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之眼”
On the “Discipline Ey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1.107239, PDF, HTML, XML, 下载: 381  浏览: 632 
作者: 靳帅帅, 拓雨欣: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眼培养人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ye of Discipline Training People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坚定立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致力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学问。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畴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集体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社会导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向的育人目的。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practice with firm position; as a discip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knowledge devoted to cultivating people needed by society. From the concept categ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 distinct collective attribute; from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 clear social orientation; from the expected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educational purpose.
文章引用:靳帅帅, 拓雨欣.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之眼”[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7): 1730-173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7239

1. 引言

一门学科总有其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用某一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解世界,这种思维过程便是一个学科的“学科之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观察和思考方式,也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之眼”。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眼”的研究不多见,本文将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之眼”。

2. 立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自上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经过反复比较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 [1] 这一定义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本文也以此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规定了学科的边界,从此概念出发阐释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实践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使其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社会或社会群体的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脱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能想象的。二是态度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蕴含时间维度,通过长期影响使其受众具备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这实际上是接受和维持一定态度的过程。三是立场倾向。本文所说的立场是指意识形态立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一定社会的人,而作为独特个体的人必然带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另一方面,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以维护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上两个方面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维护特殊意识形态的立场。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上述三个特点中,重中之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倾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为谁服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因而立场问题是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类型社会实践的标准,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的体现。骆郁廷指出:“立场说到底是一种阶级立场,它是阶级利益的反映,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点、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 [2] 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是不同的,从这一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 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这里的“人”不是任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是通过教育过程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成为特定阶级所需要的人。社会需要的人必须能使社会维持下去。如果社会成员是破坏、消解社会的因素,社会基于本身存在的需要必定会予以打击,矛盾斗争的结果无非两个:新社会的建立或是旧社会得到维持。人类社会的三次变革莫不如此。每个社会都会基于生存本能对其成员进行改造,也即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产生开始就注定了其培养人的使命。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自原始社会就存在,甚至认为动物界也存在类似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对此本文仅从“培养人”的角度做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动物界某一物种的严密组织也是为了培养“所需要的特殊物种”,但应该看到,动物界的这种分工合作与人类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动物不具备人所独具的主体性特征,动物只会“求生存”,而人却“在世界中”生活。人类自原始社会,甚至在人类的形成过程中,就有社会性需要。人没有尖牙利齿,也没有庞大身躯,人类的优势在于拥有发达的大脑并能进行缜密的群体合作。群居的人类要维持群体的生存,就需要培养个体适应群体需要的能力,从这一最为朴素的需要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无法逃避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有人,人有思想品德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存在。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当产生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根源已经消亡时,思想政治教育将会以新的形式出现,它将褪去阶级立场显示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面。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人要与社会整体规范相一致,不能与社会共识相冲突,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的人,才是维持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基于这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定以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引导社会成员,用正向社会力量牵引社会成员,必定会在整个社会中渗透主流意识形态,以达到使受众思想、行为与社会整体规范相一致的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3]。社会主导思想的推行和维持不是一蹴而就的,统治阶级必然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保持主导思想的稳定性。

社会整体规范不是确定不变的。人类社会在发展,人的观念在变化;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生活背景会具有不同的观念。社会整体规范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规范,占统治地位的规范又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所决定。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变迁,社会整体规范必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表现为不同社会所需要的人不同。从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一差异。奴隶社会要求满足奴隶主的需求,需要的是遵守严刑峻法的奴隶以维护统治;封建社会要满足封建地主阶级的维护封建统治需求,需要大量农民进行生产;资本主义社会要满足资产阶级的统治,需要能够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剩余价值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要满足人的自由和平等的需要,需要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展望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因而需要的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由于不同社会对人的要求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上也会产生诸多差异。这种经验的积累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综上所述,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共同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集体属性和社会导向,会跟着社会变革的步伐前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从而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更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因之发生改变。

4.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合理性阐释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点,维护一定社会或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转。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教育实践影响、改变受教育者,因而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特定的教育方法,这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无定法,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各有其特点,借鉴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催生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懂得不同发展阶段受众的心理特点、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是迫在眉睫的,这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结果,这一事实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哲学、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确有交叉,思想政治教育也确实借鉴了一些学科的规律和方法,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倾向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从这一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同于自然科学用数字、实验展示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达成需要行动的验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其有效性难以直接验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与否要通过行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检验可以以阶级性为标杆分成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不危害社会是最低标准,拥护、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最高标准。受教育者在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理最高标准的同时,自身也形成了社会认可的思想品德,个体发展的社会价值得到承认,个体也就成为了社会所需要的人。

5.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之眼”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立足阶级立场,秉承社会整体价值规范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在此过程中达成维护社会平稳运行、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一存在方式不同于法律、道德,有别于教育、德育,是一个独特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建立以来就受到低估甚至排斥,这一现象的根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没能得到阐发,似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学术根据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事实,本文不认同这一观点。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具备学术性的。应该运用哲学思维从顶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 [4]。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的辩护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并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出来。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展开,说服力有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出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辩护,是在更高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合理性的辩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5] 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发挥着“社会水泥”的作用,它将引领我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4.
[2] 骆郁廷. 论立场[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9): 5-18+159.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78.
[4] 刘建军.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建构中哲学思维的运用[J]. 思想教育研究, 2012(4): 8-11.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