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高中生与大学生的时间洞察力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ime Perspectiv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1.113097, PDF, HTML, XML, 下载: 341  浏览: 594 
作者: 崔明慧*, 陈璐璐: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关键词: 时间洞察力ZTPI年龄差异Time Perspective ZTPI Age Characteristics
摘要: 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在时间维度上的一种人格特质,具有一定的发展趋势和年龄特征。本研究采用津巴多时间观量表测量3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样本群体(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在时间洞察力5个维度上的水平,并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在各维度上的表现差异。结果发现:1) 高中生在过去消极时间观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 高中生在现在享乐时间观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大学生与初、高中生之间差异均不显著;3) 初中生在现在宿命时间观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高中生和大学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之间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时间洞察力在不同年龄群体间存在差异,个体的时间洞察力具有发展性。
Abstract: Time perspective is a personality trait of individuals in time dimension, which has certain devel-opment trend and age characteristics. The present study used ZTPI (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 to measure and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sample group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five dimensions of the time perspec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cor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ast-negative time perspective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2) The scor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resent-hedonistic time perspective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3) The scor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resent-fatalistic time perspective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e above results support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ime perspective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individual time perspective is developmental.
文章引用:崔明慧, 陈璐璐 (2021). 初中生、高中生与大学生的时间洞察力比较研究. 心理学进展, 11(3), 846-85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1.113097

1. 引言

1.1. 时间洞察力

时间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个体将物理时间转换为心理时间,从而对外部世界形成主观时间体验(吕厚超,黄希庭,2005)。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也被称为“时间观”或者“时间透视”等,黄希庭综合大量研究后将它总结为一种人格特质,即时间洞察力就是指个体对于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的一种人格特质(黄希庭,2004),它既是一种能力特质,也是一种动力特质(黄希庭,张志杰,凤四海等,2005)。个体的时间洞察力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3个维度,Zimbardo和Boyd (1999)提出了五因素时间洞察力模型,由过去消极时间洞察力、过去积极时间洞察力、现在享乐时间洞察力、现在宿命时间洞察力和未来时间洞察力构成。时间洞察力对于青少年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庄妍和张典兵(2015)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积极的未来取向与心理暴力呈显著负相关(Zhi et al., 2021),还有研究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与青少年的学业表现显著相关(黄希庭,1994;杜刚,吕厚超,2017),未来时间洞察力得分较高的学生更愿意将时间投入到学业上,在学习上表现出突出的行动力(Zimbardo & Boyd, 1999),从而更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而过去时间洞察力则与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以及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吕厚超,2006)。

1.2. 时间洞察力的年龄特征

时间洞察力虽然是一种人格特质,一种时间维度上的人格差异(黄希庭,2004),具有跨时间稳定性,但是研究者发现它同样具有一定的发展趋势和年龄特征(吕厚超,黄希庭,2005)。目前普遍认为个体在未来洞察力的维度上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从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个体对未来时间的思考长度、密度以及清晰度会依次降低。Lessing (1968)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的思想更偏向于分析现实、解决实际问题而非空想做白日梦。Kastenbaum (1963)等人的研究对比了青年人和老年人的未来时间洞察力,结果发现年龄越长,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范围越小。但在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研究中却存在许多争议,一些研究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Wessman & Gorman, 1977; Klineberg, 1967),但Tismar (1987)的研究却表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发展为更加现实取向而非未来取向。国外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中国还需要考虑文化差异的影响。Beiser和Hyman (1997)研究发现,大部分北美文化更注重现在和未来时间观,而亚洲文化更看重过去时间观。Boniwell和Zimbard (2004)也有相似结论:集体主义文化相对于个人主义文化来说没那么注重时间观的未来取向。因此对于国外研究结果的应用是否适用于我国,也有待核实证明。由此可见,对于时间洞察力的年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缺少研究数据的积累,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国内关于时间洞察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以及未来时间洞察力作为中介变量在抑郁、学业压力、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变量和行为之间的作用,对于时间洞察力的其他维度缺乏研究。此外,以往的研究通常只把年级/年龄因素作为基本人口学变量简单描述,对于它们的作用缺乏深入探讨。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环境的改变,青少年的时间洞察力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本研究将青少年群体分为初中、高中和大学3个年龄阶段,分别考察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时间洞察力特征,并对比分析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的变化和原因。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随机抽样从重庆市某所初中、南京市某所高中以及西南大学各个年级中抽取了6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经回收问卷并筛选排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545份,有效率为89.05%。其中初中阶段有224名同学(41.1%),年龄处于11~14岁范围;高中阶段有156名同学(28.6%),年龄处于15~17岁范围;大学阶段有165名同学(30.3%),年龄处于18~22岁范围。共有男生261名(47.9%),女生284名(52.1%)。

2.2. 研究工具

问卷采用津巴多时间观量表(Zimbardo & Boyd, 1999),该量表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过去消极时间观、过去积极时间观、现在享乐时间观、现在宿命主时间观和未来时间观。该量表采用Likert 5点式评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其中第9、24、25、41和56题共五道题为反向计分。

2.3. 研究程序和数据分析

以班级为单位对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集体实测,利用网络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系统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施测。使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21.0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年级学生在时间洞察力五个维度上的描述统计

对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在时间洞察力五个维度上的表现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见表1)发现: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平均表现均处于中等偏高状态(M > 2.5)。相比于其他维度,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积极时间观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最高,而在现在宿命时间观维度上的得分则相对偏低。

Table 1.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grades’ students in five dimensions of time perspective

表1. 时间洞察力五个维度上不同年级学生的得分情况

3.2. 不同年级间时间洞察力各维度的方差分析

对初中、高中和大学3个年级学生在时间洞察力5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图1):在过去消极时间观维度上,年级主效应显著(F(2,539) = 8.416, p < 0.001),高中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p < 0.05),而初中生和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在现在享乐时间观维度上,年级主效应显著(F(2,539) = 4.806, p < 0.01),高中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p < 0.05),但大学生与初、高中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在现在宿命时间观维度上,年级主效应显著(F(2,539) = 24.287, p < 0.001),初中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高中生和大学生,但高中生与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在过去积极时间观和未来时间观维度上,年级主效应均不显著(F(2,539) = 2.657, p > 0.05; F(2,539) = 2.726, p > 0.05)。

Table 2. Differences of the performance in past-negative, present-hedonistic and present-fatalistic time perspective among three grades

表2. 不同年级学生在过去消极时间观、现在享乐时间观和现在宿命时间观上的表现差异

注:*p < 0.05, **p < 0.01, ***p < 0.001。

Figure 1. Differences of the performance in past-negative, present-hedonistic and present-fatalistic time perspective among three grades

图1. 各个年级学生在过去消极、现在享乐和现在宿命时间观维度上的表现差异

4.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过去消极时间观、现在享乐时间观和现在宿命时间观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过去消极时间观维度上的结果显示:相比于初中生和大学生来说,高中生对过去持有更消极的态度,可能是因为高中阶段学业任务过于繁重,竞争压力大,所以对于过去自己做得不够完美的地方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而相对地,初中学生和大学生学业压力较小,所以他们对过去的消极态度也会偏低。而现在宿命时间观的年级差异则有些不同:初中生的平均分数显著低于高中生和大学生。初中阶段的个体自我意识增强,学习任务相对较轻且容易取得进步,所以更加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想法而不是宿命论,而高中生和大学生会将理想和现实相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同一性整合的敏感阶段,很容易受到挫折和打击,进而通过相信运气、命运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所以在现在宿命时间观的维度上得分较高。在现在享乐时间观的维度上,高中生的得分高于初中生,可能是由于高中生相比于初中生而言更加成熟,对当前环境和自身的思考更加深入,懂得享受当下,把握当下。而大学生一方面接触到了许多娱乐和新奇刺激,另一方面又面对着就业的问题,所以在现在享乐的维度上处于中间位置,与初中生和高中生都没有明显差异。在过去积极时间观和未来时间观的维度上,三个年级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过去经验基本集中于学校环境,在国内升学背景下,三个群体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人际关系同样都相对简单,所以在过去积极的维度上得分接近。与Kastenbaum (196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的是,在未来时间观的维度上,初中到大学阶段的青少年都有较高的得分,他们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对于未来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和规划,对未来的态度更加积极,所以未来时间洞察力均处于较高水平。

5. 结论

上述研究结果反映出时间洞察力这一人格特质具有年龄特征,在青少年的不同年龄阶段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维度上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差异不平衡。在过去消极时间观、现在享乐时间观和现在宿命时间观维度上,三个年级学生的表现有着显著差异。高中生在过去消极时间观和现在享乐时间观上的得分相对较高,初中生在现在宿命时间观上的得分最低,而在过去积极和未来时间观的维度上,三个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6. 研究意义与展望

时间洞察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关于时间洞察力的研究中,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的未来时间洞察力以及与其它心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于时间洞察力的其他维度(如:过去消极时间洞察力、现在宿命时间洞察力)以及发展观、性别观等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着眼于时间洞察力的年龄特征,将处于人格发展期的个体进行横向对比,探究了初中生、高中生与大学生这三种年龄群体在时间洞察力各个维度上的表现及其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青少年时间人格发展的趋势,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对于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将研究结果应用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有待于后续更多的研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杜刚, 吕厚超(2017). 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40(1), 96-102.
[2] 黄希庭(1994). 未来时间的心理结构. 心理学报, 26(2), 121-127.
[3] 黄希庭(2004). 论时间洞察力. 心理科学, 27(1), 5-7.
[4] 黄希庭, 张志杰, 凤四海, 郭秀艳, 吕厚超, 陈莹(2005). 时间心理学的新探索. 心理科学, 28(6), 1284-1287.
[5] 吕厚超(2006). 青年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DFD0911&filename=2006192800.nh
[6] 吕厚超, 黄希庭(2005). 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3(1), 27-32.
[7] 庄妍, 张典兵(2015).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主观幸福感: 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II. 教育评论, (7), 85-87.
[8] Beiser, M., & Hyman, I. (1997). Refugees’ Time Perspective and Mental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4, 996-1002.
https://doi.org/10.1176/ajp.154.7.996
[9] Boniwell I., & Zimbardo, P. G. (2004). Balancing One’s Time Perspective in Pursuit of Optimal Functioning. In P. A. Linley, & S. Joseph (Eds.),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 (pp. 165-178). Hoboken, NJ: Wiley.
https://doi.org/10.1002/9780470939338.ch10
[10] Gorman, B. S., & Wessman, A. E. (1977).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ime. New York: Plenum Press.
[11] Kastenbaum, R. (1963). Cognitive and Personal Futurity in Later Lif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 216-222.
[12] Klineberg, S. L. (1967). Changes in Outlook on the Future betwee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 185-193. http://dx.doi.org/10.1037/h0024988
[13] Lessing, E. E. (1968). Demographic, Developmental,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Length of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ftp)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6, 183-201.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1968.tb01468.x
[14] Tismer, K. G. (1987).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emporal Dominance during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Reports, 61, 647-654.
https://doi.org/10.2466/pr0.1987.61.2.647
[15] Zhi, K., Yang, J., Chen, Y., Akebaijiang, N., & Zhang, S. (202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Psychological Violence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Article ID: 585837.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1.585837
[16] Zimbardo, P. G., & Boyd, J. (1999). Putting Time in Perspective: A Valid, Reliable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tric.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1271-1288.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7.6.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