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能力与心理质量保障体系的统筹建设与实践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ostgraduate 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DOI: 10.12677/AE.2021.112073, PDF, HTML, XML, 下载: 328  浏览: 42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胜亮, 常 青:中北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关键词: 教育质量心理素质保障体系能力培养Education Quality Psychological Health Guarantee System Ability Cultivation
摘要: 一流学科的前提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人才则需具备过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目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多以能力建设为中心,而忽视或较少的关注心理素质建设,从而影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组建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工作室,实施思政和心理教育功能,参与学科团队、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全过程。利用激励与约束机制,把心理教育工作室、学科团队和导师个体三者间的协作、监督、发展统筹在一起,可有效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实践表明所提出的保障体系不仅增强了研究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而且极大的推动了学科特色团队的建设,强化了导师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Abstract: The premise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 is to cultivate first-class talents, and talents need to have excellent 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t present,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postgraduates focuses on capacity building, but ignores or pays less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which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asic task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moral integrity. The education studio that center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should be organized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and simultaneously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ining postgraduates of discipline teams and supervisors. The improve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can be effectively guaranteed by using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and integrating the cooperation, supervision and development among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tudios, discipline teams and individual supervisors.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guarantee system not only enhances the graduat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dentification, but also greatly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team of the discipline and strengthens the supervisors’ mission to fulfill the mor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胡胜亮, 常青. 研究生能力与心理质量保障体系的统筹建设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1, 11(2): 470-47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2073

1. 引言

2020年硕士研究生扩招达18.9万,总招生规模已接近百万,从而如何保障培养质量不“注水”、学位不“贬值”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问题学位论文频出,要严查严打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共识,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在挤掉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分”上的压力持续加大,所以目前导致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多以能力建设为中心,而忽视或较少的关注在研究生心理素质建设上。正因如此,由科研活动和主观目标失败诱发研究生走向极端的案例频繁出现,这种现象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必然会更为突出 [1]。研究生能力与心理建设统筹到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不仅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迫切需要,而且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2. 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保障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每一个培养单位需长期坚持的使命,构建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简称“保障体系”)就成为了完成该使命的“利器” [3],从目前来看,“利器”基本是布置在“理论教学过程”和“学位论文形成过程”两个阶段(图1)。

在教学过程中,目前保障体系主要强调教学师资队伍及其教学质量,例如要求理论教学的教师队伍为博士、副高以上职称;教学过程鼓励引学科前沿入课堂和采用研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要求严把考核评价关。这样的保障体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理论教学效果和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但是课堂质量仍很难监控,仍无法满足研究生内在驱动要求。

在论文形成过程,目前保障体系主要是对研究生形成压力,通常设定开题/中期检查环节、加大学位论文盲审力度、严肃答辩过程、对毕业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如发表核心/SCI论文等)等。从执行过程中,这些保障手段的确给研究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们更加重视论文形成过程。但是,科研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可能会因为研究方向、导师能力及其所能提供的平台条件、研究生的兴趣爱好等问题造成论文形成过程的巨大差异,使学生背负重大压力,易于滋生寻求“捷径”、走向“极端”、产生师生“冲突”等现象,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极为不利。

Figure 1. Current statu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图1. 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以能力为主导的保障体系的确可以为研究生及其导师传导压力,减少“放水”的概率,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由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带来的教育质量问题。但是,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或健康已经逐渐转化为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矛盾,从我们毕业生调研来看“不快乐科研的体验”正在增加,“科研获得感”的比例正在下降,反映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正在成为影响其教育质量的内因。

国外名校通常会设立类似心理健康保障的机构,面向研究生心理问题咨询,干预或调解研究生与导师间形成的冲突等问题,而国内研究生培养单位往往缺少这样的功能设置,即使有其所发挥的作用效果也很有限。因此,近年来研究生自杀类事件频发,让国家、培养单位和家庭都蒙受了巨大损失。提升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与健康,不仅有利于塑造高品质人才的人格,而且有助于促进人才能力质量的飞升 [4]。

3. 统筹能力与心理质量建设的新保障体系

新保障体系是要求能力与心理质量并重,具体策略与方法如图2所示,研究生心理素质建设参与其能力培养全过程。一方面保障研究生心理质量,另一方面发挥党委监督作用,确保导师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到位。研究生心理质量出问题往往不能全部归咎于其本身,导师所起作用也非常关键 [5],但是导师(特别是青年导师)缺少相关心理指导训练和经验。因此,新保障体系需要双功能,即要提升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也要提升导师培养研究生心理质量的水平。

3.1. 发展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新模式,降低巨变风险

“一生一师”仍是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模式。一个研究生与一个导师的关系确定后,极少发生调整,所以就形成了社会上常说的“研究生的命运被导师掌握着”,屈从和不平等压迫就有可能发生,从而造成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采用研究生先选择团队后再确认导师的模式,即研究生在科研团队中先与导师接触、沟通并进行课题预研研究,在完成开题报告后再确认导师。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消除师生间性格不合、研究课题不感兴趣等问题,还能促进团队融合增强学科特色。

3.2. 构建激发研究生内驱动的保障体系,落实能力质量

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围绕理论教学、学位论文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学科专业理论教学推行团队科研方向案例教学,以一

Figure 2. The contents covered by the guarantee system of both competence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图2. 能力与心理质量双保障体系所涵盖内容

条条方向演化史的方式纵深推进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科研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促进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训练。加强开题/中期检查的作用,建立定期学术交流和公共科研平台服务制度,限制急功近利并严惩学术不端行为,以此保障学位论文形成过程的质量。

3.3. 设立心理质量教育与监控工作室,独立运行于能力培养全过程

设立研究生心理辅导及预警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院党委书记、心理学专业背景教师和优秀导师代表组成,负责研究生心理咨询、科研活动解惑释疑、调解师生矛盾、心理健康预警等各项事宜。通过学院管理制度保障工作室的运行,形成心理健康干预与能力保障体系有机结合;制定工作室的管理与激励、约束制度,保证工作室在研究生心理健康干预上发挥实效;评价分析工作室产生的综合效果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贡献关系,检验研究生的科研获得感与幸福感。

4. 新保障体系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衡量学科建设优劣的要素之一,一流的学科应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所以学科建设应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6]。如图3所示,为了能够让“新保障体系”发挥实效,首先围绕学科特色设置了学科方向,然后每个学科方向再细化出团队方向,并以此成立团队。这样不仅有助于实施团队指导,推进团队方向理论与实践教学,而且学科建设与团队建设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一方面可增强学科特色,另一方面使得团队间教学和科研形成一体,因此新保障体系的实施得到了学科团队导师们的普遍支持。

Figure 3.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new guarantee system

图3. 新保障体系的实施过程

由学院党委书记、心理专家和优秀教师代表组成心理辅导工作室。在学校支持下,该工作室安置在我校柏林旁,所以又称为“柏林树下”工作室。幽静的环境为工作室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心理辅导工作室运行机制由学院制定学校通过执行,具体包括责任义务、工作内容、惩奖办法和工作方式等。跟踪调研学生心理活动成为常态,同时结合导师日常反馈信息相结合,定期形成总结报告。

研究生入学后,首先由团队负责人介绍团队研究方向内涵、实验室与平台介绍及能力要求等;然后研究生报名并确定研究方向团队。这些做法是让研究生深入了解未来从事方向,确认自己的兴趣点,有利于激发主动性。研究生一年级一方面通过教学过程获得方向上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各个导师团队开始布置相关方向文献阅读和分析,开始让学生参与实验研究或理论计算等实践过程。以此方式,学生和导师间形成互动和加深认识。心理辅导工作室深入各个团队方向进行跟踪调研学生心理活动,诊断识别有没有危险发生,然后及时采取措施。措施基本上有两种:一是要求团队导师在指导上改变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调整研究方向,进入新团队从事研究。

研究生一年级末进行开题,一方面论证学生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导师和学生相互认同,确定师生关系。开题完成后,导师成为指导具体科研创新的主要负责人,团队内导师相互配合。在这个环节可能会出现多名学生选择一位导师,而个别导师无人选的境地。因此开题确认导师这个环节是心理辅导工作室重点关注点,一要及时对未选择上心仪导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他走出思想误区,二要识别导师的失当行为,给导师提出建议或警告。

研究生二年级末进行中期检查,矛盾的焦点通常是科研进展问题以及成果归属问题,心理辅导室在这个环节将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和正确对待科研失败或挫折;另一方面把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萌芽中,对导师和学生均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中期检查后,心理辅导工作室基本上可以确定重点关注对象,针对关键少数进行个别跟踪并进行心理辅导。

5. 新保障体系的实施效果

经过一届研究生的实施,不但我院研究生极端事件发生率为零,而且“新保障体系”在多方面发挥了出色效能。首先,无论是导师反馈还是研究生日常表现均证明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得到了增强,主动问问题、主动发表自己见解以及主动谈个人科研理想等现象频率增加。其次,导师和研究生间的沟通更加畅通,团队内导师合作活动更加紧密,因学生学术要求增加例会场次增加,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学院内的学术氛围。再次,研究生成果质量得以显著提升,发表SCI论文、“三高”论文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数量得到显著提升,省级、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分别增加了一倍和三倍。最后,经问卷调查研究生就业满意度接近100%,考博和出国深造的学生也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因此,“新保障体系”的实施让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得到了增强,除了使他们获得了更好的创新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了更好的未来规划和奋斗目标。此外,对导师队伍建设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使青年导师得以尽快成长,而且使导师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更加充分。

6. 结论

通过组建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工作室,实施思政和心理教育功能,参与学科团队、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全过程。另外,利用激励与约束机制,把心理教育工作室、学科团队和导师个体三者间的协作、监督、发展统筹在一起,从而保障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实践验证表明所提出的保障体系不仅增强了研究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而且极大的推动了学科特色团队的建设,提升了育人效果。

基金项目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编号:2020-285)。

参考文献

[1] 赵丽琴, 阮鹏. 研究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为何失效?——基于对研究生心理危机个案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4): 45-51.
[2] 刘晓喆.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何以“全面落实”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6): 6-12.
[3] 何亚群, 张建伟. 整体性治理: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性选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2): 29-34.
[4] 梁社红, 朱婉儿, 祝一虹, 等. 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8): 62-65.
[5] 周莉, 郭瑾瑾, 王兴超, 等. 导师排斥感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4): 40-44.
[6] 黄宏伟, 王玮.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同济大学创建一流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与举措[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5):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