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当代价值研究
Study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Property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PS.2021.93062, PDF, HTML, XML, 下载: 488  浏览: 1,062 
作者: 李 超, 邓以华*:青岛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乡村振兴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Sports Indus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及专家访谈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及当代价值做了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防止返贫的示范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扶贫的“扶志”“扶智”相结合,改善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由“输血式”转向“造血式”扶贫,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产品销售、项目表演、全民健身“体医融合”、体旅结合等增加农村劳动力多渠道拓宽再就业、传授体育文化技艺增加物质收入,为贫困地区民众提供稳定就业和可持续性收入,进而形成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are studie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plays a demonstration role in pre-venting the re-poverty. Specifically, it further enhances both “ambition” and “wisdom” in term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motes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chang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from “helping” to “enabling”. In addition, it increases the rural labor force, expands the re-employment channels, spreads sports culture skills and helps the public in-crease material incomes by developing and selling the products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offering project performances, and integrating the fitness-for-all programs “sports and medical treatment” and “sports and tourism”, etc., and provides stabl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sus-tainable income sources for the public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us establishing a stable long-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文章引用:李超, 邓以华.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当代价值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1, 9(3): 412-418.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1.93062

1. 引言

习总书记在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讲到:“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1] 这是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一个奇迹,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中国经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上就是解决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2]。这特殊时期,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维护好、巩固好脱贫攻坚战的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乡村振兴建设,走向共同富裕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体育运动宪章》就明确指出:体育运动可以在健康、社会和经济方面为个人、家庭、社区和全社会的多项惠益做出杰出贡献 [3],此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在经历了沧桑后仍被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发挥了自身优势,为摆脱贫困、防止返贫迈入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到长效机制。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释义

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各民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提取的具有独立特征的文化形态,具有多种民族传统文化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自己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在其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深受当地传统习俗、道德和教育等传统文化形式的影响,包括武术、太极、狮子舞、龙舟、马术、形成了击剑等传统民族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综合形式,始终与技艺、健身、智力等文化体系有着紧密的关系。经过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发展和传承,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演绎成中华民族的国粹。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体育文化,还加上民族传统,形成了“复合型”概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是历史的范畴,是指以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4]。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可以成为新的成长点,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良好且迅速的发展。在世界文化融合背景下,一些优秀的文化往往可以占取主导位置引导文化发展。所以民族传统体育想要更好的“走下去”就必须坚定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经验,在学习中持续创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以经济为基础,以传统体育为文化核心经济水平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文化细节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产业的核心,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中包含的体育精神和物质产品的传播和开发,创造相应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在2019年底突发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居民可以在家里练习八段锦、健身气功、导引等传统运动方法,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抵抗新的冠肺炎。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体现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时代不仅具有健身娱乐的功能,还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高速发展,赋予了民族传统文化更多的现代化价值,是持续的发展创造和传统体育的内在规律。

它是与人类社会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产业的发展是从我国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所覆盖的次元很广,产业结构多样化,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业、传统体育服装业、包括传统体育比赛观赏业、传统体育文化建筑业、传统体育文化培养业、。民族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业、民族传统体育广告业等。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使广泛分布于乡村的民族传统体育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中提出了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议。并提议开发传统武术、舞龙、狮子舞等传统运动。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载体,有着承载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任务。摆脱贫困是振兴乡村的前提,推进脱贫和振兴乡村的战略,全力丰富脱贫群众。巩固坚实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面向乡村振兴。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振兴农村产业、振兴人口、振兴环境和振兴文化等功能。对于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挖掘历史记忆,打造文化基因,保护有特色阵地。

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娱乐性、观赏性、体验性、健身性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和乡村旅游有着共同的区域空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支撑。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崇拜及文化娱乐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氛围。许多项目将娱乐、健身、竞技融为一体。例如,龙舟、赛马、摔跤、水鼓舞等,可以满足游客“追求不同点、追求新鲜事物、追求快乐”的心理需求。乡村旅游是展示民俗文化魅力不可或缺的内容,大大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围绕乡村公共体育文化的基础资源,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将可以繁荣乡村文化、经济、教育等业态的乡村体育文化产业化,政府职能部门、有关组织机构和体育文化的运营主体确立“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思维。因此,要深化乡村体育文化依存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将体育文化发展的新业态(饮食、住宿、交通、体育文化形象等)一体化发展。促进体育文化举办地相关产业均衡发展,进一步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载体。从空间关系来说,农村体育文化相关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借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连锁性,围绕着乡土体育文化的优势,逐步构建价值和利益重叠成长的新平台促进民族体育文化产业链效应的有序形成。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

融合是融为一体,不是简单的复制。民族体育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实现真正的一体感。很多传统的体育项目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还是“配角”,所以融合形成的旅游产品知名度还很低在现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中肯的项目很少。另外,一些村落寨景点开发的传统体育活动几乎没有民族表演的差别,容易造成游客个人审视倦烦,难以形成持久的魅力,造成乡村旅游的简单重叠和相邻村庄之间的竞争不易形成特色,具有持续的经济效益。

2) 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与旅游融合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现当地民族风尚及生活习惯的历史文化载体,成为吸引游客重要旅游资源。例如,近年来,政府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更加重视民族体育文化和各种民族体育资源的融合利用,努力构建民族体育产业品牌,举办了以传统体育为主题的节日活动。充分展示了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在某种意义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依靠特定地区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并结合现代容易普及和易于接受的大众化体育项目,结合政府、企业、融合组织和民间团体等多方面的力量,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力量,实现举办地的经济、文化、产业、旅游。以及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广大民众科学的健身素养等全方位提升。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旅游融合

传统的体育旅游业需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政府需要整合资源,制定旅游的长期发展计划。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旅游交通设施和旅游景点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使原居民改变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宣传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乡村旅游的王牌,深刻认识民族体育中包含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自觉承认民族体育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本区域民族群体传承的一种传统手艺,是能工巧匠结合现实生活创造思维,创造出一种产品、一场戏剧演出,提高观赏品质,反映当世情景。这种产品是本区域历经前年流传下来的,具有当地代表性的精神产品。通过发展旅游,向外销售物质产品,让游客观赏传统的表演艺术。得到了经济方面的创收,丰富了经济来源。

3.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医融合”

“健康中国2030”计划纲要指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实行预防,推进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加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恢复,实现全民健康。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进全面健美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我们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8亿人民在农村,目前,我国仍有三千万左右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贫困是多维度的,“贫困的多维度包含了收入贫困、健康贫困、知识贫困、环境贫困等,究其根源,是人们自身能力缺失导致的获取经济收入、身心健康、教育水平、生活环境等需要的不满足。” [5] 农村的医疗条件相比城市要落后的多,乡村驻地远离城市,得病后不及时诊治由小病延误到大病,最后为健康贫困。慢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重要死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慢病也被称为慢性非传染病。指长期性的、无法靠自己治好的病、几乎无法治好的病。慢病正在朝着年轻化发展。农村的慢发病率显著增加。数据显示,2016年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2.4%和21.7%,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除了死亡之外,慢病常常伴随着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很大影响。2019年中国慢性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23%,死亡人数已经占总死亡人数的86%,慢性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对于慢病患者来说,药物的治疗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的症状,但更重要的是改变自身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我国传统医疗方法就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与现在提倡的“运动是良医、运动是良药”相符合的,疾病预防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起到了“运动处方是体育与医学的融合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中华武术、太极拳、蹴鞠、马球、舞龙、舞狮、赛龙舟、赛马、摔跤等运动形式,本质功能就是增强体质,人们通过长期的身体锻炼,身体机能起到疾病预防与身心健康预防机制。例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从头、肩、 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有动有静,通过胳膊、手腕、脖颈等的移动加以点缀,能够使全身得到很好的活动 [6]。通过“体医”融合,人们预防疾病,少得病,杜绝了“因病返贫”的事情发生。身体健康也利于经济发展,近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了一个报告,人口健康状况不佳会对经济造成慢性拖累,也会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认为“健康优先”是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处方 [7]。

3.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巩固扶贫长效机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是从宏观上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与人类文化发展关系的一门学问,它将民族传统体育视为一种文化 [8]。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扎根农村,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形态是农村,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底脉也是农村。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农村很繁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乡村社会继续的核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最基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之一,以其核电性、活力性的特点,为振兴乡村建设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营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充分挖掘体育综合价值,有效释放人民,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满足人民的健身需求提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使体育运动为社会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通过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作风,结合“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行动,大力倡导勤劳光荣、脱贫光荣、赖贫可耻的价值导向和崇尚劳动、鄙视懒惰的社会风尚。扶贫首先要有志,扶贫一定要建立一个智慧结合的模式,引导贫困阶层远离“等、靠、要”思想,鼓励“宁可苦行,不愿苦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内生动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千百年来文化的积淀,凝聚着民族精神。从前,在北方,各民族的牧民定期举行赛马。在南方,各村寨农民则是通过斗牛、抢花炮、赛龙舟等活动交朋结友、寻找欢乐。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除了培养留有人的农业产业外,还大力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运动,从而凝聚人心,聚集人气,激发精神。

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注重教育脱贫,扶贫必扶智。只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培养当地的中高级创新人才,才能巩固扶贫基础。治穷要治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快实施扶贫教育,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阻断贫困世代之间的沟通。

习近平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9]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都在民间流传,从而使民族体育文化得到发展和弘扬,也使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文化得以更好的融合。每个区域都有自己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及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面向贫困家庭子女传授,学一技艺特长,一是可以凭借技艺养家,摆脱贫困;二是可凭借民族传统体育的特长成绩,以体育高水平考入普通高校及考入设置有民族传统体育类专业的高校。加强贫困子女孩子入学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的一环,使下一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3.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强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

贫困地区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理想信念淡化、思想观念过后、道德滑坡落后、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明创建活动不优等现象,要改变这一陋习现象,发挥乡村精英及乡贤作用,带领大家倡导现代文明理念、改变生活方式落后风俗习惯,善于发挥乡规民约在扶贫济困中的积极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乡风文明能够为贫困群众奋发脱贫提供精神支撑,也是贫困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人,具有技艺高超、德艺双馨的品质,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如遇危难时期,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名望,在调解乡里纠纷过程中处理事情公正,在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维护社会基本秩序具有起到模范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贫济困传统美德,振奋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善于发挥乡规民约在扶贫济困中的积极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深化贫困地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推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支持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10]。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建设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农民改善贫困生活,改善居住环境、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农民享受城乡医疗同步,奔向富裕小康,最终发展乡村振兴建设。实现全面脱贫,要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把稳脱贫基础,打好脱贫攻坚和产业经济发展“组合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在扶贫脱贫、乡村振兴建设中具有重要角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农村有扶贫产业价值链,从体育产品生产、销售中拓宽了就业渠道,体育旅游、体育表演需要工作执勤人员,空闲住宅装修地方特色的民宿,用来招待游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解决贫困具有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能够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今社会,“吃风味、住民家、游自然、看民俗、买民间工艺品”已成为游客重视的民族地区旅游体验。因此,产生了民族地区原来生态农户的有趣观光景点。在动人心弦的民俗氛围中,游客参加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和歌舞活动,让游客充分体验民族体育活动的欢乐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人们难以忘怀。

发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资源,承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诠释民族地域文化含金量、提高乡村振兴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最好方法。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都有不同的传承和形式。因此,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只有选择合理的开发战略,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提高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即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中国已摆脱了贫困,但防止返贫与攻坚同等重要,要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防止返贫的示范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扶贫的“扶志”“扶智”相结合,改善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产品销售、项目表演、全民健身“体医融合”、体旅结合等增加农村劳动力多渠道拓宽再就业、传授体育文化产业技艺增加物质收入,为贫困地区民众提供稳定就业和可持续性收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制形成,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5.2. 建议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相结合,扩大农村劳动力再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精准脱贫迈向乡村振兴建设。

2) 支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他是以身体技艺为主体,不消耗能源不破坏生态,能持续促进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振兴建设。

3) 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通过参加文博会、体博会、“一带一路”建设,向外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产品。

NOTES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李超,青岛大学体育学院2018级。邓以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战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225/c64094-32037041.html, 2021-02-25.
[2] 王爱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意蕴[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03-25, 第5版.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体育运动宪章[EB/OL].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54/235409e, 2017-05-07.
[4] 李秋菊. 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理论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 云南学校体育教育研究发展专辑, 2011(10): 461-467.
[5] 徐虹, 王彩彩.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精准扶贫的再思考[J]. 农村经济, 2018(3): 11-17.
[6] 王兰, 韩衍金. 精准扶贫视阈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及发展愿景[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 42(5): 120-129.
[7] 张艳玲. 习近平扶贫新论断: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03/c1001-28006150.html, 2016-01-03.
[8] 孙晋海. 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5.
[9] 黄西雨. 民营企业家参与社区扶贫行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20.
[10] 百度百科.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14503.html,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