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新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探索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Innovation Education Course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CES.2021.95245, PDF, HTML, XML, 下载: 357  浏览: 51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孙 静, 曹丽婷*:北京联合大学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北京
关键词: 创新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Innovative Educati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Method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家培养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是高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将思政理念融入创新教育中,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大学创新教育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分别从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学融入方法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Abstract: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our country is a very important task for universiti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into innova-tive education for cultivating patriotism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o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elaborates respectively on two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mining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methods.
文章引用:孙静, 曹丽婷. 大学创新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5): 1466-147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5245

1. 引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迭代快速、社会变革剧烈的时代,在将挑战转变为机遇的过程中,创新的力量让人无法忽视 [1]。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又提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2]。因此,高校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创新人才。

利用高校的课堂,将其作为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载体,能让学生熟悉一定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步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课程思政有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将课程思政相关理念有机地融入创新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教师可以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方向,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备职业操守与良好道德品质的创新型人才 [3]。

2. 大学创新教育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从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来看,需按相应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挖掘出相关的思政元素,重视选择有价值引领和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

2.1. 国家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国家发展战略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认识到创新驱动实质上靠得是人才,依赖人才去驱动,激励他们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累足够的知识,自觉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4]。

2.2. 科技创新成果

习总书记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天眼”“悟空”“蛟龙号”“墨子号”等相继问世,“天鲲”试航、“北斗”棋布、“鲲龙”出水、“松科”钻地,“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火星,“嫦娥五号”采样后返回。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可以让学生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认识到在国际竞争中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新的竞争,创新者强,创新者胜 [5]。

2.3. 文化创新典范

反观历史,技术创新活跃的时期往往都由文化创新引领。比如,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得益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和文化创新;两次工业革命也与文艺复兴息息相关。

习总书记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6]。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可以使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生机、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且能日益丰盈。鼓励学生们继承好我们的优秀文化,又要鼓励学生们敢于革故鼎新,继承的同时也注入这个时代的独特精神。

故宫新近推向大众的一系列的文创产品着实让我们眼界大开,可以说独具匠心,既展现了完美的传统文化,又融合了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IP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原本静默的建筑以及一些古文物。故宫文化将现代的科技完美融合到传统的技艺里,也实现了跨领域跨学科的融合,将博物馆真正的融入了社会。

2.4. 社会创新事例

社会创新与商业创新的指向不同,它更关注用创新的方式解决某个特定的社会或环境问题。不少组织和个人曾经就扶贫、环保、气候、养老、公共健康、社区建设等社会难题进行探索,设计出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拯救贫困家庭新生儿的保温袋、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和照明问题的小发明、鼓励人们锻炼身体的钢琴键楼梯、具有“掉落悬崖”音效的垃圾桶、社区综合养老服务的新模式、保护水资源以及恢复生态系统的新方案等。

这些正向的社会创新事例可以引导和促使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不是仅将注意力放在商业创新上。同时长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心系社会、勇于担当。

2.5. 创新思维案例

教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融入案例让学生们熟悉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创新思维和技能,继而学会用这些创新思维去应对、解决学科领域内、工作和生活中的突发情况或者新问题 [7]。关于创新思维的案例有很多,比如:京沈高铁望京隧道盾构施工、故宫博物院元宵节灯会、李四光地震预报、大兴安岭林区大火后的用“风”灭火、王永庆卖米、无人银行、无人超市、疫情下创新设计的“神作”等。

2.6. 创新方法案例

教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也可以融入案例让学生理解常用的创新方法和技巧,比如列举法、TRIZ法、检核表法、组合法等。这类案例也有不少,比如:CT的问世、“气泡”功能移植、纳米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触控屏、粉碎肾结石、楼外火灾逃生电梯、共享单车等。

2.7. 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事迹

通过港珠澳大桥“世界奇迹”背后的中国智慧、中国高铁奇迹是怎样创造的、美国最大无人机公司是怎么败给中国大疆的、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华为的创新之路等案例带学生领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典型成功创业者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艰辛和创业者背后的努力付出。

3. 大学创新教育中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入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能力,授课时根据所讲内容和学生状态把握好融入思政元素的时机,既要润物无声,又要实现思政隐性教育的作用,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得到思想的引领和自身价值的塑造。

3.1. 授课内容上注意启发创新思维和引入创新方法

为了助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我们首先要增强我们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要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先掌握创新的方法,具备创新的意识和思维习惯。

通过精选的案例调动学生的思维活性,启发他们,让他们触类旁通,让他们创新有思路、有方法,启发他们潜在的创新设想和创造力。

3.2. 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启发引导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 [8]。

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接着思考问题,寻找方法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又积极参与集体的讨论,实现相互启迪、相互激发、相互碰撞的创新性学习氛围。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创新内在规律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寻找新办法、挖掘新机遇、创造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3.3. 通过训练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就创新课程来讲,知识的传授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学会知识并不等于具备能力和素质。只有将所学知识真正地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是实现了教育的目的、体现出教育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创新训练项目,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甚至可以主动邀请多个学科的学生共同实践,互相学习和启发,真正有效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训练和实践项目的选择结合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社会担当、团队精神、人文素养等确定,启发学生做有用、有益又有情的创新,秉持节能、环保、有益身心健康的理念。作品可以采用解决方案、产品设计与开发、商业计划书、专利、创新大赛的成果等形式。

3.4. 培养创新精神

相比传授创新知识,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为重要。

因此,精选榜样人物,将他们的创新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里,鼓励学生向他们看齐,锻炼自己勇于突破、积极探索同时又严谨、务实的品格和精神。

3.5. 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运用创新

让学生们感受到创新思维不仅是一个专业行为,它可以应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小创意、小转念,可以为生活增添新颖、活泼、丰富的色彩。工作和生活中要体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勤于省身,不断革新。特别是在遇到难题时,要敢于用创新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持续追求崭新的生活和事业。

4. 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创新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方向,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创新方法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知识与思想上显性与隐性教育的融合,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具有实际价值。

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定能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的姿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致谢

本论文得到了北京联合大学2021年卓越教学项目校内专项的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洪新, 张伟, 张鹏, 许文雷.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风, 2020(13): 218.
[2] 黄红生, 殷宇冰. 新时代国家凝聚力发展的新向度[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2): 23-28.
[3] 李秀, 程广华, 王杨, 裴磊磊, 李方虎. 基于OBE理念的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以《工业工程》课程为例[J]. 物流科技, 2021, 44(8): 168-171.
[4] 李志红.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基[N]. 科技日报, 2021-07-08(006).
[5] 蒋红, 李驰宇. 不忘初心来时路砥砺奋进新征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培养的重要论述[J]. 红旗文稿, 2019(15): 31-33.
[6] 任镕.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 2019.
[7] 胡飞雪. 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
[8] 陈燕玲. 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