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物理与艺术》的教学改革探究
Explor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Civics into “Physics and Art”
DOI: 10.12677/CES.2021.94174, PDF, HTML, XML, 下载: 265  浏览: 46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 靖: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 合肥;孟凡明: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Curriculum Civics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改革。本文结合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物理与艺术》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大学通识选修课的特点和现存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同时提出一些教学优化措施。实现“以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融于课程”的教学目的。
Abs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each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Physics and Art” in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general elective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some teaching optimization measures.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is to realize “to carry Civic Science and Politics with the curriculum and to integrate Civic Science and Politics into the curriculum”.
文章引用:杨靖, 孟凡明. 课程思政融入《物理与艺术》的教学改革探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4): 1063-106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4174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环节,在高校教育中融入思政育人,有效挖掘并利用不同的教育学科所包含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应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和建设,有效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觉悟,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1]。“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即将各类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形成全课程、全员育人的格局,以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塑造、价值的引领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2]。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每一门课程中都肩负着培育人才的基本职能。《物理与艺术》虽非专业核心课程,但作为选修课程,汇聚来自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更应注重课程中思政育人理念的融入。

2. 《物理与艺术》课程特点及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2.1. 《物理与艺术》课程特点

作为大学选修课程,《物理与艺术》旨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助力学生素养提升、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物理原理为基础,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探讨其背后的物理理论和规律。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理性,用逻辑推理和精准实验验证来探寻世界纷繁表象背后的规律;以艺术为代表的感性,通过形象思维和艺术语言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未知的探寻和理解,相辅相成,反映出人类伟大的创造力。

《物理与艺术》这门课程通过破除物理和艺术之间的“语言”障碍,在拓展物理与艺术知识的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比较二者在思维上的共通之处,达到对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该课程的价值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与艺术正确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善于欣赏和创造生活中的艺术,思考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2. 《物理与艺术》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2.2.1. 有效补充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符合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

尽管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专门设置了思政类课程,但思政课程的主要涉及面较窄,与其他学科融合较少,导致思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选修课程主要是为拓展学生知识面设置,学习过程中由兴趣驱动并保持轻松的状态。根据动机理论,当学习由外在动机驱动转向内在动机驱动时,有助于学习效果提升。因此《物理与艺术》作为选修课程,在物理原理和艺术语言中融入思政元素,更有助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学生传输思政价值。此外,《物理与艺术》是面向全校开放的课程,有着来自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对学生本专业思政素质教育的有效补充。

2.2.2. 有助于大学生价值引领和素质提升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大学生三观还未成熟,尚处于塑造的阶段,思想易受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影响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4]。相比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是直接和彻底的。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融入,关键是培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信仰的人。高校通识课程除完成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任务之外,应注重将党的指导思想潜移默化地传达至学生的意识层面中,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 [5]。

3. 《物理与艺术》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现存问题

3.1.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式相对单一

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全过程的“隐性教育” [6]。除了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也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识教育帮助学生获取融会贯通的全景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开拓学科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物理与艺术》等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内容教学以老师讲述知识为主,而缺乏对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出现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脱节的现象,未能达到思政理念的贯彻。此外,课程的互动方式单一,主要为举手互动,难以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较低,这为思政课程的推进增加了难度。

3.2. 课程思政缺乏充分的实践设计

老师对课程思政可能存在的误区是简单地认为它是非思政课程的“佐料”,虽然一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现象和理论的时候融入一些时政内容并挖掘其精神内涵和价值,但仅仅从老师的角度输出,是片面性的内容操作,很多概念停留在老师的讲述之中,学生停留在“知道”层面而非“实践”层面,这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知识构建缺乏行动支持,难以达到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4. 《物理与艺术》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

4.1. 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丰富课程思政融合方式和内容

受2020年新冠疫情“停课不停学”的影响,网络教学平台在广泛的使用中不断完善,如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尔雅等平台。这些平台具备较为成熟的从日常的考勤到期末的考核的功能。以往的思政课课堂因为缺乏外围平台和辅助工具,加之大班授课人数众多的影响,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就构成了当前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7]。高校课堂可以通过结合各类平台的优势,打造多样化、多渠道、立体化课堂。如结合当下年轻人使用弹幕发表想法与评论的习惯,在课堂上使用雨课堂弹幕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使用词云图对学生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

除借助互联网技术作为创新载体增加学生参与度之外,课堂教学永远是中心,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老师需结合课程中的案例、理论等融入思政元素,如在“物理与音乐”章节中,引入案例物理学家牛顿在音乐中发现光的韵律,发现七色光谱与七度音阶的逐次升调有相同的基础。延伸讲述牛顿成为物理学家背后艰苦卓绝的苦读、研究,在大英图书馆门口就有一座描绘牛顿弯腰弓背地坐在一个大木箱上,手持圆规正俯身专心做着测绘工作的巨大雕像。马克思也曾在这里年复一年地钻研,最终完成不朽著作《资本论》。正所谓天才在于勤奋,对于文科、理工科学生亦是如此。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学生们知道科学探索的道路充满荆棘与挑战,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一代代的工作者前赴后继,培养学生不惧艰苦、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

4.2.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切实参与和理解课程内容。将每一章节或每一模块内容作为一个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项目并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索解决,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传授新的知识。例如,将《物理与艺术》课程章节划分为物理与音乐、建筑、绘画、书法等项目,交由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之外,也应注重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学校向社会拓展。在课外学习方面,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班群等向学生推送思政类文章,鼓励学生们思考与观察的精神,将课程学习中所领会的思政精神撰写心得体会。社会实践方面,指导学生将课堂上对思政的理解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积极从校园外部发现、学习、践行红色精神,与课堂知识结合,并以合适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提升学生精神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物理与艺术》是一门通识选修课,但在思政育人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物理与艺术》课程能够有效补充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知识,并更易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效果,进而引导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中《物理与艺术》的思政元素,将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思政精神的理解和内化。

基金项目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序号:772)《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20jxtd014)“文科物理教学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 人民日报, 2016-12-09(10).
[2] 张颖. 新时代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路径的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26): 34-35.
[3] 张玉鹏. 全媒体时代高校提升网络思政育人成效路径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 2021(6): 26-27.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发[1993] 3号[A/OL]. 1993-02-13.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4.html, 2021-03-10.
[5] 姜晨晖. 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培养正确选调观的作用分析[J]. 福建轻纺, 2021(6): 50-53+57.
[6] 夏文斌. 通识教育应与课程思政共生发展[N]. 中国科学报, 2021-07-20(05).
[7] 于洋.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及启示[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 29(2): 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