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课程思政的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初探
Teaching Reform in Military Academie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1.114164, PDF, HTML, XML, 下载: 272  浏览: 699 
作者: 王玉良, 顾殿雨, 刘芬芬:海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山东 烟台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设计思路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Design Thought
摘要: 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军队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另外,对于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文章从顶层设计、课程设计、教员角色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military academie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carried out the discussion deeply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top desig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role of teacher to solve the question of how to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文章引用:王玉良, 顾殿雨, 刘芬芬. 融入课程思政的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进展, 2021, 11(4): 1043-104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4164

1. 引言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教育的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手段,如何培养人,以及教育的受益者,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不动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这对地方高校或是军队院校教员的课堂教学以及高校课程体系的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一指导性的文件,引领了高校课程和教员价值观重构的风向。根据这一纲领性文件,高校“课程思政”体系与其它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思政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2. “课程思政”的内涵

在教学改革浪潮背景下,以构建全方位、全课程育人体系为依据,上海高等院校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目的在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融入各类课程中,形成辐射状、由点带面的全新育人局面。但是,由于其新生事物的特殊和复杂性,学术界还没有对“课程思政”做出明确的定义和界定。

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在教学过程中附带的,隶属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则是面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 [2]。笔者认为“课程思政”从提出到实行,其本质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并重,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课程思政”需要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到人才培养乃至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课程思政和育人精神是一致的。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教育理论,它不仅存在于传统的思政课程中,也存在于其它培养学生的各类课程中。教员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促进显性和隐性的双面思政教育的融合,从而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基础理论课三位一体互相搭台的院校思政教育体系和思政教员、专业教员、基础教员联动互补的全方位育人体系,推动从思政课程单一化育人渠道向“课程思政”多渠道立体育人体系的转化。这意味着院校课程的设置、师资力量的搭配都要考虑思政教育的因素,这种考量要求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在无形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课程思政”还是高校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全新理念。要做到“课程托举思政”与“思政依托课程”两者相得益彰。“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加强思政教育的一种新手段,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实现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充分的实验依据。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员对“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要充分理解,重视“课程思政”在育人方面的价值,进而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进行科学系统地规划。这对高校立足初心为人的办学方向,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军队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要务就是培养政治合格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从政治高度上来讲,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是部队院校办学的核心。包括军队院校在内,高等院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课程。受限于这一渠道的单一性,目前军队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孤岛”化的现象。追本溯源,要归结为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导致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教员各自为政。因此军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来实现显然是不够的。

当下,“90后”在军队院校中占据了绝对比例,这是一群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成长的一代,个性的一代,存在着思想的多元化、信念坚守困难的问题。同时社会上的诱惑增多,影响学员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这就要求学校把立德树人、教战育人这个根本任务放在军队院校教育的首位,把“德”的培养与塑造,始终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课程思政”提供了一种如盐在水的思政教育模式,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长期的坚持教育能对军校学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永做党和国家的忠诚卫士。

4.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根据军队院校实际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落实主体责任,加强顶层设计

军队院校作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体,应强化自身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的实施及所要达到的目标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军队院校课程教学主要包括装备实操教学、军事训练教学以及理论课程教学,这些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要明确体现该思政目标。把这些教学目标作为硬性考核评价指标,驱动教员在课堂上完成,从而在制度层面上保证“课程思政”从设计到实施的连贯性。此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军队院校应统筹好实操课、训练课、理论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类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着力打造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内在特点,立足为战育人的前提下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院校主体责任有利于预见问题,并及时解决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反馈顶层设计的不足,保证在实践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持续性地修正和完善“课程思政”,对教学效果进实时评估。院校应积极引入其他院校的“课程思政”案例,定期组织教员观摩学习,做到以战促教,教战结合。在院校二级学院层面,根据情况成立完备的“课程思政”运作小组,紧紧围绕整个学院“课程思政”这个主题开展相关工作。

2) 破除专业壁垒,贯通课程思政全过程

目前军队院校课程设定的首要依据是要贴近实战,满足学员毕业后的岗位任职需求,其次要满足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远期目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首先要了解基层部队的武器装备现状,激发学员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热情,其次是要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储备科学文化知识,塑造优秀的思想品德。最终的教育目标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必然具有立德树人的功能,都有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的“课程思政”元素。为了启发思路和保证观念一致,破除各类课程之间的壁垒限制,学校教务部门应协调分批次组织“课程思政”研讨会。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政功能,实现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教育。只有这样,思政课走出课堂后,才会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发挥,才能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新局面。因此军队院校教员目前的任务应着力破除思政教育的孤岛化现象,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立体模型。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教员要明确知识和“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知识的传授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基础,不可剥离知识只讲“课程思政”。

3) 提升学生思想需求,化解学生思想矛盾

现代社会是开放、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是纷繁复杂的。学生在享受多元化价值选择的同时,也被不同的价值观冲击,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冲突和矛盾。要解决学生的思想冲突和矛盾不能简单从事,要从根源上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具有特别强的理论性,趣味性偏弱的特点,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这使得思政课在育人方面起到的作用逐渐弱化,这就要求各类专业课和综合素质课需要协同发力,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寓教与课,在思政课外进行思政教育,起到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

例如笔者所在教研室按照“瞄准学员思想需求靶心、搞好教育主体角色转换、注重创新形式增强实效”的思路,鼓励大胆创新教育形式,活跃教育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发动学员“晒”出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从军目的,围绕“如何坚定信念”等话题进行简短研讨。鼓励学员打开“话匣子”,讲家乡巨变,谈部队发展,叙党情军恩,从而引起学员之间的共鸣。

4) 完善教员自身,身正为范

教员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员自身专业素养和品德修养对实施“课程思政”至关重要。军队院校教员95%以上都是党员,均受到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类课程的教员都要发挥主体性,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课前必须深入备课,通过实地基层部队调研,深入了解部队上有关装备、人员的典型事例。另外,通过搜集互联网新闻、文献找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精心教学设计,而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教员应避免思政空洞化、说教化、单一化,注重思政融入的自然性,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领悟到其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在教授本职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同时,教员也要主动融入到其他课程中,架起教员之间互通互助的交流,有利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员进行互动,更有利于教员“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5) 教材内容和形式要与时俱进

教材是为战育人的重要载体。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较强,在一定时间内反映了执政党、国家和军队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教材在优化知识传授设计的同时,还要兼顾隐性的价值观建设。对于军队院校而言,教材内容的建设在贴近实战的同时要兼顾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曾说过,应该通过加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分析经济社会变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造成的影响。“课程思政”就是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再设计,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这就涉及到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内涵,或显性或隐性的融入到教材中去。从授课方式角度来看,互联网技术和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堂授课方式和辅助教学工具呈现多样化,也更为便利。对教员而言,要将传统课堂模式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新装备相结合,改革授课模式,激发学员学习兴趣,为实施“课程思政”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恰当的环境。

6) 建立课程评估体系

“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广泛融合,这就要求统筹军队院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将其打造成为思政教育的拓展载体。“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成效的检验需要科学的评估体系。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实时接收“课程思政”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实施者和参与者。因此,科学的评估体系应包含“课程思政”的相关对象,例如思政课、专业课教员等“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同时还要有学员这类“课程思政”的对象,这些都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另外为了完善“课程思政”,还应倾听知名专家和学者的评价,这样才会得出科学的结论,真正推动“课程思政”的不断发展和持续创新。

5. 总结

在军队院校不断深化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的融合发力,对于构建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和教员应充分理解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价值本源,利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发挥“课程思政”强大的育人作用。培育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满足向战而生要求的合格军人是每一名教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2] 孙蚌珠.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力培养学生“三个认同”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5): 19-22.
[3] 胡亚联, 黄祝明.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突出科学精神[J]. 理工高教研究, 2006, 25(1):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