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基础与条件
The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DOI: 10.12677/ASS.2021.107243, PDF, HTML, XML, 下载: 624  浏览: 2,268 
作者: 拓雨欣, 靳帅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新时代思政课课程建设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思政课建设需要条件与基础,中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四个自信”的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积累为思政课建设提供重要基础。深刻把握这些思政课建设的条件和基础,对于改善思政课的建设效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Abstract: “A hundred-year plan, education-oriented,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ought and politics course needs the condition and the foundation.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work to provid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ought and politics course.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the “four self-confidence” provide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ought and politics course. The regular understanding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provide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ought and politics cours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conditions and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thought and politics course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train new people from the times who have taken on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o train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have develope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beauty, to build a strong educational country and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拓雨欣, 靳帅帅.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基础与条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7): 1761-176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7243

1. 党的高度重视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1] 教育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体系的建设,这为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1.1. 党的高度重视是形成思政工作格局的根本保证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2005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2008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都指出,思政课在“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各方的不重视是导致思政课建设效果不尽人意的重要因素。要想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各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党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视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保证。这就要求建设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下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中党委统一领导处于优先地位。各级党委要将思政课建设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的总体布局,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提上重要议程。党委要做好“关键少数”,起好带头作用。党委书记带头走进课堂,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做到从严治理、科学管理;带头推进思政课建设,切实有效实施工作规划、工作部署、政策措施等;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只有多交流才能关注他们的诉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党政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工团的职能作用。主要途径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把握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方向,二是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三是检查课程实效和监督各部门工作。同时,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教育部门、组织部门、宣传部门要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纳入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系统。全社会协同配合,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这不仅仅是三者简单地相加,而是要形成教育链,做到协调配合、互补短板,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2. 党的高度重视是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2] 思政课建设的核心在教师,有什么样的思政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以专职教师为主,聘请专家兼课,做到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建强教师队伍提出了六点建议,可归结为三方面内容:一是胸怀要广,心存政治信仰和家国情怀。政治信仰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着鲜明的政治底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只有这样才能用信仰的力量感召学生,以科学的理论赢得学生;家国情怀要求思政课教师内心要深深植根对国家的认可和深厚的感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唤起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二是专业素养要高。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擅长研究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要拥有宽广的历史视野、知识视野和国际视野,通过生动活泼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活动将知识讲清楚、讲透彻、讲灵活。三是要有师德。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要做到“慎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用正能量感染学生,用行为感召学生;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以身示范,用爱意温暖学生,用高尚的德行真正赢得学生。党对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视,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保证,尤其是党员教师应该为教师队伍起到带头作用。

1.3. 党的高度重视是发挥思政课协同效应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政“小课堂”的建设必须形成协同效应,各门课同向同行,各部门相互配合,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交汇互通。党的领导为实现思政课的协同发展提供可能。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一方面各类课程配合好思政课,实现各类课程思政化。重点要实现教材思政化,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融入典型事例或人物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学生的思考方式形成潜在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思政课的教育,提升道德修养以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只有实现了“立德”的目标,“树人”的工作才有意义,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协同。第一课堂是灌输知识、形成思维的主渠道;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活动;第三课堂是学生创造知识、发表言论的重要途径。要实现三个课堂协同,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要建立三个课堂联动的教育培养机制,从学校层面加大鼓励三个课堂结合的力度;二要以第一课堂为主,重视第二、三课堂,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三要规范管理,将第二、三课堂纳入考核体系;四要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同时要注意教会学生辨别纷繁复杂的网络思想。

2. “四个自信”是思政课建设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经过不断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有力支撑。“四个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实践,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凸显。因此,本文重点论述“四个自信”何以支撑思政课的建设。

2.1. “四个自信”是坚定思政课主体理想信念的坚实基础

思政课的主体是思政课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四个自信”通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进一步坚定思政课主体理想信念。

“四个自信”为坚定思政课主体理想信念提供理论指导。“四个自信”在根本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直接来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当代中国人信仰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为坚定思政课主体理想信念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最崇高、最科学的社会理想,对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理想信念;第二层次的理想信念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4]。

四个自信为坚定思政课主体理想信念提供实践依据。四个自信建立在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之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共产党不断进行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在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入新时代,回答了“在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为思政课主体坚定理想信念提供实践依据。

2.2. “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素材

思政课教什么?思政课就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2018年,教育部对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教材做出修改,新版教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编排,“四个自信”作为习近平思想的重要内容也就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思政课要解释清楚“四个自信”所涉及的基本问题。讲清楚“四个自信”的基本问题,让学生熟知“四个自信”的内容,讲清楚“四个自信”的精神实质,讲透彻“四个自信”的科学依据,讲生动“四个自信”的精神支柱作用。党的十九大正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新时代新思想新理论的确立。“四个自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根据党情、国情和世情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讲好“四个自信”。

2.3. “四个自信”是强化思政课建设的内在动力

“四个自信”与思政课具有内在统一性。第一,内在性质的统一性,“四个自信”的精神实质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课则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意志的任务,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思政课社会主义的性质,“四个自信”和思政课本质上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第二,阐释内容的统一性,思政课和“四个自信”都深刻阐释为什么我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断创新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有何优势、社会主义文化有何优势等重大问题;第三,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性,思政课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才培养目标,而“四个自信”也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个自信”增强思政课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建国到如今70年的时间里我国始终重视政治宣传工作,但在每个时期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苏东剧变后国内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姓“资”姓“社”的争论,国内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西方政治思潮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冲击以及西方文化盛行导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冷落等等,“四个自信”直面这些现实中存在的不自信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理论做支撑。而这些问题也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惑和不明确的问题,通过讲授“四个自信”主动回应学生的问题诉求,以学生的认识为中心有的放矢展开教学,解决学生的疑惑,澄清学生的价值观,就是增强思政课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是对办好思政课提出的总要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守正创新的方法要求思政课建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十分重视思想宣传工作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建国初期诞生,在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与困难中发展,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经过70年的发展完善,思政课建设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律和经验,这些经验为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提供重要基础。

3.1. 完善课程设置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思政课课程的开设呈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趋势,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服务。小学开设以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类课程;中学开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德育课程。大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培养目标,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2. 提高教师要求

习近平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5]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经过70年的发展和完善,也积累了充足的经验。第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高尚的道德素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什么样的思政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思政课。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作为一个思政课老师必备的政治素养,思政课老师就是要有明确的意识形态色彩,要理直气壮讲政治。同时;同时,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品性,以高尚的品行感染学生,以人格的魅力感召学生。第二,提高职业素养,增强科研能力。思政课教师应具有文化素养、理论素养、教学素养,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丰富完善自身的素养。教师的工作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要想将自己的所知传授给学生,往往自身要对于理论有深刻的掌握。第三,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新路径。思政课教师仅仅拥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和科研能力是不够的,要想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还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路径。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第四,发挥整体最优效应。除了对于教师个体的要求,还要组建优化的团队,使每个教师教有所专,教有所长,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领域,以建立相互配合的最佳团队。

3.3. 优化教学方法

确立了教学内容和教师要求还是不够的,还要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一,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是根本方法。不论教学方法如何改进,都是为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服务的,因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教出“半桶水”,教师自身必须拥有“一桶水”,事实证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和了解程度,只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让教学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之上,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问题也就会得到最大的解决。第二,提高思政课老师素质是关键方法。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中央各次关于思政课的会议和文件总是对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教师在思政课中占据主导地位,提高教师对于教学方法运用的素质和能力,便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第四,即时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现代化,从思想理念、课程设计、组织方式、技术手段、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创新,尤其要注重使用新媒体技术,搞好“第三课堂”。第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以提高思政课程的实效性。第六,创新学生考核考评方式,以考核方式作为课程导向,以考核方式吸引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1).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6.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8.
[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6-17.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