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探析
On the Practical View of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DOI: 10.12677/ACPP.2021.102015, PDF, HTML, XML, 下载: 635  浏览: 2,990 
作者: 李小玲: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实践观唯物主义Outline of Feuerbach Marx View of Practice Materialism
摘要: 马克思曾在众多著作中提及实践观,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更是对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该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线索便是实践观。马克思从本体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宗教观等层面对实践观进行了阐述,学习实践观,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将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正确运用于当代社会具有极大的意义。
Abstract: Marx mentioned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in many works, among which the article “outline of Feuerbach”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birth of Marx’s new world outlook. Although this article is not long, it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central clue running through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is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Marx expounded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ntology, epistemology, social history and religion. Learning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Marx’s scientific concept of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文章引用:李小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探析[J]. 哲学进展, 2021, 10(2): 85-9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2015

1. 引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对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这样,恩格斯将《提纲》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提纲》中,马克思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几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内涵进行了论述,对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从而阐明了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2. 《提纲》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提纲》虽篇幅不长,但其中实践的观点仍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马克思对于其内涵的叙述便是从本体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以及宗教观等几个层面展开的。

2.1. 本体论层面的实践观

马克思本体论层面的实践观指的就是改造世界的实践观,这一点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已经阐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 p.499)。”简短几句话已经足以表明马克思的态度,他非常直接的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进行了评价,揭露了其明显不足之处便是不理解实践的意义。而何为实践?马克思认为实践是对象性的、感性的活动。传统的唯物主义从抽象的客体方面去把握现实世界,立足于抽象的物质本体,所以称其为“旧唯物主义”。马克思强调必须从人的对象性的、感性的活动来把握客观世界,而这样的活动便是实践。费尔巴哈并非没有讲过实践,但他所说的实践与马克思的却有所区别,“实际上他仅承认理论活动的意义,贬斥实践,完全没有认识到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及伟大意义 [2]。”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实践活动才使得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上升到新世界观和新唯物主义的层面。费尔巴哈从直观的形式来把握现实世界,不但让我们看到了旧唯物主义的一大进步,也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带来了启示。

在费尔巴哈的观念里,只有理论的活动才是人的活动,而马克思则强调必须从实践的方面来把握现实世界,因此马克思不仅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也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但如此,马克思还批判了唯心主义,他指出唯心主义并不理解感性的活动本身,纯粹从主观的意识层面构建出一个观念上的世界,而非现实中的客观世界,自然界只能是被人的对象性的活动所把握。

2.2. 认识论层面的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认识必须依附于人的感性活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认识也不得不以历史的实践作为自身的来源,并且这样的来源在不断变化和演进。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得看这样的认识是不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或关系的正确反映,每个人都有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但并不是每一种认识都是真理。真理也并非一开始就产生的,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这时,人的自我意识作为其本质力量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而随之发展起来。

2.3. 社会历史观层面的实践观

若将实践的观点放到社会历史环境中来看,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同样具有缺陷。对此,马克思阐述了人的本质以及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问题,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论述。《提纲》谈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1], p. 500)。”换言之,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并没有准确地理解人、环境、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更没有真正理解唯物主义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所以导致了唯心史观。而对于人和环境的关系,究竟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马克思指出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而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这里应当把“环境”看做是变化的环境,把“人”看做是人的自我改变。

2.4. 宗教观层面的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具有较大的局限,借着对费尔巴哈的批判,马克思一方面阐述了宗教的社会根源,一方面还指出了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即实践和革命。费尔巴哈虽然发现了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但是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的关于抽象的人的概念仍颇有不满。“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1], p. 500)。”虽说这是费尔巴哈关于宗教观念层面的一大进步,但他未能进一步揭露宗教的产生根源,所以费尔巴哈没能找到宗教问题的解决方法。要想找到宗教的解决办法,马克思认为必须将单个人的感性的异化上升到实践活动的异化。马克思还提到“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p. 501)。”由此可见,马克思从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出发,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进行了批判,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 《提纲》实践观的出场特点

《提纲》中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阐述以及对违心主义的批判一步步阐明了他的实践观,形成过程十分清晰。

3.1. 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阐述

3.1.1. 对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进行了揭露

马克思在《提纲》的开篇便揭示了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最大的缺点就是割裂了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因为它只注意到了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以及主客体之间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忽视了主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自然也就忽略了实践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客观事物之间有两种最为基本的关系,一种是认识关系,一种则是实践关系,而后者才是根本。因为人活着必定会有实践,而人的认识是随着人的实践而产生的,在实践的过程人们开始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旧唯物主义家们脱离了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去看待人与事物的关系,没有将客观存在当做是人的活动对象来看待,没有看到实践对客体的影响,割裂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1], p. 499)。”这句话说明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陷入了消极的、直观的认识形式,没有意识到生产活动的重要性,不理解这样的生产实践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上的不同。

3.1.2. 对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进行了批判

《提纲》对旧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进行了批判,并将实践引入了认识论。马克思认为,判断人的认识究竟是不是真理绝非纯粹的理论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性问题,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实践来证明,而且在意识的范围内来考虑认识是否正确是错误的。费尔巴哈虽然知道人可以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却没能指出我们该如何准确认识,更没有说明如何来检验这样的认识是否准确。他将感性的直观作为真理的标准这是错误的,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对真理标准的理解还停留在精神层面,没能将实践与认识联系起来。所谓真理,指的是主客观一致的认识,这样的主客观是否相符还需实践证明,因此,脱离实践来谈认识的真理性是错误的。而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并不曾意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问题,他们往往习惯于脱离人的实践来看待事物,只懂得把事物当做认识的对象,却不曾意识到它们也可以是实践的对象。人的认识在这些哲学家眼里不过是直观的照镜子般的被动反映,忽视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而事实上,人的认识是能动的、积极的,脱离了实践来谈认识并无意义。

3.1.3. 对社会历史观进行了回顾

旧唯物主义一向习惯抛开实践去谈论人与环境 、人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样是不可取的。唯物主义者们并不真正了解人和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看不到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只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忽略人的实践,错误的理解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虽然环境和教育作为客观的对象而言都对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人源自教育和环境,同时也是是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的主体,对教育和环境有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爱尔维修等人认为人的存在是依赖于环境的,人是环境及教育的产物。这一观点并非没有可颂之处,至少对于当时的反封建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马克思认为他们片面地夸大了的环境的作用,只看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积极影响,看不到人对环境与教育的推动作用。包括费尔巴哈在这一关系问题的理解上也脱离了实践的,他也在强调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是教育使人更加美好,而人一旦失去教育,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更加邪恶。“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1], p. 500),”由此看出,马克思认为人和环境、教育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人–实践–环境,以及人–实践–教育。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他还认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与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应该是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通过实践这个桥梁连接起来,人们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自身。

3.2. 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在对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之后又对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 p. 499)。”换言之,在马克思看来,虽然唯心主义也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但是“唯心主义理解的实践只是从人的精神层面去理解,夸大了人的精神劳动 [3]。”旧唯物主义是忽视了主体之于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体只是照镜子般的、消极、被动的反映客体,但唯心主义认为精神决定所有,直接无视实践的积极作用。说到底,唯心主义不过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片面的从人的思维方面去解读实践,却不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哲学家们的哲学基础是意识决定物质,因而过分地夸大了人的意识的作用,将意识看做是全部事物的发展来源。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口中的实践说到底并不是科学的实践,因为这些实践大多是主观的或观念上的实践,都不是群众的实践。在此,马克思对新旧世界观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4. 《提纲》实践观的意义

《提纲》中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其独特的理论意义,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1. 理论意义

4.1.1. 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观已经有所论述,只是那时候的观念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而在《提纲》中的实践观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思想,通往科学世界观的大门就此打开,《提纲》的出现标志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和确立,这时,马克思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崭新的世界观。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清算,对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以及唯心主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阐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对于认识论和真理观进行了批判,强调了实践之于实践活动主体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4.1.2. 将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

马克思认为实践不只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费尔巴哈只是直观地认识世界,所以将辩证法用于认识世界,认为人们可以认识到事物的外部状态与内部联系等。而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事物才会展现出其真正的性质,人们才能获取最准确最深入的认识,因为是实践的出现让认识被需要,所以认识要想产生和发展不得不依赖于实践,这也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原因。马克思将实践观引入认识论,阐明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1.3.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提出,以往的传统哲学家们旨在解释世界,在他们看来,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认为改变世界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所在。传统的西方哲学大多都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即便是成就颇高的黑格尔也只是在传统哲学家们的影子底下徘徊,仍然没能跨出观念,而真正的哲学应当是立足于实践的、应该是从实际出发的,旧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就像是脱离实际的乌托邦,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新的切入点,树立起正确的实践观。从此,哲学再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充分立足于实践的,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

4.2. 实践意义

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虽过去了很多年,但当中的实践观点仍然没有过时,对于当前我国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具有指导意义。实践观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要求我们在为中国梦奋斗的同时也要看到现实,认清国情,不可照抄照搬他国的成功经验。不可因急于求成而罔顾现实,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这么多年以来,实践观发展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地接受检验,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不只是我国,各国也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前提下运用和发展实践观,成功地指导了各国的建设。在实践观的指引下,列宁成功地领导了工人运动,并为俄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此后,毛泽东同志通过将实践观与我国当时的国情相结合,解决了革命进程中的一系列难题,比如实际与理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等,这都实实在在地指导了中国的发展。一直到今天,我们依旧立足于实践谈发展。直到今天,马克思的实践观仍在指引着我们,所以,学习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很有必要的。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重要思想,在《提纲》中,马克思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不仅从本体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哲学观等几个方面分别叙述了实践观,更是通过对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以及唯心主义的批判来引出他的科学的实践观思想。马克思的实践观意蕴丰富,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根基,学习实践观,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99-502.
[2] 梅荣政.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7(3): 19-33.
[3] 瞿林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解读[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8(4):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