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成果与前景
The Course,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Socialism
DOI: 10.12677/ASS.2021.105152, PDF, HTML, XML, 下载: 563  浏览: 3,022 
作者: 窦祥铭:中共宿州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安徽 宿州
关键词: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成果前景World Socialism Development Course Result Prospect
摘要: 从1516年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算起,世界社会主义已走过五百多年的发展时间,社会主义“一路风雨兼程”走到今天非常不易。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和成果,展望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bstract: Since Thomas More’s Utopia in 1516, the world socialism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500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is not easy for socialism to come to the present. Standing at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a new era, reviewing the course and achie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socialism, a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helping us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socialism and further enhancing our confidence and faith in socialism.
文章引用:窦祥铭.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成果与前景[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5): 1121-112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5152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把“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内容。在“四史”学习教育中,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和成果,展望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

2.1.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在欧洲,16~19世纪是资本主义逐步取代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时期。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社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使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但却给早期无产者带来“血与火”的巨大灾难,激起了当时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这些人开始研究造成无产者受苦受难的原因,探索消除社会弊病的途径,思考构建新的理想社会,于是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潮便应运而生了。1516年,英国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一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1623年,意大利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发表了《太阳城》一书,被喻为是《乌托邦》的姊妹篇,同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在19世纪初的欧洲达到了顶峰,当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犀利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料和有益的借鉴。

2.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19世纪40年代,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正式登上了社会历史舞台,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成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重要标志,《宣言》的问世也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讲,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1]

2.3.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主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宁积极投身革命,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解决了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列宁对于像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甚至在他晚年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也没有停止过这样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2.4.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斯大林的主导下,苏联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一系列大的政治运动,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和苏联模式的正式形成。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使苏联在短期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为最终打败强大的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的弊端。苏联模式的弊端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片面强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追求外延式的粗放增长,追求高速度,不讲求质量效益,等;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终身制、家长制、个人崇拜等;在文化上主要表现为思想上高度垄断,依靠行政手段对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干预和管理等 [2]。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过一些改革尝试,但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在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东剧变”)这样的历史悲剧,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2.5. 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对在经济和文化都比较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建设成就。但囿于认识的偏差和经验的不足,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严重曲折,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倾”冒险的错误,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重大挫折。尽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艰辛坎坷,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间段里取得的独创性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3]。

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新时期。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并日益走到世界的中央,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它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呈现出不同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彼此间的一脉相承,又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更是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在谱写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光明前景。

3.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

3.1. 社会主义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变革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空想是因为其存在三大根本缺陷:一是不了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得不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二是不了解无产阶级真正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力量;三是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根本缺陷,并不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才能低下,而是由当时客观历史条件所造成的,使他们无法提出可以超越历史条件局限的科学思想。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从空想变为科学,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建立在这两块理论基础之石之上的。其中,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找到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物质经济根源;二是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找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三是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找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则主要表现在:一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的本质,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二是揭示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三是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论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的根本途径。总之,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直接破除了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本缺陷,使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3.2. 社会主义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开创了“一球两制”的新局面并延续至今,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有两大理论上的突破:第一个突破是,原来马恩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应该是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并同时取得胜利,但实践证明,在帝国主义统治最为薄弱的环节和国家可以率先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第二个突破是,原来马恩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是在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率先取得胜利,但实践证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率先取得革命的胜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是德国人,他们的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而现实中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却都发生在东方落后国家,时空有移位,理论和实践的反差很大,东方落后国家之所以能先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取得革命的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东方国家的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实行了正确的策略和战略,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3.3. 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展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促使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时,社会主义国家遍布欧洲、亚洲和美洲,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一,领土面积的大约四分之一,形成了非常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使社会主义从一股涓涓细流发展成为一浪波涛汹涌的洪流。20世纪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等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久就发生了这样一个重大的、具有转折性的历史事件,那就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严重挫折。关于“苏东剧变”的原因有很多,从历史的、长期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存在六个“长期”,即长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长期僵化地对待社会主义、长期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长期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长期放松执政党自身建设;从现实的、直接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存在三个“放”,即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任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4]。如何去看待“苏东剧变”,目前学界已经达成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特定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在东欧和苏联实践的失败,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说,只是前进中暂时的挫折,它没有否定科学社会主义所昭示的历史发展方向,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突破,使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独特创造力和强大生命力,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增添了光辉 [5]。正如西班牙埃菲社等国际媒体所评论的那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造就了20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中,挽救了要失事的社会主义大船。

4.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

4.1. 两种制度将在长期内既合作又斗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所激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相互斗争的分析,提出了“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6]。后来,由于无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并没有很快发生,马克思、恩格斯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思,不久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6]。“两个必然”探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问题,而“两个决不会”则探讨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问题。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既要看到“两个必然”、坚定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看到“两个决不会”、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 [7] 一方面,两种制度要长期合作,毕竟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化比中国早了两百多年,它们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仍占据明显优势地位,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要学习就必须要合作。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清楚看到,两种制度毕竟是属于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斗争难以避免。斗争主要表现在三大领域:第一,在经济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要开展经济竞争,所以要斗争;第二,在政治领域,西方某些国家不愿看到中国真正崛起强大,甚至对中国的崛起强大带有很深的敌意,它们会不择手段从政治上打压中国,所以要斗争;第三,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某些国家从未放缓过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希望以此达到扰乱中国社会主义秩序、颠覆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图谋,所以要斗争。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后,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中西方斗争的激烈性,西方某些国家特别是美国采取各种手段疯狂打压中国,其目的就是为了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孤立并遏制中国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此高度重视并警惕。

4.2. 社会主义在发展将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列宁在谈到俄国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8] 列宁的这段话其实是在告诫世人,社会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每个国家都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进行,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都是有深刻历史教训的。在国内,1934年,由于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完全照搬照抄苏联革命经验,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败,直接导致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红军出发时有三十万人,到达陕北后不足三万人,中国革命险些因此被葬送,教训极为惨痛;在国外,20世纪五十年代,波兰和匈牙利由于完全照搬照抄苏联建设经验即苏联模式,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对社会不满情绪急剧增加,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下,最终导致这两个国家发生严重社会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1] 总之,各国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因为地理条件、历史传统、国家制度等的不同,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只能依据各国的国情来发展,世界上没有一种模式是可以适合所有国家发展的,因此社会主义发展特征应该是也可以是多样化的。

4.3.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趋势没有改变

二战以后,尽管世界范围内仍不断发生一些局部的冲突和战争,但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领域发生重大变化,使当代资本主义仍表现出相当的活力,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在生产力领域,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科技革命”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并依靠科技进步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生产关系领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变革,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断汲取社会主义因素等措施(主要有发展合作经济、推动国有经济计划调节、强化职工民主管理、推行福利政策、缩小“三大差别”等),积累了预防危机和渡过危机的经验,把由危机引发革命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限度;在上层建筑领域,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不断趋于成熟,资本主义国家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呈现趋同化,政权比较稳定 [9]。但是,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并未改变其最终灭亡的命运,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点,千变万变,决定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基本矛盾没有变。二战以后,资本主义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甚至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局部繁荣的景象,但其基本矛盾仍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强调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最新表现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席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占领”运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畅销书,人们纷纷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寻求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答案,这一事实再次证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并未过时。第二点,左改右改,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改。二战以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比马恩时代,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大为改观、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特别是“白领工人”和“中产阶级”人数显著增加,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仍然掌握在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仍然被垄断资产阶级掌控,广大工人阶级特别是底层民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2011年,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示威群众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以此向占人口极少数的极富阶级表达强烈不满。由此可见,即便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仍然是依靠出卖劳动力换取生活资料的“穷人”,相比马恩时代的工人阶级,他们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依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第三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角色没有换。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由之前赤裸裸、明火执仗的强权霸权变为打着“人权、民主、自由、援助等”的旗号来进行,但实质仍是在划分势力范围,争夺掠夺世界资源。一旦有国家触及到西方国家的核心利益,这些国家之前隐藏起来的强权霸权面孔会立马重新显露出来,对威胁到它们利益的国家进行制裁、打压甚至直接的军事打击。总之,不管资本主义“怎么变、怎么改、怎么换”,决定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基本矛盾没有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角色没有换,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趋势也没有改变,但过程是曲折和复杂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10]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5(02).
[2] 叶庆丰, 白平浩. 社会主义发展史纲[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20: 136-137.
[3] 顾海良.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8.
[4]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4: 115-118.
[5] 蒲国良.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回眸[J]. 科学社会主义, 2016(2): 4-9.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3, 592.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117.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98.
[9] 郭记中. 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 社会主义研究, 2001(1): 3-6.
[10]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