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价值、路径: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Connotation, Value and Path: Reflec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Resisting US Aggression and Aiding Korea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SS.2021.106207, PDF, HTML, XML, 下载: 477  浏览: 3,54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石雨欢, 李慧琳: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关键词: 抗美援朝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The Spirit of Resisting US Aggression and Aiding Kore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摘要: 抗美援朝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感、砥砺奋斗精神、树立和平意识、涵养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实践中,可以通过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和营造教育环境三条实现路径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
Abstract: The spirit of aiding Korea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is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profound in implic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d culture. Its contained “patriotism, revolutionary heroism spirit, revolutionary optimism, loyalty to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internationalism spirit” is the precious weal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al faith and challenge to cultivate patriotic emotion, fighting spirit, foster a sense of peace, self-restraint national spirit has the profound value connotation. In practice, the spirit of anti-American aid to the Korea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innovating the educational carrier and creating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文章引用:石雨欢, 李慧琳. 内涵、价值、路径: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6): 1499-150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6207

1. 引言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1]。”讲话高度评价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历史地位和丰功伟绩,精炼归纳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但是,当代大学生多数成长在改革开放实行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社会和谐稳定,长期安定幸福的生活使他们对抗美援朝精神缺少感性认识,思想上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错误价值观的冲击,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深刻领会抗美援朝精神,巩固和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阵地,是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红色精神永不褪色”历史使命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将抗美援朝精神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对新时代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至关重要。

2. 抗美援朝精神的背景、内涵和意义

2.1. 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领导人做出支援朝鲜、出国作战的决定,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第一,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饱受列强侵略之苦,饱经战火蹂躏之苦。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深深的懂得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宝贵。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更加渴望安宁和和平的生活环境。第二,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仍遭受着抗日战争的破坏“后遗症”,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胜利给刚脱离苦海的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信心,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激发全国全党为积极争取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第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分析了朝鲜战争的形势、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彭德怀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卫国家的历史性决策。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不期而遇、未雨绸缪的战争。

2.2. 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2]。”抗美援朝精神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它不仅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追求,更凝结着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民族意志。

2.3. 抗美援朝精神的深远意义

抗美援朝精神与抗日战争精神、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抗美援朝的胜利与意义》一文中指出抗美援朝四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守住了三八线,直接和间接的维护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取得了军事经验。打破了帝国主义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第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第四,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3]。”对新生的中国政权来说,可谓是“打的一拳开,避免百拳来。”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刻的意义。经此一战,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彰显了大国地位;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动了世界和平和人民解放。进入新时代以来,抗美援朝精神散发出新的活力。抗美援朝精神符合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德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阵地意识、意识形态意识、超越意识至关重要。

3. 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抵抗外族侵略和反对非正义战争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并影响至今的文化宝藏,它所承载的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将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强有力的支撑,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继续承载这种力量,使之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具体来说,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砥砺奋斗精神、树立牢固的和平意识和涵养深厚的民族精神。

3.1. 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抗美援朝战争中,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铸就了革命忠诚主义的精神丰碑,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坚定的政治立场,体现了其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战斗的坚定的政治信念。抗美援朝精神突出了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的重要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实效性举措,也是激发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的科学方法。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个人道德素质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党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有所减弱,政治立场面临严峻挑战,向当代大学生明确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政治立场和为国为党为人民奋斗的政治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纵观近代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史,在国家命运经受严峻考验和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大学生会加强对政治信仰、政治价值和政治选择的关注,义无反顾地站在党、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认同。而在和平稳定年代,政治热情明显减弱 [4]。所以,新时代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上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的有效途径。

3.2. 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自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思潮的涌入以来,国内存在一些诋毁革命英雄,戏说党史的言论与行为,个别国家妄图污名化党的历史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对当代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冲击。抗美援朝精神内涵所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第一、抗美援朝精神蕴含着反对侵略、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深刻领会我们党从建立到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品格风范,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第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既体现了爱国主义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又体现了爱国理论与爱国实践的统一。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志,砥砺爱国实践相统一的天然素材。第三、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是党史中一件不可磨灭的重大事件,学习抗美援朝精神,也是贯彻落实学习党史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我们从党史学习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第四、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内容,位于个人层面首位要求,其地位和意义不言而喻,同时,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抗美援朝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本质的一种现实现象。

3.3. 增强大学生砥砺奋斗的精神

砥砺就是磨炼,奋斗就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砥砺奋斗就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在磨砺中坚持前行。抗美援朝精神是砥砺奋斗的代名词,它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不怕困难,砥砺奋斗的优秀品格。正是因为砥砺奋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胜利;也正是一代代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到富起来的光辉道路。进入新时代,奋斗是时代的强音,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时代实现目标的武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作为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使命未来的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大力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砥砺前行。所以,我们将抗美援朝中的砥砺奋斗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奋斗精神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激励大学生在感悟和认同抗美援朝精神的砥砺奋斗精神的过程中,形成不怕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善于解决困难的优良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表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既要有奋斗的精神也要善谋善成 [5]。”这要求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不断奋斗的传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新的时代接续奋斗,坚决抵制享乐主义等消极主义思潮的漫延,形成全民奋斗,不断奋斗的良好社会风尚,培养他们不断奋斗的精神,培养其旺盛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将社会主义事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景目标。

3.4. 树立大学生的和平意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争迫切向往和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以维护和平和推进世界共同发展为己任。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完成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完成的是一场和平的战争,完成的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抗美援朝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和平意识和大国担当。第一、抗美援朝的胜利,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两个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均势状态,大大增强了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阶段的可能性。第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使一支新兴的维护和平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舞台,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份坚定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第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世界表明,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有能力维护自身的主权和领主完整,更有义务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当代大学生生长于和平的年代,缺乏战争的危害和后果的了解,缺乏忧患意识,缺乏居安思危的精神,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和平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 [1] !”

3.5. 涵养大学生深厚的民族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发扬了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深远的价值。壮烈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特级英雄”杨根思,生前说过三句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发扬了深厚的民族精神: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这种风骨、这种力量、这种血性、这种智慧,是中华民族在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革命史中以实际行动散发出的具有中国理论与实践特色的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宝库。高校大学生,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中最活泼,最有朝气,最富创造力的代表群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将抗美援朝精神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风骨、汇聚一大学生为主体的民族力量、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血性、帮助大学生继承民族智慧,有利于涵养大学生深厚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带动全社会的风气转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心、民族魂。

4. 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更加注重利用抗美援朝精神创造新的教育机遇、打造新的角教育度,从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营造教育环境三个方面让抗美援朝精神真正的成为指导当代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4.1. 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内容的优化。优化教育内容,可以利用抗美援朝精神所传达的精神内涵,结合英雄人物、英雄故事、英雄事迹,搜集、保存有关革命史、革命战争史的文物资料,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纪念品、日记、回忆录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抗美援朝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物故事,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抗美援朝精神的资源宝库。第一、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抗美援朝精神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陈旧的表达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发其生命活力。比如,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改编成新颖的小品或影视作品,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和共情。第二、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加以阐释、完善对其的内涵的理解。取消形式化或表面化的理论宣传和内涵灌输,选择适合、迎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和群体特征的内容,将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真正的传授到大学生的思想中,达到彻底说服。通过对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成为大学生乐于、善于学习的内容。

4.2. 创新教育载体,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

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离不开教育载体的创新。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是学习抗美援朝精神教育等革命精神的主体,在实践的教学中,我们除了抗美援朝精神教育基地、抗美援朝精神教育主题馆,军事博物馆纪念会堂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载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微媒体”的兴起,带来了抗美援朝精神传播的新载体——互联网平台,它是一种新时代产物下的新的虚拟载体,这种新载体不仅有利于抗美援朝精神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流动与传承,而且有利于抗美援朝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容重建与创新,更有利于增强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将红色基因文化的具体物质载体融入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中,通过不断加强网络、手机、自媒体、理论大课堂、学术专题等形式,将红色基因文化深深地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使其入脑入心。高校教师要创新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载体,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使其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4.3. 营造教育环境,加强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离不开营造教育环境。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格局,倡导营造社会、学校、家庭多主体协同一体,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对大学生来说,抗美援朝精神传达是一种潜在的、观念的价值,这种特殊的价值只有是在被受教育者主观性、主动性的接受,内化为价值主体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心理能量和个体意识,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选择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被实现。所以,营造良性的教育环境,是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结合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加强抗美援朝精神自然、主动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且积极的被大学生接受。首先,营造抗美援朝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把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的各类活动之中,如组织英雄事迹讲座等,充分发挥抗美援朝精神的日常育人功能。其次,建设以抗美援朝为主旋律的校园网络环境。积极宣传爱国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推送适合网络传播的爱国主义短视频、音频、网络文章、微电影、纪录片等。最后,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借助抗美援朝周年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各种纪念活动,使学生端正思想态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精神境界 [6]。

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扬帆资助计划”(2017)——红色文化融入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课题编号:JGWXJCYF201725)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代表大会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10-24(002).
[2] 江泽民. 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第2版. 人民日报, 2020-10-26.
[3] 毛泽东.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4] 李保强.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J]. 人民论坛, 2019(25): 95-97.
[5]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2).
[6] 王春霞.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论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1):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