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挑战之下,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尽最大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经济正逐步替代高碳经济,成为解决气候问题的一剂良方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过度消费、高碳消费的存在会导致许多碳排放问题的出现。低碳消费是以满足需求为基础原则,倡导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消费方式 [1]。据2020年统计数据,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达到3833余万,拥有较大人口基数和无限发展可能的大学生群体能够对消费领域的碳排放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推动其成为低碳消费的支持者和践行者意义重大。青岛市作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区域内拥有20余所高等院校,探究青岛市在校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变量与假设
根据现有的研究,进行借鉴和创新,提出了八个研究变量。其中六个自变量,内部自变量为低碳消费知识、责任意识、从众心理,外部自变量为社会规范、宣传教育、政策法规,中间变量为低碳消费态度,因变量为低碳消费行为。
低碳消费知识指对环境现状及问题的经验和认知,大学生更有机会学习、了解、掌握低碳消费的相关知识,包括产品识别及行为技能等。Hines等(1986)提出保护环境的行为意愿受到其环保知识的影响,同时证明环保行为也受到其显著的正向影响 [2]。据此,假设如下:
H1a:低碳消费知识对大学生低碳消费态度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1b:低碳消费知识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1c:低碳消费态度中介低碳消费知识与低碳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责任意识指个人积极对外部发挥良好作用的精神。促使消费者意识到低碳消费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谢建石(2019)认为个人对环境问题的出现或是在解决问题面前的责任与担当就是责任意识 [3]。据此,假设如下:
H2a:责任意识对大学生低碳消费态度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2b:责任意识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2c:低碳消费态度中介责任意识与低碳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从众心理指个体受到外部的综合影响,在某些方面做出符合多数人认知和习惯的行为。杨静(2017)研究了大学生群体购买低碳产品的行为,证明从众心理影响购买意愿 [4]。据此,假设如下:
H3a:从众心理对大学生低碳消费态度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3b:从众心理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3c:低碳消费态度中介从众心理与低碳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社会规范指社会大群体是由每一个小的个体组合而成,个体如果想要融入到群体当中,需要遵循相应的社会群体规范。刘越等(2020)发现当某种行为的描述性规范较高时,个体愿意去践行相关行为 [5]。据此,假设如下:
H4a:社会规范对大学生低碳消费态度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4b:社会规范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4c:低碳消费态度中介社会规范与低碳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宣传教育指在公共渠道传递信息、知识等,和公众交流沟通,促使人们对某些问题有所认识。政策法规指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低碳消费等有关法律法规,对消费者的行为有着极大地影响力和约束力。李秀芹(2020)认为环境中包含着宣传教育和政策法规,它们能够对行为产生正或反的作用 [6]。据此,假设如下:
H5a:宣传教育对大学生低碳消费态度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5b:宣传教育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5c:低碳消费态度中介宣传教育与低碳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H6a:政策法规对大学生低碳消费态度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6b:政策法规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H6c:低碳消费态度中介政策法规与低碳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低碳消费态度指支持程度,是否愿意成为低碳消费理念的倡导者及活动的参与者。低碳消费行为指在满足个人需要的条件下,购买、使用和处理产品的过程中以低碳为约束,购买低碳化产品、重复利用可循环产品、产品无害化处理等行为。廖芬等(2020)在研究浪费行为中发现,消费者的浪费行为的实施很大程度受到行为意愿的影响 [7]。周男(2013)在对郑州市低碳消费的研究中得到结论,低碳意愿对低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 [8]。据此,假设如下:
H7a:低碳消费态度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本文具体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Figure 1. Hypothetical model of the impact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behavior
图1. 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假设模型
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获取被调查者的性别、学历以及月可支配收入等信息。正文部分六个自变量各设置三道题目,中间变量和因变量各设置六道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每道题目有五个选项,分别为1) 很不同意,2) 不太同意,3) 一般,4) 比较同意,5) 非常同意。为确保问卷可靠有效,首先在一定范围内开展预调查,共收回100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22.0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 α系数为0.949,KMO值为0.868,问卷信效度较好,可以进行正式调查。
通过线上 + 线下的方式在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部分青岛高校进行调查。线下在校园内随机选取人员,确认学生身份后发放纸质版问卷。线上通过问卷星生成问卷,在校园学生微信群、QQ群投放问卷链接、二维码,发动在青岛高校的同学好友发放线上问卷。线上线下共计发放问卷422份,剔除填写残缺、有误等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数量为380份。
获取的380份数据中,男性207人,占比54.47%,女性173人,占比45.53%;学历分布为,专科生108人,占比28.42%,本科生218人,占比57.37%,研究生54人,占比14.21%;月可支配收入的分布为,1000元以下96人,占比25.26%;1000~1500元156人,占比为41.05%,1500~2000元78人,占比20.53%;2000元以上50人,占比13.16%。
4. 数据分析
4.1. 信效度分析
利用SPSS22.0对整个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如表1所示,Cronbach α系数为0.950,如表2所示,KMO值为0.866,显著性大小为0.000,信效度较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对8个显变量以及30个潜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所有分析项的标准载荷系数值均在0.5之上,符合要求。
4.2. 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22.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自变量和中间变量以及因变量,中间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Table 3.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表3. Pearson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D-W检验即杜宾–瓦特森检验,用来检验自相关,分析各自变量在影响路径中是否会相互影响。利用SPSS22.0进行D-W分析,D-W值的范围是0~4,判断标准为:接近0则为完全自相关,接近4则为完全负自相关,接近2则为无自相关。结果如表4所示,D-W值为1.877和2.286接近2,证明不存在自相关性,模型路径符合要求。

Table 4. Model path D-W analysis
表4. 模型路径D-W分析
4.3. 模型评价及假设检验
利用AMOS22.0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CMIN/DF (最小样本差异/自由度)为1.938,小于3;P值小于0.05,GFI的值为0.954,AGFI的值为0.874,大于0.8;RMSEA值为0.021,低于0.05,符合标准,模型拟合度较好。
首先对提出的19个假设中不涉及中介效应的13个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其中标准化路径系数用Estimate表示,相对应的P要求小于0.05。假设H1b、H4b的路径系数的P值大于0.05,无法通过检验,不能成立,其余11个假设的路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成立。

Table 6. Model hypothesis test results
表6. 模型假设检验结果
***P < 0.001。
4.4. 中介效应检验
利用AMOS22.0进行Bootstrap分析,如表7所示,低碳消费知识间接效应的CI均大于0,Z大于1.96,中介效应显著。直接效应的CI含有0,属于完全中介,直接效应显著性低。因此低碳消费知识完全通过低碳消费态度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影响系数为0.239。

Table 7. Tests on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knowledge
表7. 低碳消费知识中介效应检验
其余5个自变量同样进行上述分析,过程不再一一赘述,汇总结果如表8所示,责任意识通过影响低碳消费态度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影响系数为0.261,也可直接对低碳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影响系数为0.149;
从众心理既可以通过低碳消费态度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影响系数为0.160,也可直接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影响系数为0.093;
社会规范完全通过低碳消费态度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影响系数为0.249;
宣传教育既可以通过低碳消费态度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影响系数为0.199,也可直接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影响系数为0.298;
政策法规能够通过影响低碳消费态度间接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影响系数为0.175,也可直接对低碳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影响系数为0.267。
假设H2c、H3c、H5c、H6c成立。低碳消费态度在责任意识、从众心理、宣传教育、政策法规与低碳消费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责任意识等四个自变量能够通过作用于低碳消费态度影响低碳消费行为。

Table 8. Summary of impact effects
表8. 影响效应汇总表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1) 低碳消费知识、责任意识、从众心理、社会规范、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对大学生低碳消费态度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2) 责任意识、从众心理、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3) 低碳消费态度中介低碳消费知识、责任意识、从众心理、社会规范、宣传教育、政策法规与低碳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5.2. 对策建议
1)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群体掌握的低碳消费知识较少,对很多常识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短板。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低碳消费》、《环境保护》等相关课程,校园内通过广播、宣讲等形式对现存的环境问题进行宣传。借助互联网,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以低碳为话题发布相关内容,吸引广泛关注。让广大同学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低碳消费知识,意识到低碳的重要性,提升社会责任感。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学生会、社团等要主动发挥引领作用,发挥辐射效应,紧抓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常态化组织相关低碳活动。
2) 努力营造“人人低碳,低碳有我”校园环境,构建校–院–班–舍四级体系,把握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宣传阵地,用好老师、辅导员、班委、舍长多种角色,以党建带团建,以学生干部带普通同学,促进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氛围。在大四毕业季和新生入学季等时间节点,组织跳蚤市场,提倡旧物交换,践行可持续发展。开展课外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依托青鸟计划组织学生到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认知实习,参加以低碳为主题的野外考察、志愿服务等。政府部门加大对现有环境法规的宣传,开展普法进校园、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让更多人知法、懂法、守法,自觉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