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机载弹药装备专业组训模式的几点思考
Some Thoughts on Innovat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Airborne Ammunition Equipment
DOI: 10.12677/SSEM.2021.102007, PDF, HTML, XML, 下载: 381  浏览: 62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许文斌, 王永东:空装装备保障大队,北京;李涛#:空军勤务学院航空弹药保障系,江苏 徐州
关键词: 机载弹药专业组训模式Airborne Ammunition Professional Group Training Mode
摘要: 针对当前机载弹药装备组训存在的问题,论文针对应对未来作战特点和要求,提出了构建初、中、高级专业训练紧密衔接,理论培训与操作带教有机结合,院校教育、培训基地轮训、部队岗位训练相互补充的组训体系的组训模式,从加强组训理论研究、健全组训制度机制、创新组训方法、优化组训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机载弹药装备组训模式建议措施,易操作且效果明显。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roup training of airborne Ammunition Equipment, this pa-per aims a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future operations. It is proposed to build a close connection among primary, middle and senior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eoretical training and oper-ation teaching are organically combined, and college education, training base rotation training and army post training complement each other.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group training, perfect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group training, innovating the method of group training and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group training resourc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innovating the group training mode of airborne am-munition equipment, which is easy to operate and has obvious effects.
文章引用:许文斌, 王永东, 李涛. 关于创新机载弹药装备专业组训模式的几点思考[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21, 10(2): 30-34. https://doi.org/10.12677/SSEM.2021.102007

1. 引言

机载弹药装备保障能力的强弱,除了装备自身先进程度和配置的合理性等因素外,人员训练水平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趋势下,空军转型建设对机载弹药装备保障训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针对未来作战的特点和需求,改革创新机载弹药装备组训方式,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研究 [1]。

2. 当前机载弹药装备组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应急作战准备的带动下,通过国外引进和自行研制,机载弹药装备大量装备部队。而传统的机载弹药装备保障理念、组训方式却发展相对缓慢,制约了新装备效能的充分发挥和部队战斗力的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组训模式机制不够顺畅

首先是组训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受“经济主导”的影响,组训理论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组训缺乏理论创新。其次是组训主体模式基本未变。几十年来,机载弹药装备保障手段、保障重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组训模式基本沿用院校理论培训、部队岗位带教的模式。再次是组训改革成果推广缓慢。前几年,机关在组训模式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2],如组织跟班见学、赴工厂现场培训等,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延续下来。

2.2. 组训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主要是配套的规章制度和衡量标准不尽完善,导致考核不严、激励不够。由于没有硬性的考核制度,专业训练由基层部队自训考核的情况较为普遍,对训练的监管缺乏力度,容易导致流于形式,训练工作奖优惩劣的力度不大,训好训差、考好考差一个样,奖励条件限制高、激励作用难以显现,而惩处犹如隔靴搔痒,未触及痛处,导致官兵参训积极性降低。

2.3. 组训内容方法不够灵活

从组训内容看,新型机载弹药装备列装后,由于技术资料限制,部队对新装备的理论学习仅限于操作步骤和简单的性能介绍,操作带教也仅限于日常基本的使用和维护。

从方法手段看,虽然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教学解剖模型、测试训练弹等陆续应用到训练中,但是理论教学仍然是以照着资料讲、对着教材学为主,以抄抄笔记、点名问答、背记题库等形式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也是简单的文字堆积、录像播放,缺少互动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3]。由于缺乏专用训练装备和模拟仿真训练进行专项的操作带教,装备操作训练则大部分是以工代训,使用作战装备进行岗位带教,造成保障新员先上岗后训练再考核,组训成本高效益低。

2.4. 组训资源配置不够科学

一方面,由于应急作战准备需要,新装备到部队后,院校和训练机构并没有对应的训练设施设备,由于部队担负的保障任务较重,为保证装备处于良好状态,用新装备训练也比较谨慎,而担负战略战役储备的后方军械仓库和多机种保障基地配备的辅助保障设施设备平时却大多闲置。

另一方面,现行“两级组训”模式中,院校由于缺乏保障经验、对部队需求了解不够,只能“空对空”讲理论,与部队需求脱节;部队对装备研究不深不透,只能是简单的手把手带教,造成“师傅带徒弟,一代不如一代”;担负生产、修理任务的工厂、研究所拥有技术娴熟的技工和难得的学习实践,利于骨干深化培训,但赴工厂培训组织较少,犹如蜻蜓点水,效果不大 [4] [5]。

3. 机载弹药装备组训模式创新的目标

改革创新机载弹药装备组训模式,就是要适应空军转型建设需要,从机载弹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全局出发,以组训能力建设为着力点,以促进机载弹药装备保障能力为落脚点,对机载弹药装备组训思想、理论原理和实践技能进行创造性探索,对现有机载弹药装备组训体系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构建初、中、高级专业训练紧密衔接,理论培训与操作带教有机结合,院校教育、培训基地轮训、部队岗位训练相互补充的组训体系,实现机载弹药装备组训模式由单一技能培养向以整体能力提升转变 [6]。

3.1. 机载弹药装备供、人员“零”距离接触,拉近部队与工厂的距离

授课专家来自装备生产厂家,他们技术过硬、精通装备、熟知部队保障工作,有些授课专家本身就是装设备的设计总师,他们多次深入部队进行技术服务,排故经验非常丰富,培训中通过授课专家与参训人员之间的答疑、实装操作和座谈交流,授课专家与部队维护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专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部队维护人员,部队人员可以现场向专家提问,同时各设备生产厂家也能了解到部队在维护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部队对生产厂家服务部队的意见建议,拉近部队与工厂的距离,真正实现了机载弹药装备供、用人员“零”距离接触,为工厂更好的服务部队搭建了平台,开创了新的训练模式。

3.2. 培训与保障任务有机结合,提高保障效率

机载弹药装备保障人员基地化培训的地点和时间由各军区空军自主确定,各军区空军可以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日常训练、打靶等各种因素选择培训地点和时间开展培训,既保证了人员参训率、训练效果,又不影响战训任务的完成,也可结合部队改装、换装或演习、演练等重大保障任务开展培训,达到培训与完成保障任务的有机结合。

3.3.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培训质量

装备保障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基地化培训有助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贯穿于装备保障人员整个培训过程,与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相比较,最大限度的强化了围绕着保障人员应掌握的装备基础知识与维护技能的实践活动,保证参训人员人人有机实装操作,加强了培训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培训质量。

3.4. 重组优化训练资源,承担经常性的培训任务

基地化培训能够有效整合机关、院校、研究所、各新型装备生产厂家及部队的资源,将紧贴部队的训练内容、超前的训练理念、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丰富的装备操作维护技能、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配套完好的在用装备溶于基地化培训中,实现基地化培训后,各种训练资源得到整合、集中利用,充分提高了培训水平和培训效果,为培训基地以后承担不同量级的经常性培训任务打下基础。

3.5. 形成规模,实现规范化、基地化培训

基地化培训模式是在上级业务机关和科研院所的协助下,合理利用本单位装备、技术和教学资源,授课专家由外聘逐步过渡到利用本区技术骨干承担,以点带面,降低培训成本,变以各单位为主的点式培训为基地化的链式培训,全程跟踪监控,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基地化培训机制。

4. 创新机载弹药装备组训模式的几点建议

当前,机载弹药装备建设发展迅速,新装部队越来越多,加快提高新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呼声也愈发强烈。面临装备保障训练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思考新对策,探索新模式,谋求新发展,打开新局面 [7]。

4.1. 加强组训理论研究

首先,应该调动科研院所参与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应该各尽其能,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理论人才和资源优势,成立专门的研究队伍,赋予其组训模式创新研究任务,为组训改革做好理论先行。其次,要注重借鉴外军组训经验做法。要在研究外军装备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外军保障人员能力素质生成模式、组训机制、训练方法的研究,结合自身特点,加以创新和实践,摸索出有自身特色的组训方法路子 [8]。再次,要结合基层实际开展研究。开展组训研究必须有基层一线保障官兵参与,集科研院所的理论优势与基层官兵的实践优势共同开展改革创新,任何理论都应先在基层部队进行论证试行,总结优缺点,结合部队实际进行改进完善。

4.2. 健全组训制度机制一是要严格训练考评

针对训练内容制订贴近部队保障实际、官兵成长历程的考核项目内容和评定标准,加大网络化随机抽题考核和跨单位互考等考评方式的运用,确保考核成绩客观公正,让官兵看清自身差距,自觉投入训练。二是要加大奖惩力度。借鉴机务系统完善的奖惩制度,建立机载弹药专业的奖惩办法,将官兵训练成绩与士官改选、干部晋级切实挂起钩,建立定期通报表彰和奖励制度。同时,要抓奖惩的落实,该奖的积极与军务、干部、宣传部门协调,把人才推出去;该惩的绝不迁就照顾,真正触到要害。三是要多组织比武竞赛 [9]。一方面可以促进各单位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营造出各保障分队之间“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4.3. 创新组训模式方法

组训模式上,应向“三级组训”转变。鉴于院校轮训与基层训练存在的弊端,应逐步改革现有“两级组训”模式,按照区域性原则或专业性特点,在各军区空军的多机种保障基地、后方军械仓库或修理工厂建立一批战役级培训基地,依托其装备资源,集中工厂、科研院所和部队技术骨干保障经验,组织基地化的岗位技能培训,弥补院校理论教学和部队在职训练的中间环节缺失。训练手段上,要突出模拟训练,利用计算机仿真设计技术,依托部队现有信息化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中心和各专业辅助教学课件,设计开发集学习、训练、考核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模拟仿真训练系统,摆脱多年来部队实装组训的模式,大力开展模拟仿真操作训练,推动培训向低成本、高效益方向发展。训练机制上,应依托现有联合轮战基地,大范围开展联合保障训练,在东南沿海轮战机场现有机载弹药装备保障分队的基础上,成立机载弹药联合保障训练基地,配齐训练保障装备,组织机载弹药专业人员轮流赴基地进行联合保障训练,不断探索和检验联合保障方法路子,为未来联合作战打下基础。

4.4. 优化组训资源配置

首先是优化装备资源配置。把装备科研部门、生产厂家和地方修理机构纳入到训练保障资源大体系之中,统筹规划院校、培训基地、部队的训练保障资源,优化院校、训练基地、生产修理厂家与部队之间的接口关系,从训练大纲入手,理清各自的任务分工和权重,加大院校、训练基地训练资源的配置,突出模拟训练系统的开发,减少对实战装备的依赖。其次是依托培训机构力量。积极利用军地现有的训练资源,为技术骨干提供赴工厂、科研院所、地方专业技工学院进行深训精训的机会,扩大赴装备生产维修工厂学习实践的规模,解决基层岗位组训不够系统专业、深化训练没有技术条件等难题,加快技术尖子的成长步伐。最后是加强交流学习。应经常组织技术骨干进行经验交流,广泛收集实践摸索的技巧做法,依托科研院所进行理论升华,形成训练科目内容,在整个系统进行推广,变个人特长为整个系统的经验做法。

基金项目

制导弹药维护周期优化研究,182KJ35003。

参考文献

[1] 闻新, 等. 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2] 王永川, 蔡金燕. 一种基于模糊可靠度确定雷达故障检测间隔期的方法[J]. 军械工程学院学报, 2001, 13(4): 4-7.
[3] 洪厚胜. 装备参数漂移量与其可靠度的关系[J]. 军械工程学院学报, 1994(1): 39-41.
[4] 胡传炎. 抓紧建设空军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J]. 后勤, 2015(6): 26-27.
[5] 沙起才, 编译. 航空地面装备配备量模型试验[J]. 外国空军后勤, 2015(4): 35-36.
[6] 宋太亮. 装备保障性工程[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7] 陈鹏, 袁雅婧, 桑红石, 等. 一种可扩展的并行处理器模型设计及性能评估[J]. 航空兵器, 2011(5): 56-61.
[8] 程海彬, 江云, 鲁浩, 等. 基于DGPS的弹载捷联惯导系统性能评估技术研究[J]. 航空兵器, 2015(3): 23-26.
[9] 范志锋, 崔平, 文健, 吕静. 基于退化敏感参数的弹药控制系统储存寿命评估[J].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7(10): 33, 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