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介绍
1.1. 简述
本文从动态化、多元化、时序化的视角出发,对国外教育经济学评论的文献进行信息挖掘,分析其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前沿,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期刊,明确近十年来教育经济学评论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趋向。因而了解国际权威期刊的目前研究热点与方向,以科学知识图谱来客观展现研究的聚焦之处,为未来如何进行研究提供参考。除此之外,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国际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在老师引领下展开对文献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作者机构、国家进行归类。由于收集期刊总量较大,本文主要侧重于对研究主题的归纳结果进行分析。
为了更加客观了解国内教育经济学的发展,通过万方数据知识平台,以教育经济学为检索对象,结果分析发现,20世纪以来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受到国内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国内开展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时间较晚,与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仍存在一些差距,同时领域发文量分别在2005年、2008年、2010年、2013年、2017年达到峰值,这就需要通过了解国际教育经济学发展的现状,使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达到另外一个高峰。
1.2. 研究设计
首先,本文选取了2010~2020年793篇《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期刊,采用CiteSpace软件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及突现词分析,使用信息可视化的手段对《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发文情况、作者、国家机构、关键词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国际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其次,为了深入了解国际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现状,搜集并阅读归纳了2010~2020年的《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期刊,并从作者机构、城市、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五个角度来完成文献阅读记录。最后,本文主要是从研究主题角度出发,如教育财政、教育成就、教育成本、教育管理、教育收益、教育效率、教育需求、研究方法、其他这九个主题将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2.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知识图谱及其分析
2.1. 发文量
在2010~2020年793篇《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期刊中,分析发文量的年度分布可以清楚地看出该研究的变化态势,通过CiteSpace的数据转换键从而得到该文献的年度变化状况,发文量的时间分布图如图1显示:文献发文量处在70到110的数量之间,2011年发文量最多,直至2013年发文量处于100篇以上,而后文献数开始呈下降趋势几乎保持于100篇以下。其原因是由于该期刊开始更加关注文献的数量与质量,控制年度文献发文量,对文献也提出了新要求,做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of journals (2010~2020)
图1. 期刊年度发文量分布(2010~2020)
2.2. 作者合作及作者共被引分析
通过软件分析,将阈值设置为3即为2010~2020年发文量大于等于3的学者,从而得到节点数为303,连线数为88的作者合作图谱,结构清晰地展现出作者合作的情况与作者的发文量。作者发文量排名前3的分别是美国学者Dan Goldhabe发表9篇,澳大利亚学者Bruce Chapman发表7篇,Ben Ost发表了5篇。从图2中可以看出,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学者是Dan Goldhabe,他与James Cowan、Ben Backes两位学者合作密切;发文献数量位居第二的学者Bruce Chapman,他与KiatananthaLounkaew、Lorraine Dearden、Aedin Doris三为学者最为密切;然而位居第三的学者Ben Ost并没有显著固定的合作学者。
虽然软件分析更加直观客观,但是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所以使用归纳汇总文献的方法来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例表1通过excel来综合分析文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发1篇论文的1304人、2篇的166人、3篇的47人、4篇的12人、5篇的8人、6篇的1人、7篇的1人、9篇的1人,共1540位作者,这表明教育经济学领域深受学者的关注;其中独著有229篇、合著有612篇。合著中作者数目为2人的有335篇、3人的有196篇、4人的有51篇、5人的有20篇、6人的有7篇、7人的有2篇、11人的有1篇。由此可见,在这个领域内只发一篇论文的作者居多,也正好说明这个领域内研究学者不仅仅表现于研究人数方面,还表现于主要的研究学者集中于图2上所出现的作者,且他们之间的合作密切。同时合作研究的氛围十分重要,发独著的作者相比合著的作者少,这样能够使学者能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调动积极性。

Table 1. Literature reading records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表1.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文献阅读记录
2.3. 国家、机构合作图谱
如图3是50个国家发文篇数的比重,其中美国以绝对的数量优势位居首位,其次是英国和德国。教育经济学国际间的合作发文的情况:来自5个国家的有1篇、来自4个国家的有5篇、来自3个国家的有28篇、来自2个国家的有139篇、来自1个国家的有698篇。其实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的情况是越来越多,早期教育经济学研究趋向于将其自身限定于一个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家的比较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那么关于一些国家间的教育经济学问题就凸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举办各种研讨会,为各国学者提供了交流成果和提供经验的机会对各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Figure 3.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by countries
图3. 各国发文篇数
除此之外,通过软件分析结果发现,如图4聚类最大的Department of Economics是发文数量最多的部门,主要附属于哈佛、加利福尼亚大学、伦敦大学等所高校,以及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高校机构大多是属于经济院系,这也与其使用大量的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密切相关。比如Department of Economics的学者Seonyoung Park对学生返回学校是否会获得更高的报酬,也就是对学校教育的现实经济功用的研究 [2]。在国际上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多偏于经济学领域,考虑教育的经济作用。IZA (Institute of Labor Economics)也是进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机构,劳动经济学研究所开展相关社会研究旨在解决现实问题,针对于教育领域内的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缩小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比如说IZA的学者在期刊中发文NadjaDwenger等研究学费是否会影响申请人的流动性吗? [3]。这也表现出该组织的使命与宗旨,为决策者、企业和社会等提供科学公正的建议,创造一个独特的科学交流平台。
在如图5可以发现最具有突现性的国家机构主要是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和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AIR),加利福尼亚大学在2015年到2018年发文量逐渐增加呈最强突现性,还有美国研究所在2017年到2018年发文量也呈递增状态。这两所国家机构都位于美国,美国总体发文量在国际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其原因是因为美国研究机构的数量多且质量高。其中AIR为了寻求解决在社会中最紧迫的问题,AIR汇集了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教育、心理学、经济学、心理测量、统计学、公共卫生、儿童福利、软件设计、可用性工程、心理健康和通信,有专业进行研究的机构和团队。

Figure 4. Cooperation map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图4.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Figure 5. Top 2 Institution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图5. 被引用频次最高的2个国家机构
2.4. 关键词分析
笔者运用软件CiteSpace对期刊文献的关键词、作者以及所属机构等进行共现分析,以揭示国际教育经济学评论的研究前沿运用CiteSpace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的研究前沿。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节点数为177,连线数为628的关键词共现图谱。通过节点的大小来寻找关键节点,以探索研究内容与现状。图6表明,“human capital”是图谱中的最大节点。除此之外,“education”、“educational economics”、“higher education”、“school choice”、“economic development”等非常明显且节点较大。其余,一些小节点是在某一特殊时段下所关注的研究热点,是目前国际教育经济学的热点。比如在图7的关键词中,具有最强突现性的是“rate of return”,这是由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学生人数的增加,教育经费筹措就越来越困难,教育投资者就开始对高等教育的回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John R. Anchor等人考察了捷克共和国和英国的四所大学商学院,并计算毕业和十年后学生的预期财务回报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高等教育是一项有利可图的投资,回报率会因性别、国家和学习地点而异 [4]。

Figure 6.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图6.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Figure 7. Top 16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图7. 被引频次最高的16个关键词
关键词作为文献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与凝练,可以直接明确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趋势及热点,本次研究采用CiteSpacev.5.7.R2 (64-bit)版本,为了更清晰直观地绘制图谱,在参数设置时将时间分区的值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采用关键词,节点阈值选择Top23,即抽取每个时间片段的出现频次较高的23项数据,根据以上参数所绘制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1所示。图谱中一共出现关键词123个,将表达内容相同的关键词合并后,出现频次 ≥ 500的关键词见表1。对高频次关键词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除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95次,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Education) 87次、教育经济(Educational economics) 72次、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54次、学校选择(School choice) 27次、考试成绩(Test score) 22次、学生成绩(Student achievement) 20次、效率(Efficiency) 18次、教育财政(Educational finance) 17次、同伴影响(Peer effect) 17次、性别(Gender) 14次、资源分配(Resource allocation) 14次、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 13次。频数排在首位的关键词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在CiteSpace中,通常认为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超过0.1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在其研究领域内较为重要。结合表2中高频关键词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人力资本(Huaman capital)在793篇文献中出现了95次,中心性为0.22;教育(Education)出现了87次,中心性为0.28;教育经济(Educational economics)出现了72次,中心性0.16;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出现了54次,中心性0.30。其中,中心性排名前三的关键词有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Huaman capital。中心性是指与多篇文献形成共被引关系的文献,与多篇文献均有联系,起着“沟通纽带”的重要功能。相对而言,是本领域内的研究领域的重点关键词与热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段时期的研究热点主题。
高等教育是20世纪以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国际间高等教育的竞争也越加激烈,学者们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带来的影响各有看法。Yiannis Kountouris学者通过断点回归的方法分析希腊国家对高等学校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对生育率的影响分析等 [5]。Alberto Ortega学者通过断点回归的方法来研究美国的州党派更替对高等教育经费和招生的影响分析,以及对国家预算削减及其对大学质量和学生人数的影响分析 [6]。这都反映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因此,其中关键词Higher education中心性的值最高为0.30,起到纽带的作用就越大,且与多个关键词Test score、Student achievement、Regression discontinuity、Demand for schooling、Equality of opportunity、Educational finance等密切相关。
综合分析后排在首位的关键词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由此可见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在国际教育经济学领域内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的研究热度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佐证是与教育经济学密切相关的。与回报率(rate of return)比较,人力资本更经常受到学者的关注且应用于研究,例如研究父母的就业情况影响儿童的教育水平。
从最具有突现性的关键词中,教师薪水、回报率、生产力、学校教育需求、学校招生等关键词是近十年来学界尤为关注的热点,而非一直受学者们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热点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政策密切相关,有其研究的现实意义。目前经济与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与社会出现了一些较为紧迫的问题,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受教育人数的增加与教育资源的紧缺,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对急迫的现实问题进行有现实价值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财政帮助、学生贷款、认知技能与非认知技能的突现性一直延续到2020年,也是近几年国际教育经济学领域所研究的热点课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上学困难的情况等需要通过教育财政来给予支持。国际研究人员越来越感兴趣学生如何在助学金、工作和贷款之间进行替代选择,更重要的是,学生如何选择对联邦、州和机构财政援助计划的设计也有影响。虽然Brent J. Evans等学者研究发现这些替代效应对学业成绩没有立竿见影的影响,但工作行为的改变和借款的减少可能会对数据中无法观察到的、更加深远的因素产生影响 [7]。
除此之外,非认知技能和认知技能对学生的影响是新兴热点话题。Jan Bietenbeck等学者研究适龄前上学对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儿童上学和认知技能的影响 [8]。Fernando Saltiel学者分析了非认知技能在美国高等教育匹配过程中的重要性 [9]。Radha Jagannathan等学者发现自然随机实验(NtN)可以减缓学生数学和科学成绩的恶化,相对来说可以提高与控制软技能,如责任心、同理心、高阶思维和亲社会行为 [10]。具备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就能适当解释不同人群会出现收入差异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高阶层和高收入人群中表现非常的明显。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literature
表2. 文献高频关键词分布情况
分析关键词不仅帮助我们了解文献的关键之处,还有利于我们通过可视化的方法把握研究热点与现状,从而进一步了解国际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为我们研究提供新视角并给予一些参考建议。
2.5. 研究主题的分析
基于关键词的分析,关键字作为文献内容的高度凝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文献的研究主题。在研究主题方面,以贾云鹏老师对教育经济学主题分类为基础,同时参考权威教材以及最新学科目录,将样本分为研究主题分为教育财政、教育成本、教育管理、教育收益、教育效率、教育需求、教育成就、研究方法与其他这九个方面。
教育财政,主要指国家对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及使用,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如表3,在2010~2020年《教育经济学评论》的研究主题中教育财政的数量总计75篇占8.80%,在2018年开始发文量开始增加,这也与上文所述的财政帮助的具有突现性关键词相呼应,从2017年后开始关注财政援助对学校或学生的影响,比如私立学校公共补贴会对学生数学成绩产生影响,这就是关于教育财政问题的研究。
教育成本是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培养学生是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及家庭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主要包含学费与学生贷款,一般认为先核算教育成本,然后才能进行教育投资与教育资源分配。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要求或者说是满足个人的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从而对各级各类的教育提出新要求。成本与需求是密切相关的,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不同的人群会对教育提出不同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在研究主题中教育成本的数量总计55篇占6.46%和教育需求总计53篇占6.22%,教育成本与教育需求这两个研究主题的发文量相当,教育成本主要研究培养每名学生所需的成本,比如学生进入私立学校所需的成本。教育需求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是家庭与个人为了满足精神物质对教育的需求,比如家庭对私人补习的需求。
教育成就从广义上主要指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表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职工的数量与质量;或从狭义上来讲是指学生成就与表现,与学习相关的正面反映。教育成就涵盖的范围较广泛,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个人层面上,这都是关于教育的正面反映,由于成就这个词语本身就具有正向性,研究内容也主要侧重于学生个人层面上,所以在归纳过程中学生成就尤为突出,即学生的学业成绩(Academic achievements)。由表3可知,基于教育成就的主题研究非常多,总计271篇占31.81%,比如家庭规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Table 3.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literature theme distribution (2010~2020)
表3.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文献主题分布(2010~2020年)
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从而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管理,人也就是所指代教师、学生与从事教育行业人员,财就是指代在教育过程中所需要的金钱,这可能会有一部分与教育财政有联系,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区别在于教育财政是一种国家行为,而教育管理中的财是学校行为,所以在分类时应该有所区别。在主题分类时教育管理占16.78%总计143篇,关注此类研究主题的学者也居多,比如说学校董事会合并和学校融资都是一种管理行为,在这种管理行为下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教师与教师评价等诸如此类的研究将其归于教育管理,这就是教育管理所要研究的问题。
教育收益是指通过教育和付出成本而获得的利益,先进行投资后才有收益。教育效率是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率,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两者不同在于教育收益强调付出成本的过程,教育效率强调结果效率。教育收益发文篇数为125篇占14.67%,教育收益发文篇数为68篇占7.98%。在关键词“rate of return”分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教育收益和教育效率的研究,可能会带来不一样的视角,比如具有最强引用爆发的“rate of return”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和收益,这都与教育收益与教育效率有关。比如说StijnBroecke研究学生选择大学所获得的收益,这是依据学生不同偏好而进行选择后所取得收益 [11],这侧重于教育收益。Christine M. Dabbs分析州立法对毕业率的影响,当各州禁止或限制使用资历来确定裁员顺序时,各区必须利用教师质量等其他因素,在此项立法下的裁员更有效 [12]。这侧重于教育效率。在这两位学者的研究中都出现了关键词“rate of return”,但是其两者研究主题并不能归为一类。
3. 结论
教育经济学形成以来短短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教育与经济也同步前进,他们的含义都是十分丰富、十分深刻,两者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与制约的。一般情况下,这些因素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教育成本、教育财政、教育投资等原因,试图从计量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现象与问题,这无疑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研究的问题也更加有广度与深度。
3.1. 学术团队多元化发展
在国际教育经济学学科形成与发展中,学术团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推动研究的开展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领头羊。早期的教育研究者主要是由教育学与经济学的学者组成的学术团队,随着学科的发展,教育经济学与从事于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者相互交流与沟通,也是因为这些多重身份的学者加入,拓展了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力量,不囿于教育学与经济学,比如说IZA (Institute of Labor Economics)不是专门进行教育经济学研究,而是旨在解决现实问题开展的相关社会研究,这也使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得以扩大以及壮大学术队伍。
3.2. 理论背景的完善
学术团队的壮大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更具有广度,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经常可以看到其他领域的研究模式对教育经济学的影响,比如说调查研究与个案研究中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的应用。多元化的理论背景也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仅只关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也要关注其他的学科理论研究,可能会对今后的研究带来不同的视角。
3.3. 研究领域的多样性
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无疑增添了研究的色彩,使得研究者对以往的陈旧问题输入新鲜活力,不再是一个领域一言堂的局面,而是多个领域共同所享有的财富。因此,一些棘手的研究问题是否可以从不同领域寻找新思路,防止教育研究“内卷化”。多思维、多创新的模式虽然不能直接解决现实问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激发研究的创新性与差异性。
3.4.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毫无疑问,教育经济学与多学科的合作交流给这个学科带来了研究生机。注重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等多种方法的运用,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明显特征。在教育经济学评论的期刊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是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验证事实或解决问题,比如说教育的经济作用、教育投资回报率、教育经费的筹措、教育成本的计算等。在这些实证研究中,多采用数据调查统计、经济模型、量化研究等多种方式。除此之外,有一少部分的规范研究是运用质性研究等方法来提供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弥补了规范研究的不足,使得研究更具有客观性、多元性。其实,不论是实证研究还是规范研究,两者相互补充都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3.5. 强烈的实践与问题意识
除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之外,大多问题都是教育与经济改革中所出现的紧迫问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也是围绕着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才使得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完善。特别是国际教育经济学善于运用疑问的方式来深入研究,这种方式无疑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更具有深度。在一定程度上,以问题方式来开展研究,能够掌握问题的逻辑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