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文旅融合路径及国际化推广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ang Poetry in Eastern Zhejiang and Its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DOI: 10.12677/ASS.2021.105162, PDF, HTML, XML, 下载: 467  浏览: 66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亚蒙: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浙东唐诗之路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国际推广Path of Tang Poetry in Eastern Zhejiang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Global Tourism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摘要: 绍兴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首倡地、中心腹地和精华地,将其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助力提升绍兴知名度的必由之路。本文拟从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段文旅融合的角度进行路径探析,实行旅游、文化、宣传、产业、商业等融合发展,使诗路文化从学术研究转化为民生产品,并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振兴相结合,把诗路开发与文创产业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带动精华地绍兴的乡村游、全域游以及国际间的交流与传播,扩大其影响力,弘扬民族文化,助力绍兴经济发展。
Abstract: Shaoxing, as the essence and core hinterland of Tang poetry in East Zhejiang,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developed in order to promote its fame. The study intends to analyze the w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ourism in Shaoxing and integrated tourism, culture, publicity, industry and commerce, so as to transform the culture from academic research to people’s livelihood products. Through comb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with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link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t will promote the rural and global tourism in Shaoxing and expand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so as to develop Shaoxing’s economy.
文章引用:张亚蒙. 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文旅融合路径及国际化推广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5): 1199-120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5162

1. 引言

浙东唐诗之路是唐代诗人在浙东行吟聚会的一条旅游线路,自钱塘江畔的西陵渡始,沿浙东运河到绍兴,经曹娥江至上虞,沿剡溪到嵊州、新昌,抵达天台山及临海;其支脉向东经四明山延伸至宁波以至海上,西南向诸暨、金华。唐代诗人贺知章、皎然、寒山子、罗隐、方干、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韩愈、刘禹锡、李贺等共400多位诗人,占《全唐诗》2200余位诗人的五分之一,在这条山河人生的驿路上出入行止、唱和不息,留下了1500多首诗作 [1]。从20世纪80年代绍兴本土学者竺岳兵先生提出“浙东唐诗之路”概念至今 [2],无论在全国的学界还是在业界,浙东唐诗之路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学界,浙东唐诗之路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和高地。2018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2020年10月召开了全省诗路文化带建设暨浙东唐诗之路启动大会,省委书记袁家军和省长郑栅洁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都要求积极建设诗路文化带和打造浙东唐诗之路。从地理位置来看,今天的绍兴无疑是这条诗路的精华地。在绍兴市打造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如何开发好这条诗路,拓展其当代价值,探索绍兴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文旅融合路径以及如何向国际推广这条诗路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2. 绍兴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段的开发优势

浙东唐诗之路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 [3],当时诗人行吟聚会的热门线路是越州至台州,其中心区域在越州,主要依托浙东运河、若耶溪、南池溪、兰溪和镜湖等水串联,而核心则为会稽山和越州州治(今绍兴城区) [4]。从地理位置看,越州(绍兴)是浙东唐诗之路中心区域,从历史文化而言,绍兴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水乡、桥乡、酒乡和名仕之乡融合成诗画长卷,可谓人杰地灵、文化昌隆,历代文人墨客均在绍兴留下丰厚的文化足迹。拥有“历史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称号。综上所述,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文化方面,绍兴在整条浙东唐诗之路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有明显的开发优势和利用价值。

3. 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文旅融合路径探析

3.1. 整合资源,构筑平台

政府部门有强大的号召功能,高校有学术研究的吸附功能,旅游部门和单位有活动和吸客的功能,我们要利用各方的资源和优势,构筑平台,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统筹。可由绍兴各市、县文广旅游局牵头,以各地高校为基地,成立各县、市智库团队,以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思想创新为立足点,依靠智库专家的智慧,探究与浙东唐诗之路相关的文化底蕴,挖掘其文化价值,促进文旅融合。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文化旅游的精神需求下,致力于实现对文旅领域的智力、人力和物质资源的高效整合,从而成为浙东唐诗之路文旅一体化开发的智力支撑。如对这条诗路沿线的文化遗产整理挖掘,提出建议策略,助力诗路发展全域旅游。设想由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组织,通过在绍召开一次浙东唐诗之路智库融合会议等方式进行顶层设计,将绍兴各地智库进行资源重组整合,形成一条绍兴特有的诗路文化带,指定永久会址,固定时间,定期召开浙东唐诗之路智库融合会议,讨论新一轮智库研究成果,并将成果整理成册,进行成果展示,根据成果内容,实行各产业分段实施,逐步推进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绍兴的诗路文化带建设。

3.2. 设计线路,打造品牌

根据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韩愈、刘禹锡、李贺等400多位诗人,占《全唐诗》五分之一,留下的1500多首诗作为线路设计背景,实行“唐诗 + 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各项诗路特色旅游品牌。如“跟着唐诗游绍兴山水”、“唐诗伴你游绍兴”、“乌篷水影映江南”等,这些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从而达到“快旅慢游”、“诗意旅游”的时尚旅游体验方式。

设计“唐诗+”的特色旅游线路,如浙东唐诗山水生态游、浙东唐诗乡村风情游、浙东唐诗民俗文化游、浙东唐诗养生度假游、浙东唐诗休闲古道游、浙东唐诗名人足迹游,游客在绍兴旅游路上不仅有风光,更有唐诗,让旅游充满诗意,减轻旅途的劳累。规划设计“重走唐诗之路”的徒步旅游线路、自由行和自驾车线路。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的“梦”,体现山水文化的吸引力,同时,结合诗路佛道文化,营造仙境禅修之感,打造“梦”系列“唐诗 + 旅游”线路。也可以深入研究文史资料和诗词,寻找名人踪迹,把“李白神游”、“雪夜访戴”、“空海诗缘”、“最澄求法”等类似的唐诗典故挖掘好,根据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还原名人旅游踪迹。打造山上之路、陆上之路,通过步道、登山道和休息驿站的建设,在不破环古迹的前提下,将对应此处的诗句立诗碑并置于游步道和驿站中,诗碑内容需注重历史,切忌信口开合,文化污染,让文化旅游的“文化”实至名归。通过打卡的方式,使唐诗学习更富趣味性和参与性。只有当游客真正置身于景、融情于景时,才能体会名人寄情山水之境,体会诗篇名作之意,从而借诗路的符号打响地域文化品牌。又如引用李白诗句“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将诗中的镜湖和若耶溪等唐诗中提到的绍兴水系进行开发,实现以船为纽带的浙东唐诗山水生态系列游。如品诗船游若耶溪,通过导游的讲解和实景的对照,更好地融入“唐诗伴你游绍兴”的品牌。也可推出“乌篷水影映江南”绍兴水系旅游品牌,带动全域水系游览。如八字桥乌篷游览,安昌古镇乌篷船游览,环城河画舫夜游。以唐诗为题,打造包装水系系列游,更可融入“乌篷船上喝黄酒”,“画舫船上听越剧”等新型游览方式,在浙东唐诗之路各城市游览带中给游客带来独特的水系游览体验。

3.3. 挖掘价值,传承文化

对唐诗传统文化进行线性保护,挖掘唐诗的当代价值。首先,绍兴可与诗路中的宁波、台州联合,以绍兴作为基点,融合宁波,台州等诗路中的优秀旅游城市,进行联合开设唐诗讲堂或唐诗书院,并推广研学课程,吸引诗路沿线城市的学生研学旅行并参加唐诗讲堂。其次,作为诗路精华地绍兴,名人辈出。如鲁迅、陆游、大禹等,都被写进课本。可以打响“越诗行绍兴”,“唐诗之路研学旅”等活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设浙东诗路博物馆。以诗路中有名的山水情境为博物馆外形建设参照,并将整条诗路中的诗句和诗人以时间、情境等分类,进行全方位陈列。博物馆也可成为绍兴诗路研究团队长期驻地,方便展馆更新陈列。还可定时开启“博物馆奇妙夜”,开设亲子研学体验营。通过博物馆内的裸眼3D投影以及声,光,电与展品的相互交融,将诗人和诗句交错展演,360度展现在游客面前,在互动中促进亲子关系,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将“博物馆奇妙夜”打造成浙东唐诗之路城市游览带中的新型亮点,进行诗路文化传承。也可对原创文化衍生品进行研发,旅游文创产品突出唐诗文化的鲜明特点,反映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化带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如开设“诗韵茶馆”,引入大佛龙井茶文化,达到沉浸式古诗鉴赏环境的同时,将绍兴茶文化传播出去,并进行线上线下同步售卖,带动一方经济。也可制作诗之书签,诗之伞,诗之酒等,开设唐诗文创店,可名为“唐诗的故事文创体验馆”。将唐诗印刻在伞、酒瓶、碗、包包、导游图上,或者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支撑,设计各种新型的旅游纪念品,线上线下同步展现,将唐诗文化发扬传承。在景点设计中,植入唐诗文化,如设立“李白观山处”等。将诗人诗中提到的景、物,以及抒发的情感融入到景区建设中,达到“快旅慢游”、“诗意旅游”的时尚旅游方式。也可以唐诗中描绘的会稽山和鉴湖为景,将诗路文化和越文化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绍兴戏曲之乡的优势,与越剧、莲花落、调腔等地方文化结合,打造一台类似《印象普陀》《云南映象》等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实景演出。如以大禹文化诞生地会稽山为舞台背景,以浙东唐诗文化为整台晚会的主题串联,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独有的《映象会稽》实景演出,丰富游客晚间娱乐生活。也可推出唐诗挑战赛、唐诗之路摄影比赛和唐诗旅游文化节等富有唐诗文化的活动,解决游客只在绍兴呆一天就走的弊端,让游客在绍兴的旅游时间延长,要“引得来客”,更要“留得住客”,为塑造越州城魅力和辐射力增光添彩。

3.4. 植入唐诗,振兴乡村

在乡村建设中融入唐诗元素,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通过唐诗之路建设富起来。发掘与唐诗相关各类古村落,还原诗中情景,利用诗中元素打造村内路名、地名。以诗中内容命名名宿。开设“唐诗文化名宿”。例如每个名宿以不同的唐诗为主题,把当时的诗人吟诵场景再现出来,名宿主人可以穿一些唐代的服装出来迎接客人,房间也可以按照当时的情景进行古风布置,再结合一些唐诗体验活动,达到吸客的功能。在饮食方面,以本土无公害绿色食材为基础创造“唐诗菜单”,开发“唐诗宴”。还可利用村庄中有的文化大礼堂,由党群服务中心牵头,以村内百姓为主,打造一台趣味、本土、温馨的小剧场,实现创新型诗路文化旅游,给游客带来诗行文化,诗娱文化,诗饮文化的一条龙体验。这也为农民开拓了与唐诗相关的农产品种植生产销售渠道,并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可评选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化带的工艺名村、名小吃古村、越剧名村、茶叶古村、唐诗文化村、孝文化村等,探索品质乡村康养产业。例如开发老年康养游,利用夏季农村凉爽的优势,吸引喧嚣城市内的老人候鸟式观光康养游。入住唐诗名宿,以诗会友,体验农村恬静生活,品绿色养生诗词菜。让乡愁与诗歌结合,如新昌的斑竹村,坐落于天姥山古驿道上,因村“多斑竹”而得名,村落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村内民居保持完好。村内有与司马悔桥传说相关的落马桥、天姥山古驿道、家族祠堂等历史遗存古迹,村内随处可见唐诗词句。“乡村旅游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设计游客体验产品是乡村旅游点本质性要求” [5]。因此在村庄的建设中,要挖掘与文化乡愁有关的资源,包括日渐消失的传统民居、民俗、方言、手工美食等,借助传统民宿、唐诗文化公园、民风民俗体验馆等形式再现传统文化,将乡愁文化嫁接到乡村改造上,形成旅游特色小镇或乡村。可以把绍兴的南部山区与新昌、嵊州、上虞的乡村连成一片,对外统一口径宣传,形成极具唐诗特色的乡村群落,打造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4. 浙东唐诗之路国际化推广途径

积极利用“互联网 + 唐诗”,开展“五个一”的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带保护、传承和传播,即一个中心、一个网站、一个公众号、一部宣传片和一个数据库,对浙东唐诗采用网络的立体化保护和传承。以诗路文化为中心,开创国际性政府门户网站,可按各县、市、区划分,收集本区域内的的诗词文化及与其相关的景区出处,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介绍,并推广诗路绍兴段精品旅游品牌和线路。让游客能直观地对诗路绍兴段有所了解,并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验模式,使游客可线上下单,线下体验完美融合。网站可推出多语言版本界面供国际友人浏览诗路文化。创立一个公众号,开发和挖掘人文、古村落、风光景点等多个板块。然后可以将这几个板块,分别去服务浙东唐诗之路的故事线。最后在每个季度或者每半年进行一个故事的整合。也可将此公众号的二维码置于多语言国际门户网站首页,以关注发放优惠券等方式吸粉增量加强国际化推广。与此同时,由文广旅游局牵头拍摄一部央视级别诗路文化宣传片,以多语言展现的方式进行国际化推广,将诗与情、诗与景、诗与人等形式融合打造,将打造完成的诗路文化宣传片在各城市展播,还可与诗路文化带中的城市对应的国际友好城市进行交流并将宣传片互换互播,达到共赢的目的。如绍兴结交的友好城市有:日本西宫市、法国鲁瓦扬市、英国安伯瓦利市、意大利马切拉塔省、巴西贝伦市、韩国丽水市等15个均可展播推广。一个数据库可由各地智库整合而成,智库团队也可引入国际友人参与共同研发与宣传,并将智库研发成果以各种形式应用到实处。如将成果书籍作为中小学课外读物发放;将研发的诗路旅游线路成果应用到旅行社等。再打造一个app,可命名为“越游绍行”,把吃、住、行、游、购、娱融入app内,app内政府可发放优惠券,提供特色优质名宿推荐,通过秒杀,抢购诗路文化文创产品,带动app运行,增强诗路推广力度。进行“记得起唐诗名人,看得见诗路风光,留得住文化根脉”的文化展示、传承、教育与体验。并与非遗相结合,设立唐诗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记录和拍摄,进行活化传承和保护。也可将诗路文化带中的非遗串联,体验推广。如越剧小镇唱越剧,黄酒小镇喝黄酒,进行实地演示推广。并与相关部门合作,协同创新,建力一支规模稳定的高水平教师翻译队伍和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翻译志愿者队伍,为国外游客提供多种语言讲解服务。通过建立《诗路文化推广周》,向国际友好城市进行落地文化输出,提升国际影响力,引流国际游客到来。也可通过网站、境外社交媒体平台、公众号和宣传片等进行国际化推广,引来国际友人,服务地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5. 结语

通过浙东唐诗之路文旅融合路径的探索和引领,把绍兴各县市区的旅游整合在一起,延长绍兴的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跳出绍兴旅游只有市区的刻板印象,让大家认识到还有很多绍兴的山水他们没有去过,解决绍兴旅游的老大难问题。与此同时,对浙东唐诗之路的研发,更将吸引更多中外学者前来深入研究越文化,研究绍兴历史和名人,研究绍兴风俗民情,不仅使浙东唐诗之路成为贯通古今的文化历史传承之路,更是生生不息的生态文明之路,从而促进绍兴文旅产业品质提升和全域旅游升级。

基金项目

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5067)。

参考文献

[1] 竺岳兵. 唐诗之路唐诗总集[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2] 竺岳兵. 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3] 邹志方. 浙东唐诗之路[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9.
[4] 董必水. 浙江: 合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N]. 中国青年报, 2018-10-11(05).
[5] 谢红, 张莹. 乡愁诉求视角下乡村旅游品牌文化建设——以安徽歙县许村为例[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8(4):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