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
On Marx’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Interpretation of the First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Manuscript in 1844
DOI: 10.12677/ACPP.2021.102020, PDF, HTML, XML, 下载: 1,035  浏览: 3,957 
作者: 赵彩灵: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劳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arx Alienated Labor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n 1844
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从批判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出发,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对异化劳动问题做出了全面的探究,包括异化劳动的三个现象、异化劳动的四项规定、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最后得出无产阶级必须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思想。
Abstract: In the first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Manuscript in 1844, Marx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from the premise of criticizing national economics, and made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 of alienated labor, including the three phenomena of alienated labor, the four regulations of alienated labo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ienated labor and private property. Finally, he concluded that the proletariat must liberate all human beings. Finally, we should emancipate our thoughts of this great historical mission.
文章引用:赵彩灵.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J]. 哲学进展, 2021, 10(2): 110-11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2020

1. 引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现由“序言”和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四个部分组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国民经济学带有形而上学性,是片面的、孤立的,这也是马克思学说与国民经济学分歧所在。马克思揭示了私有财产的历史性质,私有财产是现代大工业运动的一部分,是社会运动的结果。国民经济学从劳动与私有财产分离现状来建立工资理论,只关注劳动抽象,斯密、李嘉图作为国民经济学的代表,没有考察历史性质、劳动与私有财产分离的原因,只考虑经济范畴,因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行了追问。

2. 异化劳动的三个现象

为了弄清私有制、贪欲以及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以及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1], p. 156),马克思在第一手稿中对工资、利润、地租这三个异化劳动现象进行了大量阐述。国民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是工人获得财富的唯一手段,劳动创造财富,工人劳动所得全部产品应属于工人,但实际上工人获得的仅仅是维持他们生存所必需的一部分,即工资,工人所得到的仅仅是能够养家糊口、不致死亡的费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力就沦为了商品,工人的生活由需求所决定,需求则由富人和资本家决定。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只把工人当做劳动的动物,当做仅有肉体需要的牲畜。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遭受的苦难最深重;在社会的增长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化则是劳动的产物;而在社会的最富裕状态,工人仍然处于持续不变的贫困状态。总之,无论在哪种状态下,工人的地位永远处于最低层,资本家只关心工人抽象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接着分析了利润,资本家拥有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也就是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家拥有对工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家通过资本来达到获取更多利润的目的。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资本家想方设法控制生产成本、工人工资等,资本家不仅通过压榨工人来获取利润,而且也通过竞争来获取利润,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局面,获胜的往往是大资本家,小资本家则破产。

最后,马克思分析了地租这一现象,土地所有者为获取更多财富,把自己的土地租赁给他人使用,土地所有者便拥有了地租。根据国民经济学家的看法,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与租地农场主、工人的利益是敌对的,租地农场主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越少,土地所有者可以向租地农场主获取的费用就越多。土地所有者之间也处于竞争状态,利益关系并不一致,大地产和小地产的关系就像大资本与小资本的关系,竞争会导致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破产,大地产进一步集中,还会使一大部分地产落入资本家手中,资本家成为了土地所有者,最终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无差别,社会中只存在工人阶级和有产者两个阶级。

马克思从最直观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入手,得到结论: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2]。

3. 异化劳动的四项规定

工资、利润、地租都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又反过来压迫着工人,马克思在分析三个异化现象的基础上,着眼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活动,揭示异化劳动的四项规定,旨在探讨造成阶级分化和财富分化的原因。

3.1. 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的现实条件是劳动和生产资料掌握在不同人手中,工人在从事生产劳动及生产劳动产品时需要生产资料,维持肉体的生存又需要生活资料,工人只拥有劳动,而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工人的劳动只有和生产资料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工人为了生存,只能为资本家工作。实际上,没有掌握生产资料的工人并无权支配劳动产品,资本家拥有支配劳动产品的权力。资本和劳动的不统一导致工人对其生产的产品不具有分配权,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具体表现为: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1], p. 158)。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1], p. 157)。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己的东西,这种异己的东西并不依赖工人自己,而是在工人之外独立存在着,并成为与工人相对立的独立力量,工人在生产劳动产品的过程中耗费的精力越多,创造出来的异己的力量越强大,他自己拥有的东西越少,自己越贫穷。也就是说,工人生产的财富与自己的经济状况成反比,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正如宗教中所言,人给予上帝的越多,留给自身的就越少。因此,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3.2. 工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

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为工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即自我异化。工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导致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也就是说,工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是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的原因,其表现为:首先,劳动是外在的、被迫的、强制的,对于工人来讲,劳动是一种不属于他本人的、外在的东西,工人在劳动中不会感到幸福与愉悦,只有悲惨与痛苦,劳动使工人的肉体受到了折磨,精神遭受了摧残,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能感受到自由、愉悦,劳动成为了一种枷锁、一种手段。其次,工人对劳动采取逃避的态度,工人像逃避瘟疫般逃避劳动。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停止的时候,工人就会逃避劳动。最后,劳动具有属他性性质。马克思说:“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1], p. 160)。工人的劳动并不归自己所拥有,具有属他性性质。

劳动是一种能够产生愉悦感的事情,人们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使人感到不幸,是使人痛苦的直接手段,是使人精神与肉体受折磨的工具。劳动本来是生活休闲的方式而不是生存的手段;是自由的活动而不是机械的运动;是内在的本质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付给工人工资,只是活动的假象,实际上工人的剩余价值得到了压榨。人类文明依靠的是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创造的文明是压迫、剥削、不幸。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

3.3. 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为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沿用了费尔巴哈所用的“类本质”一词,它指人类的本质,是个体人的一般本质或者是共同的人性,标志着人类与其他类的区别。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与马克思的“类本质”并不相同,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类本质是“理性、意志、心”,是精神性的东西,而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感性的、现实的、而非抽象的人性。

马克思认为,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主要体现在类生活中。人的类生活包括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自然界的物质是人认识的对象,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进行生产活动的精神来源,人类生活的一切精神原料都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创造了一切。在实践方面,自然界给予人们生活的原料,人靠自然界的供给进行生活,也就是说自然界是维持人生命的来源。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理论上所讲大相径庭,人的类生活也不是实践中所呈现的结果,类生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产生了异化。类生活异化首先表现在异化劳动使自然界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界不再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类忽视了自然的威力,从自然界中疯狂掠夺,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对立的局面。人忽视了自然的规律,沦为了生产的机器,人已经像动物一样,甚至连动物都不如。人的类本质活动使自然无法按照规律发展,也使人自己退化,人的类本质与自然界成为敌对的状态。类生活异化其次表现在人本身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生产和生活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人的类生活。所以,人的类生活就变成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人的意识被扭曲,劳动成为一种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言:“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1], p. 163)。

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还可以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中体现。劳动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人类劳动是有意识的劳动,人类是有意识的物种。人将自己的意识作用于对象物,使对象物为己所用,人的劳动活动是自由的。人不仅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还按照自己的意识将对象物转化为自己追求的高层次需要。因此,和动物相比,人的生产特点是全面的,不受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进行的,劳动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媒介和手段。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就如工厂里的机器般没有思维,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成为资本家奴役的对象,异化劳动使人变成了被动的动物,成为了不具有“人的本质”的人。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3.4. 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为人与人相异化。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些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1], p. 164)。异化劳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浪潮中,出现了“资本家”这样一个群体,资本家为了无限的扩大资本,获取利润,只能雇佣劳动力,而一无所有的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这样,工人就把自身的劳动当做商品出卖给资本家,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工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不归自己所有,而是属于资本家。工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成为了雇佣劳动即异化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雇佣劳动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应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却是剥削与被剥削、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于是,工人与资本家相异化。

不仅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工人与工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同的部门之间、资本家之间就会形成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淘汰,资本较弱的部门则会被淘汰,相应地,工人也会被淘汰。资本家为了减少支出,通过裁员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工人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工人与工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异化。此外,资本家也被异化,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劳动产品,并且享受生活乐趣。资本家同样是人,劳动也是资本家的类本质,而在现实生活中,资本家不从事劳动,通过压榨工人来获取劳动产品,资本家也就被异化了。异化劳动的产生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即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通过分析人与物的关系得到人与人的关系,从异化劳动中看到了阶级的对立,恰是异化劳动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分化。为了解决这种对立与分化,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及人的本质的复归,就必须找出对立与分化的根源并进行消灭,因此,马克思继续进一步探索。

4.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工资、利润、地租实质上都是私有财产的表现形式。虽然私有财产表面上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根源,国民经济学家也没有进一步探索私有财产的本质,但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以工人劳动为出发点,对私有财产进行了揭示。私有财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1], p. 166)。作为“产物”的私有财产是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是劳动的产品,并不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出现了雇佣关系,也就导致劳动与资本的分离,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则失去了自己的劳动,而私有财产也变成了异化劳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事实上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后来二者才相互作用,表现为私有财产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根源,又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为了解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必须对异化劳动的根源—私有财产进行扬弃。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扬弃的表现,粗陋的共产主义并无法扬弃私有财产,它本质上仍然是私有制的一种形式,只有真正的共产主义才能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的扬弃,消灭异化劳动,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真正的共产主义最终要消灭的是雇佣劳动和私有制。也就是说,工人阶级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雇佣劳动和私有制才能消灭异化劳动,解放自己,实现共产主义。

5. 结语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与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从当时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研究商品经济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关系的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三个异化劳动现象得到社会分化为有产者与无产者两个阶级这一结论,又通过阐述异化劳动的四项规定,明确产生阶级分化的原因是异化劳动,进而论证了异化劳动的根源是私有财产,因此为了消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工人阶级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7-168.
[2] 孙夕龙. 人同人如何相异化——遵循马克思的思想脉络[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5(2): 73-78.
[3] 郭苗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6):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