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问题探讨——以云南地区为例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Taking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1.103079, PDF, HTML, XML, 下载: 346  浏览: 1,01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范欣超, 刘淑华*, 李 丽: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系,辽宁 大连
关键词: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Ethnic Minority Tourism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摘要: 随着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顺利结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在云南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主要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的开发优势,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successful conclusion of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roposa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Vision of the Year 2035” pointed out that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build a number of world-class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vacation areas with rich cultural deposi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Yunnan Province vigorously developing all-region tourism and “integrating culture and tourism”,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characteristic tourism in Yunnan ethnic minority areas,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puts forwar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文章引用:范欣超, 刘淑华, 李丽.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问题探讨——以云南地区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3): 547-55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3079

1. 引言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人数最多、最密集的省份之一,全省共计51个少数民族。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独龙族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人口数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621.2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6%。走进云南,了解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多样的民族带来了多样的旅游资源,其中大理古城、红河哈尼梯田、茶马古道等远近闻名。但是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存在资源不恰当开发、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文明的良性互补,从而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2.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的开发优势

2.1. 资源优势

云南以其奇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矿藏、动植物资源和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使旅游资源呈现多样性、奇特性、地域性的特点。旅游景点按云南地域分布,可分为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滇东北6大片区:滇中——高原湖泊区,代表景区:大美抚仙湖、“高原明珠”滇池;滇西北——雪山峡谷区,代表景区:梅里雪山、虎跳峡;滇西——温泉火山区,代表景区:腾冲热海;滇西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滇东南——喀斯特地貌区,代表景区:建水燕子洞、弥勒白龙洞;滇东北——鲜花红土地区,代表景区:东川红土地。不仅自然资源奇异多彩,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多样,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不少景区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地位,比如大理古城、香格里拉等,具备发展世界级旅游景点的条件和优势。除此之外,由于云南临近东南亚和南亚,所以具备地缘优势。由于近几年国际间交通的便捷互通,再加上云南地区原有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网,使云南的旅游资源可以融入东北亚、南亚国际旅游圈。

2.2. 基础优势

云南省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有着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国家级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通过统计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遗产名录数据:我国现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共计55项,而云南则拥有5项。截至2018年10月底,国务院共批准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全省共有代表性项目名录90项、扩展项目名录20项。其中云南少数民族占有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81项和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项。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为110项,其中云南少数民族项目总量达到95项,占86.36%。截至2018年10月底,云南省人民政府共批准了4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代表性项目名录526项、扩展项目名录82项。其中云南少数民族占有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421项、扩展项目名录共计66项。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为608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总量达到487项,占80.1% [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相对于其他省份,运输能力优越,基础设施完备,为云南“十四五规划”中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云南少数民族旅游区距客源市场较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成本高

客源市场按空间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市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游客的主体,近些年不断扩大;国际客源市场是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未来的发展对象,像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韩国、日本等近邻,以及欧美等地区。但是当前,新冠疫情二次爆发,在全球不断肆虐,可以预见在未来的3~5年,国际市场受疫情影响会发展缓慢。所以说国内消费仍是“十四五”时期主要的客源市场。而国内客源市场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等原因,消费主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发达地区。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距东部沿海地区较远,运输成本高。再有,云南地缘辽阔,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观之间距离远,空间跨度大。比如昆明距大理351.3公里,自驾游近5小时30分钟,过路费约145元;昆明距西双版纳515.8公里,自驾游需要6小时30分钟,过路费245元。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景区间运输成本高。

3.2. 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适当开发

对于云南的部分景区来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旅游业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人为因素对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以丽江玉龙雪山为例,在其开发过程中架设了三条索道,分别是:云杉坪小索道、牦牛坪中索道和冰川公园大索道。每条索道都延伸到玉龙雪山的核心保护区。其中,冰川公园大索道全长2914米,可到达景区雪山的最高海拔4680米,通过索道每小时双向运送客流量近900人。这些索道的建设的初衷是让游客体会到高海拔的风景从而盈利。但索道在带来收益的同时,对景区雪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高海拔冰川因为游客涌入二氧化碳聚集,温室效应加剧,开始大量融化。大量的高山植被由于游客践踏而生长缓慢,野生动物急剧减少,特别是一些珍惜物种,在索道规划初期还可以见到,现在却难寻踪迹。

3.3. 旅游景区开发的过度商业化

景区开发,既有利于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又能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有些古镇景区将当地古镇旅游过度商业化、模式化。

“过度商业化”主要表现:1) 景区作假现象时有发生,经营者在商业化理念指导下,不注重本地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伪造假的景区文化,编造假故事,打造假民俗和伪生态等;2) 景区发展严重依赖门票经济,门票成为旅游景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为了获得更多收益,有一些景区的门票,每到逢年过节必会涨价;3) 商业售卖区、吃住区域过多,导致原生村落村民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一些旅游景区假冒文化的名义,商贩云集,由原来的休闲娱乐场变成了集贸市场。以上行为一味追求短期收益,不顾游客的感受,削弱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和游客的幸福指数,使景区失去其真正吸引人的核心文化价值。

3.4. 消费体验单一,景区产品、服务同质化

当前,我国各地旅游业百花齐放,行业竞争激烈,但是消费体验却十分单一。以云南旅游景区为例,一般是以旅游观光为主,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且缺少互动性,并没有让旅客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而且越是著名的景点,人流越多,往往会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况。同时,产品、服务的同质化趋势愈发明显,少数民族地区本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推陈出新,发挥文化和资源优势,巩固市场。可是现实却是缺少对本地文化的开发,照搬著名景区的旅游项目,缺乏原创与新颖,相互替代性大,从而造成恶性竞争。

3.5. 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缺乏融合,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足

在管理体制中,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门。文化部门主要管理文化场馆,习惯于用文化的视角考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市场需求考虑不足,缺乏对文旅融合发展的规划和思考,缺少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旅游部门则侧重于旅游服务,市场化运行,导致了旅游发展缺少文化资源的支撑。再有,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景区归属于文化、旅游、宗教、文物、国土资源等不同部门管理,沟通协调不便,不利于云南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2]。同时,云南旅游专业人才近几年虽然有所增加,但总体上,旅游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小,民族学、民俗学和中高层管理规划人才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足,人才的缺乏直接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4.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对策

4.1. 制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

如今,旅游业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经济的优选。在云南制订的“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应该从战略高度,制订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整体的开发规划。云南少数民族景区整体规划应该注重设计旅游的黄金热线,使游客节省运输成本,将旅游价值发挥到最大,重点纳入国内旅游的沿线、沿点,尽快融入东南亚和南亚国际旅游圈。总体战略规划既要涉及景观开发,又要关注民族民俗、节庆、商品等。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据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异,进行开发上的分区、分期指导。从资源普查到各地域的效益产生,都能通过区域规划落实到空间,强化我国民族地区旅游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和计划性。旅游业通过在高层次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进行,实现区域经营的合理性。

4.2. 加快健全法律法规和增加环保文明理念宣传

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自然资源和非遗的开发与保护。立法部门要完善旅游景区开发的相关法律规范,从法律角度保护旅游景区。目前,我国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较少,文化遗产管理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不够,对过度开发的旅游景区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景区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就导致了很多的旅游景区虽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但却不按照规划进行开发的现象。因此,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要完善景区文化遗产开发方面的法律体系,对旅游景区开发程度进行限制,推进法律对景区开发与服务质量的管理,加强景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旅游景区破坏行为从严惩处,进一步推动景区文化遗产开发科学化、法制化进程 [3]。同时,云南各景区应该因地制宜,实施错峰开放、限流等措施,保护景区自然和人文资源。再有,加强环保文明理念的宣传,景区内加强监管,减少人为破坏。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方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文明的良性互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4.3. 实现少数民族旅游景区的功能分区和标准化管理

云南各景区经营者要从旅游景区公益化发展的角度等方面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一方面应该做好功能分区,实现核心文化体验区和核心商业区的区域划分。打造独立的旅游商业区可以在保护旅游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商业与旅游业的共存。旅游景区经营者在景区外围建设独立的旅游商业区,营造一种具有娱乐休闲氛围以及生活气息的购物场所,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旅游景区经营者还可以充分利用游客休息区,在休息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商业功能,从而使游客在休息中购物,为游客创造一种良好的购物环境。另一方面,优化旅游景区开发工作,整顿旅游景区“门票经济”的乱象。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就要积极调整经营思路,不走老路,摆脱门票经济,下大力气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与旅游质量,真正为游客提供一个高品质的旅游机会,从而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再有,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公司密切合作,由景区提供平台,组织一些私人或者社会团体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同时,妥善安置景区原有居民,遵循“一店一品”的原则,实行标准化管理商业区,避免无序竞争。在不改变景区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新建旅游商业交易区,无偿提供给老街区居民设摊。

4.4. 优化受众消费体验,突出发展少数民族旅游区的特色和品牌

当前,对于旅游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趋近定制化和个性化,所以要求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紧跟时代潮流,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突出特色与品牌。消费体验多样化尤其重要,除了浏览观光之外,一方面,让游客参与旅游线路规划,景区给出不同的旅游资源分类明细,把选择舒心、喜欢的景点的权利给游客。另一方面,可以让游客参与到纪念品的设计、制作中来,比如将当地特色的美食、酒、茶、特产等制作过程拆分并展示出来,让游客了解整个特色产品的诞生过程,并将游客可参与的部分贡献出来,让游客参与设计、制作,这种独特的旅行体验会成为珍贵的回忆,优化游客的消费体验。同时,打造精细化管理、定制化供应的产品和服务,构建由不同价格、相邻精品集群、高品质高端品类组成的品牌体系,优化新颖独特的消费体验,使游客被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进一步推进云南少数民族旅游市场开发的创新与改革 [4]。

4.5. 政府规划统领,推动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实施“文化 + 旅游”战略,推进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产业体系规划。鼓励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相互合作,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旅游为主业、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再有,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区域旅游发展,将传统技艺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成为重点景区、旅游度假区 [5]。同时,逐步建立博物馆和重要文化旅游景点持证讲解制度,借鉴法国等国文化讲解员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讲解水平。学习杭州等城市人才引进制度,旅游专业人才同样作为特殊人才给予补助和优待,加快补充旅游专业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的发展。

5.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优势,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旅游业近些年发展中存在资源不恰当开发、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应该坚持“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而推动云南新时代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1) 本文受大连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202012026494)资助。

2) 本文为大连民族大学2020年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社会责任监管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魏.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模式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20(5): 127-133.
[2] 姜师立.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旅游发展高质量对策研究[J]. 中国名城, 2019(6): 88-95.
[3] 石迎春. 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协同发展的困境和探索——基于汶川县的田野调查[J]. 西北民族研究, 2020(3): 171-177.
[4] 关英慧.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经济常态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 农业经济, 2019(12): 31-32.
[5] Personnel Department,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机构改革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J].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9(4):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