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DOI: 10.12677/ACPP.2021.102031, PDF, HTML, XML, 下载: 588  浏览: 3,404 
作者: 毛伟峰: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习近平马克思交往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Xi Jinping Marx’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摘要: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揭示人类本质和促进人类全面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交往规模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是纵观当今世界局势,对未来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重要场合都呼吁各国人民树立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全球治理工作。而本文的着重点在于探究马克思交往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深远影响。
Abstract: Marx’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Marx’s revealing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ankind.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scale and degree of social exchanges continue to expand and deepen. In 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idea of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as put forward. This is a Chinese pla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by looking at the current world situation. Subsequentl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called on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to establish a sense of community of shared responsibilities on major occasions, so that global governance can be better carried out.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Marx'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its far-reaching influence.
文章引用:毛伟峰.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1, 10(2): 169-17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2031

1.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解读

马克思交往理论同他其余所有的理论都是息息相关的,并且同样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交往的主体,认为人要自由全面地发展,必须与其他人交往。交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甚至可以说,当人类社会产生时,交往的过程就已经形成了,而交往就如同生产实践一样,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第一,交往的主体具有普遍性。“普遍交往中,国家成为交往主体,不再局限于个人、城邦和民族之间的交往” [1]。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交往仅仅还只是以生存下去为目标。农业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自然地理环境差,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局限在部落之间或者国家的某一个区域之内。但随着社会不断前进,交往实践行为的不断发展,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在普遍的交往联系中形成了一个整体,至此,国家也成为了世界交往的主体。

第二,交往分为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交往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多种类别与方式。从交往的属性上来看,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不同,同样也影响着交往的深度和广度,由此,也产生了不同方式的交往。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生产的直接产物,但却也可以独立于物质交往。从人类想象与某种场景、某种理论的同时,精神交往就逐渐从物质交往中相对独立出来。社会的不断变化使得物质交往越来越普遍,精神交往的相对独立性也就更加明显。在物质交往发挥基础作用的同时,精神交往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作用。首先,精神交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有助于促进整体的联系与发展。其次,社会交往的不同形态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各种形式的交往有助于增强社会的活力,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

第三,交往促进了世界历史的转变。在早期的农业社会,各个地域之间相对而言比较分散,即使种族或是地域之间有交往,那这种交往往往也是偶然的,社会依旧是在封闭中,人与人,种族与种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少之又少,这无疑就会导致生产力水平停滞不前,社会发展缓慢。而在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交往频繁,方式众多,除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与之间的精神交往,使得社会历史沉淀,文化交流增多,从单区域交往转向各区域之间的交往,从而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共赢。

2.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

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在首次出访过程中便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全力解决全球问题所凝结出来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国化道路上质的飞跃。为了系统地构建好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立足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根基,以其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2.1. 马克思交往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3]。从古至今,只要人们之间发生了实践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联系,有联系就会有交往。因此,交往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前提。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创新,交往就会随着这些实践行为而深入,产生多种不同的形式,不断地满足人类的新的需求。交往成为普遍行为导致人类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更加能够促进不同区域间的交流协作,同时交往行为发展到现在,也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之间,各国在经济领域、生态领域、文化领域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不断加强交流和合作,致力于建构一个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因此,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得到了运用与创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也由此得到了升华与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多年的实践之下得到了证实,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世界人民之间的联系与交往都变得越来越频繁。世界从原本的区块割裂化,通过更多的交往与联系而使得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方案,意义在于强调各个国家要为全世界共同发展做出努力,这在本质上与马克思提出的交往理论是重合的。目前为止,已经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立于世界而生存,不同的国家,只有通过友好的、平等的、充分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够让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最新探索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为了应对全世界不同的事件所提出的方案,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内涵的延续与拓展。对马从上文提及的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具体涵义来说,马克思所强调的交往具有普遍性,并且他所提及的交往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水平之上。从社会发展的规律出发,马克思才提出了交往是依赖于社会发展的,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交往的形式与意义变化千千万万,但这一切都是与时俱进的。正是针对这种变化着的社会,我们遇到了种种问题,中国展现大国担当,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五位一体,从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不同的领域出发,建议各国在个方面进行友好交流,促进合作与沟通。而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确实要以省会生产水平为基础,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也在不同的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涵义与实际意义。由此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交往层面的思想,深层次地发挥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作用,也实现了理论层面的创新。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旨归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人类的交往之中得到发展的,但马克思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各个层面都能够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达到全人类的解放。人类发展史简单来说就是依据人们不同的交往实践行为来推进的,不同时代,交往的形式各有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使得局部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史,不同程度的交往促进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马克思交往思想为根据,认为历史已经证明世界范围内的交往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使得各国之间合作共赢,坚持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全世界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总的来说,马克思提出的交往思想与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都是想促进世界更好地发展,世界各族人民能够全面解放,在目标上有很大部分的契合,也足以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正确创新。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丰富并创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马克思交往理论是一种哲学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根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实践途径的特殊表现形式。马克思认为,全世界的普遍联系必定要依靠人类的实践交往。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以和平共处、民主自由、公平公正、发展共赢的价值观念为引导,以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摒弃国家间的差异、摩擦和冲突,实现各国不同程度的共同发展,由此使得世界各国对全球事务的态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解决,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全球治理新方案 [4]。马克思交往理论致力于通过这样的社会生产实践方式来更好地促进社会交往,在这样的时间交往过程中,“自由人的联合体”也成功被建立。因此,在理论层面去解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并在光光在理论层面去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远远不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旧在社会实践方式及交往的具体途径上作出了创新。

3.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若干思考

3.1. 尊重世界各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虽然是由中国所提出,但并不意味着在我们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会占据主导的地位,恰恰不同的是,中国承担起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大任,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更是在呼吁各国共同关注合作共赢发展的可能性,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共同承担时代大任,收获成功。其次,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前提是要在肯定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加尊重他人,承认他人。因此,中国秉持着尊重世界各国的初心,认为在维护世界和平,共谋世界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国家是平等的,每一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在承认和尊重的基础上,来发展世界各国彼此友好的关系,为今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重要的基础,为世界各国在其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最重要的是在各国互相承认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要想方法来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力,我们要充分了解自己国家的优势,例如人口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文化背景优势,资源优势等等,在世界发展的不同领域都作出具有代表性的贡献,不仅如此,体现自己国家的优势,更是为其他国家做榜样,以启发各国在不同的领域存在何种欠缺,自我反省,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因此,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供了内在动力。

3.2. 在交往实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各国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交往的普遍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一样,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任何的理论和思想的研究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自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来,中国作为重要的一份子,已经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不少引人瞩目的成就,“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挖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巴基斯坦人民用“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来形容与中国的友谊。中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友好关系,建立了最高层次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秉持着“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的外交原则,不断在实践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思想,充分证明了共同体思想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形成交往共同体,只有通过国家之间的交往,才能形成国家共同体,这也就是马克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及“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主要依据。2020年也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时代潮流,秉持着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友好交往,互相尊重,互相依靠,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初心,这是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时刻,也是中国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础上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大量的交往实践中去努力,去拼搏,去实现,真正实现和平发展,共享共赢的世界格局。

参考文献

[1] 卫扬中. 论普遍交往与公民社会[J]. 学海, 2013(2): 168-171.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272.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44.
[4] 房子婷, 王忠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 39(2):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