐渐成为中职学生毕业的主要选择途径:“3 + 2”模式已经逐渐成熟,未来的“3 + 3”、“3 + 4”等模式将逐渐增多;网络学习 + 学分制也会成为职业教育的新补充、新亮点。将来还会探索出更多、更灵活的深造模式,真正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另外校企合作应用模式可以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和合作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达到为企业共同培养出职业成熟度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强的综合型优秀技能人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建立终身“学习足迹”,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数据库,真正实现多维度动态评价与导向的特色教育。

5. 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展望

新时期中职语文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目标,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世界新格局的变化,探索个性化的中职语文教育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潜力,让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改革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师教育教学的提升和模式转变,丰富学习内涵,拓展学习资源,深化学习角度和高度,依托社会资源搭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更好的为改革指明前进的方向。

未来的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甚至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国界,走进办公室、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任何一个有助于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开阔个人眼界、提升文化修养、陶冶人文情怀、明确职业精神等领域,为学生梳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企业培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中职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屈璐, 杨帆. 论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历史演进、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25(41): 23-28.
[2] 黄启良.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6): 93-97.
[3] 王雪松. 中职实用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烟台: 鲁东大学, 2017.
[4] 段颖馨. 中职语文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5] 罗粤粤. 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语文教学通讯, 2013(2): 29-30.
[6] 林晓玲. 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语文教研教改创新[J]. 观察思考, 2018, 17(3): 127-128.
[7] 刘瑞斌.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2): 24-27.
[8] 王艳红. 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现状分析及开发与建设必要性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3): 118-119.
[9] 陈显军. 新时期下的中职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探究[J]. 教育理论与方法, 2013(4): 146-147.
[10] 师建军.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7:200-201.
[11] 陈莹. 新时期下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 科学咨询, 2021(1): 181.
[12] 周颖. 基于岗位适应能力的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研究[J]. 教研园地, 2019, 20(23): 87-92.
[13] 滕传姮. 中职语文课程建设改革探讨[J]. 改革创新, 2019(3): 42-43.
[14] 吕劝. 移动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15] 宗彬花. 运用多元化评价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 课程与教学, 2019(11): 29-32.
[16] 赵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课程中的渗透[J]. 基础教育, 2018(12): 109-110.
[17] 张艳琴. 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J]. 文学教育, 2021(1): 63-64.
[18] 陈应东. 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J]. 语言文学研究, 2019(33): 52-53.
[19] 江文龙. 能力本位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 教学探索, 2018, 11(1018):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