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实践探索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Heat Transfer
DOI: 10.12677/AE.2021.115219,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502  浏览: 3,532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楚化强, 周 勇, 许 年, 李朝祥, 汪冬冬:安徽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马鞍山
关键词: 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传热学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Heat Transfer
摘要: 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除传统思政课程教学外,专业课程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后续课程系统性学习的基础,是衔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桥梁。传热学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发展导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达到专业学习与立德树人互促共进的育人目标。本文探索传热学授课过程中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传热学课程展开论述。
Abstract: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rriculum system centered on educating people,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udents’ follow-up courses, which are a bridge connect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Heat transfer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perfe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mutual promotion of moral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eat transfer, with teachers as the leading and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discusses the heat transfer courses.
文章引用:楚化强, 周勇, 许年, 李朝祥, 汪冬冬. 《传热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实践探索[J]. 教育进展, 2021, 11(5): 1438-144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5219

1. 引言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 [1]。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育人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实现其内在价值。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热学是一门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能传递规律的科学 [2],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与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燃烧学并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同时,传热学在建工、化工、机械和土木等专业作为专业必修课,成为相关领域内不可或缺的课程。与思政课程不同,专业课程是专业研究所必需的理论基础,兼具理论深度与应用实践的特性,通常具有更为形象化的研究对象,且由于其具有更强的自学指导性、未知探索性和直接实践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学习兴趣。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如何在传热学授课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是笔者所要探讨的根本所在。

通过笔者多年来切身授课经验以及对众多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调研,发现当下传热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是:1) 授课课时相对有限,思政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授课形式较为单一;2) 课程理论性强,专业概念抽象,涉及知识领域广,涵盖公式多。由于以上问题的涌现,致使多数学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对传热学产生枯燥无味、排斥厌烦等不良情绪,未能深刻理解传热学中基础概念并掌握核心理论,无法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为解决上述传热学课程所呈现的问题,优化传热学课程授课形式,深化育人机制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其内在价值。笔者在此以授课过程为出发点,探讨如何构建传热学“课程思政”育人格局,达到专业学习与立德树人互促共进。

2. 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下传热学授课内容以及特点的分析

2.1. 授课内容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分别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传热学作为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授课内容中三大模块分别是:导热、对流换热以及辐射换热。为建立并健全长期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授课教师应在授课内容上牢牢把握其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高度衔接的特性,以科技发展史、人物传记为引(尤其是具有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及中国现状等先进事例),并以此作为升华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3],使学生领悟到知识的同时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品质以及使命担当的时代重任。

2.2. 授课特点

传热学作为一门理论概念相对抽象、知识领域广泛的基础性学科,在笔者看来,教师授课的主要特点应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教师讲解引导为核心、师生探讨互动为关键、实际工程应用为重点以及学生课后练习为导向。其次,笔者认为机制内的主导为授课教师,主体对象为学生,但长期有效的育人机制的形成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而完成,离不开两者的共同作用。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方式上不仅要灵活多变,也应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并咨询学生对于授课模式的适应性以获得双向即时反馈。作为主体的教师应掌握主动性,及时根据获得的反馈做出理性判断后抉择整体或局部的调整,在不断更迭与完善中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建立长期有效的育人机制。

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中,教师队伍作为“主力军”、课程建设成为“主战场”、课堂教学化为“主渠道”。授课教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要不断梳理教学思路,从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内涵,从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实施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全方位成长 [4]。思政育人机制下的授课将政治教育融入传热学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使本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效果。

3. 传热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具体方案

3.1. 深化“效果”——由史至理

在绪论中,授课教师可展开论述传热学发展史,叙述一代代科学家是如何艰辛探索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其解析理论(如傅里叶、努塞尔、普朗克等),亦或各研究学者在探索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偶然的事件,特别是国内学者对于传热学研究的推进(如本课程经典教材编者杨世铭教授与西迁精神、陶文铨院士的“开讲啦”),从而促进传热学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接轨。此部分“思政课程”主要在教学内容中穿插历史背景,人物传记等,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提议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绪论化整为零,实现一模块一绪论,逐步诠释传热学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益学生深入学习后续理论知识点的动力。

同时,对于三大模块中各知识点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能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必要时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5]。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可采取选择性讲解,分层次、有深度地挖掘理论重点,在应用实践方面采取定向案例探讨,实现效果深化。

表1给出了传热学课程中思政穿插实践探索。笔者在此仅以第一章绪论思政素材之一,详述以下案例:在传热学课程学习方法上,授课教师可借鉴我国中医上的“望闻问切”,引导学生寻找传热问题的“根源”。面对传热问题,首先通过“望”划定该问题的类型,确定在该过程中涉及到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和机理;其次,通过“闻”挖掘出该传热过程中隐含的条件,确定边界条件以及各传热过程内在联系;再次,通过“问”(问自己、问课本)确定热量如何传递或机理是什么?热阻图如何绘制?各传热过程怎样实现合理简化?如何获得该过程中的温度分布?最后,通过“切”身计算,列出导热微分方程(对流计算关联式或辐射节点电流方程),求解温度分布或换热量,确定该过程应该如何强化或削弱热量传递。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对中医“四诊”的引用,弘扬国医国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乐趣,发挥出传热学的思政育人作用。

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Heat Transfer”

表1. 传热学课程思政穿插素材

注:笔者授课时间为第一学期。

3.2. 优化“效率”——师生交互

所谓教学“效率”是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的关系,反映课堂的“充实” [6]。优化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效率”,关键在于育人主导教师与育人主体学生之间的紧密配合与沟通互动。首先,在教学中亦要展现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动引领学生由传热学相关理论过渡到案例,由案例联想到传热学的实际应用,由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探索思考,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反馈确保育人目标能最终转化成成果,而在传热学授课中实现反馈的形式多样化。既可在每章节末尾采用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者在相应的节次后邀请同学补充分享思政心得体会;也可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交流或课后作业的方式阐述对育人机制某个环节的建议;还可以在实验模拟教学中,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实验课题设计。总之,笔者认为建立在授课过程中的育人机制是不断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课堂的充实与否,在于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交相辉映。

3.3. 强化“效益”——主观能动,超越课堂

强化“效益”是指在传热学授课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桥梁作用,实现在授课教师主导下,主体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承接中能实现全面发展 [6]。授课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相关专业最新前沿科技发展,引领学生认知并探索本课程的学习对科技革新、国家进步的贡献,提升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社会上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下的“效益”,是一个整体输出的过程,在传授过程中,主体学生有成长进步的同时,授课老师也有收获和完善。笔者从育人机制分析来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思政建设与落实教师授课培训是强化“效益”的一个入口。诚然,主体学生在授课老师引导过程中的学习也应积极主动,在授课教师提出探索点后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加以思考和再创造,亦能强化育人“效益”,超越课堂理论“价值”。

4. 结语

育人,是对受教育者各方面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诲人不倦;学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授课教师要在育人体制下让教学体现要点,让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领悟关键点,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将思政理念穿插于课堂知识点中,潜移默化立德树人,展现出传热学课程思政的“温度”。笔者在此仅以高校传热学授课为例,探索其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以阐述专业课教师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提升课堂育人服务体系,立足专业课堂培养多方位综合性人才,构建专业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心同力、同频共振的育人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019jyxm0141);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翟博. 育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理念创新[N]. 中国教育报, 2012-11-02(001).
[2] 陶文铨. 传热学[M]. 第5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3] 时金娜, 郝贠洪, 李元晨.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实践研究——以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课程为例[J]. 高教学刊, 2019(20): 99-101.
[4] 高正阳, 刘彦丰, 孙芳, 高鹏, 黄新颖. 《传热学》课程思政内容与模式设计[J]. 中国电力教育, 2020(10): 53-55.
[5] 申洁. 《热工理论基础》与《传热学与传质学》教学方法及教书育人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14): 122-123.
[6] 邹显斌. 高品质课堂建设价值初探[J]. 教育科学论坛, 2019(22):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