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必要性和对策探究
On the Necess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liminating the Harm of Historical Nihil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SS.2021.105171, PDF, HTML, XML, 下载: 340  浏览: 545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李栓栓: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高校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对策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storical Nihilism College Students Countermeasures
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究其本质是唯心史观的本质体现,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否认和对民族精神价值观的瓦解,多元信息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传播载体等客观条件,会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造成历史认知的缺位、政治信仰的模糊和价值观念的错乱等严重影响。高校必须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平台,通过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建设、凝聚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合力机制等手段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Abstract: Historical nihilism is rooted in philosophical ideals of history, denying the ruling statu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disintegrating the spiritual val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Historical nihilism in the era of multi-information, relying on objective conditions such as diverse manife-stations and rich communication carriers, will cause serious harm to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uch as the absence of historical cognition, the ambiguity of political beliefs, and the confusion of valu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respond to the impact of historical nihilism by strengthening the value-oriented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nsolidating the joint force mechanis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李栓栓. 高校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必要性和对策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5): 1254-126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5171

1. 引言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在唯心史观的错误指导之下,打着学术研究解读的旗号对客观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失真的解读,往往掺杂着某种思想或者政治上的目的,在研究方法上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总体上呈现荒谬混乱的历史观点的思想观念。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详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 [1] ”。科学地指明历史研究应持有全面的、客观的分析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地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构建的沼泽泥潭。多元信息化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往往通过借助网络平台的渠道,披着娱乐主义的虚假外衣,打着重新认识历史的口号,对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文明史和壮烈奋进的近现代史进行恶意的曲解,甚至流露出传播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不仅在社会群体范围内造成了混淆视听的效果,而且也影响到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这将不利于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使大学生认识能力水平的提升效果出现不可预期的偏差。因此新时代高校需要提高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视程度,准确定位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根源,深入分析其发展的特征表现,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价值环境。

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内涵

2.1. 哲学根源:唯心史观的本质体现

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历史的研究是片面的,在研究方法上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提倡的尊重史料,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客观真实的历史出发,通过编造虚构等手段塑造历史,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固有客观规律,彰显了其唯心史观的哲学本质。其一,历史虚无主义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幕后推动者,是历史进程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文化资料,是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标榜一些历史人物来推测、假设中国历史的现状,认为当今中国的发展纯属是偶然的结果,忽略了隐藏在背后起决定作用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这种企图通过忽略人民群众这一主体来解释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其二,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历史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历史无主主义的观点更多是抛弃史料、主观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历史联系,片面的评判和解读历史,这与唯物史观的实事求是原则相违背。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还忽略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用现代的思维观点强加到历史事件之中,不能正确使用阶级分析视角,更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其本质不是客观、全面和真实的。

2.2. 政治目的: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历史虚无主义在近年来多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史,选择近代以来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事件作为突破口,通过鼓吹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重塑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妄图淡化人们的历史认知,否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地位。其一,历史虚无主义贬低中国革命,污化革命人物,认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革命中脱颖而出是出于偶然,并宣称党实际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微小,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无用论”,认为一些历史革命人物是虚构美化的,企图抹黑党的领袖人物,否定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的历史贡献和牺牲,其目的就在于损害党的形象,破坏我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和信任,动摇人民群众的理想信仰,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目的的体现。其二,历史虚无主义否认近代革命的进步性,否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美化中国的封建政治体系,推崇封建历史人物,主张近代中国可以通过改良的形式进入现代化。同时否定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认为党领导的革命不是必须的,对中国社会的历史作用是值得怀疑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致力于推翻压在人民群众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自觉选择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其三,历史虚无主义否认新中国成立之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卓越成就,通过刻意夸大近年来一些历史事件来抹黑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来破坏党和国家的形象,片面的偏激的解读理解史料,忽视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来空谈历史,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成就说的一无是处,瓦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合逻辑性,全面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动摇当代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2.3. 精神渗透:削弱民族精神,瓦解价值观信仰

历史虚无主义推崇的“虚无历史精神”,是在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发展历史上,实质是否定革命追求的社会理想,否认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信仰,意图削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瓦解人们的爱国情感,加大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从意识形态领域实现对中国人民的控制。其一,历史虚无主义者一方面鼓吹西方历史文化,来否定和批判中国历史,丑化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扰乱民心,瓦解我们的文化根基。对西方历史中出现的历史污点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他们否定中华文明,偏激地认为中华文明具有劣根性,西方文明才是自由、平等、正义的化身。并大力鼓吹中国只有向西方学习,中华文明才能融入世界,只有把西方文明引入中国,中国才能进步和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这些人坚持“全盘西化”,极度赞颂和神化西方文化,吹捧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并以此来抹杀和歪曲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进而达到颠覆中华民族精神根基之目的。其二,历史虚无主义以否定和歪曲国史、党史和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抹黑英雄人物的形象、美化侵略历史等为主要表现,诋毁我们的民族精神,使我们丧失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动力,进而达到宣扬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全盘西化、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

3. 高校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危害影响的时代必要性

3.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意识形态理论,其目的在于混乱社会大众对于客观历史的认知,从而竭力贬低中国革命发展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发挥的突出作用,进而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随着多元化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要实现其卑劣目的,势必要更新其表现形式,以便披上虚伪的面具来混淆大众视听。其一,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重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近年来多借以一些刻意标新立异的观点来在网络平台上重构中国的近现代史,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重新歪曲的解释,其中对近现代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及其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历史事件进行质疑和否定,美化渲染一些反动人物竟反称之为民族英雄,却对真正的民族英雄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等民族革命英雄加以抹黑和诬陷,其论点或以偏概全,或忽略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虚构,完全不从真实的历史资料出发,蓄意歪曲历史。第二,披着娱乐活动的外套戏说历史。历史研究本是基于客观史料出发,遵守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历史,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消费娱乐主义思潮的兴起,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方式也开始呈现娱乐化的转向,堂而皇之披着娱乐活动的面具,借助商业性活动的包装,通过恶意庸俗的手段来改编一些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以“恶搞”之名来吸引社会大众包括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无形之中消解人们的历史认知,淡化人们的理想价值观念。

3.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载体更加丰富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方式也正在加速转型,传播载体也更加丰富化。信息化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多采用网络多元化渠道手段,通过多种浏览器推送的自媒体文章、小视频、伪科普等形式来传播其错误思想,还多表现在各种穿越小说、穿越剧等文学及影视作品中,其标题往往刻意标新立异来吸引网民群体的注意力,在内容上多以虚构编造历史、强加因果联系等方式否定真实历史,从而扰乱网民群体的历史认知,动摇人民群众的理想信仰。借助于各种网络自媒体平台,历史虚无主义披着学术讨论历史研究的外衣,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大肆评论,出现了诸如“真实的历史”、“历史揭秘”等各种栏目的评说历史,其内容多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来吸引受众,传播效果相对提高,传播隐蔽性也变得更强。随着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来临,历史虚无主义可以渗透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要从思想领域和技术领域限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入侵已变得十分困难,大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高校教育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大学生的价值观,相应的教学教育压力也随之加大。

3.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入

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通过虚构、编造等手段意图改变社会大众对历史的认知水平,虚化人们的民族历史自豪感,弱化人们的历史价值观认同,对人们群众的思想影响危害严重。大学生群体是网络领域用户的主力军,是微信、微博、抖音、贴吧等互联网平台的最大受众,相应的最容易受到互联网纷繁复杂的信息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速形成的关键阶段,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对历史事件通常更有好奇心,但缺乏对历史的客观辩证的理解能力,而历史虚无主义常以学术角度来解构历史,以重语言轻史料的叙述方式铺设陷阱,刻意迎合一些当代大学生不成熟的政治历史认识心理,借以煽动大学生的愤青情绪,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对以往所受到的历史教育进行怀疑和否定,接受自媒体文章所宣传的伪历史知识,甚至还可能成为这些思想的传播者来扩大影响,对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破坏性的冲击,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主流价值观认同。

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危害影响分析

4.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会造成大学生历史认知缺位

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历史的理解是不以史料出发的,在研究手法上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哗然取宠地追求所谓的创新角度,研究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片面性和虚假性。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的一些人在“学术研究”的名义下,不尊重历史事实,片面引用史料,根据他们的政治诉求,任意打扮历史、假设历史,胡乱改变对近现代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传播片面放大历史碎片、颠倒历史事实、戏说历史事件等,企图否定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不断蚕食和消解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肆意抹黑我国的历史文化,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落后的,缺乏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的,而对于西方历史文化极力推崇,试图通过夸大西方文化的“优势”来宣传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大学生是系统接受知识体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入渗透下,部分大学生往往被这些险恶观点“忽悠”,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所用史料的真实性,甚至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历史虚无主义干扰学生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判断,弱化其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从根源上扼杀其国家主人翁意识,最终覆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

4.2. 历史虚无主义会模糊大学生政治信仰

历史虚无主义惯用主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采用以偏概全、主观捏造、表象替代本质的方式解说历史,反叛历史传统。虽然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其尽可能地夸大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曾出现过的一些错误,并试图以此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和积极作用,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 [3],为他们崇尚的西方“普世价值观”铺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所谓质疑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缺乏激情、热情和干劲,动摇了当代大学生今后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如若被人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影响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他们会不理解和不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国家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4.3. 历史虚无主义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歪曲历史人物性质、恶搞历史事件的行为,直接消解了英雄人物的道德形象,通过恶意污蔑领袖、丑化调侃英雄、美化反面人物来混乱大学生的价值追求。突出表现就是通过庸俗化手段来丑化民族英雄,近年来在一些网络脱口秀节目和故事会栏目,相继出现调侃刘胡兰、雷锋、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认为所谓的英雄人物完全是统治阶级为了强化思想控制而虚构美化的,其人物原型在历史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严重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念,严重损害着民族尊严和民族情感。历史虚无主义打着所谓“人性论”为反面人物翻案,把历史搞得乌烟瘴气,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造成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并且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充满浓厚兴趣,但由于其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不能全面地去分析和判断真实性,所以很容易被一些虚假言论所误导,面对这一不良思潮的冲击,容易扭曲当代大学生正在形成的历史观、价值观。

5. 高校教育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

5.1.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水平

其一,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构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一环,是高校对大学生深化落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于高校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协同育人,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同时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力度,开设相关慕课、微视频教学等多媒体课堂,聚焦新生代学生对于思想价值观学习的客观需要,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更好地融合,精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健康发展,旗帜鲜明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其二,强化教师队伍能力建设。高校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念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高校应全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专业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冲击,高校教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历史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灌输和侧面引导,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方法,基于互联网思维积极构建有效的历史价值观知识传播机制,旗帜鲜明地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5.2. 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建设

其一,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价值观建设层面的指导地位,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高校要关注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把握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巩固和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基调,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 [4],借助高校官方的主题活动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群体输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5],加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崇高理想信仰下学习、成长和成材。其二,强化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意识形态本质的能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建设,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及相关错误意识形态的揭露和批判,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仰深度,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社会思潮的本质,实事求是客观对待历史和现实社会,促进大学生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形成。

5.3. 凝聚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合力机制

其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合力。高校要落实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就必须立足整体,体现多样,使得各个教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各要素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协同育人机制的良性发展。高校要充分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同时加大对辅导员及学工部门的培训,推进多元育人主体的参与和治理程度,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评价体系,形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合力机制,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二,加强宣传工作,丰富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必须立足时代特点和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发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借助学校官方媒体宣传的现有渠道优势,通过官方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普及相关意识形态知识,注重打造线上宣传有效平台。同时在校园大力开展意识形态主题活动,通过竞赛、讲座、校园刊物等形式有力补充意识形态教育渠道,引导和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历史合力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建构路径研究”(20YJA710001);202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构路径研究”(CJWSZ20-02)。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N]. 人民日报, 2015-07-31(1).
[2] 习近平.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8(1).
[3] 刘明石.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危害及对策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4): 39-42.
[4] 陈永刚. 网络空间历史虚无主义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影响及对策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4): 116-120.
[5] 刘亮. 浅谈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 改革与开放, 2016(23):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