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国的养老模式优化选择研究——当今最基本的世情与国情原则视角
A Study on the Optimal Choice of Pension Model in a Large Population Country—Based on the Most Basic Principle Perspective of World Situation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DOI: 10.12677/ASS.2021.106199, PDF, HTML, XML, 下载: 494  浏览: 757 
作者: 郝玉萍, 杨 峰, 谢元态*: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关键词: 养老模式优化选择人口大国Pension Model Optimize Choice Large Population Country
摘要: 面对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如何优化选择养老模式,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本文首先对我国当前主要三种养老模式的优劣势进行比较。然后对美国、瑞士和日本三个国家主要养老模式及对我国的适应性进行评价。最后优化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1) 中国养老模式必须基于当今最基本的世情与国情原则视角,确定了优化选择的五项基本原则:符合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特点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符合老年人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原则,与国力相适应的原则,最能适应各种突发事件的原则;2) 优化选择了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的三种养老模式:合作式家庭养老、社区互助式养老、互联网 + 医养结合养老。
Abstract: Facing a growing number of aging population, how to optimize the choice of pension model is a major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China.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hree major pension models in China. Then,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main pension models of the United States, Switzerland and Japan and their adaptability to China. Finally, optimize the choice of pension model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1) China’s pension model must be based on the most basic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situation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determine five basic principles of optimal choice: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ension culture, the principle of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principle of meeting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the elderly, the principle of adapting to national strength, the principle that can best adapt to all kinds of emergencies; 2) there have selected three pension models for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cooperative family pension, community mutual support for the aged, internet plus and medical care pension.
文章引用:郝玉萍, 杨峰, 谢元态. 人口大国的养老模式优化选择研究——当今最基本的世情与国情原则视角[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6): 1444-145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6199

1. 引言

尽管国内已有颇多关于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的成果,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人口大国的养老模式,必须基于当今最基本的世情与国情原则视角,首先确定优化选择的基本原则,然后才能优化选择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的养老模式。

世纪之交,中国正式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31%1,比上一次上升2.86个百分点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8.91%,比2000年上升了1.82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自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养老形势愈发严峻。

人的生命过程本来就是从出生到死亡,从年轻走向衰老的过程。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趋势,是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出现的人口发展规律。20世纪后期,为了加速国家的资金积累,减轻劳动就业问题,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这一政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断崖式下滑;再加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的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这一升一降加快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面对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如何处理好养老问题,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为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3

2. 当前我国三种主要养老模式的比较

当前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三种。但是没有哪一种养老模式是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的,任何一种养老模式都有其优势所在和不足之处。

2.1. 家庭养老模式之优劣势分析

2.1.1. 家庭养老模式之优势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甚至是整个东亚文明国家最普遍的养老方式。长期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久而久之,“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应运而生,赡养父母已经成为我国公民责无旁贷的义务,并且被写入了宪法。从中国传统道德观来看,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有赡养和孝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而“养儿防老”又自然成为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千百年来,孝道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一直是维系社会伦理和家庭和谐的重要支柱,无时不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早已在国人中根深蒂固。

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主要优势是:

首先,家庭养老是中国“熟人社会”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在家养老,就是与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朝夕相处,就是与熟识的街坊邻居为伍,既有利于代际交流和邻里沟通,也给予老年人更加切实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还要看到,“家庭”是老年人倾其一生心血的劳动结晶,包含着老年人一生的生命历程印记,因而能够满足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满足老年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梦想的希冀。中国老年人素有“落叶归根”的情怀,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长久居住的家园,更多的是想从子女身上寻求情感的慰藉。“子女承欢膝下,含饴弄孙”是我国许多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理想状态和莫大的精神寄托,而家庭养老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愿望。

其次,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研究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只有中华文明得以传续,氏族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传承基因。中国传统道德内生力量的促进结果,家庭养老模式的继续存在,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父慈子孝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血脉传承和发扬光大。

最后,家庭养老模式的家庭成本和社会成本最低。在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养老金并不足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无退休金或者退休金较低的老人依然需要子女提供经济援助。相较于把老年人安置到社会集中养老场所,家庭养老所需社会成本更低,同时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养老成本 [1],缓解了政府与社会方面资金压力。在许多农村地区,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一般都是自给自足,只需要子女支付一小部分生活费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们的经济负担。

2.1.2. 家庭养老模式之劣势

家庭养老虽然是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养老模式,但在当今城市化、市场化加速的条件下越来越显示出如下劣势:

首先,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加重子女的养老负担。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代青年人赡养老人的压力普遍较大,大部分青年夫妻都承担着赡养4位老人的义务 [2],再加上养育子女的压力,他们正承受着巨大的经济重担。这些迫使青年人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和小孩,独居老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养老的劣势凸显。农村青年人口的大量外出致使赡养分离,养儿防老成为过去式,这是当前农村地区几千万留守空巢老人所面临的普遍难题。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农村老年人的老有所养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相对落后的基本医疗体系与家庭养老形成矛盾。中国的经济虽然正在飞速发展并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未富先老”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对于那些家庭条件稍差的城市家庭,尤其是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基本的医疗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再次,受西方养老观念的冲击导致家庭赡养功能弱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改革,加上西方个体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文化的传入,一些人的家庭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个体价值的确立使传统的道德伦理基础发生动摇。家庭观念的淡化让许多青年人不再崇尚“养儿防老”,传统养老观发生改变 [3],家庭责任观和家庭义务观也在不停更新与蜕变,甚至存在恶意不尽赡养父母义务甚至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情况。

第四,家庭内部矛盾日益复杂影响家庭与社会和谐。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成员关系日益复杂,家庭责任意识日益淡化,导致违背传统道德伦理的家庭纠纷司空见惯,甚至导致违法的家庭暴力事件越来越多。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久病卧床的老人家庭,常年服侍容易导致子女产生厌倦情绪,更加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而影响社会和谐。

2.2. 机构养老模式之优劣势分析

机构养老属于社会性的养老模式,它主要是指由政府或者社会投资兴办的公益性或营利性的敬老院或老年公寓等,为老人提供集中居住和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养老模式。在家庭年轻成员受经济压力的影响而被迫外出打工谋生的情况下,对于家中生活不能自理或者长期患病需要照顾的老人而言,家庭养老无法正常实现,机构养老便是家庭养老模式的必要补充。

2.2.1. 机构养老模式之优势

机构养老的主要优势是:第一,对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并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可以很好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不但能够让子女处理好外出工作和照看父母的矛盾,解决子女外出工作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得到专业的照顾,让老人拥有一个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第二,一般养老院居住的老人较多,有其他老人的陪伴,相较于空巢老人家庭养老,老人可能不会感到那么孤独。第三,对于养老资金比较充足的老人而言,机构养老可以满足他们的多样化、个性化养老需求,特别是医养结合方面的需求。

2.2.2. 机构养老模式之劣势

机构养老的主要劣势有:首先,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较快而历经时间较短,养老机构的体制体系还不够健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床位数量严重不足和养老资源分配不均。公益性养老机构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所提供服务质量较高,并且价格相对较低,老人的入住意愿较高,但床位非常少,一床难求现象十分普遍,只能满足极少一部分人的需求。营利性养老机构以赚钱为目的,所提供的服务质量通常与价格成正比 [4],要想享受优质服务就必须承受高昂的费用,所以入住意愿较低,甚至存在床位空闲现象。第二,许多入住养老院的老人会有一种被家人抛弃的感觉,从而增加内心的失落感,进而引发孤独、抑郁等心理 [5],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第三,养老院的建立和维持成本较高,尤其是建立初期花费较大,而政府对民营养老院的支持力度较小,导致一些民营养老院以降低设施和服务质量为代价来盈利,导致体验效果不佳。

2.3.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之优劣势分析

2.3.1.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是传统与现代因素的结合体

居家社区养老是当前我国城镇地区较为主要的养老模式之一,具体指的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为社区内经济困难或者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老人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生活照料服务的养老模式。一方面,老人可以延续以往的生活网络,继续在自己家中安度晚年,享受子女陪伴与含饴弄孙之乐;另一方面,又能享有社区为他们提供的专业化护理服务,增强与社区内其他老人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够解决机构养老造成的亲情淡泊问题,而且解决了家庭养老照护欠缺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我国老年人在千百年来的传统家庭文化观念影响下,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落叶归根的心理就会愈加强烈,而一旦去到陌生的环境,就会有不安、失落、孤独的情绪。家庭养老虽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随着当前家庭的日益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与日俱增,家庭赡养功能逐渐弱化,家庭养老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不再适用了。面对这种越来越严峻的养老形势,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早就列入了我国“十二五”规划,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4

2.3.2.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之优势

居家社区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其一,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养老质量。作为城镇老年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社区在养老活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居家社区养老可以有效利用家庭、社区和社会资源,为城市老年人口提供优质便利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一方面可以减轻子女日常照顾的负担,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养老机构带来的精神慰藉不足,给老年人提供一个稳定、舒心的养老环境。因此,该模式能够以低成本、高质量优势较好地解决城镇老年居民的养老难题。

其二,顺应发展实际,减轻家庭负担。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起步晚、发展快,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未富先老”特征,这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一定的养老负担。居家社区养老能够实现就近养老,老人可以省去大量适应与磨合时间。社区为老人提供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不仅能让老人的生活品质得到切实提高,而且能够大大节省各种配套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2.3.3.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之劣势

1) 医与养的资源不匹配。这是当前该模式面临的最主要困境。老年人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身体机能必然呈现加速下滑的趋势 [6],患病的概率自然会大大增加。他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愈加迫切,然而当前医养资源结合的不足让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和管理经验缺乏是这种不足的主要表现。

2) 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当前,大多数社区养老机构工作者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无法给老人提供专业性较强的医养服务。

3) 软硬件设施比较缺乏。相较于专业养老机构,社区的软硬件设施都明显比较缺乏,这会给老人一些活动的开展形成阻碍,也难以为患病老人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

4) 服务和管理经验不足。居家社区养老在我国还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由于实行时间较短,服务形式与内容也较为单一,管理经验还不成熟,所以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 西方国家主要养老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适应性评价

西方国家老龄化社会进入时间较早,养老服务体系相对比较成熟和完善,对我国养老模式创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西方国家的养老模式都是在自己国情背景下形成的,我国不可能机械照搬。下面选取美国、瑞士和日本三个国家的主要养老模式进行比较,虽然各种模式在其本国国情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否对于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却需要进行适应性评价。

3.1. 美国三类养老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适应性评价

美国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历经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其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养老体系。合理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养老模式创新不无启发之处。

美国目前比较定型的养老模式主要有援助式居家养老、(会员式)社区互助和(托养式)机构养老三种。

居家养老是美国最为常见的养老模式。与中国居家养老不同的是,中国家庭养老模式形式比较单一,而美国则较为丰富多元。例如会员制模式,老人通过缴纳会费成为会员后,就可以享受到由志愿者提供的交通、家政等基本帮助服务,或者由专业机构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又如合作居住模式,合居老人在拥有私人住宅的基础上,共用公共设施(公用厨房,公用卫生间,公用健身设备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除此之外,合作居住模式便于老人邻里交流与互助,减轻老人孤独感与社会养老负担。

社区互助模式是美国老年人青睐的养老模式。社区互助模式是以社区为单位,采取社区联盟会员制形式,也被称为报团取暖式的养老模式。具体是指在社区范围内,老人缴纳一定会费成为会员,即可享受到由社区提供的各式服务与照料。社区会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自理能力将老人安排在不同区域:独立生活区为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提供,老人可在此生活区内自由活动,享受社区提供的文娱、健身等设施和体检等服务;社区会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半失能老人提供穿衣、吃饭、洗澡等协助服务;护理生活区专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长期患病老人或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会有专门人员向这类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机构养老往往是大多数高龄老人的选择。不同于我国的机构养老,美国的机构养老是根据老人的自理能力为他们安排入住不同类型养老机构,提供区别化养老服务。比如,养老公寓面向自理能力较好的老人,为他们提供餐饮、文娱活动场所等服务;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疗养院、护理院则为其提供生活照顾、医疗诊治等方面服务。美国的这种把老年人按照身体健康状况分为不同类型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不仅能让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继续发光发热,减缓身体机能退化;而且便于养老机构实施区别化管理,对于不同健康程度的老人实行不同的照护模式,提升养老机构的管理效率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3.2. 瑞士“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及对我国的适应性评价

瑞士作为一个高福利国家,拥有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并且已经形成了与美国模式类似的比较成熟的三种传统养老模式,在此不加赘述。而独立于这三种传统养老模式之外的一种全新养老方式——“时间银行”模式,则对我国完善养老体系具有比较值得借鉴的意义。

“时间银行”养老具体指的是这样一种模式:身体状况良好的退休老人可以每周抽出几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去社区当义工,帮助需要照顾的居家老人。这些劳动时间将会全部被存入老人的社保系统个人账户,由社区“时间银行”统计每位义工老人的累计服务时间,并为他们颁发“时间银行卡”,等到今后他们需要照顾时,可以得到相同时间的免费护理。对于那些有时间储存但最终由于某些原因不需要使用的老人,“时间银行”会将这些时间折合成等额金钱或物质退还老人或其继承人。

“时间银行”养老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而且有利于互利共赢精神的培养,达成一种良性循环。随着银发时代的到来,养老服务人员匮乏现象也日渐突出,不但缺乏专业护理人员,就连空巢老人的日常照料人手也还是有缺口。除此之外,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很多老人不情愿入住养老院而倾向于在家安度晚年。“时间银行”养老则恰恰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为他们带去更多生活上的充实感和精神上的慰藉,降低了生活成本还提高了生活质量;不仅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而且极大缓解了养老院在资金、人员上的压力 [7],还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现在除退休老人以外,许多年轻人也加入了“时间银行”的义工行列,很多老人在年轻人的帮助下变得更加有活力,也更易接受新事物,身体也更胜从前。

最大不足之处就在于“时间银行”建立于互助共赢精神基础之上,它要求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社会自觉,乐于帮助他人,不吝付出,明白帮助他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只有整个社会都具备这种意识,“时间银行”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否则就有可能中断甚至消亡。

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7岁,而退休年龄只有男性60岁和女性55岁,绝大多数退休老人的日常活动就是打麻将和跳广场舞,精神生活十分匮乏。“时间银行”恰好为这类老人提供了一个绝佳日常活动去处,不仅充分利用了空闲时间,不至于让自己无事可做;又能为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还加强了自己与其他老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减少自身孤独感,所谓一举多得。将“时间银行”理念运用于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中是缓解我国养老压力的一个重要创新形式。

3.3. 日本“介护保险”养老模式及对我国的适应性评价

日本是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晚的发达国家,但其老龄化进程增速却位于发达国家之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养老模式,其中介护保险制度值得我们借鉴。中国与日本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以及小家庭模式,研究探索日本的养老服务模式对于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日本的“介护保险”养老实际上就是通过保险的方式来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或“机构服务”,符合条件并缴纳了介护保险费的被保险人在他们患病需要照顾时就可以享受介护服务。在“介护保险”养老模式中,介护者为老人提供的服务由传统的替其做转变为助其做 [8],让有身体机能剩余的老人最大发挥自己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延缓身体器官衰老进程,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提升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老人心理重塑,帮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寻找生命价值。另外,介护保险养老模式还有利于丰富养老服务人员类型,减轻养老服务人员不足压力,加快解决老龄人口养老问题。

当然,目前日本的“介护保险”养老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穷人与富人享用者之间的不公平程度加剧,由于这种制度规定享用者需要按服务总量来支付费用,所以对于高收入者来说减轻了负担,而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却是增加了经济负担,并且许多贫困阶层的人被排除在外,无法接受正式服务。其次,由于盈利化,许多机构为了降低成本而雇佣非正式员工或者减少服务人员数量,导致专业水准降低和服务质量变差,使用户体验大打折扣。老人与服务人员之间成为纯粹的买卖关系,缺乏情感交流,造成老人情感上的缺失和增加内心的孤独感。最后,在日本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介护服务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这种社会化的养老保险方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财政支撑才能实现,这对于日本未来的财政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我国,未富先老的问题比较突出,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养老保障无法得到强大的经济支撑,养老保险体系也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养老保障的主要方式是“养老 + 医保”,但这种保障的额度很低,无法满足失能、重病老人的养老需求和突发事件的资金需求。比如说,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面对这种流行性传染病,老年人的感染风险更高,治疗难度更大,治疗费用也更高。这次要不是国家免费为感染患者提供治疗,必然有很多老人会因为支付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而被病魔打败。多层次、多样化的介护保险制度,有利于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减轻政府的养老负担,同时满足部分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和减轻突发状况所带来的打击。这对于我国多样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

4. 优化选择:适合人口大国的养老模式

选择适合人口大国的养老模式,必须基于当今最基本的世情与国情,首先确定优化选择的原则,然后才能科学选择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优养老模式。

4.1. 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的几项原则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生活习惯有很大不同,因此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的养老模式应当遵循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4.1.1. 符合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特点的原则

“百善孝为先”。“孝”是维系家庭养老模式的精神纽带,“孝文化”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文化核心。然而,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家庭观念的日渐式微,崇老敬老的意识也逐渐淡薄,传统养老行为慢慢发生了改变,弃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养老文化的弘扬与中国未来养老事业发展无疑是巨大威胁。因而,传承孝老敬老传统,让每位老人都能安度幸福晚年,弘扬中华孝道文化,是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正如孙春兰副总理所强调的,要“大力弘扬孝老爱亲传统,让广大老年人健康幸福生活5。”

4.1.2.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

我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决定了我国的养老模式选择,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 [9]。实事求是,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养老模式。经济水平是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的贫富差距还比较明显 [10]。农村地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土地收入增长缓慢,并且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福利水平远不及城镇,所以农村老人普遍都是选择经济成本较低的家庭养老,而城镇地区老人大多选择社区养老,部分养老资金充足的老人则会选择入住条件更好的养老机构。

4.1.3. 符合老年人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的原则

养老问题归根结底是满足老年人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问题 [11]。尽管这些年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快发展,但“未富先老”问题在我国依然突出,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山区,老年人的物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随着家庭日益小型化,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日渐增长,老人的精神需求也常常难以得到保障,出现孤单、失落等情绪,甚至出现抑郁等精神障碍。显然,要解决好我国的养老问题,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的目标,首先必须让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年轻的儿女们要“常回家看看”,主要就是多给予家中父母辈的精神慰藉。因而,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老年人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的原则。

4.1.4. 与现阶段国家财力相适应的原则

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经济上比较贫困、养老金缺乏、生活不能自理等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援助的老人,对于这些人来说,政府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大经济支柱,在现代养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年来,我国面临着GDP增速放缓和老年人口增多的双重压力,国家财政在养老支持体系中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如果补贴过高,则国家财力不堪重负;如果补贴过低,则老年人生活难于得到保障。因此,建立与现阶段国家财力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是我国选择养老模式的重要原则。

4.1.5. 最能适应各种突发事件的原则

养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尤其是机构养老,几乎完全依赖于养老服务人员,并且很多环节都是全年无休的。即使在春节期间,对于一些养老机构中的无子女老人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子女无法接老人回家的老人,养老机构还是要照常为老人提供服务。所以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对养老行业就会造成比较大的冲击。2019年发生的新冠疫情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证明。本次疫情给养老行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养老服务工作者的严重不足;其次就是疫情期间家人无法探视,导致一些老人心理比较脆弱,增大了看护难度;最后就是老人属于易感人群,抵抗力差,对防护措施的要求比较高,对防护用品的使用也较多,从而增加了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所以,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选择还要能适应各种突发事件。

4.2. 中国未来的养老模式选择

遵循以上五项基本原则,中国未来应当重点发展合作式家庭养老、社区互助式养老和互联网 + 医养结合养老三种主要模式。

4.2.1. 农村地区重点发展合作式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老人养老方式的首选。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居住格局的限制,大部分年轻人都会选择外出打工的方式来养家糊口,由此导致的大量空巢老人,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其入住养老院,因而唯一选择只能是家庭养老。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如今大量空巢老人家庭存在的农村地区发展受阻,突破传统模式限制的创新型家庭养老方式——合作式家庭养老值得提倡。比如,用村委会向上级政府申请拨款和本村募捐等形式筹措的资金,以村为单位建立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为本村空巢老人提供日常饮食和休闲方面的服务。老人们可以自家土地入股加入,交由活动中心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由老人自己经营或租赁经营,所得收入用于活动中心的正常运转。此外,还可以通过接受政府和社会捐赠的方式获得资金,用以活动中心老人的共同支出。活动中心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老人的身体状况为他们安排不同任务:高龄老人由中龄老人负责照顾,低龄老人在照顾高龄老人之余可适当参与农业劳动。为体现公平原则,可要求高龄老人子女支付一定照顾费用,或者待到活动中心有一定的收益时,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老人的贡献给予不同比例的收益分配。如此一来,既可以减轻养老的家庭与社会负担,又可以较充分利用农村地区土地资源,还可以使“空巢老人”不“空巢”,满足了老人的精神需求。所以,这是一种以较低成本享受较高质量服务的农村新型养老模式。

另外,合作式养老模式便于村委会等基层机构对模式运行进行有效监督。由于农村地区浓厚的“血缘政治”和“熟人关系”,老人的子女、亲戚和村民都可以积极参与监督,有利于模式各种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农村地区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4.2.2. 城镇地区重点发展社区互助式养老

虽然居家社区养老方式在城镇地区较为广泛,而社区互助式养老则是在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基础上的一个创新,作为社区养老的补充,为城镇老年人养老提供了新的选择。

所谓社区互助式养老就是在居家社区养老的基础上突出互助概念,以劳动交换作为基础,结合爱心互助,志愿者服务,以团队自治和“时间银行”等为手段,让老人们在互帮互助中快乐健康地完成养老。社区互助式养老可以借鉴瑞士的“时间银行”概念,以社区为依托成立互助公社,公社社员尤其是低龄老人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参与照顾社区内高龄老人或公社日常维护工作以获得一定的报酬,这些报酬可以以现金结算,也可以兑换成“时间”,待自己成为高龄老人或需要他人照顾时,再到时间银行换取同等时间的照顾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部分高龄老人雇不起看护的困境,也让低龄老人充分发挥了余热,不仅丰富了生活,提升了内心的存在感,又有益于身体健康,同时还增加了工资较低的低龄老人预期收入。

4.2.3. 广泛发展互联网 + 医养结合养老

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互联网如今已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积极效果。将互联网引入养老行业,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12],助力互联网 + 医养结合的发展,是养老服务模式智慧化的新趋势。“互联网+”多年前就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必将为中国养老事业带来新机遇、新市场和新气象。

互联网 + 医养结合养老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养老行业进行改造,通过两者的交流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及时、更快捷的服务 [13]。具体分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线上平台主要是通过智能穿戴来收集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再通过网络进行共享,同时能够提供健康知识传播以及咨询服务。而线下平台则是依靠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来提供医养服务的同时构建监测系统和服务评价系统,通过打破原有的信息壁垒,来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实时信息共享。一方面,监测系统能让医护人员更全面地掌握老年人身体状况信息,从而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心。另一方面,服务评价系统能够根据用户评价和反馈来了解用户体验,识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沟通来改进服务,让老人度过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线上线下平台的双向利用,有效整合了现有养老资源,大大提升了养老服务质量与管理效率。

尽管上述有些养老模式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却是比较符合国情国力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更加广泛深入运用,经过政府与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我国养老事业必定能够实现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NOTES

*通讯作者。

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2中国统计年鉴。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3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52019年10月08日,孙春兰出席全国“敬老月”主题宣传活动时强调。

参考文献

[1] 范书南, 郭海岚, 董雪. 中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 39(4): 996-999.
[2] 袁景. 传统养老文化视角下中国特色养老体系构建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16(10): 159-161.
[3] 谢元态.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独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 当代财经, 1998(6): 22-25.
[4] 石睿.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思考[J]. 管理观察, 2019(18): 167-170.
[5] 赵万里, 李谊群. 中国多元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基于中外养老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 61-67.
[6] 王琼.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J]. 人口研究, 2016, 40(1): 98-112.
[7] 王晓斐. 关于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经验探究[J]. 知识经济, 2019(19): 35-36.
[8] 王元元. 论日本介护理念对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启示[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6(1): 38-40.
[9] 任杰慧. 把“无缘”变“有缘”: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 39(7): 7-15.
[10] 谢元态. 简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的特殊过程[J]. 地方政府管理, 2000(3): 16-18.
[11] 周绍斌.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政策意义[J].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5(6): 70-74.
[12] 尹文清, 罗润东. 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养老模式创新与借鉴[J]. 浙江学刊, 2016(1): 174-179.
[13] 睢党臣, 彭庆超. “互联网 + 居家养老”: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7(5): 1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