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视角下高等院校一流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以产业经济学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Teaching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Integration—Taking Industrial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1.94155, PDF, 下载: 310  浏览: 50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琦: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俞恬雨: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多元融合高等院校一流教学团队Multi Integr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Teaching Team
摘要: 一流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要在团队结构、教学方式上形成互补融合,也要建立完备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产业经济学为例,立足多元融合视角,在分析构建高等院校一流教学团队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横向结构优化、纵向合作互补和长效机制保障三个推动一流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思路。最后,从学科互补融合、产教理实融合、激励约束融合等层面,探究一流教学团队的组成结构、合作模式及考评机制,以期为各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first-class teaching team is a complex and systematic projec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complementary integration in team structure and teaching methods, as well as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Taking industrial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a first-class teaching tea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a first-class teaching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ree key ide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first-class teaching team: horizont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vertical cooperation and complementary, and long-term mechanism guarantee. Finall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cooperation mod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he first-class teaching team from the aspects of subject integration, industry-teaching-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integra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陈琦, 俞恬雨. 多元融合视角下高等院校一流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以产业经济学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4): 940-94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4155

1. 引言

随着多学科知识渗透程度不断加深,传统“单兵作战”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发展变化。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成为推进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所在。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专门就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作出部署,提出“高校要以院系为单位,加强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支持高校组建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在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方高校不断加快人才引进和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围绕核心课程组建、完善教学团队,高校总体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1]。然而,在课程团队建设和实践过程中,各高等院校也普遍面临团队教师学科背景单一、应用实践教学不足、团队常态化交流机制缺失、激励考评制度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2]。解决这些突出矛盾的关键在于立足多元融合理念,重组和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打造多渠道、多方式的团队教师交流平台,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实现教学团队“1 + 1 > 2”的融合效果 [3]。事实上,一流教学团队的建设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求不同职称、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组合,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做到产教理实相融合。为此,有必要立足多元融合视角,从教师团队结构设置、教学方式融合、考评机制保障等多个方面,探索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本文立足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以产业经济学教学团队建设为例,基于多元融合视角,在分析构建一流教学团队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学科互补融合、产教理实融合和激励约束融合等多个层面,探究一流教学团队的组建、合作及考评机制构建,以期为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立足多元融合视角构建一流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2.1. 适应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4]。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既要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也要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此,必须加快推动教学改革,以适应复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而建设一流教学团队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以产业经济学课程为例,高校在培养方案制定时通常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能够在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等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及管理工作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实质上既包括了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也涵盖了实践应用的能力要求,然而,现实中不少高校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应用实践的教育,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造成这一突出矛盾的根源在于教学队伍结构组成不合理以及教学方案方式单一。在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在课程安排设置上具有较大随意性,往往根据现有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或研究方向设计教学安排。由于多数教师的研究领域集中在理论层面,因而课程内容往往局限在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等理论讲述层面,对于这些理论如何在行业、产业分析中加以应用则较少涉及,从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学团队中缺乏专业的实践导师也是造成高校人才培养实习实训不断虚化、弱化和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立足多元融合视角,探索组建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2.2. 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加快一流教学团队建设是有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传统“单兵作战”的教学方式在学科背景、教学技能等方面具有局限性,尤其是在知识不断交叉融合、理论实践相互渗透的大背景下,即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5]。立足年龄、职称、知识背景等多个层面,组建多元化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能够有效克服“单兵作战”的劣势,实现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例如,在产业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既涉及经济思想、经济学理论等基础性知识,也涉及计量经济、统计学等相关方法的知识,同时还包括政策分析、行业分析等与工作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知识。通过让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共同合作承担教学工作,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能够极大提高现实中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备课压力。另一方面,多元融合下的教学团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技能的良好平台,通过发挥团队带头人引领作用,促进老中青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沟通,既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高教学水平,也有助于老教师及时吸收新知识,从而达到“多赢”的团队效果 [6]。

2.3.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粘合剂”

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主抓的一项首要任务,而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实践在其中可以起到重要的“粘合剂”作用。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年龄的教师凝聚在一起,共同为教学设计、改革等交流研讨,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共同打造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以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提升为抓手,团队内教师成员之间向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相互取长补短,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协同力,真正体现了教师团队作战的优势力量 [7]。在经济学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中,理论经济学方向的教师和应用经济学方向的教师均是专业队伍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但如何促进两类教师之间的协作从而实现学生培养中理实结合的目标,一直是经济学教育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多学科互补融合下的经济学教学团队建设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提供了桥梁、纽带。借助于教学团队的平台,经济学理论专长的教师和经济学实践应用专长的教师可以在相互沟通、研讨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上实现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除知识结构上的融合以外,教学团队的建设还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在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里,不同成员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在相互沟通交流、协作中共同进步,而青年教师通过融入和参与团队工作,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得到老教师有关教学技能方面的指导,从而全方面提高教学水平。

3. 多元融合视角下一流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思路

3.1. 横向结构优化

教师是教学团队的基本组成单元,不同年龄、学缘、职称、知识背景的教师组合形成了一个教学团队所特有的横向结构。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类别的教师往往各有自身的优缺点,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例如,拥有较高职称、年龄较大的教师通常教学经验丰富、知识体系较为成熟,但对于新知识、新的教学方式等新兴领域的接纳、学习及应用效率往往较低,而青年教师虽然在教学技能、知识体系完善程度等方面有所欠缺,但通常能够紧跟专业前沿领域,且对于信息时代下的互联网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快、更好地接纳和应用。因此,立足多元融合视角,推动一流教学团队横向结构优化的首要工作是组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避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的单一、固化。为此,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既要做好现有教师成员的整合优化,也要注意团队成员的吸收引进。立足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针对团队薄弱环节吸收、引入年龄、专业知识相匹配的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团队的横向结构,实现各层次、多学科的团队成员全覆盖。

3.2. 纵向合作互补

横向的团队成员结构是教学团队的静态表现,而教学团队的作用发挥最终有赖于其纵向层面的合作互补。当前高等院校对于学生培养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越来越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以产业经济学为例,以往教学方案主要关注于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等理论知识的解释,而现在无论是教材的编制还是各高校课程大纲的设置,都越来越重视对SCP分析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法等理论方法在行业中的实践应用。因此,开展行业实地调研、应用理论知识进行行业发展分析,成为产业经济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此背景下,传统“单兵作战”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满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更高、更全面的教学要求,从而需要专注理论的教师与具备行业从业经验、阅历的教师相互合作,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兼顾理论和实践,探索产教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团队成员间教学资源、教学技能、教学方式的互补融合。教学团队成员间的纵向合作互补应当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设计、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考评等多个环节,让专长不同的教师参与到不同教学环节之中,以此加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3.3. 长效机制保障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涉及组织架构设计、经费运营规划、绩效评价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激励、约束相融合的长效保障机制。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要面临的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问题,而促进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协调统一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关键。目标一致是实现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键前提,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围绕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目标,借助教学考评和奖惩机制将教师个人目标与团队集体目标统一起来。在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团队目标与任务基础上,通过制定契约来约束和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在共同合作完成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增强团队成员的互信。同时,要建立完善、系统的奖惩机制,鼓励教学团队间在开放、互惠的环境下加强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经验的沟通交流,发扬团队内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优良作风,引导不同学科背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提高教学质量的合力。此外,长效机制的建设既要重视规章制度等“硬约束”的建立,也要关注于协作互助、传帮带等优秀“软文化”的培养,营造轻松、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4. 多元融合视角下一流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对策

4.1. 基于学科互补融合,优化一流教学团队组织结构

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前提,而学科知识互补则是教学团队结构优化的重要基准。首先,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中观经济学课程,既涉及微观经济理论也与宏观经济理论密不可分,因此要围绕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团队组成上兼顾两个理论背景方向,优化团队的学缘、知识背景结构。同时,考虑到培养学生行业分析能力的实践目标,在团队成员的组建中也要注意吸收、引进具有企业、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师,以满足理实融合的教学要求。再次,加强对教学团队负责人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发挥负责人的协调组织作用,整合不同学科背景成员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形成提高教学质量的合力。教学团队负责人一般应为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的正高级职称教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借助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任务安排,实现教学中的跨学科知识融合。最后,要积极引进海内外产业经济学方向的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教学团队中的重要力量,虽然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较少,但通常能够紧跟学科知识前沿,也更容易接受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新兴的各类教学方式。因此,青年教师是促进新旧知识体系融合、新旧教学方式融合的关键,是优化教学团队结构的重要一环。

4.2. 基于产教理实融合,探索一流教学团队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决定了教学团队在实践过程中能否发挥团队合力,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课程,其理论知识对于现实中开展行业分析、产业政策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推动理论与现实实践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因此产教理实融合应成为教学团队之间开展合作的关键抓手 [8]。首先,对接银行、证券公司、咨询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行业分析、产业分析的工作需求,重构、优化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突出理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课程中设置行业调研环节,在理论讲授完成后组织学生到相关产业开展实地调研,帮助学生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及其应用范式。其次,根据团队不同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擅长领域的差异,探究团队合作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互联网”和“智能”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推动“引企入教”“施教入企”等项目的实践落地。最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专家到教学团队兼职任教,具体可以专题课的形式,为学生讲解实践中行业分析的具体方法、步骤及要点等,实现专业知识与现实应用的有效对接,增强学生理论应用分析能力。此外,由教学团队负责人牵头,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4.3. 基于激励约束融合,构建一流教学团队考评机制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团队绩效的核心,也是促进教学团队不断优化调整的关键。考评机制的建设要紧紧围绕“以评促建”的基本原则,用好激励和约束两种手段,兼顾多主体评价、多方式评价,实现教师个人与教学团队发展目标统一下的“双赢” [9]。一是遵循“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规律和目标要求,探究构建科学、全面、动态的教学团队考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要兼顾集体评价和个人评价两个方面,既要综合考核团队总体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也要具体考察团队成员的贡献及表现情况。二是结合考评原则和标准体系,从上级领导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等多个角度,梳理多元化的团队考评方式,建立定性与定量结合、团队自评与院系测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评价及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年度定期考核、日常不定期检查等多种形式,但要着重突出考核评价的帮助、引导作用,多使用形成性评价,减少总结性评价,避免教师出现抵触情绪。三是依据评价结果,兼顾激励与约束两个方面探究构建循环式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教学团队在“干中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采用优秀评比、奖金激励、职称评定等手段,调动团队成员的教学积极性,引导成员之间共享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手段,共同完成产教融合、学科融合的教学目标 [10]。同时,建立灵活的进入退出机制,对于消极完成团队教学任务或出现教学事故的团队成员,应给予警告、劝导,情节严重或多次劝导仍未改正者,应予以劝退。

5. 结语

在新时代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更高的学生培养目标和更复杂的就业升学形势,为高等院校课程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促进多元融合是适应新环境、新要求、新目标的关键路径。探索建立学科互补融合、产教理实融合和激励约束融合的教学团队,既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粘合剂”。多元融合视角下一流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把握横向结构优化、纵向合作互补和长效机制保障三个关键思路,立足团队组织结构、教学合作模式和团队考评机制等层面,着力打造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手段互补、团队关系融洽的优秀教学队伍,形成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合力。

基金项目

2021年宁波大学教研项目“多元融合视角下一流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研究——以产业经济学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YXMXYB2021002)。

参考文献

[1] 蔡旻君, 郭瑞璇, 李芒.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发展之变迁——基于2000-2019年的政策文本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 2021(4): 11-22.
[2] 任志华, 孙晓颖. 高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多维视角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18(22): 95-98.
[3] 尹元元, 张亮. 开放式互补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探讨[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0(4): 111-115.
[4] 杨智军, 覃吉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现实动因、基本特征及实践启示[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9(5): 7-11.
[5] 李运庆.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背景及意义探析[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2(3): 112-116.
[6] 葛玥. 新时期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4): 44-47.
[7] 汪长寿, 包阿东, 吉日嘎拉, 高治国, 海青.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10): 149-152.
[8] 陈和平, 韩永彩.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索——基于能力提升的视角[J]. 梧州学院学报, 2020, 30(2): 107-111.
[9] 刘建凤, 武宝林.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4): 80-82.
[10] 李小燕, 查道林. 制度与机制: 一流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的抓手[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3):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