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研究
The Study of the Idea of Great Unification Forging the Idea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DOI: 10.12677/ASS.2021.104137, PDF, HTML, XML, 下载: 455  浏览: 1,132 
作者: 孙瑞翔: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关键词: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一统统一Chinese Nation Chinese Nation Alliance Great Unity Unity
摘要: 《诗经》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民族有着长久以来的“大一统”思想,由此铸就了中国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格局。“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明一直以来注重的政治文化,其中的政治思想始终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政治实践。“大一统”思想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思维,为当今时代正确看待民族问题,推进民族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Abstract: There was a saying in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whole world, can it be the king’s territory? Can it be Wang Ben who leads the land?” The Chinese people had the thought of “great unity” for a long time, which resulted in the pattern of a united country of many races. The idea of “great unity” had alway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political thoughts had always affected the political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race. The thought of “great unity” had an impact on the thought of the Chinese race’s alliance. It provided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 era to correctly view the national problems and push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race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race’s alliance.
文章引用:孙瑞翔. 大一统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4): 1023-102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4137

1. “大一统”思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

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有着长久的历史发展与历史渊源,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深结合。在《辞海》中,对“大一统”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汤因比研究世界文明非常看重“大一统”,一是国家大一统,二是宗教大一统。他认为中国的特点是国家大一统而非宗教大一统。汤因比认为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只剩下俄国和中国,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大体系而言,这是两个异类。这种大一统思想也成为中国古代统治理论中重要支撑。

1.1. “大一统”思想是共同体意识得以巩固的条件

由经典记载,“大一统”的政治概念最早是在春秋时期开始孕育,真正在著作中被作为一个正式的政治概念的提出则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中“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从此正式作为一种思想开始了形成与发展。其中“王正月”在孔子所著作的《春秋》中指的是周时期周王即位。从而“大一统”指的就是当时周王为核心而组织的有秩序的社会 [1]。

在正式的史料记载中,商周都有一定的统一格局,有一个天下共主的王室存在,但也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种对于周边民族的称呼,相对而言泾渭分明。春秋之后,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正式开始形成。秦朝统一了春秋以来各方割据混战的局面,成为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交通、度量衡,建立了郡县制体系,开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联系与控制,秦朝对“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实践。大秦帝国建立之后,用以区划“中华”的四方概念——“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逐步淡出天下视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级形态已现端倪 [2]。

汉朝取代秦朝,经由高祖、文景之治后,汉朝实力进一步提高,随着汉王朝疆域进一步扩大,针对王朝的现实统治需要,汉武帝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统治思想来助其统治更大的帝国。有代表性的是为西汉时期大儒董仲舒对“大一统”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完善,为了汉皇室统一全国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和补充。此后历朝历代,中华民族对大一统思想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使得“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仲舒吸收借鉴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在儒家的主体思想上吸收“兵、法、道、阴阳”等流派思想将儒学思想正统化,提出大一统思想并付诸于制度大一统、学术大一统、宗教大一统。“大一统”以超越理念的形式涵盖了宇宙、自然、社会、生命等各个层级,这是本体论上的高度统一,是统治思想理论中的重要组成 [3]。有时候,历史上的某一阶段某一进程在政治上是分裂的,在经济上是分散的,但这种分裂与分散并不妨碍统一意识的存在,而且有时这种统一的意识反映更强烈。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这种统一的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逐鹿中原,建鼎称尊,但都自居中国,并同南方汉族建立的政权争夺“中华正统”之名,在华夏大地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继承秦汉的中央集权制,仿效汉民族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培育皇权思想,认同自身是炎黄子孙。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国号取自于《易·乾传》中的大哉乾元,彰显出少数民族政权愿意接受并推崇中华文化,将自身视作中华文明的继承者 [4]。《元史·地理志》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王朝的建立加速了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的设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基本轮廓,元、明、清三朝的“土司制度”“政教合一制度”“盟旗制度”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做出了制度贡献 [5]。

中国人骨子里对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向往就是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一统思想的结合。由此,大一统为中国形成相对稳定的王朝时代提供了思想与制度保障,同时也使中国境内各民族视统一为正常状态、分裂为非常状态成为一种共同的心理认知。

1.2. “大一统”思想是共同体意识得以形成的理论来源

1) “大一统”思想促进近代“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

1840年后,随着西方“民族”观念传入中国,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正式谈及“中华民族”概念后及至近代,“中华民族”一词作为国家共同体的一个完整概念正式产生。在此时期,西方殖民者和国内反动势力联合压迫,使得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先进的学者和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一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路。由孙中山起初提出的政治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要求恢复汉民族统治,排除满族统治之后,逐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若想实现国家的统一,要正确对待民族关系,不能一味排斥,要认识到民族的共同体优势。

大一统思想有效维系了在近代时期,当传统封建王朝政治面临崩坏,无法自救时,中华民族的概念应运而生,维系了中国人民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维持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 [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民族指的是拥有共同文化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中华民族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政治与文化共同体在“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打磨铸就已成为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政治共同体”,是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治理的基本政治单位。在民族与国家没有消亡的情况下,将中华民族建构成为一个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共同体,则是实现国内各民族交融一体的必要条件 [7]。

“中华民族”概念是梁启超等近代理论先驱在民族国家理论视阈下的一种国族建构努力,并不断扩展其内涵以适应现实需要。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则是对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一种超越,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丰富与发展,是对帝国主义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行为的有力抗争 [8]。总而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既是国家认同,也是民族认同,但更重要的是共同体认同——中华各民族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是指各民族个体成员对中华民族及其相联系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可、接受和热爱,具体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忠诚、归属感和情感依恋等行为和态度 [9]。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式提出

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指的是中华民族的结合,是中国56个民族的结合,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共同促进。而在正式的会议上,“共同体”思想已经被踢出,在外交领域首先被提及的是“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寻求人类的合作与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式提出,则是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上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回答了中华民族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的问题,在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已经成为重要的一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个民族关系使用“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来比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看作是一个整体性,但作为各个“石榴籽”的民族也被肯定其独特性,又要求尊重和发展各个族体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具体利益、民族情感等层面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这是文明发展多样性的基本法则,也是我们正确制定民族政策的重要关节。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同”,而不是单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要看到对各个民族的尊重与认可 [10]。“共同体”不等于整体,共同体是多个个体凝聚而成的共性的存在,在肯定个体存在意义的基础上强调整体团结关系的重要性。

2.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2.1. 大一统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在长久以来的历史传承中,大一统思想对我国向现代化国家转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大一统思想为稳定民族关系,推进建立稳定的社会格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一统思想始终强调统一,其中蕴含的是社会的共同性,尤其对中华民主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起到了传承作用。在中国人的文化传承中,对统一的崇尚已然凝聚在文化传统的方方面面,由始皇所建立统一王朝以来,华夏民族在与其他民族激烈的碰撞与吸纳中逐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如今的中华民族,并且成功孕育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承,这是一个民族的魂。在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各民族同胞一直保持着对一统格局的向往,强烈认同统一的多民族主体。大一统思想使得中华儿女对统一国家和文化拥有天然的认同感,也是中国从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向近代多民族国家转型,再向现代多民族国家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11]。

2.2. 大一统影响了中华民族对民族观的塑造

中华民族统一是从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以来,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民族的交融已然大势所趋。在长久以来的各民族互相征伐,互相交流中,对中华大地上的百姓而言,一统的意识就深深植根其中,对同一的向往与渴望,体现在各个朝代之中。强汉盛唐对多民族文化的包容深深体现大一统的重要影响,哪怕是在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分裂朝代中,很多有志向的王朝统治者们和其治下的子民也将统一作为毕生的志向。分裂和战争也是推动统一思想受到认可的原因之一,对稳定的政治格局和和谐的社会生活的追求就与大一统思想相结合,然后大一统思想反过来影响了文化传承,使得中华儿女更加追求统一的稳定格局。尤其是对政权集中的追求,明清对中央政权的集中是古代王朝的巅峰。长久的矛盾和交融造就了更为强大的统一政权和更为强烈的统一意识,具备了更加稳定、更加长久的“统一性” [12]。

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关注点,民族统一已成趋势,但在具体各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域依然有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文化节日等特色文化传统,在民族意志认可统一思想的同时,各少数民族由于聚居地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方面与汉民族文化有着区别,如文字,语言,婚丧嫁娶的礼仪,神灵信仰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习惯。对各民族要求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同时,也要求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信仰,民族情感,尊重和发展在独特传统习俗方面自身的独特性。这也是大一统思想其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统一不是完全同化,然实在主要认同统一民族主体的前提下,尊重和发展各个族体在文化层面的独特性 [13]。

2.3. “大一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大一统思想虽历经转型与改变,但它的核心理念仍然是统一,统一就是强调了社会的同一性,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继承的是大一统思想的统一,肯定大一统对于维系多民族统一国家所发挥的重要影响,此外,要注意剔除大一统思想中的糟粕部分,明确分辨大一统中的专权,禁锢,威权,专制等思想,吸收借鉴其中优秀的理论与思想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重新统一了现代中国的大一统国家格局。中华民族传统中有中庸思想的,中庸思想不是不作为,而是要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不是追求最完美,而是追求一种最优解 [14]。

大一统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形成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积极作用。在长久以来的大一统思维下,中华民族有着强盛的凝聚力、生命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斗鱼大一统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甚至有学者认为一方面是由大一统思想进行的主导,乃至无论是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和发展,还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进行的 [15]。新中国的统一在很大意义上,受到了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建立,扭转了近代被侵略的历史,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开启了崛起之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成为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繁荣的重要纽带。

2.4. 重视“大一统”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大一统思想的重要内涵在于文化的包容性,长久以来古代中国重视的文化的融合,以汉民族为主体包容多个其他民族,吸收各个民族文化,主要还是依托于一个强王权的统治,在单一政治权威的统治下实现的大一统。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新时代,大一统被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大一统不单单是疆域的统合,而是中华民族为核心,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团结,首先实现政治上的统一,经济社会等层面逐步整合,各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共性,实现共同繁荣。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着眼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现普遍人文关怀和伟大实践指向,是新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价值关联的分析,挖掘理论源头,结合现实需要,探寻恰当路径,实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探索。

3. 结论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传承了久远的文化传统,通过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紧紧团结在一起,共筑强盛的中华民族共和国。中华文明是中国强大崛起的滋养土壤,积极拥护团结,坚决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大一统思想为多民族现代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传统支持,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思想之一,对大一统思想的合理运用,寻找合适的诠释,对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深远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大一统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深刻的逻辑关系,从大一统中寻找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路径,是当代中国繁荣复兴,是中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来.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3] 何星亮. “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J]. 云南社会科学, 2011(5): 91-96.
[4] 陈理. “大一统”理念中的政治和文化逻辑[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5(2): 5-11.
[5] 伍雄武.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5.
[6] 李元晖, 李大龙.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 42-50.
[7] 吴稼祥. 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8] 许纪霖. 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在近代的变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 66-76.
[9] 梁启超. 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M]//饮冰室专集之四十二.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4-8.
[10] 钱穆. 民族与文化[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
[11] 沈江平.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性[J]. 教学与研究, 2018(3): 68-74.
[12] 施铁如. 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J]. 现代哲学, 1996(1): 92-95.
[13] 刘建军. 习近平对凝聚共识的全面论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9): 24-28..
[14] 王延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 民族研究, 2018(1): 1-8.
[15] 张立辉, 许华峰. 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5(5): 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