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国家战略视域下体育强国建设路径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Sports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ve-in-One” National Strategy
DOI: 10.12677/APS.2021.92045, PDF, HTML, XML, 下载: 361  浏览: 99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洁明, 李春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纪占武: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关键词: 中国梦体育强国五位一体The Chinese Dream Sports Power Five-in-One
摘要: 体育强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体育强国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使体育强国梦由理想到现实更近了一步。聚焦以人民为中心体育强国逻辑起点,从“五位一体”国家战略考量体育强国建设路径,进一步厘清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人民健康幸福是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内涵。
Abstract: The dream of sports pow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dream.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corporated the building of a sports power in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so that the dream of sports power from ideal to reality closer to a step. Focusing on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dream of a sports power with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a sports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ve-in-One” national strategy, and further clarifies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the dream of a sports power when sports are strong, when national sports are prosperous, sports are prosperous, and people’s health and happiness are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the dream.
文章引用:李洁明, 李春月, 纪占武. “五位一体”国家战略视域下体育强国建设路径[J]. 体育科学进展, 2021, 9(2): 305-311.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1.92045

1. 引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战略是体育强国战略的纲领和基础。体育强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重大决策。其目标是在“两个一百年”大格局中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育强国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将体育强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体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 40号,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体育强国建设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去谋划、去统筹、去推进。据此,《纲要》从三个阶段战略目标、五大战略任务、九大工程项目和六大政策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

2. 体育强国战略意义

体育强国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苦苦追求的梦想。从教育家张伯苓创办“中华体育协进会”到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就是要证明世界体育文明史上不能缺少中国和中国人的参与。体育强国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使体育强国梦由理想到现实更近了一步。

体育强国建设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国家发展目标,又要反映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成果,最终实现“以人民为中心”获得感。全面形成以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体育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确立,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和重点,又能彰显党和国家始终如一的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体育观。从五位一体国家战略总布局视角审视和研究体育强国战略实现路径,既有利于体育强国战略站位更高,布局科学合理,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思想。也有利于体育强国战略围绕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实际需求和对体育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利于通过五位一体的系统性、复杂性特点,从体育经济属性、体育政治属性、体育文化属性、体育社会属性和体育生态属性研究体育强国战略,提出科学合理的体育强国目标建设路径,为体育强国战略实现提供可借鉴路径。

3. “五位一体”视域下体育强国建设基础

3.1. 体育强国建设经济基础

体育经济是指以体育产业市场为基础,把民众体育生活和相关经济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制作体育器械、办理体育赛事等的特殊产业 [1]。可见,体育经济作为密切结合体育产业的特殊经济形态,其潜在的价值亦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凸显,体育市场亦逐渐成为促使中国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因此,发展体育经济具有其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一,随着人们追求健康精神生活以及增加自身健身项目消费,必然会不断扩大市场经济消费,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价值攀升。其二,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体育经济与第三产业间的密切关系,如体育经济与旅游行业密切结合,构建更广泛服务市场体系;再如登山、滑冰、攀岩等休闲体育项目的推广应用,亦可以增加体育经济消费,进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总之,体育经济的价值在于扩大体育消费市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其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20年的体育经济基础是雄厚的。中国体育经济市场化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在体育十一五规划时期加速。中国体育产业规模从2006年的6562亿到2016年19023亿,增长率基本在15%以上。2021年2月,中国庄严向世界宣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体育强国建设是民心工程,重在以人民为中心,体育综合价值体现在人民健康幸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国家体育投入拉动了体育产业发展,提出2025年将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实现总规模超过5万亿的目标。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要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国体育产业总量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左右。

纵观世界实际发展局势,经济的竞争亦是各国间综合国力竞争必要且重要的基础。只有建立稳固体育产业经济,不断强化推进体育产业经济迅速发展,提高中国体育产业经济立足世界的地位,才能够真正实现体育强国目标。可见,注重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体育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之一。

3.2. 体育强国建设政治基础

在中国近现代体育史上,不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国之后,党的几代国家领导人都以人民为中心将体育事业上升为党的重要政治任务。如: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1954年1月8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邓小平同志提出:“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写进报告之中,这是建国史上第一次把体育事业推到国家发展目标的高度。体育强国梦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组成部分。

以“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作为体育事业顶层设计理念,俨然成为体育强国建设新高度。以往的举国体制办体育、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重城市体育轻农村体育等倾向已经不能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对体育美好生活需要。面对新需求和新矛盾,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体育事业,必然要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从金牌大国向健康中国转变、从重视竞技体育向重视大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转变、从学校体育向终生体育转变,解决人们日益增长对美好体育生活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矛盾,进而提升整个民族健康水平和精神面貌。

十九大报告中党的政治建设处于首要位置,一个国家走怎样的道路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而体育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塑造国家形象和促进国家交流、维护国际和平等发挥其独特作用。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以体育为桥梁促进国际交流,加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为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3.3. 体育强国建设文化基础

人类文明孕育了体育,体育促进了人类文明。体育从其缘起就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活动,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中国自古就有“贵人重生”的文化价值观念,探寻体健对人的重要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要保持身体教育与知识教育之间的平衡,体育应造就体魄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体格之中。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国建设最深沉、最持久力量源泉,既能从内容上凝聚民族力量,又能从形式上彰显民族精神。基于体育文化对民族精神的促进作用显著,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展示窗口和衡量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注 [2]。和平与发展年代,体育竞赛一度被视为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女排精神”至今被国人奉为民族奋发图强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绚烂的生命活力。

中国体育强国建设需要体育文化担当和提供力量。体育强国建设中既需要体育文化传承,又需要体育文化创新。体育文化发展不仅关系到文化强国战略,而且关系到民生福祉。可见,立足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弘扬中华先进体育文化,为实现体育强国梦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体育强国的建设孕育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涵,也是繁荣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

3.4. 体育强国建设社会基础

全面健康才能托起全面小康。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全民族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是健康中国的本质内涵,健康中国是一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点。健康中国不仅仅是医疗体系的责任,中华民族瑰宝中医学强调是治未病,体育是治未病最好的良方。因此体育强国建设是社会建设中最大的民生基础。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需要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健康中国。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对健康的重新审视。日常消费视角逐渐转向运动健康有关的领域,同时不同地域、年龄阶段、家庭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消费者,更加重视体育锻炼和健身的投入。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体育投入,如为提高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水平,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国家利用体育彩票累计投入183亿,用于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94亿元用于公共体育普及工程。据统计,中国体育人口数量超过5亿人,随着国家体育投入和政策引导,每年的体育人口总数都在刷新历史新高。因此,体育强国建设重在全民体育健康事业和重在地区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设现代化国家,体育强国建设的民生基础发展任重道远。

3.5. 体育强国建设生态基础

体育强国建设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基本理念 [3]。体育强国建设具有其人民性、社会性和国家性,因此,发展生态体育的意义则是在为人们谋求环境、社会、经济福祉。生态体育是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统一。生态体育是在树立生态理念基础上创新基于生态和谐的体育思维方式,以此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育实践新思维。可见,生态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治理模式。

体育生态是人、社会和自然之间有目的的物质、时间和空间交互过程,即人通过身体表达生命力在个体、社会和自然中的物质精神活动。首先是人民的美好生活中体育需要数量基础。据统计,目前中国体育人口已接近5亿,而且每年不断增长;其次是体育组织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中国体育组织23.8万个,从业人员近444万人,2019年中国体育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达到156.6万家;再次是体育环境不断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体育的自然环境不断扩大和美化。最后是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体育社会环境向着高质量发展,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较大幅度提高,2020年,中国体育消费在1.5万亿左右,十三五期间,从国家层面出台了十项事关全民健康的政策文件。2022年,世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中国举行,同样说明中国的体育环境建设已迈向高质量;在体育方法上,大众体育、竞技体育、民族体育呈现百花齐放,各显神通。

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强国建设生态平衡主要体现在体育资源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即体育人口、体育组织、体育环境和体育方法等要素的平衡。生态体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生态体育活动本身,还取决于体育活动的不同目的和形式的适当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特定的道德教育体系 [4]。不同地域、种族与信仰之间发展相同的生态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社会和平氛围。因此,生态体育与精神、道德、审美、交际和其他文化领域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 “五位一体”视域下体育强国建设路径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亦是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亦是权力基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建设是基础 [5]。体育强国建设不是博弈,更不能靠某一方面的强大而覆盖全面;体育强国建设要正确认识体育本质功能和辐射作用,立足“五位一体”国家战略引领下明确实干方向,将体育事业各领域科学、均衡、协调、全面发展,才能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只有让全国人民分享到中国体育的发展成果,才能有更多人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和建设世界体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4.1. 以改革创新体育产业为基础,发展经济强国路径

体育对于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经济的发展亦是推动体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数据,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7万亿元,可见体育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体育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体育的生命线,是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领域。因此,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体育强国建设中体育产业发展既要发挥举国体制办体育的优势,又要利用好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事业是党和政府多年的目标和宗旨,体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性质不能变。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联动加大体育公益事业“惠民基础设施”的经济投入和财税政策引导为地方体育产业发展搭建平台,引导社会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 + 体育运动模式、互联网 + 体育生产模式、互联网+体育服务模式和互联网 + 体育实体经济模式。

在坚持国家的财政拨款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动员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社会资本力量,结合体育强国建设积极参与体育经济发展中来,结合自身需要一方面参与和扩大体育消费,另一方面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体育自身的产业开发潜力和优势,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多方筹措产业发展资金,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经营,为社会提供多样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获益”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体育产业 [6]。国家通过土地、财税、补贴支持社会体育力量在体育品牌产业、体育科技研发和体育推广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4.2. 提高体育事业政治站位,推进政治强国路径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迈向体育强国之企盼,凝聚着人民的重托。体育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发挥其独特价值,通过体育外交互动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交流环境。因此,提高体育事业政治站位,争夺中国在世界的体育话语权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现实需求。体育事业一直以来作为党和政府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大事来抓,有着光荣的传统。建国初期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低,但在党的号召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的影响下,全民体育事业如火如荼,创造了世界体育史上的奇迹。既补上了历史遗留的短板和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又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体育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面对社会基本矛盾变化,建立健全体育事业体制机制发展,重点围绕体育法治环境建设和营商环境建设进行建设和发展。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与之配套的政策、文件和法规,让体育事业依法进行。条件成熟时可将公民享有体育资源、体育时间纳入法治范畴,使公民依法享有体育权利。优化体育发展环境,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通过政府配套体育市场服务实现过程性监管。依法建立健全体育行业标准制定、企业经营行为规范、体育纠纷处理规则、用好体育道德规范和成立赛事仲裁机构。使体育事业和体育市场走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与执法必严法治轨道。做到体育产业、赛事、经营、队伍等内容的体育行为“法无禁止皆可为”。

4.3. 强化体育文化软实力,引领文化强国路径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亿万人民之梦想,五千年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引领着国家与民族发展前进的灵魂,因此,强化体育文化软实力,就要树立自身体育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国家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撑。

坚持实事求是一直党和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体育强国建设文化引领主要围绕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久远,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鲜明,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是体育强国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既能实现体育发展因地制宜、又能实现体育建设内容符合民心。近些年,中国的发展及其成就在全球范围内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15年冬季奥运会和冬残奥会申办成功,中华武术、龙舟、风筝等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有了走向世界的机会和舞台,可以为世界体育增光添彩。通过举办大型国际和国内体育赛事平台,丰富体育文化内容,诸如通过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宣传片、赛事转播平台、互联网和手机直播等方式将中国体育特色旅游城市、体育特色休闲小镇和民族体育特色品牌传播给世界各地体育爱好者,扩大中国体育文化影响力。

中华体育文化引领需要注入更多的中华体育精神。中国著名的“乒乓外交”既然能够为国家之间政治交流牵线搭桥,也能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贡献力量。这需要中华文化走上世界体育事务和治理平台发挥其作用。中国近些年来国际体育明星和国际知名运动员层出不穷,包括体育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要注重在国际体育事务和治理中履职,积极参与世界级体育活动,扩大中国体育精神和体育形象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4.4. 弥补社会建设短板,着力社会发展强国路径

体育强国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健康中国战略下实现人民对美好体育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事关体育强国惠及社会民生体育政策,如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为体育强国建设奠定了民生发展政策基础。

从解读国家体育政策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体育健康仍然是体育强国建设中短板。因此“补上短板”,最大限度缩小城乡体育差距和最大限度的强化青少年群体的体育健康,才能顺利实现体育强国。补农村体育短板需要“举国体制”,因为农村体育资源缺口大,体育人口少且体育观念淡薄等。因此农村体育强国建设要结合农村实际,做好六个结合,即体育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体育建设与民族体育结合、体育建设与乡村旅游特色结合、体育建设与乡村资源结合、体育建设与乡村文化特色结合、体育建设与农业生产、生活结合。

青少年体育健康事关国家未来和希望,补上青少年体质健康短板已成为国民共识和刻不容缓的大事,因此补上青少年体质健康短板属于系统工程,首先青少年体育时间需要强制力,通过法律强制规定青少年每周用于体育活动时间;其次,通过升学考试引导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时间、人才、设施的投入。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将体育成绩纳入中高考总成绩不断引起热议;再次,通过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各个层级的青少年体育联赛,动员、引导和鼓励青少年参与各种体育比赛,增强身体素质。

4.5. 遵循体育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强国路径

体育强国生态平衡实质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民生战略平衡的问题,也是体育事业内部要素生态平衡的问题。从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强国建设宗旨看,体育强国建设的生态平衡是体育供需之间动态平衡。“五位一体”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强国战略是体育强国前的提和基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物质供给;“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政治供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文化供给;健康中国是体育强国建设的社会民生供给;生态文明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山川秀美的地理空间供给。

面对即将出现的“井喷式”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诉求的矛盾。一是需要从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矛盾,实现体育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既能成就体育事业发展,又能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能满足大众体育消费,又能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二是做好体育强国顶层设计,发挥“举国体制”办大事的巨大政治优势,强化体育强国强人民的民生和民心发展理念;三是深挖中华体育精神,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凝聚民族力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体育好故事,传播中国体育好声音,树立中国体育好形象,打造中国体育大品牌;四是加大投入,补上农村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短板,缩小城乡体育差距,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五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利用好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大、民族多和传统文化丰富等特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体育形式和内容。

基金项目

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习近平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研究”(编号:2019SJA1167)。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平台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罗百花. 论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经济的发展策略[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 34(2): 34-36.
[2] 安雅然. 现代体育与人的发展[J]. 体育文化导刊, 2004(6): 43-45.
[3] 李龙.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体育强国建设[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 40(8): 1-7.
[4] 季春美, 刘东升, 杜长亮.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生态体育发展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0(4): 1-5.
[5] 朱卫东, 张超, 吴勇. 大数据与“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应用布局[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7(3): 8-14.
[6] 刘长江, 刘惠.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策略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 2010(8): 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