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有良好的学习表现对于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至关重要,想要有较好的学习表现意味着有较高的学习投入。学习投入最早由Schaufeli等(2002)提出,他认为学习投入是指一种与学习相关的积极、充实的精神状态,包含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三个维度。活力是指个体在学习中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轻言放弃,并可以为了学习付出很大努力;奉献是指个体对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和自豪感,可以让个体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专注是指个体在集中精力学习的时候可以体验到愉悦感。Fredricks等(2004)、Kuh等(2006)都进行过对学习投入结构的研究,证明学习投入的三维度结构具有跨文化的稳定性。张莹(2005)的研究证明了在中国大学生身上有着与国外研究同样的学习投入状况。Appleton等人(2006)认为学习投入相当于一个元构念(meta-construct),可以为学者提供一条研究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表现的整合思路,因为他认为学习投入可以将学生表现的很多独立的因素整合到一起。Schaufeli等人提出的学习投入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和跨文化稳定性,且有很多实证研究,因此我们认为他开发的学习投入测量工具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倪士光,伍新春,2011)。以往许多研究表明,学习投入与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未来时间洞察力(future time perspective)是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的维度之一。有关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定义,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黄希庭(2004)提出,应该将英文中的time perspective翻译为时间洞察力,他认为时间洞察力属于一种人格特质,时间洞察力体现了个体对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那么未来时间洞察力就是指个体未来时间的这些感受和行为。Seginer和Mahajna (2003)认为,未来时间洞察力是由个体认为重要的生活领域和生活事件构成,是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陈永进(1998)对未来时间洞察力下了操作性定义,他从认知的角度将未来时间洞察力定义为个体在单位时间里对未来时间的长度、密度及清晰度的预期,其中长度指的是个体对未来计划和设想的有多远,例如一周或者一年;密度指的是个体思考不同的未来时间的频率,例如每天几次;清晰度指的是个体设想的自身未来形象的清晰程度。我们认为未来时间洞察力可以有力地反应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未来时间洞察力较高的人,对未来有着更好地规划并更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未来时间洞察力有目标作用和动机性,未来时间洞察力强的人会更多地预想自己的未来,认为自己有能力创造更好的未来,并付诸行动。很多研究结果证实,对于学生来说,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习投入关系密切,未来时间洞察力可以有效地预测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Bowles, 2008)。Barber等(2009)的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未来时间洞察力高的学生更易取得较高的学业成绩。有学者对中国学生展开研究,取得了相同的结果。宋广文等(2013)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是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学业倦怠和成绩回避之间的关系是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中国中学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学习投入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未来时间洞察力强的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和挫折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避免学业倦怠情况。张焕(2013)的研究也证明未来时间洞察力对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正向预测作用。对于中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同样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肖艳双,徐大真,2011)。
我们知道未来时间洞察力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学习投入,目前国内的研究更多地关注点在中学生身上,对大学生的研究较少。谢菲(2020)的研究提出学习投入是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质量的预测指标,影响着高等教育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未来时间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想法和行动。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心往往不同,学习投入也可能不同。因此,本研究假设,学习阶段是未来时间洞察力预测学习投入的调节变量,即中学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能够更显著地预测学习投入,大学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预测学习投入的能力降低。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共2636名,包括本科生1258名,其中男生382名,女生876名;平均年龄为20.138 ± 2.011岁。中学生1378名,其中男生667名,女生711名;平均年龄为13.640 ± 1.749岁。
2.2. 研究工具
对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测量,本研究选用津巴多时间观念表(ZTPI) (菲利普·津巴多,约翰·博伊德,2010),此量表包含6个维度,共包含66道题,本研究选用了其中未来时间洞察力分量表(菲利普·津巴多,约翰·博伊德,2010),共包含13个题目,采用5点等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对学习投入的测量,本研究选用Schaufeli等人(Schaufeli, Martinez, Pinto et al., 2002)编制,方来坛等人(2008)修订的学习投入量表。此量表包含奉献、专注和活力三个维度,总共有17道题,采用7点等级计分,1表示“从来没有”,7表示“总是/每天”。
2.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22.0,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首先将样本按照学习阶段分成中学生和大学生两组,然后分别进行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投入的相关性分析,并对相关系数进行Z分数转换,使用以下公式进行显著性检验(张厚粲,徐建平,2003)。
3. 研究结果
3.1. 学习阶段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投入上的差异检验
首先计算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投入各个维度的平均分,然后以学习阶段为自变量,各个维度的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大学生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中学生(p < 0.001),在学习投入能力上中学生的平均分显著大于大学生(p < 0.001)。

Table 1.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scor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test results of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study engagement
表1. 中学生、大学生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习投入和专业认同的各个维度的得分和差异检验
注:*p < 0.05,**p < 0.01,***p < 0.001,以下各表相同。
3.2. 学习阶段对未来时间洞察力预测学习投入的调节效应分析
采用SPSS22.0,将被试按照学习阶段分为两组(中学生和大学生),分别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未来时间观和学习投入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中学生未来时间观与学习投入的相关系数为r = 0.556 (p < 0.01),大学生未来时间观与学习投入的相关系数为r = 0.416 (p < 0.01)。将相关系数r转化为费舍Zr,中学生相关系数的Zr = 0.308,大学生相关系数的Zr = 0.172。最后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相关系数进行Z检验,算得Z = 4.50,p < 0.05。
结果表明中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习投入的相关系数显著大于大学生,即被试的学习阶段(中学和大学)对于未来时间洞察力预测学习投入的预测力上具有调节作用。
4. 讨论
4.1. 中学生和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投入的总体特点
未来时间洞察力体现了个体对未来时间的认知偏好、情绪体验和意志行动倾向,体现了人类思维和行为指向未来这一重要特征(刘霞等,2011),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未来时间洞察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大于中学生,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在中学阶段,学生往往不会想很多未来的事,他们只需把作业完成、考试考好就够了。而大学生则需要思考自己的未来人生路,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有很多,可以找工作、考研或者去支教等,同时大学生还要考虑自己的家庭问题,如恋爱和婚姻等,做出这些选择需要耗费很多时间思考和探索,所以思考未来所占用的精力要比中学生多。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这与先前研究一致。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总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一项研究探讨了中国六所高校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结果表明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总体中等偏下(崔文琴,2012)。在一项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全日制本科生展开的调查研究中,有13.89%的学生需要经常重修课程,28%~29%的学生需要偶尔重修,27.93的学生重修科目不超过两门。按照此比例推算,全校有超过70%的大学生都参加过课程的重修(刘杰,庞岚,2004)。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尽人意。
4.2. 学习阶段对未来时间洞察力预测学习投入的调节效应
本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学习投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与先前研究结果一致。在预测力度上,中学生的预测力度要显著大于大学生。说明学习阶段(中学和大学)在未来时间洞察力预测学习投入中存在调节效应,这与中国教育现状一致。
在中国,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很多人都在中学课堂上听到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可以玩了”,大学学习很轻松这一观念深入中国学生的心底。在学习形式上,中学生面临升学考试(高考)的压力,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老师在课堂中向中学生填鸭式地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在大学,强调启发式教学,教授授课时间相对较少,作业形式较为灵活,且作业较少,学生有很多自主时间,可以决定自己要干什么(胡保卫,2003)。中学和大学教学的目的也不一样,中学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大学可以上。然而大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还有掌握技能和实践经历;大学想让自己的学生在毕业后成功地走向社会各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中学和大学教育的本质差别,解释了本研究的结果。中学生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高考,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让自己的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课业压力减少,课余时间显著增加;而且对于大学生的评判也不仅仅限于学业成绩,许多课外实践也成为评判大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且中国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陈文华,关小燕,2004),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不仅仅是考试这一项,就业和组建家庭等活动也是大学生看中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较多的方式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大学生的未来时间观对于学习投入的预测力要低于中学生。
此外,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注意力的过滤模型也可以解释这一结果。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主要矛盾是身份与角色混淆,最主要的任务便是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往哪个方向走,包括高考后的专业选择,所以未来时间观得分较高的学生会偏向于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将来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处于成年早期,主要矛盾是亲密与孤独,主要任务是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确认自己是否具备爱的能力,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会将较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业以外的事情上(例如恋爱),因为这个对于大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与否也至关重要。由此可以解释学习阶段在未来时间观对于学习投入的预测力上起调节作用。
5. 结论
学习阶段对未来时间洞察力预测学习投入存在调节效应,中学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能够更好地预测其学习投入的程度。
致谢
感谢陈有国老师对本研究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