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时代挑战
The Experience and Challenge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OI: 10.12677/ASS.2021.104142, PDF, HTML, XML, 下载: 504  浏览: 3,680 
作者: 冯 伟: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制度规律历史经验制度自信System Law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执政党派,在推进国家治理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共识:制度建设越来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与建设和政党发展自身的重要内容。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部逐渐展开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度建设不断推动国家发展壮大与成就伟大奇迹的历史画卷,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可以对国家治理效力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厘清,有助于对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思考,也能为坚持制度自信从总结历史经验与规律中找到理论根源,从而以强大的自信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和与挑战,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开启新征程。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ruling parties in various regions of the world have gradu-ally formed such a consensu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promote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parties themselv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we can see a historical pic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of great miracles through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It can further clarify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help to further improve, develop, reform and innovat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find the theoretical root for adhering to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from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aw, In order to fac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world for a hundred years with strong self-confidence, we can start a new journey to the goal of the second century.
文章引用:冯伟.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时代挑战[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4): 1054-106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4142

1.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反思和总结历史时就对制度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他明确指出“制度好是让坏人无法任意横行的原因,制度不好也是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的缘由,甚至会使好人的行事走向反面” [1]。制度问题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问题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是否会改变颜色” [2]。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全面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世界各国广泛的历史实践也证实了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顾党的奋斗史、探索史和自身的建设史,可以从历史迁移、社会流变和国家演进的规律和经验总结中把握党的制度建设所蕴含的强大生机活力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从百年的视野中回看党领导的制度建设的历史,不仅有利于认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总体规律,而且为从制度变革的角度审视国家发展和理解制度自信、坚持制度自信提供了思考契机。

2. 从新的历史方位回顾百年来制度建设的持续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提到“世界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念,是可以在历史中找动因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落点是从无产阶级的解放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抓点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制度建设的天然禀赋。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关于政党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其源初旨向在于消除压迫和剥削、在于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复归和实现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以一切人自由发展为条件的联合体 [3]。社会主义运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不断延续,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关于制度建设的本初阐释,依然是今天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最强大的力量来源,我们党关于制度建设的理解,从一开始便明确的从历史中继承了这种人民至上的品质,这其中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逻辑的完美结合。故而研究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从历史的宝贵馈赠中找到坚定的信心应对百年变局的风雨,也理应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持续探索。

2.1. 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

近代以来在政治生活的大背景下诞生了政党,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也给政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活动的舞台,进而使政党和国家相互促进。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政党这一组织具有独特的历史特点,与国家政权结合的方式相比以往的历史也显露出独特的属性,现代政治生活背景下的制度建构,与政党的组织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党的中心任务和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政党的制度建设之中,政党的意志通过制度结构而显露它的现实性,形成一定的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指导下成立的政党,其血脉中蕴照着深切的人民的观点,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背后体现的也是人的解放和发展,顺着这一脉络窥视,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探索从一开始就关照无产阶级的现实解放,对私有制的坚决的否定,以联合取代竞争,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美好的愿望而不懈奋斗,其最高纲领、价值引领、组织规范和政策方针的理论来源,可以溯回到马克思关于人类未来发展的伟大思考契合于中国几千年文明孜孜追求的社会形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继而发挥出强大力量的动因。在对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逻辑,在现实的运用实践中不断具体生成和演化,进而实现既体现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与关照现实任务的解决的实践逻辑的双重结合。纵观中国共产党制度体系发展形成的历程,无处不体现着这种阶段性与延续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持续进程,这种交互与同构必须通过百年历程加以审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领导的这种政权安排与建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逻辑而内生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伟大征程中。

探索制度建设的落脚点最终在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应及折射现实的效力,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生产关系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适应,为实现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提供阶段性和持续性的助力。从制度建设的组成和结构上来说,制度建设全方位的体现并贯穿在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文明体系制度建设等各大小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美好期盼,促进保障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意识觉醒从而实现自身的伟大实践,通过历史可以发现制度建设在理想到现实的路径中承担着关键的作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形成了完备完整全面系统的一个科学体系,首先得益于一开局便走对了路子,抓住了关键,面对时代发展的挑战首先竖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旗,坚持制度自信,是以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无论时代发展方向如何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能够支撑起中国道路的大旗。

诚然,在制度建设的探索中,如何使其随着世界潮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丰富,使其更符合今天所面临的社会工作和任务,激活生产的动力与活力,以最坚强最有力的保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也是中国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持续探索中的重要内容。

2.2. 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历史脉络

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探索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在具体现实实践的生成中也体现出一种持续的历史延展的性质,站在历史的视野下审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根据建党以来的具有代表性的阶段历史时期加以审查,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改革完善四个时期,深化对制度建设一般规律的掌握,基于这种历史的传递与新时代的现实相结合,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依托下,才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涌的强大的生命力,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回看,坚持制度自信是有着强大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渊源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组织的胜利,更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制度、纲领和政策在根源上的胜利,也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取得的胜利,在《共产党宣言》里他明确的提出只有通过推倒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在旧社会的胞胎里脱落出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世界, [4] 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这一诉求在中国的大地上萌出的花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条道路,从一开始就走得理直气壮,这样的制度优势转化的现实力量,是完全有踪可循的。

为确保党的中心任务得到落实和开展,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认识到制度建设的现实力量,在一大和二大的接续探索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并编写《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包括《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草案》等重要文件 [5],尤其是党章的制定,其组织纲领、组织形式、组织成分与组织任务都明确的体现了一个完整的国家政权应具备的核心要素。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的一些重要因素在建党伊始就已经得到明确,初期的制度安排虽然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但在方针政策的指导、规范党务、引导党员、组织革命等方面依然发挥出重要作用,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具体形式的表述和规定,制度建设的探索才有了根基,社会构想的一些重要思考开始实质结合到中国的革命中来,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的探索从一开始就被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的人民而选择,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动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主要围绕党的建设、根据地建设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探索展开,从局部执政直至新政权成立的过程中取得的许多重要成就也是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的雏形,比如“三三制”原则与政协组织形式的内生关系,民主集中制的延续发展,国家发展计划战略构想等。从党的法规性文献可以找到制度建设推动革命取得胜利内源力量,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 [6],具体的每一条法规纪律的制定,背后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深深的思考和革命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经验的凝结,在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不断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推进制度建设继续在实践中走向成熟,在探索中接续成长,这一时期的制度体制也体现出一种过渡性的特征,而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仍然尚待进一步发掘。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背景下进行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化认识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得出一个科学的判断:需要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了“三大改造”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进行持续探索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的认识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政策取得胜利必然经历的过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奠基的坚实平台,体现在制度上是新中国成立前后通过国家重要文件明确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7]。为国家后续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根本的制度基础和政治前提,创建了符合阶段性要求和体现总体性规划的制度框架。这一时期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说“社会主义制度,大大促进了我们生产力的快速进步,这一点甚至连外敌也不得不承认” [8]。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实现人的解放这一历史愿景的发展,世界诞生了一个向着人类文明前进方强迈出强劲步伐的新型国家,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各项制度法规体系建设虽然也是很不完善的,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为促进社会主义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必需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建设后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制度建设的探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但是这时候制度支撑的潜在优势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历经曲折依然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持续推进,从一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能面对困境而能保持强劲的韧性,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也是今天提出坚持制度自信的证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就明确提到过去的错误“虽然这与一些领导人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上的问题更重要” [2]。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党继续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通过重新认识与重视制度建设和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功能转化,《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则推动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向纵深发展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能够重新全面恢复,继而推动伟大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历史从改革开放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明晰,全方位改革的推进使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探索大步前行,这也是新时期国内外形势转变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观念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不仅全世界人民没有想到,中国人民也没有想到,制度建设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如此大的作用,也正是这些伟大成就,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根本特征是党的领导,制度优势的发挥和持续保持强大的生机活力也有赖于党的领导,这也是马克思政党理论在中国工共产党的正确运用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发展的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有机结合的生成的必然现实。

新世纪以来不断发展完善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9]。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执政规律中总结的宝贵经验,提出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者有机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的伟大实践中,更是从现实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宝贵理论,制度建设是新世纪以来各国治理国家的重点难点,中国共产党也在新时期把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到“五大建设”,首次纳入了制度建设在内,十八大中将“五大建设”写入党章,强调要将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制度建设要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10]。总的说来,制度建设是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家面临的来自历史或现实的理论与实践重大课题的必由之路。

3. 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经验探索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1],推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国家治理的现实进一步结合,是中国现实性问题解决的实践逻辑与国家发展的历史逻辑有机结合的逻辑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自身理论逻辑演化的结果,基于这三大逻辑的有机统一来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制度建设的探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拓展制度建设的视野,深化对制度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回答“中国何以能”的深层底蕴的展现,是全球视野下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理论根源,也是推进“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12] 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和复兴征程中的重大课题。

3.1. 制度建设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探索从一开始就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是从完整全面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继承下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与中国革命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制度建设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的根源所在,理论发展需要不断从实践中得到反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中国人民掌握,就不断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的价值,理论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升华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丰富成果在实践中得以融合,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中互相激发,在彼此激化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生化出来并被不断验证的科学规律,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制度建设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回顾历史,无产阶级之外的各阶级的革命运动之所以难以挽救中国,是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所致,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从广大的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出发,这一理论必然被中国人民所选择,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结合了中国实际定然产生的结果。源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建设,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大地实践生发出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在党的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是百年来党的各项建设取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也是百年来制度建设应该遵循的理论发展的重要的规律,科学的理论指导能保证制度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发挥应有的效力;而不科学的理论则会使制度建设最终误入歧途,取得的成就只会是昙花一现。百年来党的制度建设之所以如此卓有成效,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指导,以人民的立场为立场,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为根基,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指明人的本质的实现路径,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深入解析指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事实深刻的证明了这一科学理论,在实践中这一理论展现出了它的磅礴伟力。

在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最大的底牌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指导。从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理论在中国大地焕发出生机勃勃的历史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和融进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中,促进组织制度、干部制度、领导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直接孕育了在中国各阶段不同国情的背景下形成并发展成熟的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肇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随现实演化的实践成果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百年现实的制度建设探索表明,始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发展取得的最新成果作为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力,在时代发展中推进制度的创新与发展集合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逻辑中。

3.2. 要坚持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结合

坚持党的领导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探索中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这是基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不断深化对国家治理的执政规律中总结并失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探索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的现实实践密不可分,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历史前进的动力在于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凝结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党的领导地位是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稳步发展的保证。可以看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时期,党的领导与制度体系构建就曾严重分离开来,民主集中制这一体现党的领导的根本制度的变形,党的领导的体制的严重破坏,也致使党的制度建设严重受挫,从而制度体系的效力失去应有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发展遭到延缓。透过百年的视野观察党的制度建设,历史现实和具体实践都提出只有坚持了党领导的制度建设,才能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彻底发挥迟来,这根源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引导者,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党的自身优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来源” [13]。以党为领导的制度建设是历史的发展和时代实践中社会主义运动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任务。

制度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质、奋斗目标和政策的遵循,内生性的体现在党的章程之上。党章是阐释党全部活动的依据和一切建设的根本,实践发展的规律要求实践的结果体现在理论的发展上,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制度建设的探索首先从历史和实践逻辑的结构中解构出以党章为中心的政治安排,“逐步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是不断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途径” [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探索都必须内在服从于党章的实践逻辑,从而推动党章的建设成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党章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成熟。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17部党章文本,先后经历了16余次修改,再现历史延伸的轨迹,复现了理论发展与现实课题实践的互构关系,从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家领导注意到要把推进党的制度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并突出其重要性,阐明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先是从学习、遵守、贯彻和维护党章展开,一直延续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党的学习和教育活动中多次反复强调 “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从领导干部开始首先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遵照党章规范自己” [15]。在推进制度建设中恪求以党章为“对标”,注重党章建设是百年历史中理论发展和具体实践的结晶。

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认识的深化,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出来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从历史和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从中共十六大的报告开始,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制度建设体现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指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其中”。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的大会,国家领导人也再次明确“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多个学习和工作场合中指出“制度建设是一切工作的根本”、“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他各项建设中”,制度建设越来越成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内容,是在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的现实中总结出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党的领导还是以党章为统领,或是在实践中推进制度建设实践,都是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实际运用中的展开。国家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推进社会治理和建设的实践逻辑的结合,必然是制度建设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也是百年建党中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实践得出的经验。

3.3. 遵循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主体逻辑推进制度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探索具有深层同构性,中国共产的政党建设内生于制度建设,政党的成长关乎制度的力量的发挥,中国共产党作为主体的发展同时是制度建设的根和源,结合百年的视野分析,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取得成功的思想保证,也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以及国家发展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活力的根本缘由,守正是一张蓝图画到底的信念,创新是在新时代新阶段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守正创新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结合,求真务实与与时俱进相结合。从遵义会议以来,全党从现实出发认识到必须更加重视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到党的十六大,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继续进行制度探索的守正创新,持续健全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加大制度建设的改革和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领导制度建设的发展建设,明确将党的先进性建设融入制度建设,以党的自身建设为主体,持续推动制度改革与发展。制度建设以党的建设为依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中不断发掘主体建设推动制度建设发挥治理效能并经受实践检验而展现出强大的现实力量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得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国家领导核心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纪律建设中的铁腕执行力度;其施行的政治民主也具有中国意蕴,符合中国事情,通过党内民主建设将人民民主凝练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机结构;经济制度建设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努力谋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社会治理营造保障人民生活、鼓励多方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局面;在全世界首次申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进国家治理的体系建设中。

进入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把建设自身与社会主义整体制度体系的建设充分衔接、有效串联和科学互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建设探索以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建设为核心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制度建设不断发展,党的建设引导制度建设不断成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制度建设应当持续坚持的经验。

4. 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面临的时代挑战

以百年视野来审视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历史发展的现实中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推进的制度建设担负的时代重任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被赋予新的特性,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的经济发展的推动是巨大的,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将制度潜藏的应对现实困境展现出实际效能的动力激活激化,历史必将证明中华民族的复兴势不可挡。同时要注意到世界局势的诡谲多变,让制度建设的探索道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应对主权安全的挑战、社会发展利益的守护,国家发展的航向问题,既是时代课题也是现实课题,随着国家实力取得长足成长和在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来自内外方面、可预测以及不可预测的风险日趋累积并不断复杂化,潜在风险逐渐显现并成为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此时制度兜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所以坚持制度自信,以制度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是保障国家发展重大政策的实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基石。

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面对挑战和风险时的反应特性和应对危难与机遇时的适应和调整速度,在国家发展现实中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环境问题和能源安全、重大自然灾害、信息网络安全、收入分配问题等时代发展随之而来的挑战,在面临时代挑战之时,才能看到制度蕴含的深厚底蕴才是推动时代课题解决的主要力量,探寻中国道路中形成的独具本国特性的这种社会主义制度,正具备这种解决时代问题和实现伟大构想的特点。

人口层次变化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困境,由老龄化带来了养老、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多种伴随性问题,是国家发展和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期盼不得不加以解决的普遍性困扰,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现实问题解决中,所实行的更加灵活的退休政策、实行分段退休服务、实施老年人保健项目、建设适合老年人的社会环境等,充分发挥制度保障的作用,促进了人民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提高,但是探索逐步建立和形成一套高效完善的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制度保障体系,还需要不断深化认识,积极尝试和不断探索。在国家治理中安全也是历史到今天人民关切的重要问题,现实政治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和能源安全、人民财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应对也对制度建设也提出了重大挑战,探索安全机制的保障作用,也有赖于中国共产党不断采取行动,不断发挥制度优势满足人民所盼所需,推进建设伟大事业。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伟大设想,中国方案的贡献,是在解决世界发展难题的实践中凝聚出来的智慧结晶,也是五千年中国文化中世界大同思想的延续,同时也是世界人民顺应时代发展逐渐产生的的共同期待,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碰撞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制度在时代浪潮中稳定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方案,都是当前时代发展的现实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的重大挑战。

5. 结语

当此之时正值世纪疫情和世界格局进入振荡关键期,全球形势日益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发展遭到严重阻滞,尤其是以疫情为突破口掀起的世界各国发展停顿甚或是衰退,人类社会进入新一轮发展瓶颈,直接导致了百年大变局的机遇与挑战的相互交织,站在历史的视野展望可以预想到国际格局会更加深刻地加速演变,此时制度支撑的作用愈加显现,从制度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出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能够支撑阶段问题的解决,也是发展长远战略制定的依据。坚持制度自信,透过历史发展和我国现实实践去思考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从历史性和现实性、阶段性与持续性的角度审视制度建设发挥的现实治理效能,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现实性是彻底推翻旧世界社会制度的关键力量,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将面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一个沿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发展下来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下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332.
[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333.
[3]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斯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22.
[4]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斯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35.
[5] 杨钦良. 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6] 中央档案馆编辑部. 共和国走过的路[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14.
[7] 李华. 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8]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6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327.
[9]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江泽民文选: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553.
[10]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48.
[1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8.
[1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125.
[13]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0(8): 4-11.
[1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0.
[1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