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大五人格与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Negative Evaluation of Fear
DOI: 10.12677/AP.2021.119234, PDF, HTML, XML, 下载: 323  浏览: 60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廖 钦*, 岳彩镇#: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肖前国: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关键词: 青少年负面评价恐惧大五人格Adolescent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Five Factor Personality Model
摘要: 目的:负面恐惧主要是指对人们对于他们可能从他人那里获取的负面评价的忧虑,并且会预估其他人可能给自己的负面的评价。有关人格的研究认为不同的人格特质能够对负面评价恐惧产生影响,但是相比过去简单的将人格特质以内向外向划分而言大五人格对人格各维度的描绘更加精确,本研究探讨青少年这一群体大五人格与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和“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对223名青少年进行测试。结果:① 青少年的负面评价恐惧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② 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与负面评价恐惧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根据大五人格不同维度对负面评价恐惧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发现不同的人格特质对青少年负面评价恐惧具有预测作用,从而提出家庭、学校和家校合作三个角度的建议。
Abstract: Purpose: Negative fear refers to worries of people to negative evaluations that may be obtained from others and may estimate negative evaluations from others to yourself. Studies on personality believe that differ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s could influence the fear for negative evaluations, big five personality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division of 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 in personality character in the past.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of adolescents and the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Method: Applying “scale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scale of fear for negative evaluations” to test 233 youngsters. Result: 1) Fear for negative evaluations among youngster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ssues of mono gene. 2) Extraversion, conscientiousness and openness in big five personality show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fear for negative evaluations.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on the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it is found that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have a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of adolescents, so as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family, school and home-school cooperation.
文章引用:廖钦, 岳彩镇, 肖前国 (2021). 青少年大五人格与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 心理学进展, 11(9), 2070-207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1.119234

1. 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12至20岁这一人生的第二个重要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面对身心的巨大变化,会出现心理状态不稳定,行为不稳定等特点(方拴锋等,2010)。这一时期他们在自我认知上受到来自不同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观点采择能力的迅速发展,对于好友、家人、老师等周围群体的评价也变得更加敏感,他人的评价看法对青少年发展有重要影响(郭菲,雷雳,2006)。

自我意识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不光影响了人格发展的水平还影响着个体的学习、社交等一系列社会活动(聂衍刚等,2007)。一方面有研究证实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助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聂衍刚,丁莉,2009);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表示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受到预期评价的影响拥有较高的负面评价恐惧(叶舒,2012),从而不能很好地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导致他们不能更好更快的融入一个新环境中。

负面恐惧主要是指对人们对于他们可能从他人那里获取的负面评价的忧虑,并且会预估其他人可能给自己的负面的评价(刘洋,张大均,2010)。这个概念是1969年Watson和Friend所提出的,他们将其定义为“对他人评价的忧惧,为负面评价而苦恼,以及对他人可能给自己负面性评价的预期。”在聚会、演讲等社交场合更容易表现出对广泛的社会评价焦虑的考量(兰晓芳,张锦坤,2015)。当人们在参与或想要参与某种社会交往的时候,他们会因为负面评价恐惧感对不利评价产生恐惧。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影响与焦虑相关的人格特质的基因也对负面评价恐惧产生着影响(刘洋,张大均,2010)。处于初中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消极因子呈正相关,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与心理健康积极因子呈正相关(全宏艳等,2008)。

人格作为较为稳定且独特的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心理品质(唐洁,孟宪璋,2002),它可以通过不用的应对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赵云龙,赵建新,2011)。大五人格作为描绘人格五维度的人格模型,它将人格特征分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有研究发现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而言,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其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宜人性等与心理健康积极因子成正相关(全宏艳等,2008)。人格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行事风格(叶艳晖,刘燕纯,2014),作为个体差异占比较大的一方面,人格差异直接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还持续对其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社会成就产生影响(邹容等,2016)。同时不同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他们的评价恐惧(马小芹,2013)。

目前我国在负面评价恐惧的领域主要有负面评价恐惧与人格特质(马小芹,2013)、学习(马丽霞,邱亚峰,2004;陈祉妍,2002)和社交等领域(Selmltz & Schkede, 1992)的相关研究。国外早有通过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的研究显示负面恐惧具有遗传性质(Stein et al., 2002),据此可以推断有关焦虑人格特质形成的基因可能对负面评价恐惧产生影响(王虹,2017)。但有些关于人格特质方面的研究还是较为简单地外向性与内向型的不同特质对于负面评价恐惧的影响,同时对于青少年这一群体人格在负面恐惧中的关系研究也较少。因此,本文利用大五人格与负面恐惧的相关关系来探究青少年群体的人格特质对于负面恐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负面恐惧领域的研究进行丰富。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随机抽取260名青少年被试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23份(86%)。其中男性123人,女性100人(平均年龄为13.98;SD = 1.11);独生青少年114人,非独生109人。初一66人,初二74人,初三83人。所有被试均为初中学生。

2.2. 方法

2.2.1. 大五人格

本研究中采用是李金德在Cosling等人编制的基础上修订的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 (李金德,2013)。量表共有10道题,分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五个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07,具有较高的同质信度和预测效度。问卷含有10个项目,其中1.3.5.7和9为正向计分项目,2.4.6.8和10为反向计分项目。

2.2.2. 负面评价恐惧

由Watson和Friend编制,量表共有30道题(汪向东等,1999)。由30个正向和负向的是非题构成,其中17道正向计分,13道反向计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07,且具有较高的同质信度和预测效度,可用于研究。本量表采用五级计分方法,其中将负向题目反向计分后与其余正向题目相加,得分越高则更会被可能得到的负面评价困扰。

2.2.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大五人格及负面恐惧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本研究针对在人口统计学上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独生三个方面青少年在大五人格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及负面恐惧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见表1

Table 1. Demographic comparison of the five factor personality and negative evaluation fear in adolescents

表1. 青少年大五人格及负面评价恐惧在人口统计学上的比较

结果发现,青少年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在性别差异上不显著;在年级差异上不显著;在是否独生上没有显著差异。

青少年负面恐惧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不显著(f = 0.69, p < 0.05);是否独生差异显著(t = −2.52, p < 0.05)。具体表现为非独生青少年的负面恐惧高于独生的青少年。

3.2. 青少年大五人格与负面恐惧的相关

本研究对青少年的大五人格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三个维度的得分与负面恐惧的得分进行积差相关分析,见表2

Table 2. Correlation between teenagers’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negative fear (r)

表2. 青少年大五人格与负面恐惧的相关(r)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结果发现,从表2显示,负面恐惧与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呈显著负相关。

3.3. 青少年大五人格与负面恐惧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以青少年大五人格认同总分及以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为预测变量分别预测负面恐惧,见表3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eenagers’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negative fear

表3. 青少年大五人格与负面恐惧的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三个维度与负面恐惧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大五人格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三个维度对负面恐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 讨论

4.1. 青少年负面恐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状况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负面恐惧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发现青少年负面恐惧在性别差异上没有显著差异,兰晓芳针对72名大学生的实验测试结果发现男女无论是在内隐层面还是外显层面的负面恐惧都不具有显著的反应(兰晓芳,张锦坤,2015)。这也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但可以看到在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上(见表1)女性的M ± SD数值相较于男性更高,我们推测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基于男女两性的性别心理差异。女性在情感上往往表现的更加敏感细腻,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多的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青少年负面恐惧与是否为独生子女有着显著关系,非独生子女的青少年负面恐惧高于独生子女的青少年。我们认为可能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二:其一,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许多地方的初中阶段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内没有同伴可以提供交往机会,所以在社会关系中要表现出外向、开朗、舒适的性格以便吸引玩伴(风笑天,2000)。其二,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其所处的家庭环境背景会对其心理成长和人际交往产生极大影响。在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研究中显示独生子女与父亲、母亲的亲密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父子或母子间的冲突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肖雪等,2017)。在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显示,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上展现出更积极的心理层面的暗示(张月云等,2017)。身在多子女家庭的青少年在家庭关系中容易处于被对比或家人投注于个体身上的关注度被分散等情况之中从而产生一定的被忽视感或自卑感。而独生家庭的青少年则因为其独自承担家庭关系中的子女角色更多收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则更易培养出积极自信的态度。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负面评价恐惧上出现的结果差异更多还是因为家庭环境和氛围的不同。相较于非独生子女而言,在日常的家庭抚养过程中独生子女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这样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他们在人际中的负面评价恐惧感处于较低水平。而非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或多或少的兄弟姐妹之间的比较,亦或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父母产生偏心等问题,从而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负面评价恐惧处于较高水平。

4.2. 青少年大五人格与负面恐惧的关系

以青少年负面评价恐惧为因变量,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为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发现,青少年的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三个维度与负面评价恐惧存在显著关系,这三个维度个维度对负面恐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外向性考察的是一个人的社交活力、乐群性方面的内容;尽责性则反映了个体行为上的条理性和责任感;开放性针对独立性和竞争性(倍智人才研究院,2018)。因此外向性、开放性和尽责性得分越高,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适应一般来说,这样的个体受社交中他人的正面评价更高而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恐惧降低。在青少年早期负面评价恐惧总体是上升趋势的,对负面评价恐惧反应更强烈的青少年在适应新阶段的学习和社交环境时通常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叶贝等,2019)。外向性、开放性、尽责性三个维度表现更高的青少在面对同样压力时则能保持更积极的心态。

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特质的人格的青少年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于他人负面评价的敏感度。这一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王虹,孙颖等人的研究结果(王虹等,2016)。人格是建立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体上具有稳定性(Caspi et al., 2005),可以通过研究结果推断人格的遗传性与负面恐惧的遗传性之间的关系。这也证实了通过了同卵异卵双生子实验研究结果的推测。

4.3. 对策

上述遗传性质的显示结果可能会使学校与家庭对于如何更好的培养青少年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一些难题与障碍,但关于人格塑造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格会随着他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双向互动一生得以不断发展(Baltes et al., 2006)。对于青少年而言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但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家庭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由于对青少年群体而言,活动的最主要场所就是家庭与学校,为了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群体身心健康发展,降低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可能产生的过高的负面评价恐惧。我们建议:①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应该建构更加科学良好的亲子互动,对青少年的关心不仅要体现在物质条件的给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孩子出现烦闷抑郁等负面情绪要及时引导他们科学的抒发情绪,同时也应该教导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的一些正确方式。② 学校管理者应该切实发挥校园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定期心理检测。同时要加强学校校风整肃,杜绝出现同龄人间的校园暴力等行为。营造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良好风气。③ 加强家校合作,由具备专业教育知识的专门人才如学校教师、教育专家等通过家校委员会或讲座等方式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和教师们可以及时沟通孩子在家在校的行为表现,形成家校联合的保护网,在青少年出现心理危机或社会交往障碍时共同给予引导。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PY8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倍智人才研究院(2018). 大五人格心理学.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 陈祉妍(2002). 中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6(12), 855-857.
[3] 方拴锋, 经承学, 王琳琳(2010).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 10(5), 49-50.
[4] 风笑天(2000). 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 (6), 118-131.
[5] 郭菲, 雷雳(2006). 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4(6), 873-879.
[6] 兰晓芳, 张锦坤(2015). 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 基于内隐和外显测量的比较.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1), 25-30.
[7] 李金德(2013). 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11), 1688-1691.
[8] 刘洋, 张大均(2010). 评价恐惧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8(1), 106-113.
[9] 马丽霞, 邱亚峰(2004). 高三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高考焦虑的相关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2(1), 66-67.
[10] 马小芹(2013). 大学生人格特质、评价恐惧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蚌埠: 蚌埠医学院.
[11] 聂衍刚, 丁莉(2009).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5(2), 47-54.
[12] 聂衍刚, 张卫, 等(2007).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功能结构及测评的研究. 心理科学, 30(2), 411-414.
[13] 全宏艳, 龙芬, 等(2008).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2), 150-151.
[14] 唐洁, 孟宪璋(2002). 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0(4), 316-320.
[15]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6] 王虹(2017). 人格对小学生负面评价恐惧的影响: 补偿及调节效应检验.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17] 王虹, 孙颖, 等(2016). 人格对小学生负面评价恐惧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的补偿效应. 心理研究, 9(5), 89-94.
[18] 肖雪, 刘丽莎, 等(2017). 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 独生与非独生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4), 467-468.
[19] 叶贝, 李丹, 等(2019). 青少年早期负面评价恐惧的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 42(1), 62-67.
[20] 叶舒(2012). 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1] 叶艳晖, 刘燕纯(2014). 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8(7), 140-145.
[22] 张月云, 同钰莹, 等(2017). 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社交能力比较研究. 青年研究, (3), 12-20.
[23] 赵云龙, 赵建新(2011). 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6), 711-713.
[24] 邹容, 周宗奎, 等(2016). 稳定性与可变性: 西方儿童青少年“大五”人格的发展. 心理科学, 39(4), 914-920.
[25] Baltes, P. B., Lindenberger, U., & Staudinger, U. M. (2006). Life Span Theory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 R. M. Lerner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pp. 569-664). Wiley.
https://doi.org/10.1002/9780470147658.chpsy0111
[26] Caspi, A., Roberts, B. W., & Shiner, R. L. (2005).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Stability and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6, 453-484.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5.090902.141913
[27] Selmltz, S., & Schkede, J. K. (1992). Occupational Adaptation: Toward a Holistic Approach for Contemporary Practice, Part 2.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46, 917-925.
https://doi.org/10.5014/ajot.46.10.917
[28] Stein, M. B., Jang, K. L., & Livesley, W. J. (2002). Heritability of Social Anxiety-Related Concern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 Twin Study. Journal of Nervous & Mental Disease, 190, 219-224.
https://doi.org/10.1097/00005053-20020400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