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生态文明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文明通论》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litical Thinking in Curriculum”—Tak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General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1.115262, PDF, HTML, XML, 下载: 385  浏览: 3,24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文学禹: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课程思政生态文明通识课程课程教学改革Political Thinking in Curriculu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 Curriculum
摘要: “课程思政”是加强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文明通识课程团队(以下建成“生态文明课程团队”)从教师队伍、思政融合、教学资源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Abstract: “Political Thinking in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synergistic education effect of “Political Thinking in Curriculum”,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 team in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the following is calle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 Team) has carried out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achieved good educational effects.
文章引用:文学禹. “课程思政”背景下生态文明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文明通论》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 教育进展, 2021, 11(5): 1692-169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5262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建构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殷切要求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通识课程怎样守好渠、种好责任田?如何做到全程育人?面对这样的问题,“生态文明课程团队”将育人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抓住教师这一关键点、聚焦思政融合这一关键点,抓实教学资源这一切入点、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课程建设成果丰硕,获批2021年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 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

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可以在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

2.1. 要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功能的认识

教师对于课堂上讲什么、用什么案例讲、采用什么话语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意味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直接影响其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因此,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功能的认识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学校可通过新进教师培训、师德师风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通过完善“课程思政”绩效考核机制,将参与“课程思政”工作情况与教师的年终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等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

2.2. 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习近平指出:“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2] 育人不只是思政教师的职责,是所有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效。如果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够,则会出现不能准确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价值引导错位等问题。笔者所在学校非常重视教师思政素养能力的培养,通过在全院教职工中开展学习十九大精神闭卷考试、学习笔记评比、有计划开展实践研修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简史》等理论著作成为教师备课必备书籍。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得以显著提升,能够自觉将“课程思政”理念全方位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

2.3. 要重视课程教学团队的打造

由于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时间,为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效,课程教学团队的打造变得尤为重要。“生态文明课程团队”按照“生态” + “思政”,“教学设计” + “理论研究”,“老中青”相结合有机协调机制遴选教师团队,同时还聘请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课程特聘教师。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优质教师资源。

“生态文明课程团队”还特别重视团队建设,通过开展集体讨论备课、召开专题研讨、合作撰写论文和申报课题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搭建合作的平台,促进团队发展壮大。近年来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团队7名成员中有5人荣获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培训师、1人成功申报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1人荣获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人荣获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荣获湖南省思想政治课优秀青年教师。

3. 教学资源建设是重点

课程要发挥其育人功能,充盈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前提。“生态文明课程团队”依托校本资源、围绕学生关注点、课程特点、时事热点、结合学院特色,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出版了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十三五规划教材《简明生态文明教育教程》、建成了湖南省精品慕课《生态文明通论》慕课,挂牌17个生态文明实践教学基地,制定《生态文明通论》实践教学手册,丰富了“课程思政”教学载体,为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提供重要支撑。

3.1. 多维融合,建立生态文明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是阐释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好的教学案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同学们在案例解析的过程中理解授课内容,强化价值认同。当前由于“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匮乏、现有案例资源质量不高等原因,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亟需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案例库的建设应该遵循重视整体规划、凸显价值引领、突出问题导向、紧跟时代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多维呈现授课内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原则。如:结合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参观这一时政要闻,围绕第三章教学内容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在学生中开展“塞罕坝的前世今生”案例征集活动,教师就学生提供的案例进行加工设计,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在教学案例开发中的作用,同时提高案例的教育实效。

3.2. 内外协同,开发建设生态文明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教学作为提升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受制于学校重视不够、资源短缺等,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实效。“生态文明课程团队”推动建设开发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校内利用农林类职业院校的学科优势,为校园内342种5600棵主要观赏树木悬挂上二维码“身份证”,建设校园树种信息资源库,使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时,能够浸润在生态文明教育的环境中;推动建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投资达799万元的生态德育馆,为生态实践教学提供实境学习场地。校外与衡山县、石鼓区等6县区共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与省植物园等10余家单位签约合作,持续开展湖南省生态科普周、生态文明进农村、生态文明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使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生态文明意识升华到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

3.3. 技术创新,推动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线上教学资源突破了时空限制,不仅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还可以满足同学们个性化的需求,成为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生态文明课程团队”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成了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生态文明通论》,在为同学们提供教学资源的同时,搭建师生教学交流学习平台。自开课以来师生互动达12万余次,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将和谐、公平、理性、道德等思政元素渗透于生态文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态文明课程团队”还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专题网站和“湘环生态文明”微信公众号,分享生态文明知识、发布专题讨论,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态度分析解决问题。

4. 思政融合是关键

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认真研究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融合方式,既不能做‘披萨饼’,也不能做‘三明治’‘肉夹馍’,要做成‘佛跳墙’‘大烩菜’。” [3] “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把思政内容生搬硬套到课堂中,不是让专业教师上思政课,而是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通过精心开展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实现育人细无声。

4.1. 将价值引领融入课程教学目标

赫尔巴特曾指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但是知识传授一直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甚至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思政育人被归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其他课程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课程思政”理念明示我们要重视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生态文明通识课程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设计目标,将德育目标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培育学生正确的生态认知: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看待当代环境危机背后的主客观根源,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深厚的生态情怀:让学生从民生福祉、民族未来、文明兴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角度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厚植其“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坚定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意志:要教会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使学生牢固树立为建设美丽中国而贡献青春力量的自觉意志和使命担当。促成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实践: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在日常生活中和专业实践中,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为建设美丽湖南乃至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4.2. 精心开展教学设计,巧妙融入思政教育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设计是教学的灵魂。生态文明通论课程教学团队从每一个章节中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融入点3~4个,坚持问题导向,精心开展教学设计。从垃圾去哪了?放生真的有利于环境保护么?怎样喝水更安全?如何应对PM2.5?等问题巧妙、自然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以第二章生态危机状况的讲授为例,课前发布问题如何应对PM2.5?学生通过课前学习了解PM2.5的成因以及应对措施,课中教师讲授生态危机是人类的共同难题需要全人类共同解决,破解之道就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精心开展的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其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播、能力养成有机统一,使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9A02)、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20YBZ0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3] 易鑫, 黄鹏举. 及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教材中——九十六种马工程重点教材全面修订[N]. 中国教育报, 2018-0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