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如今已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课程内容创新的一个热点问题,并成为各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的描述,所谓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外语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坚强的意志,在学习中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乐于与他人合作,培养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外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增强国家意识,拓展其国际化的视野 [1]。情感态度目标的有效落实已经成为课程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最有效载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个体全面发展,而且事关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等大是大非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品德,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他们的爱国情怀都离不开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2]。但是对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无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还是《课程标准》都仅有一些原则性的描述而缺少实操性的建议,那么一线英语教师是如何认识这一目标的?他们是如何操作落实感态度目标的?以及在实践中有哪些问题?该采取哪些策略有效落实感态度目标?等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很早就关注情感方面的教育。如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著名论断都强调了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的正面促进作用。《学记》中也有许多表现情感教育的思想,例如“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即启发诱导思想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主张以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态度,法国的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自然教育”思想,英国的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学原则”,杜威提出的“新三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等等,这些思想和观点可以说是情感教育的萌芽。
现代教育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教育加大了研究力度,各种教育理论纷至沓来。很多理论已经关注到了情感教育,如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论就展示了情感因素对教学的强有力影响 [3]。布鲁姆(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情感领域单独设定为一个教学目标并将此细化 [4]。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教学观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格斯(Rogers)将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领域,提出“以学生中心”,人本主义教学观突出了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5]。语言习得中的情感过滤理论认为情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至少和认知因素一样大,甚至更大 [6]。实际上,任何信息的获取,从输入到提取,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参与 [7] [8] [9]。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情感态度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美国学者Mayer & Salovey提出了情感智力(affective intelligence)的概念 [10],两年后,Daniel Goleman进一步整合为情商概念(EQ)而与智商(IQ)相对 [11],由此可见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历来就有“文以载道”和“表情达意”等说法,它们都强调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功能,但对于外语教学中情感问题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出现。张正东(1985)认为情感在外语教学中有两个功能:动力功能和信号功能 [12]。王初明(1988, 2001)的两项研究论述了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3] [14]。刘建达(1996)认为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情感过滤的不利影响和促进外语学习,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舒适、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以保证学习中较低的情感过滤。同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输入,引导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建立自信心 [15]。洗吉昌(1999)认为语言学习主体的情感态度可以渗透到语言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 [16]。
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自从《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确定为英语课程目标后,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目标研究日益成为新的热点问题。许多研究者对情感态度目标进行了有益探索。有从理论视角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如李银仓(2005) [17]、陈慧(2005) [18]、马德容(2005) [19]、孟春国(2005) [20] 等人的研究。也有从教学实践操作视角探索的,如陈琦(2008)通过自己的研究并结合教学经验证明初中英语教学中积极运用情感因素能够大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21]。胡俊玲(2012)通过实验研究论证了情感因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多种功能 [22]。实践层面的研究还包括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的策略以及落实现状调查的实证研究,如朱颖(2015) [23]、朱湘瑜(2016) [24]、刘建彬(2017) [25]、贾丽平(2018) [26] 等人的研究。但有不少学者(如姚林群、郭元样,2012 [27];龚亚夫,2012 [28];李润洲,2015 [29] 等)对情感态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落实持悲观态度,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目标难以落实。
总体而言,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研究从理论层面的探讨较多,从实践操作层面论证的较少,尤其缺少一线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的相关研究成果。一线教师如何看待《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目标的?不同教师(如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教师)他们在教学前准备阶段、教学中实施阶段以及教学后评价阶段是如何把情感态度目标融入进去的?以及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有哪些应对措施?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这些问题成为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参与者
研究对象是初中英语教师。以江西省5所学校的124名七年级至九年级的英语教师作为研究的调查对象。在这124名教师参与完成问卷调查之后本研究将随机抽取2所学校的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教师各1名共计6名教师作为访谈重点对象。其中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教师根据连榕(2004) [30] 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即新手教师指三级职称,0~4年教龄的教师;专家教师指高级职称、1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 熟手教师指处于前两者之间的教师。
3.2. 研究问题
1) 从整体上看,初中英语教师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的现状如何?
2) 在基于整体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探索新手型、熟手型以及专家型初中英语教师在落实情感态度目标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若存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 最后分析初中英语教师在落实情感态度目标时实际存在何种问题和困难?有什么解决策略?
3.3.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为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将参考卢家楣(2001) [31],周榕、何广铿(2005) [32] 的问卷进行设计。在江西省的5所初级中学发放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初中英语教师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的现状,分析三种类型英语教师落实情感态度目标时是否存在差异,如若存在差异,差异以及总结其在运用情感因素中存在的问题。问卷分四个信息维度,分别是背景信息、对情感态度目标的理解、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目标以及困难之所在。
2) 访谈法
访谈被认为是对教师问卷的补充,因为它探讨了在问卷回答模棱两可和不完整的情况下的后续信息。因此,在问卷后将随机抽取2所学校的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教师各1名共计6名教师进行访谈。对于访谈中的问题,首先,这些问题要注意表达准确、规范;其次,各组问题须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
3.4. 数据收集
问卷调查基本在2019年4~5月份完成,主要利用初中英语教师所在学校开会或者英语组开教研会议后进行。在分发调查问卷前,会提前把问卷的内容、宗旨向每一位老师进行说明,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都认真做好解答和解释工作,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参加问卷调查的英语教师充分认清本调查问卷的目的、用途等相关信息,同时告知参加问卷的老师本问卷不会用作它途,并且告诉教师们本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开展,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师们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加调查问卷的客观性,提高其信度和效度。调查问卷共发出124份,收回124份,有效率100%。
访谈在问卷调查后的6月完成,先根据连榕(2004)的分类标准对英语教师进行分类,然后随机抽取2所学校的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教师各1名共计6名教师作为访谈重点对象,在正式访谈前先对每一位教师详细讲解访谈的目的和用途,并仔细讲解每个问题,同时关注每一位教师访谈时的精神状态及情绪等因素,尽量使访谈在比较随和、轻松的氛围下进行。访谈内容以录音笔记载的方式全文记录保存,访谈后以全文转写为文字的方式进行保存。
3.5. 数据分析
主要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考察方差分析(F)和p值检验来验证原有假设或变量设置的合理性和影响的显著性。F值主要用于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分离各有关因素并估计其对总变异的作用、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方差齐性(Equality of Variances)检验等情况。SPSS中p的数值就是当原假设为真时所得到的样本观察结果或更极端结果出现的概率。如果p值很小,说明这种情况的发生的概率很小,而如果出现了,根据小概率原理,就有理由拒绝原假设,p值越小,拒绝原假设的理由越充分。若显著性p值很小,比如<0.05 (小于5%机率),亦即是说,如果总体“真的”没有差别,那么就只有在机会很少(5%)、很罕有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目前样本的情况。虽然还是有5%机会出错,但还是可以“比较有信心”地说:目前样本中这情况不是巧合,而具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与讨论
4.1. 情感态度目标落实的障碍因素分析
由于篇幅所限,现仅呈现研究的主要发现并作出解释。如在回答问卷第19题:您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结合124名教师的回答绘制出图1。

Figure 1.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of AAO
图1. 情感态度目标落实的障碍因素
从图1不难看出,应试教育的牵制、缺乏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的方法技巧以及观念难以及时转变等障碍因素是导致一线英语教师对该目标认识比较淡漠的主要原因。紧随其后的是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素质较差以及精力不济。应试教育的牵制使相当多的初中英语教师把重点放在应对学生的升学压力上,而较少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引导上。
可见,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应该改变目前的考试评价方式,把情感态度目标融入到教学评价中去,并改进情感态度目标的评价方法。另外,除应试教育的牵制这一相对比较硬性客观的制约因素外,其他的制约因素与教师个人的主观态度密切相关,要改变英语教师对情感态度目标的冷漠态度还要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强调其重要性。
4.2. 教学不同阶段落实情感态度目标难度对比分析
笔者把情感态度目标的具体落实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教学前准备、教学中实施以及教学后评价,针对三个阶段对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三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如图2:

Figure 2. The most difficult teaching link to the AAO implementation for three types of teachers
图2. 教学不同阶段三类教师落实情感态度目标难度对比图
可见,无论是新手型、熟手型还是专家型教师,他们都认为在教学的三个阶段中,教学中的实施阶段最难落实情感态度目标,而在教学准备阶段和教学评价阶段能较容易体现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数值分析还发现,熟手型和专家型教师在认识上趋近,而与新手型教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新手教师尤其觉得难以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情感态度目标,要促使新手型教师向熟手型甚至专家型教师转变,以及更好落实情感态度目标,他们还需要理论的指引和熟手型、专家型教师的帮助。
使用spss20.0对教学前准备、教学中实施以及教学后评价三个阶段的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也印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兹列举如下:

Table 1. Considering AAO in teaching preparation
表1. 教学准备阶段落实情感态度目标
*p < 0.05。

Table 2. Consideration of AAO i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表2. 教学实施阶段落实情感态度目标
*p < 0.05。

Table 3. Evaluating AAO implementation in teaching evaluation
表3. 教学评介阶段落实情感态度目标
*p < 0.05。
对比表1~3发现,其p值均小于0.05,即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目前样本中这种情况并非巧合,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从而也说明了问卷调查设计变量的信度和效度的可靠性,同时验证了图2中教学不同阶段三类教师落实情感态度目标难度对比数据的真实性。
4.3. 访谈结果和讨论
经访谈发现:新手教师认识到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要性,但是对其内涵和要求不甚了解。由于教学经验欠缺,因而非常担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其重点往往放在课文知识点的讲解上,并未认识到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教学目标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常常在课文讲解结束后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情感态度目标。熟手型教师非常了解情感态度目标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具体落实过程却并不顺畅,教学过程中试图通过跨文化交际手段和沉浸式教学法落实情感态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还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高大家学英语用英语的热情,但是在升学考试的压力面前以及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质疑下不得不作出妥协。但内心一直坚持认为情感态度目标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乃至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困难之处在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专家型教师认为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课堂语言学习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伴随文化教学和价值观的塑造。英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合适的语言使用环境,不断加强对情感态度目标的理论学习和使用研究从而有利于落实该目标。在实践环节,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发掘,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并善用教学评价,实现以“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的评价模式,最终达成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
通过以上访谈结果发现,三类教师都认识到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要性以及落实的必要性,也认识到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对其他能力目标实现的正面积极作用。都承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定难度。访谈同时发现,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教师对情感态度目标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其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的教学安排和理念从新手型到专家型逐渐走向成熟。
5. 总结
情感态度目标的有效落实如今已成为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和课程内容创新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其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标准》详细论述了情感态度目标基本内容、目标和任务,这些纲领性文件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指南。对5所初级中学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三种类型教师共计124名的问卷调查和三种类型教师各两名共计6名的随机访谈发现,教师都认识到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要性以及落实的必要性,也认识到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对其他能力目标实现的正面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方法技巧的缺乏、观念难以及时转变等障碍因素导致一线英语教师在具体落实情感态度目标上举步维艰。通过研究还发现,在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上,学校间、教师间均呈现较大差异。针对上述情况,特提出如下策略:在教学准备阶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树立“以情促教”的情感态度教学意识;在教学评价和反思阶段,要善用情感态度评价手段,改进评价方法。此外,学校之间、教师之间还要开展相互帮扶行动,及时交流好的做法,以促进共同成长。
基金项目
江西省基础教育课题“英语新课标下初中教师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的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编号:SZUDHYY2019-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