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体育素养是当前体育学科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和重心,也是各国课程改革瞄准的方向。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纲要》强调: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1]。
目前,国家政策从宏观层面定位了未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强调了“体育素养”的地位和价值,但体育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开始阶段,体育素养的具体构成见仁见智仍需讨论,但通过已有研究发现均强调体育知识素养在体育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国内最早提出体育素养概念的是我国当代学校体育知名学者赖天德先生,他认为体育素养即体育素质,基本体育知识是构成的重要部分 [2]。表1,余智认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3],体育知识作为其中的重要维度。杨献南以形式逻辑视角将体育素养进行界定,认为体育知识是体育素养的构成部分 [4]。于永晖在对体育素养研究中强调了体育知识的基础性作用 [5]。综上,体育知识素养的培养对于体育素养的培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
然而当前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社会与学界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知识的价值。学校体育总体上不重视体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体育教学中相关体育知识少之又少 [6]。其次,体育教师自身并不具备较高的体育知识素养 [7],导致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为学生提供体育知识学习的指导。最后,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鲜有学生意识到学习体育知识的重要性,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使得学生整体处于体育知识浅薄、健康意识偏低的水平 [8]。有鉴于此,本研究将围绕知识、体育知识论述体育知识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以此拓深学术界对体育知识素养的认识,为一线实践中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方向。

Table 1.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domestic sports literacy
表1. 国内体育素养概念研究
2. 知识作为课程载体的不可或缺性
2.1. 知识与教育
当今时代,知识对于人类的价值日益突显,尤其是对于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离开了知识,教育就会成为无米之炊,各种各样的教育目标(如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人格等等)也就无法达成。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知识则承载了重要的使命,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具有目的性的事业,同时作为社会活动,它必然又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即为社会培养人,便需要从知识“集”中筛选出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知识,符合我国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
2.2. 知识与课程
知识在教育中主要通过课程进行传授,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是确定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即知识筛选的过程。知识与课程有密切关系,是制约课程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一方面,知识的价值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需要筛选出最有价值的知识并结合社会环境下学生的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另一方面,知识类别影响课程门类的分化。知识分类是课程编制的基础,知识根据其反应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形成不同的课程门类 [9]。知识的存在是先于学校教育的,根据教育目的筛选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从而进行传授,实现教育目的。
2.3. 知识与教学
在教学中同样也离不开知识。一方面,教离不开知识。教师教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没有了知识,教师就无从可教,失去了可以教的内容。另一方面,学习也离不开知识。知识特征不同,学习方式各异。学习是以知识为基础,学习的内容或对象是知识,离开了知识,学习将失去载体,处于真空中。
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承载着教育内容,选择什么样的知识,就深刻影响着教育目的能否达成以及达成的效果。学校教育作为实施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没有了知识,教学也不复存在。而在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课程进行传授,知识的价值影响着课程的选择,知识的分类影响课程门类的分化。由此可见,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其发挥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
3. 体育知识学习的不可或缺性
3.1. 体育知识学习的意义
首先,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对于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科学锻炼身体具有重要作用。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应把锻炼身体和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术结合起来,并根据每次课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10]。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是学生掌握技术和技能、进行科学锻炼身体、养成经常锻炼习惯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基础,应当重视。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避免学习过程中的弯路,缩短掌握技术、形成技能的时间 [11]。有效的体育学习,必定将新知识与原有体育认知结构相互融合。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构建新的体育认知结构,巩固迁移,运用新的体育认知结构,把体育教学过程提高到“也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感受和体验过程”这样的认识高度,可以使我们突出“教学”的共性,体现“体育教师”的本色,避免与教学的游离。
其次,掌握体育知识有利于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健康行为的建立 [3] [12]。具体来看,Hwang、Petray (2014) [13] 等指出通过体育知识学习,改变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与积极的锻炼态度,形成积极的体育价值观,从而为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他们还指出: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通过学习健康知识改变学生价值观念从而导致体育活动(PA)行为的改变,Castelli 和 Williams (2007)强调为了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和维持体育活动的生活,体育教育必须教授有关健身和运动益处的足够知识。如果教师对所教内容知识有限,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限制。
除此之外,另有研究表明,在使身体健康和促进积极的健身态度方面,一个重要步骤是学习与健康有关的身体健康的概念和原则 [14]。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体能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体育课程中,应向学生传授健康益处和健康相关的体能原则。Petray (1994)指出,体育课程应包括强调学生对健康和身体健康的认知目标。体育专业与健康有关的体能部分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提供知识、积极态度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最后,掌握体育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5] [16]。具体来看,学生在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时是新知识与原有体育认知结构进行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所形成的新的体育认知结构显示着文化素养的提升,指导着体育实践,所以Petray (1994)也指出,体育课程应强调学生对健康和身体健康的认知目标。
3.2. 掌握体育知识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查阅我国有关国家体育课程文件可以发现,我国自有体育课程以来,传授体育知识(或体育与健康知识)一直是中小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体育课程纲要或标准中均明确要求:学生需要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 [17]。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无一不强调体育知识的重要性。建国之初,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其后,三基教育更是强调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当前在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2017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而在具体素养维度的说明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提出要求,如运动能力的培养中要求掌握所学运动知识,掌握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健康行为的培养中要求能够掌握科学的锻炼原理知识与方法知识,对于健康知识进行掌握与运用等 [18]。
由此观之,强调体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贯穿于我国整个体育课程的发展之路。作为体育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历年的课程标准中均明确规定,学生需要在体育学习中掌握体育知识,从而为掌握运动技能奠定基础,因此在体育课程的实施就应当以体育知识的传授作为首要内容。
4. 体育知识素养在体育素养构成中的不可或缺性
在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潮流中,知识与素养之间的关系是“水涨船高、共同进退”的,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个体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素养” [19]。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精神和伦理道德价值的新型体育知识体系逐渐形成。李德顺(2007) [20] 认为“知识的获得能够带给人精神享受的价值”。从体育知识素养的精神、物质和伦理道德价值三个方面可见,体育知识素养的形成有利于个体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的塑造、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体育道德行为的形成。例如:在体育学领域中,获得丰富的体育知识能够帮助个体确定价值目标和人生准则,制定出自己的人生规划,不断突破自我,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最终促成个体体育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体育知识素养的提升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它的精神需求,而且也能够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创新知识的目的。如具备体育知识素养的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健身器材的生产、健身方法的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鲨鱼皮泳衣的出现就是基于已有的体育知识素养和对游泳运动员需求的了解而制作出来。此外,体育知识素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转和优良道德文化的传承。1920年“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的精神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奥运会誓词被正式实施,誓词提出运动员应遵守比赛规则、裁判员应恪守职责,这是对“sportsmanship”这种运动风范、公平公正道德精神品质的最好诠释,也为个体形成良好的规范意识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培养个体的体育知识素养有利于其体育素养的形成。
综上,体育素养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关系。而在这其中,体育知识素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发展体育知识素养是发展体育素养的重要环节,培养体育知识素养是培养个体体育素养的必由之路和必备旅程。
5. 缺失体育知识素养的危害
5.1. 不利于学生进行科学运动与健身保健
学校体育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学首先应该教会学生认知,而当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缺少认知定向的问题。促进学生掌握结构化的体育知识,以此为基础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掌握运动技能。掌握体育知识是一个人对体育运动价值认同,理解体育锻炼和运动原理,更加自觉而科学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比如为什么要做热身运动?热身运动怎么做才科学?不同体育活动前应该做什么准备工作?怎么测试自己的身体素质?自己的身体素质适合做什么样的体育运动?明白了这些体育知识,一是能够科学安全的运动,二是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运动,从懂运动到爱运动,才能到常运动,最后到雅运动。但如果缺乏体育知识素养,不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盲目锻炼,不但事倍功半,而且还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和运动损伤。因此不可忽视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而是应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并运用其知识,在运动实践中更加深刻的理解体育知识,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体育知识素养。
5.2. 不利于学生整体体育素养的形成
体育素养是个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及其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身心特征及其关键品质,它应包括体育知识素养、体育能力素养、体育品德素养、体育情感、体育意识、体育品行。体育素养各要素之间不仅相互影响,而且缺一不可。
在这其中,体育知识素养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具体表现为:体育知识素养的形成有利于个体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的塑造、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体育道德行为的形成。反之,学生如果缺少体育知识素养,不利于体育能力的形成,缺少道德修养的熏陶和教育,以至于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更注重个人利益得失、缺乏团队意识,甚至出现损坏器材、场地等不良行为,成为不具备体育道德的“空心人” [21]。由此可见,体育知识素养的缺乏不利于学生整体体育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个体的体育知识素养,并引导其最终成为具备体育素养的人是正确的实践途径。
6. 结语
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素养有利于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科学锻炼身体,具备体育知识素养有利于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健康行为的建立,掌握体育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体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知识素养影响着体育素养其他构成部分的形成与发展,如:有利于个体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的塑造、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体育道德行为的形成。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首要应当注重学生体育知识素养的培养,当前对于体育知识素养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未来仍需要体育教育理论界、基层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通过对体育知识素养的研究,理清其概念与构成维度,明确体育知识培养的内容,在体育课程教学层面可以为科学而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提供参照和指导,从而服务于我国体育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