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科尔沁妇女头饰的形制与文化内涵研究
Research on the Shape, Syste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ongolian Horqin Women’s Headwear
DOI: 10.12677/ARL.2021.103011, PDF, HTML, XML, 下载: 388  浏览: 1,11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贺智茹, 栾海龙*: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傅海铭:东华大学,上海
关键词: 科尔沁头饰形制色彩纹样象征性Horqin Headdress Shape Color Grain Appearance Symbolic
摘要: 文章以内蒙古科尔沁部妇女头饰形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存的文字和图像资料进行梳理与研究,探讨其造型、材料、工艺以及文化内涵等特征;为蒙古族饰品相关研究以及设计更具有民族风格辨识度的产品提供内容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headwear of women in Horqin of Inner Mongoli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combing and studying the existing text and image data, the paper discusses its features such as shape, material,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Mongolian jewelry and the design of products with more national style identification.
文章引用:贺智茹, 傅海铭, 栾海龙. 蒙古族科尔沁妇女头饰的形制与文化内涵研究[J]. 艺术研究快报, 2021, 10(3): 65-69.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1.103011

1. 引言

在蒙古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蒙古族对外来文化有着兼容并蓄的态度;地理环境、宗教、人文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蒙古族服饰艺术异彩纷呈。明中后期,满族与蒙古族东部部落实行联姻,推行盟旗制度。科尔沁是蒙古族东部地区的代表,也因如此,蒙古族科尔沁妇女头饰吸收了满族的文化特征,同时也保留着本民族服饰文化的精髓,是蒙古族妇女头饰发展过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蒙古族妇女头饰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2. 蒙古族妇女头饰概述

在蒙古高原这片土地上,诸多游牧民族更新叠迭地形成了庞大的游牧群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外来宗教的传入、蒙汉之间的文化交流致使蒙古族头饰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根据蒙古族女性头饰的佩戴形式大致划分为四类:发簪式,发卡式,头戴式,练椎式 [1]。清后期推行“以地养民”的政策,受此政策的影响,汉民进入牧区与蒙古族人民杂居在一起,科尔沁地区从此逐渐形成了半牧半农的生活方式。头饰也吸收了满汉的服饰特点,因此是典型的发簪式头饰代表;这类编发方式,主要是农业种植业为主的部落女性使用,受气候温暖以及满族文化影响较大,通常是将头发编在脑后用发簪钗固定。

3. 科尔沁部妇女头饰形制

3.1. 造型特征

科尔沁妇女头饰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珊瑚额箍、簪钗以及链饰(如图1);其中额箍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青布垫带的,长约32厘米,宽约5厘米,另一种是无垫带的由红珊瑚直接串成的额箍;额带上缀三排珊瑚珠,额箍正中央装饰银牌,牌中镶嵌椭圆形绿松石,左右两边有对称的装饰,末端缀有银镶珊瑚方牌和绿松石元宝;松石中刻有盘肠和梅花纹样,额箍末端串绿松石蝙蝠和元宝。

Figure 1. Horqin Mongolian traditional headwear (Photo source: Inner Mongolia Daily)

图1. 科尔沁蒙古族传统头饰(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银镶珊瑚扁方是由满族妇女头饰中的大簪演化而来,呈扁平的一字形或束腰形;上宽下窄,通身长十八至二十三厘米,刻有花草和吉祥八宝纹样镶嵌红色珊瑚。簪钗,簪为单股长针簪,钗则是双股,二者均为固发饰物;簪一般分为实用和装饰两种;实用的发簪多用来固发,装饰簪多选用质地珍贵的材料,通过精美的加工最后作为点缀佩戴在梳好的发髻上。钗为双股则固发能力更强,最为常见的是凤钗,钗主要也是由金属材料制成,钗头处施加装饰;发筒,也叫辫筒,空心,辫筒外裹红色珊瑚珠,边缘装饰图案纹样;一般与簪钗合用用以固定发髻。步摇亦称为“流苏”,是一种垂落簪钗头部的饰物,行走时随之摆动。步摇上的垂珠有单色也有多色组成,材质一般多为玉质。

通过对文献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科尔沁女性头饰造型种类多样,头饰除了审美特征之外更多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整套头饰以红色为主色调,由十四个插件组合而成。平日里,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以及习惯选取其中一至两件佩戴,在庆典或节日中头饰佩戴的数量会随之增多;在选材上,科尔沁头饰大都为银制品,装饰珊瑚、玛瑙、翡翠等,材料种类繁多,上刻纹样,且纹样图案纹样大多以动植物以及吉祥纹样居多,有福如东海、双喜连绵的吉祥寓意。和内蒙古东部的其他部落一样,额箍是从元代罟罟冠的前额围箍造型演变而来 [2],相较于其他部落的头箍有悬挂垂饰的用途,科尔沁部落额箍没有任何垂饰但仍然流传至今;因此,科尔沁头箍有着历史性的传承但并非功能性部件。

3.2. 图案特征

蒙古族传统图案艺术氛围浓郁,用途更为广泛;蒙古族图案是装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审美和隐喻高度统一的艺术形式。在头饰的创作中,人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愿景融入到纹样创作之中;图案不仅仅为了装饰而存在,还是一种蒙古族人民率真、质朴的美好品格的一种情感体现。其中头饰图案艺术当中主要分为植物、动物以及吉祥纹样,蒙古族诸多图案纹样受到宗教以及藏、满、汉地区异质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保留了独特的蒙古族文化特色。

科尔沁部头饰中的图案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纹样和吉祥纹样(如表1)。自然纹样有牡丹、荷花、梅花、芍药、蝴蝶、鹿、蝙蝠等,其中蝴蝶纹在科尔沁部的头饰图案中颇为常见,蝴蝶的翅膀和其清新飘逸的姿态,丰富优雅。蝴蝶的出现正值草长莺飞之际,有着万物复苏的景象,因而蝴蝶在蒙古族常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再者,“蝴”字与“福”字谐音,与“福”字同音的还有“蝠”,所以蝴蝶和蝙蝠是福气和富贵的象征,科尔沁部头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蝴蝶簪和蝙蝠簪。吉祥纹样在头饰中应用广泛,其中盘肠纹最是常见,在扁方、辫筒、以及簪钗处都有盘肠纹的出现,样式弯曲连绵,循环往复,有福禄连绵、生生不息 [3] 的美好寓意。吴金先生曾提出:“如果一个民族生活在民族源流交错杂居的环境中,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将不会是孤立单线的,在生产过程中,民族与民族间总会出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学习的情况。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通不是强制的,而是自然而然的。” [4] 相较于满、汉图案的含蓄,蒙古族图案显得更为直白,运用同音或谐音字来表达含义是蒙古族采用较多的一种表现手法。

Table 1. Application position of Horqin headdress pattern

表1. 科尔沁部头饰图案运用位置

科尔沁蒙古族图案纹样与蒙古族传统图案纹样相较之下更趋向写实主义来表现主体事物。科尔沁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由原来的游牧方式转变到清朝后期半牧半农的生活方式,从迁徙到后来农耕定居的生活方式;蒙古族人民依赖且亲近自然,所形成的文化也兼有纯真、质朴的特点。科尔沁蒙古族图案艺术风格与民俗、宗教、以及自然文化息息相关,人们一方面将这些“具象”的图案纹样用做装饰,另一方面也为这些纹样图案赋予深刻的寓意。科尔沁地区图案纹样注重吉祥含义的表达,一方面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与蒙古族人民生活在恶劣自然条件的草原环境密切相关。由此形成了对图案吉祥寓意的赋予,对神灵的祈祷,对平安、美好未来生活的期盼。

3.3. 佩戴方式

在佩戴方式上,已婚和未婚女子在发饰上也有所区别;未婚的女子一般不带头饰,而是将头发梳成小辫,套珊瑚辫套做装,出嫁时再将全部发饰佩戴齐全。科尔沁部佩戴头饰时,先将头发梳顺再从额头顶部将头发分缝为二,然后将耳朵上方的头发上下分开,用红色发绳将下方头发沿着根部缠绕起来,随后编成发辫;将辫筒套在发根处,用大扁方自上而下穿入辫筒,再从辫筒后侧插入托簪,之后将两辫从梅花托盘中交叉穿过缠绕固定,再将两耳上方的长发向内拧成一股或编成小辫;顺着双鬓向后盘索,沿着发髻底部再用绸缎缠绕固定,将额带从额头向后固定系扎,发髻两侧配以簪钗或步摇,带上耳饰(如图2)。如此,完整的科尔沁头饰就佩戴完成。在女子出嫁时按照层次步骤将发饰佩戴齐全少则一小时多则半天时间。而寻常时,女性可根据个人习惯爱好选取一至两件簪钗来进行佩戴。

Figure 2. On the back of the wearing effect of Horqin women’s headdress (Photo source: Tongliao Museum of Inner Mongolia)

图2. 科尔沁妇女头饰佩戴效果图背面(图片来源: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

4. 文化内涵和意义

从文化与象征性的层面剖析科尔沁头饰,其蕴含着社会阶层、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春秋·服制》中道:“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 [5] 在奴隶社会中,服饰与头饰被赋予了阶级性。蒙古族头饰在不同程度也受到了中原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不同款式、质地、颜色也象征着不同的等级和社会地位。科尔沁蒙古族头饰的阶级意义体现在材质、数量和做工方面;蒙古族不似汉族一般累积各类财富,而是表现在发饰当中,色彩的鲜艳、做工的精细、材质的昂贵、体积的硕大、数量的繁多来体现其阶级地位和富有程度。蒙古族爱用珊瑚装饰,头饰上一般使用单数珠串,数字九在蒙古族作为吉祥数字;九是个位数中最大值,与“久”字同音,有着永恒、广阔、幸福的含义。普通人家无法凑齐九数就用奇数代替,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因此蒙古族头饰中在制作中珠串大多使用奇数。

“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可以反映于并影响民族的实用美术,一个时代的独特精神同样可以反应并影响到该时代的实用美术”头饰不仅仅是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物件或配饰,更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映射出了民族文化的影子 [6]。科尔沁蒙古族女子在出家当天,母亲将会把手工缝制的头饰送给女儿;正如科尔沁的“荷包”文化 [7],与其说是嫁妆,但它的用途不仅是装饰,更多的是传递着父母对子女的爱,对子女的美好祝愿。而在地广人稀的蒙古草原,交通的不便,对于出嫁后的女性来说,头饰是陪伴自己的“亲人”,寄托了对家人的情感和思念。除了精神层面的内涵,科尔沁头饰的佩戴状况也反映出女子的年龄和婚姻状况。已婚妇女除了穿戴传统头饰外,还有在额头装饰珊瑚流苏,而过了三十岁则要把流苏取下。头饰对于科尔沁蒙古族女性来说不单单是装饰,更是一个具有情感依托和礼仪象征的载体。

5. 结语

通过研究,蒙古族科尔沁头饰反映出了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百年来保持着独有的风貌,不论从材质和纹样方面,不难看出科尔沁部对自然的景仰,头饰艺术更是蒙古族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研究的科尔沁妇女头饰形制和文化特征,除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和认识蒙古科尔沁部落头饰的文化特点、艺术形式,诠释了传统信仰、道德伦理和阶级规范的精神内涵外,更深入地了解承载它的民族文化内涵,反映了科尔沁蒙古族独特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基金项目

大连市服装博物馆研究专项2021《东北地区满蒙民族服饰发展与创新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2200202105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屈指. 察哈尔蒙古族女性头饰艺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12.
[2] 呼斯乐. 蒙古族首饰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青岛: 山东大学, 2019.
[3] 斯琴, 庞大伟, 毕力格巴图. 科尔沁与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对比分析[J]. 西部皮革, 2018(1): 92-93.
[4] 吴金. 北方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J].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1996(1): 28-33.
[5]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M]. 郑州: 中国古籍出版社, 2010, 241 p.
[6] 徐建融. 美术人类学[M]. 哈尔滨: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1, 172 p.
[7] 乌兰托亚, 海日汗. 科尔沁蒙古族的荷包艺术[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5(6): 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