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DOI: 10.12677/ASS.2021.107246, PDF, HTML, XML, 下载: 531  浏览: 1,015 
作者: 李妙燕: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Social Work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摘要: 自从社会工作从西方引入并在中国运用以来,学术界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探索从未断过。西方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平等、尊重、接纳”等价值与中国传统的博爱和崇尚人道思想的价值有相通之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处。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需要发掘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将本土元素注入社会工作的发展当中,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本文立足于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脉络,接着论述了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理论研究做了阐述,以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Abstrac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work from the Wes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has never stopped. The values of western social work such as “people-oriented”, “equality, respect and acceptance”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s of fraternity and advocating humanity; it is similar to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develop localized social work, we need to explore China's excellent ideology and culture, inject local element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and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localization, the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localization, and finally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social work localiz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localization in China.
文章引用:李妙燕.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7): 1782-178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7246

1. 引言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哲学社会科学,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是通过为有困难和需要的人群提供帮助和服务,从而解决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缓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明显。一成不变地利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办法来解决中国养老困难、发展不平衡等特殊性本土问题的时候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本文通过对社会工作进行本土化深入探索,立足于中国社会背景,从中国实际出发,把焦点放在中国本土的社会服务需求上面,把从西方引入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在中国的实际情境中转变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服务行动,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方法论,有利于满足特殊人群的个别化需求,解决社会发展遇到的难题;也有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发展。此外,通过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研究,可以丰富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对推动中国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理论意义。

2.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研究的时代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深入,中国产生了许许多多社会矛盾。社会工作是由西方社会产生并不断发展而来的一项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职业性服务活动。自从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并日益在中国发展以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由于西方社会制度和中国思想文化价值观、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需要对社会工作进行改造与创新,发展本土性社会工作。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有明显的区别,但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在利用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时,需要把社会工作的方法与中国的现实情境相结合,找到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合适办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之路。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利用进口的概念,以符合本土的需求,它的目标是在本土的社会情境下把社会工作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1]。张硕、李雪婷在他们的文章当中认为对社会工作进行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改造创新与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是相互符合的 [2]。王海洋、王芳萍、夏林清等人认为社会工作实践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方法论,社会工作的实践行动是一种求真求实的辩证过程 [3]。蔡莹莹通过梳理社会工作理论取向的四个阶段发展历程的逻辑转变来探索和构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 [4]。从各位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可发现,自从社会工作从西方社会引入中国以来,有关于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化的研究就一直存在着,没有断开过。但社会学家的上述文章中没有将社会工作和中国的思想文化相融合而发展出具体的体现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文章深究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差异,并将中国优秀思想文化元素注入社会工作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运用和发展。并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实事求是,把从外国引入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转变成切合中国现实情境需要的社会工作服务行动,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行动正体现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过程。此外,本篇文章从实际出发,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进行研究,探索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社会相契合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3.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脉络

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5]。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了社会工作实践以及社会工作教育。但是到了1952年,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和教育被取消了 [6]。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北京大学得到设立,至此,社会工作专业才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在愈发突显,如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融入难的问题、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城乡发展差距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迫切得到解决。社会问题的产生推动了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干预,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机遇,而社会工作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各类服务和帮助,对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1世纪之后,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2000年前,上海浦东新区前后开始在医院、学校和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是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体现了社会工作在中国重新得到恢复之后,接近20年的发展,不仅在教育领域得到了一定发展,而且中国社会工作也慢慢向实务领域扩展与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工作开始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发展。中国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至此,社会工作也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春天” [7]。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重视,这有利于促进本土性社会工作教育以及实务的发展。

4.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问题

4.1. 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社会工作在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多年探索中慢慢形成起来的助人服务的理论概念、实践原则、帮助他人的办法、步骤和技巧等知识系统都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社会集体的利益,崇尚社会本位观,以整体的利益为中心。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学科,它反映出了人类开展助人活动的一般性规律,可以被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引进和借鉴。但由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西方社会工作传入中国之后,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和问题,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需要被理性对待,在对西方的社会工作进行吸吮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与创新,使产生于西方的社会工作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而发挥独特的作用。在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无法完全脱离政府的扶持独立开展社会服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模式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有力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中国社会工作在本土发展和提供服务的一个明显特征。西方的社会工作已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了高度发展,可以独立承接社会团体的需要开展直接的社会工作服务。在西方,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政府采购社会工作服务,企业商业、各级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组织和团体、甚至有需要的个人家庭都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购买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而在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无法完全脱离政府的扶持独立开展社会服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模式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有力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和提供服务的一个明显特征。此外,在中国部分地区,社会工作提供的帮助和服务与政府部门提供的行政化的民政服务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是一个综合有机体。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路径正在探索当中,只有把外国的社会工作和中国的实际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外来的社会工作的手段和方式、价值理论和中国当地的社会工作思想文化体系、实际经验等进行更好地结合或联系,真正形成一门能够在专业技术上在中国发挥其功能的哲学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才能够在中国的实际情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展示。所以,在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将专业社会工作与中国的行政化服务密切结合,需要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社会工作助人服务模型,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4.2. 社会工作地区发展不平衡

社会工作是一项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业性强的实践性学科,西方社会工作传入中国之后,党和国家对社会工作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总体上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工作也慢慢成为国家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例如上海、广东等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正日益朝着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社工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及社会工作薪酬待遇体系不断完善;而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的西部地区例如广西等地的社会工作发展总体比较落后,西部地区的社会工作知名度、认可度以及民众参与度不高,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也尚处于较低水平。在城市地区,社会工作开展的服务各种各样,各具特色;而在乡村地区,社会工作的服务尚且相对匮乏。由于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社会工作者的待遇水平较低,且工作量大,晋升空间有限,许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内心不愿意从事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城乡之间的选择中大部分也都倾向于城市地区的社会工作。

4.3. 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有待提升

本土性社会工作是为了预防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而开展服务的。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方位下,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把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运用到新时代下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让社会工作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为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提供扶持,于2020年,中国的脱贫攻坚如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也依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极度突显的障碍和绊脚石。要妥善解决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遭遇的困境和难题,必须要以人为本,将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与社会工作相结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分析基层民生需求并提供专业服务和帮助,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需要发展并运用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去解决特殊问题。但是,社会工作经由西方传入中国,在社会工作伦理等方面正在经历着本土化的“阵痛”,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仍有待提升。

5.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理论研究

蔡莹莹将众多理论流派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专家为导向、单向视角,主要理论有精神分析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第二个阶段是过渡期,人本主义模式克服了精神分析理论存在的缺陷,是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一个进步;第三个阶段是以案主为中心、多元视角,主要理论有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第四个阶段是后现代主义阶段,社会工作理论演变成一个多元开放、系统性的体系 [4]。在利用西方理论框架服务于中国的现实情况时,应当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及实际情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进入中国且在中国发展的30多年当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中国的社会工作将来会朝着高质量的进阶式的方向发展,并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对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 [8]。张良、郭圣莉认为在中国的话语情境下,社会工作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之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以及社会救助对象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是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而且不同群体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面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需求的多样性,需要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化服务,实施精准帮扶。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状况的变化,需要加强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研究,发展富有融合性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在深入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深切地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把握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人民,使人民更具幸福感。加强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研究,通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等促进人民参与到民主政治建设当中,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人民真正体验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加强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研究,建立更有接纳性的专业伦理观和理论体系,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M].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21.
[2] 张硕, 李雪婷. 儒学视域下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嵌入[J]. 宿州学院学报, 2019, 34(11): 14-18.
[3] 王海洋, 王芳萍, 夏林清. 社会工作实践知识的意涵与发展路径——兼论反映实践取向行动研究路数[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4(3): 1-12.
[4] 蔡莹莹. 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取向转变及本土化反思[J]. 现代交际, 2020(7): 56-57.
[5] 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
[6] 彭秀良. 本土化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三十年历程回顾[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8, 20(5): 36-40.
[7] 刘振. 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逻辑——一个科学社会学的分析框架[J]. 中州学刊, 2021(1): 80-85.
[8] 王思斌. 走向我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进阶式发展[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 19(5): 5-11.
[9] 张良, 郭圣莉. 党建社会化、社会工作本土化: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温州实践[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4(5): 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