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幸福观探析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Concept of Happiness
DOI: 10.12677/ACPP.2021.101011, PDF, HTML, XML, 下载: 375  浏览: 721 
作者: 王小妮: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习近平幸福观Xi Jinping View of Happiness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发表的讲话中都提到了“幸福”一词,形成了内涵丰富、结构完善的习近平幸福观体系,其中包括:以马克思实践观为基础的奋斗幸福观,以马克思群众史观为指导的人民幸福观,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全面幸福观等。习近平幸福观是马克思幸福观在当代中国最新、最充分的表达,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幸福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Abstract: Since the eighteen Party 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mentioned the word “happiness” in many speeches, forming a system of Xi Jinping’s happiness concept which is rich in content and perfect in structure. It includes: the concept of struggle and happiness based on Marx’s practice view, and the people’s happiness concept guided by the mass history of Marx, the unity of the two points and the key theory and so on. Xi Jinping’s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the latest and most adequate expression of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has contributed to China’s wisdom and China’s progra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appiness.
文章引用:王小妮. 习近平幸福观探析[J]. 哲学进展, 2021, 10(1): 61-6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1011

1. 引言

何谓幸福?有学者指出:“幸福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上的长久满足,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幸福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习近平幸福观”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幸福观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导向,尊重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成果的共享;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解决中国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幸福观中以马克思实践观为基础的奋斗幸福观、以马克思群众史观为基础的人民幸福观、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全面幸福观等的相关内容。

2. 以马克思实践观为基础的奋斗幸福观

幸福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复杂的课题,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形式。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在马克思实践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才能实现。

(一) 马克思实践观是奋斗幸福观的基础

幸福是人的精神得到满足,心灵得到慰藉,需求得到实现后的一种归属感和获得感,而实现幸福的途径只有脚踏实地的奋斗。不论处在哪个时代,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中,幸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幸福,任何幸福的最终达成都需要在确立了要追求的幸福目标之后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真抓实干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才可能最终实现。实践是认识是基础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我们所确定的作为奋斗目标的幸福都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来确认幸福能否实现以及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去实现,离开了实践的检验,幸福的实现几乎等于空谈。因此,习近平幸福观是以马克思实践观为基础的。

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幸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幸福观、中华优秀传统幸福观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把马克思实践观与幸福融合在一起,深刻的揭示了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奋斗,而幸福又是人们奋斗的终极目标这一辩证统一的关系。自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以来,幸福和奋斗就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在新年贺词中多次提到“幸福”和“奋斗”。例如:他曾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通过奋斗实现个人幸福和国家复兴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旗帜鲜明的体现出了奋斗是实现幸福的途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奋斗幸福观是在马克思实践观的基础上高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它充分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奋斗才是实现幸福的途径,除了脚踏实地的奋斗通往幸福的道路没有捷径可以走。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要想解决好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须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在立足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坚持脚踏实地的奋斗,在继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这条通往幸福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从未停止奋斗的脚步。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幸福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幸福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政治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经济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文化领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采取的这些改革措施使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变得更加完善,使人民的幸福感逐步提升。如果没有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所采取的实践措施我们就很难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共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采取的这一系列实践活动检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真理性,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奋斗是实现幸福的途径,马克思实践观是奋斗幸福观的基础。

(二) 奋斗幸福观是马克思实践观的具体体现

奋斗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实践在人们追逐幸福的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幸福则是这一过程中个人或者国家在一定阶段上所追求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通过无数的奋斗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每个阶段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在各领域的创新成就成效显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论是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上所取得的突出成果,还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以及自主研发的核能技术所取得的突破,这些创新成就决不是轻轻松松得来的,它们的背后承载了无数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奋斗实践。这些科技工作者们用奋斗的汗水来浇灌实践的花朵,但是由于他们所从事的专业种类不同、专业要求不同,所以他们奋斗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采取的实践。奋斗是实践的具体体现,在不同的领域奋斗的形式会因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究其根本都属于实践的范畴。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把马克思实践观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的符合中国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它充分体现了奋斗是马克思实践观的具体体现,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在马克思实践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奋斗是幸福的基础,要想实现幸福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奋斗,幸福是奋斗的终极目标和动力,对奋斗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揭示了幸福和奋斗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者是精神上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因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马克思实践观为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3. 以马克思群众史观为指导的人民幸福观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以马克思群众史观为基础的幸福观。在马克思群众史观产生之前,“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但是,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则与之相反,它认为历史的创造者不是个别英雄,而是人民群众。马克思群众史观深刻的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创造者。立足我国的世情、国情、党情,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奋斗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民群众从来都是我们党领导我国抗争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贯穿我党发展历史的始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幸福和美好生活曾多次提出要确立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在马克思群众史观的指导下,对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一) 马克思群众史观为人民幸福观提供指引

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也曾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马克思曾说:“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连最基础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社会环境动荡不安,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不会富强,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也一定不是幸福的。因此,一个国家的人民要想获得幸福离不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二) 人民幸福观是马克思群众史观的中国化表现形式

人民是习近平幸福观的主体,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为人民谋幸福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始终,古有“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路上更是始终坚持“一切未来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都体现了人民幸福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的重要性。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完善、文化的繁荣、生态的和谐,同时实现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使人民真正感到幸福也是我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因此,在我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人民幸福是检验其结果的重要标准。

人民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群众史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要求。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处处都闪耀着马克思群众史观的光辉,是对马克思群众史观的中国化表达。

4.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全面的幸福观

全面的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保障、生态领域的五位一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思想都体现了全面幸福观。全面幸福观强调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的全面幸福,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 全面的幸福观是坚持两点论的幸福观

全面的幸福观坚持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的两点论。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全面的幸福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个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它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体现了全面的幸福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幸福,而不是局部或者部分的幸福。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覆盖的领域、人口、区域要全面,全面深化改革要深入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全面依法治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统治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他深情的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此后,他也在国内外很多重要场合,对中国梦做了深刻的阐释。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幸福的憧憬,是激励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同时,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又是相通的,它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中国梦是世界的梦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一带一路,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充分的体现了习近平全面的幸福观的全面的思想。

(二) 全面的幸福观是坚持重点论的幸福观

全面的幸福观是坚持重点论的幸福观,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全面的幸福观不仅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同时也注重部分,可以通过部分的发展来带动全面的更好发展。

全面的幸福观注重全面的发展,也注重部分的发展,更加注重通过全面的发展来带动部分的发展。从国际社会来说,我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把中国人民的梦与世界人民的梦联系起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但是,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强调本国的发展,只有促进我国先发展起来,我们才会有能力去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因为一个落后的中国是没有能力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只有我国先变得强大,我们才会有能力去帮助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要先解决好中国的问题。从国内来说,全面的幸福需要全国各国人民共同幸福,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同步实现幸福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通过部分的优先发展,使部分地区的人民先富裕起来,然后再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例如,我国通过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部分地区率先发展的措施,通过部分的率先发展来更好的带动全面的发展,最终通过部分地区的人民先获得幸福,然后带动其他地区的人民共同获得幸福。

全面的幸福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它既强调全面的幸福、整体的幸福,也注重通过部分的率先发展来推动全面的更好发展。

5. 结论

习近平幸福观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36.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