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期望对择业焦虑的影响:心理弹性的遮掩效应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on Career Anxiety: The Masking Effect of Mental Resilience
DOI: 10.12677/AP.2021.115140, PDF, HTML, XML, 下载: 522  浏览: 1,585 
作者: 王婧宇, 杨 帆, 王伟芳, 唐誉哲, 孙香杰, 孙 晗, 尹洪菊, 赵 阳*: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河北 唐山
关键词: 职业期望择业焦虑心理弹性遮掩效应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Career Anxiety Mental Resilience Masking Effect
摘要: 目的:了解疫情时期高年级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择业焦虑及心理弹性情况,分析心理弹性在职业期望和择业焦虑之间的作用。方法:采用职业期望量表、择业焦虑量表及心理弹性量表对河北省某高校971名高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年级、专业和家庭平均月收入在择业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F = 8.646, t = 2.59, F = 4.502, P < 0.01);家庭平均月收入和毕业去向在职业期望上存在显著差异(F = 4.567, F = 7.308, P < 0.01);性别、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t = 3.539, F = 5.792, t = 3.539, P < 0.01)。职业期望与择业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 = 0.181, P < 0.01),职业期望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r = 0.367, P < 0.01),心理弹性和择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 = −0.114, P < 0.01)。心理弹性在职业期望和择业焦虑的间接效应表现为遮掩效应,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值为33.75%。结论: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可以直接影响择业焦虑,也可以通过心理弹性的遮掩效应间接对择业焦虑产生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career anxiety and mental resilience of se-nior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 the role of mental resili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career anxiety. Methods: 971 senior college students in Hebei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Scale, Career Anxiety Scale and Mental Resilience Scale.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reer anxiety among grade, major and family average monthly income (F = 8.646, t = 2.59, F = 4.502, P < 0.0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between family average monthly income and graduation destination (F = 4.567, F = 7.308, P < 0.0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tal resilience among gender, family average monthly income and whether they had received employment guidance (t = 3.539, F = 5.792, t = 3.539, P < 0.0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career anxiety (r = 0.181, P < 0.01),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mental resilience (r = 0.367, P < 0.01),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ental resilience and career anxiety (r = −0.114, P < 0.01). The indirect effect of mental resilience on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career anxiety is masking effect, and the ratio of indirect effect to direct effect is 33.75%. Conclusion: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directly affect their career anxiety, and also indirectly affect their career anxiety through the masking effect of mental resilience.
文章引用:王婧宇, 杨帆, 王伟芳, 唐誉哲, 孙香杰, 孙晗, 尹洪菊, 赵阳 (2021). 大学生职业期望对择业焦虑的影响:心理弹性的遮掩效应. 心理学进展, 11(5), 1247-125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1.115140

1. 引言

2019年12月以来,新冠肺炎的爆发让全球陷入困境,疫情冲击下,这两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求职压力空前增大,大学生的求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一词成为了年度高频词之一,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李涛等,2020)。疫情不仅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也蔓延至次毕业年级及低年级大学生,压力之下是大学生们无尽的择业焦虑问题,故了解大学生的择业焦虑水平,及时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职业期望是人对某种职业的渴求或向往,既是个人内在职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又是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源(吴谅谅,李宝仙,2001)。择业焦虑是大学生在面临择业的过程和结果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紧张不安且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同时伴随认知、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华竞芳,2011)。前人研究结果多为准毕业生为就业苦恼,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新生刚进大学时就担心所读专业将来找不到工作。甚至有部分学生极端地认为“毕业即失业”,并且为此感到焦虑(毛俊青,2013)。心理弹性是在有危机、压力或重大变化的事件,个体具有积极应对的心理素质(邱婷,谭文,2012)。心理弹性是一种应对生活中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能帮助个体适应不同的生活压力事件(Wagnild, 2009)。已有研究表明,职业期望和择业焦虑有相关性,职业期望越高就越容易产生焦虑(薛文宗,2012)。心理弹性可以负向预测择业焦虑(高慧等,2021;李欧,2015)。心理弹性水平与择业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弹性水平越高,择业焦虑水平越低(柴丽红等,2020)。本文在参考前人理论和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的假设是,当个体的职业期望较高时,会导致择业焦虑,当此时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较高时,便可以缓解个体的择业焦虑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的心理弹性水平来帮助大学生降低职业期望所导致的焦虑水平。本文以低风险地区河北省某高校为例,调查高年级大学生的择业焦虑、职业期望、心理弹性的现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为高校了解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提供依据,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河北省某高校1100名高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971份,有效回收率为88%。在971名调查者中,男生293人(30.2%),女生678人(69.8%);大三年级442人(45.5%),大四年级455人(46.9%),大五年级74人(7.6%);医学类587人(60.5%),非医学类384人(39.5%);家庭平均月收入3000元以下350人(36.0%),3000~5000元317人(32.6%),5000~7000元136人(14.0%),7000~10,000元93人(9.6%),10,000元以上75人(7.7%);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学生479人(49.3%),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学生492人(50.7%);毕业后选择读研深造644人(66.3%);求职应聘265人(27.3%),创业62人(6.4%)。

2.2. 方法

2.2.1. 职业期望量表

本文选用吴谅谅、李宝仙编制的职业期望量表,包含地位声望、自我发展、稳定性三个维度,共21题。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均为正向题,相加得总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92,该量表被广泛使用(杨泽明,2010)。

2.2.2. 择业焦虑量表

本文选用张玉柱等编制的大学生择业焦虑量表,该量表共有四个维度: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担忧就业前景,共26题。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分值越高代表就业焦虑程度越高,Cronbach’s α系数为0.912,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被广泛使用(张玉柱,陈中永,2006)。

2.2.3. 心理弹性量表

本文采用于肖楠和张建新结合我国国情和特殊的文化背景将Connor和Davidson的韧性量表(CD-RISC)翻译成中文版,量表包括25题,包括三个维度:坚韧、自强、乐观。采用Likerts五点计分法,评分范围0~100分,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 0.60~0.88,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王思爽,2020)。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涉及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Bootstrap检验等。

3. 结果

3.1. 职业期望、择业焦虑和心理弹性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择业焦虑、职业期望和心理弹性进行人口学变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性别在大学生择业焦虑、职业期望上不显著,而在心理弹性上显著;年级在职业期望和心理弹性上不显著,而在择业焦虑上显著,显然年级越高,越焦虑;专业在择业焦虑上显著,在心理弹性和职业期望上不显著;家庭平均月收入在职业期望、择业焦虑和心理弹性上都显著;是否参加过就业指导在职业期望和择业焦虑上不显著,在心理弹性上显著;毕业去向在择业焦虑上不显著,在职业期望和心理弹性上显著。

Table 1.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career anxiety and mental resilience

表1. 职业期望、择业焦虑和心理弹性的人口学分析

注:*P < 0.05,**P < 0.01 (下同)。

3.2. 职业期望、择业焦虑和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择业焦虑和心理弹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职业期望和择业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职业期望和心理弹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和择业焦虑的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就业竞争压力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担忧就业前景无关。

Table 2.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Career Anxiety and Mental Resilience

表2. 职业期望、择业焦虑和心理弹性

3.3. 心理弹性在职业期望和择业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以职业期望为自变量,择业焦虑为因变量,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建立中介效应模型。从表1差异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家庭平均月收入和毕业去向会对职业期望产生影响;专业和家庭平均月收入会对择业焦虑产生影响;性别、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和毕业去向会对心理弹性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将性别、专业、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和毕业去向视为控制变量。研究通过采用Hayes编制的PROCESS软件Bootstrap法5000次样本抽样估计95%置信区间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各变量间的回归关系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1) 以性别、专业、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毕业去向为控制变量,职业期望为自变量,择业焦虑为结果变量的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 = 13.751, P < 0.01),且职业期望可以正向预测择业焦虑(β = 0.192, t = 6.142, P < 0.01)。

2) 以性别、专业、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毕业去向为控制变量,职业期望为自变量,心理弹性为结果变量的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 = 35.102, P < 0.01),且职业期望可以正向预测心理弹性(β = 0.360, t = 12.227, P < 0.01)。

3) 以性别、专业、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毕业去向为控制变量,将自变量职业期望和中介变量心理弹性同时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择业焦虑为结果变量的回归方程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 = 16.203, P < 0.01),择业焦虑对心理弹性的回归系数β = −0.180,P < 0.01;择业焦虑对职业期望的回归系数从原来的0.192增长到了0.256,但结果仍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温忠麟和叶宝娟总结的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温忠麟,叶宝娟,2014),a = 0.360,b = −0.180,c’ = 0.192,a*b和c’的符号相反,因此,心理弹性在择业焦虑和职业期望之间起到了遮掩效应,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值为|ab/c’| = 33.75%。见图1

根据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在控制性别、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等人口学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心理弹性在择业焦虑和职业期望间的遮掩效应。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区间下,遮掩效应的结果不包含0 (LLCI = −0.1623, ULCI = −0.0543)。在控制心理弹性后,自变量职业期望对因变量择业焦虑的影响仍显著,置信区间也不包含0 (LLCI = 0.3195, ULCI = 0.5360)。结果见表4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among variables

表3. 各变量间的回归分析

Figure1. Masking Effect Path

图1. 遮掩效应路径

Table 4. Total Effect, Direct Effect, and Masking Effect Breakdowns

表4. 总效应、直接效应以及遮掩效应分解表

注:Boot标准误、Boot CI下限和Boot CI上限分别指通过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估计的间接效应的标准误差、95%置信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4. 讨论

4.1. 大学生择业焦虑的特点分析

在本研究中,性别、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以及毕业去向在择业焦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高,越焦虑,年级越高,越接近毕业,大学毕业意味着开始自力更生,要去社会上闯荡。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自信,不知道能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另一方面害怕被拒绝,害怕和别人竞争。医学生择业焦虑显著高于非医学生,医学生有专业性强、培养周期长、临床实践技能要求高、就业面窄等特点,而且当今社会虽然医疗资源紧缺,但大多是偏远地区紧缺,本科毕业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大城市,进三甲医院,但是这些医院的门槛更高,所以导致了医学生的压力大。其家庭平均月收入在择业焦虑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很明显,家庭平均月收入越低的大学生焦虑水平越高,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黄海青,吴丹,2019),家庭经济紧张的大学生更希望尽快的投入工作,减轻家庭的压力,同时因为缺少广泛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而着急,所以导致其择业焦虑水平相对较高。

4.2. 大学生职业期望的特点分析

在本研究中,性别、年级和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在职业期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平均月收入在职业期望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平均月收入越高的大学生越期望拥有声望地位高、自我发展好和稳定性高的职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起点会相对高,父母的工作也不错,他们会期望自己的工作比父母的还要好。毕业去向在职业期望上存在显著差异,很明显的是66.3%的大学生选择读研深造,存在三方面因素,第一是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可能受到父母职业、学历的影响,还有就是现在的父母对子女期望较高,也比较重视学历。第二是学校环境的影响,本文选择的学校理工类和医学类学生较多,本校受所处的地理位置离北京、天津较近,也有一定影响;朋辈、情侣、舍友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起考研的现象比较多(张佳,2018)。第三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医院、学校及其他企业的入职门槛越来越高,毕业求职人数历年增加,再加之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好多企业面临着停产停业,招聘人员数量下降,求职市场越来越严峻,同时我国高校扩招,所以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读研深造。

4.3.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分析

在本研究中,年级在心理弹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以及毕业去向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高,男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女生强,男生自我调节、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有比较强的坚韧、乐观、自强的心态。家庭平均月收入越高,心理弹性的水平越高,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不会催促孩子毕业马上就有工作,会给孩子缓冲和等待的时间,而且经济条件在找工作等方面可以帮助到大学生,会降低他们的就业压力,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相对较高,他们知道如何准备就业材料、了解就业程序及就业政策、懂得一些应聘技巧,同时老师也会在心理层面给大家提供援助。选择读研深造的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于求职应聘的学生高于创业的学生,一方面,读研深造是当今社会的大趋势,读研和就业的心态大不相同,读研还是学生角色,有些社会问题不需要去考虑,而就业创业需要改变角色,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就越大;另一方面,今年我国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产业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求职机会减少,一些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破产,创业风险增大也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放弃创业(陈稼瑜,2020)。

4.4. 心理弹性在职业期望和择业焦虑中的遮掩效应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职业期望与择业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职业期望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和择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中介效应分析进一步发现,职业期望对择业焦虑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符号相反,心理弹性在职业期望和择业焦虑的间接效应表现为遮掩效应。职业期望对择业焦虑的直接效应为正向,在不考虑心理弹性的影响时,职业期望越高,越会表现出择业焦虑,而在引入中介变量后,效应变为负向,说明通过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能够使高职业期望的大学生改善择业焦虑状态,这也和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温亚萍等,2020)。这意味着,职业期望越高的学生并非择业焦虑水平很高,这一结果似乎与人们设想的不同,和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心理弹性较高的大学生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能够进行动态的调整和适应,心理弹性较高的同学会表现出更多积极的行为来应对压力和不利的心理问题(Wu et al., 2020)。心理弹性较高的同学在面对压力和焦虑的时候会表现出比较强的坚韧、乐观、自强的心态。

5. 结论

本研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对大学的择业焦虑、职业期望和心理弹性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职业期望与择业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职业期望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和择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们对职业的期望越高时,越会表现出越高的择业焦虑,在此时,心理弹性能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时,就会降低择业焦虑,所以当个体的职业期望较高并且导致择业焦虑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高其心理弹性或者降低其职业期望来降低择业焦虑。由于新冠疫情,各行各业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无疑给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造成了影响,降低择业焦虑水平需要学生、学校及社会各方的调节作用,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的辅助作用,做好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援助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水平;社会方面要增加就业支持和保障;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水平(陈晓盾,2019)。可以通过改善自身的行为、知识储备来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弹性水平;其次在面对择业焦虑时,要客观看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还要学会运用自身所拥有的社会支持,来提高心理弹性,摆正心态来应对择业带来的焦虑问题。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柴丽红, 张雷, 柴星阳, 华田田(2020). 高校毕业生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4), 66-69+74.
[2] 陈稼瑜(2020).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创业投资机构的影响及应对. 当代经济, (12), 9-13.
[3] 陈晓盾(2019). 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心理弹性与择业焦虑的关系.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1(5), 117-123.
[4] 高慧, 王振肖, 苏颖, 陆运清(2021). 大学生心理弹性、自我管理与就业焦虑的关系. 心理月刊, 16(1), 30-32.
[5] 华竞芳(2011). 武汉市应届硕士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湖北大学.
[6] 黄海青, 吴丹(2019). 本科毕业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择业焦虑的关联性研究. 教育现代化, 6(65), 219-220+240.
[7] 李欧(2015). 心理弹性与警察院校应届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关系. 公安教育, (5), 63-66.
[8] 李涛, 孙煖, 邬志辉, 单娜(2020). 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实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8(10), 110-126.
[9] 毛俊青(2013). 论大学生就业焦虑及对策. 科教文汇(中旬刊), 26(9), 192-193.
[10] 邱婷, 谭文(2012). 心理弹性的文献综述. 社会心理科学, 27(4), 9-13+33.
[11] 王思爽(2020). 不同心理弹性水平康复科患儿家长的注意偏向特征及其与积极情绪启动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12] 温亚萍, 吴严, 施季利(2020). 大学生自我构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弹性的遮掩效应. 高教论坛, (6), 117-120.
[13] 温忠麟, 叶宝娟(2014). 中介效应分析: 方法和模型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22(5), 731-745.
[14] 吴谅谅, 李宝仙(2001).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应用心理学, 7(3), 18-23.
[15] 薛文宗(2012). 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与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9(3), 13-15.
[16] 杨泽明(2010). 师范类大学生职业期望、人格特质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17] 张佳(2018). 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新西部, (6), 113-114.
[18] 张玉柱, 陈中永(2006). 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初步编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8), 555-557.
[19] Wagnild, G. (2009). A Review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 17, 105-113.
https://doi.org/10.1891/1061-3749.17.2.105
[20] Wu, Y., Yu, W. Z., Wu, X. Y., Wan, H. H., Wang, Y., & Lu, G. H. (2020).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s among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sychology, 8, 551-535.
https://doi.org/10.1186/s40359-020-0044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