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DOI: 10.12677/ACPP.2021.102023, PDF, HTML, XML, 下载: 625  浏览: 3,234 
作者: 徐 琪: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Marxism The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摘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智慧,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和解。新时代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是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Abstract: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cont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wisdom of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orrectly, and advocates the doubl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 man, man and nature. The new era of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with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s the only way to find the harmonious symbiosi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and it is also the proper meaning of combining Marxism with China's concrete reality.
文章引用:徐琪.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1, 10(2): 126-13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2023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涵盖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生态方面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还未上升到其在当今社会的程度,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费方式、阶级特点等就预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扩张性将会带来的生态危机,并且对自然生态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这些有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富有哲理和智慧的生态文明思想观点大多呈现在他们晚年的著作当中,对于破解当今的生态环境危机、坚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1. 人与自然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实践命题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体,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强调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相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最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 [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物质发展的基石,有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先在性。其次,马克思提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自然的框架中分析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构成成分之一,是特殊的自然物质。恩格斯也曾指出:“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2]。从而也肯定了人与自然是共生的生态统一体,人类不可能与自然完全割裂,也不可能独立于自然之外而维持自身存在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的,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从而给人类创造了大量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步加剧。虽然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其优先地位,有其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但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认识和实践主体,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通过生产生活实践改变了自然界的自然状态,使自然界不断地从独立的自在自然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方向变化和发展。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在利益的驱动下人类更肆无忌惮地利用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对自然资源的索求无度,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人类的趋利行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呈正相关关系,这种对立性与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相悖。因此,恩格斯晚年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3],要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日益加剧的矛盾,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就必须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使自然矛盾得到真正的解决,使自然界真正复活。

1.2. 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物质交换

人与自然物质的交换也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领域,他认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他提出:“劳动是人和自然物质转化的过程”,即人类在具体的生产劳动中、在现实的变革现实世界的实践之中,才真正完成与自在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新陈代谢”理论形象地说明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过程:一方面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即人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享受生态系统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人类在日常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废弃垃圾及污染等被自然承担,影响自然结构、功能和演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变换的总量并非是一成不变地单轨平行运行的,对自然造成的污染也并不是不可以避免的,我们可以依托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等手段来使这种物质和能量交换始终在自然界所能承担的固有的限制内。恩格斯曾提出并且强调过:“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4]。因此,作为社会化的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必须秉承保护自然的自觉性,用不断完善的评价标准和选择尺度来衡量我们正从事的把握自然的活动,着眼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且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积极的调整生产和生活劳动实践,合理的把控人与自在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以最小的消耗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避免不可逆的生态危机,进而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3.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出路是共产主义

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单凭分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远不够的,同时也要从人与人关系的层面来进行分析和考量,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矛盾的“真正解决”。资本主义全面追逐利润最大化、忽视生态环境问题,容易引起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生态危机。其次,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加剧了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恶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后,资本主义的扩张是呈全球化趋势,容易致使局部的生态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只有“瓦解一切私人利益”,实现资本主义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建立共同意识引导人与自然关系复归,“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能在“人与人和解”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认为,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更有利于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制度,消除了人与人的对立,人人都享有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平等分配权,变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并且,生产者共同掌握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参与社会化大生产,更有利于人们互相监督,避免了阶级社会存在的过量生产和过量消耗的问题,也达到了节约自然资源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1. 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思想遵循

自经济全球化发展以来,环境恶化问题愈演愈烈,人类进一步向大自然攫取资源、大规模开发并且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导致人与自然物质的交换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痕,过度的掠夺自然超出了生态系统的可承受力和修复力。针对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厘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前提条件。当时围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伦理主体为标准划分成了两种:一种是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即提倡人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其实质是一切以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主宰,可以随意的掌控和利用自然界,不考虑人对自然界的责任与限制。另一种是被称为“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即彻底摒弃人类自身的生存利益,应更注重对自然界的关怀,在自然界的发展中丝毫不能掺杂人类自身的利益,这样自然界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态系统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就不能单纯的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因此马克思批判继承的提出了“人化自然观”的科学思想,这在自然观的演进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他高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克服了以上两种生态价值观中的认识弊端和其片面性、局限性,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即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度”,在最大限度保障人类合理生存利益的同时也能使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自我循环和自我修复,不可再无节制、盲目的进行人类的劳动实践。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在自然是人有机身体的无机延伸部分,人类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我们不能将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考量,不能只看到二者之间的对立,更要看到这两个要素之间内在的统一性和和谐共生性。

新时代是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时代,中国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中国特色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让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从过去的种种生态危机中吸取教训,在保持人化自然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警觉性,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提供了思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生态环境这一重要生产力要素,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5]。并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2. 为把控人与自然物质交换提供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认不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违背人的本性适度的良性物质交换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前提。一旦人类无休止地掠夺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超出自然得承载力,超出自在自然固有的承担限制内,就必然会导致空气污染、自然力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严重的不可逆生态危机,同时这种粗放型的资源开发也会使人类付出沉重的代价,制约人类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指出要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坚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即靠消耗最小的能量,在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交换。尽量减少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并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手段对废弃物进行再处理。科技能够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效率,以实现对原有材料使用的最大化。将其“变废为宝”成为可以被重复利用的物质资源,使资源可以被循环利用以发挥物质资源的最大的价值。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的创新,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由此我们认识到“合理的物质交换”和“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两点核心观点,这两点为对新时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路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实质就是合理运用生态资本,对生态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构建,蕴含了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在超越“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两难”的困境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赢”之道,打破了人类发展和与保护自然对立的思维束缚,改变了“先发展后治理”的旧发展模式,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分配,坚持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使资源利用方式的得到根本转变;促进发展循环经济,使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2.3. 生态文明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客观分析了在新时代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视域,创造性地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我国具体环境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协调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生态危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体,应当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一重要原则,我们应遵循绿色发展理念、采取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粗放的、高消耗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合理的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关注污染的排放,利用科学技术将污染物处理成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平衡好“绿色”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6]。自人类社会生产之日起至现代化发展到今天,西方传统的现代化增长模式带来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在新时代我国通过新理念、新模式重塑生态环境的生机与活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各国也透过中国在寻找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实践向度上,现实地为人类开启了如何处理生态和发展问题的新路径。

3. 结语

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唯GDP论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在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征服自然的生态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的生态文明观,他认为通过社会革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改变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根本出路。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引,在后工业文明全球化的今天,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原则与价值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为建设生态强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而努力。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5] 习近平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EB/OL]. 新华网, 2017-10-18.
[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实现途径研讨会在京举行[EB/OL]. 人民网, 2018-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