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温州的实践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Further Improving Urban Quality: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Wenzhou
DOI: 10.12677/SD.2021.116093, PDF, HTML, XML, 下载: 338  浏览: 1,27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 滨, 李 婕:温州商学院,浙江 温州
关键词: 城市品质高质量发展舒适性温州Urban Qualit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menity Wenzhou
摘要: 提升城市品质,构建品质之城,让人们舒适而优雅地生活,是新时代下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而温州作为“两山理论”和“共同富裕”的先行者和忠实践行者,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累积诸多可供借鉴和复制的经验。因此,本文从经济品质、社会品质、城市空间品质和生态品质四个维度总结了温州城市品质建设经验,并指出由于城市腹地不深、首位度不高、聚集能效有限、舒适性缺乏竞争性,使得温州在吸引城市品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的竞争中缺乏竞争性,制约了其城市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最后,论文提出以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主动融入城市群做大做强都市化,通过“微空间、微改造”,培育和发展由园到城的创新公园发展模式等路径以提升城市的舒适性和城市能级,吸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Abstract: Improving urban quality, building a quality city and making people live a comfortable and elegant life ar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and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of China’s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s the forerunner and practitioner of the “two mountains theory” and “common prosperity”, Wenzhou has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ity and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Therefo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urban quality construction in Wenzhou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economic quality, social quality, urban space quality and ecological quality, and points out that due to the lack of deep urban hinterland, low urban primacy, limited urban gathering efficiency and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in amenity, Wenzhou lacks competitiveness in attracting talents needed for urban quality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end, the paper proposes to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building a national regional central city,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d and strengthen urbanization, cultivate and develop the innovative park de-velopment mode from park to city and “micro space and micro transform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urban amenity, urban attraction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ity.
文章引用:胡滨, 李婕. 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温州的实践[J]. 可持续发展, 2021, 11(6): 768-778. https://doi.org/10.12677/SD.2021.116093

1. 引言

提升城市品质、构建品质之城,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是新时代下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重要抓手和必然要求,是对以往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并未必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步提升(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2012) [1] 和协同发展的城镇化模式的修补和完善,也是历史上通过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友好环境、体面生活,进而转型成功的城市发展模式的见证和思考。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使城市由生产之城、制造之城向消费之城、审美之城、生态之城、宜居宜业之城转变,正成为我国各城市谋求“更高质量发展、更高品质生活”的主要行动方案。温州作为浙江省“八八战略”、国家“两山理论”和“共同富裕”战略的先行者、忠实践行者,以“板块崛起”引领城市“精建精美”(2020年温州政府工作报告) [2],以“数字+”引领现代经济社会大融合、大发展和共同富裕,以“山水自然舒适物特色发展”吸引人才和产业集聚,全域蝶变纷呈,品质急剧提升,已然形成“诗画山水·温润之州”的城市品质印记和意蕴。

2. 温州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策略与成效

2.1. 文旅融合、科教创新,经济品质高质量发展

1) “两带一园”推动乡村经济品质高质量发展

“七水二山一分田”的温州地形,蕴含丰富山水资源和山水文化,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新发展战略引领下,温州深耕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美丽田园“两带一园”建设,加速农旅融合提升经济品质高质量发展。依据温州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全市新培育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旅游精品线路56条,落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311个,带动乡村旅游410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了3.04%,直接拉动消费同比增长20%;新建乡村振兴示范带37条,续建乡村振兴跨区域精品带2条;新时代美丽乡村覆盖率53.6%。极大地提升乡貌和乡村经济高质量,人民生活水平极大丰富,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16,194元增加到2020年的32,428元,年均增长率12.53%。

“两带一园”吸引人口、人才和产业向乡村流动、聚集(详见表1)。由表1可见,温州山水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山区乡村,十年间保持了两位数的人口增长率,其中洞头区和文成县更是高达36.21%和35.88%的人口增长率。人口的乡村集聚就业、创业推动乡村特色夜市、乡村文旅、山地文化等新消费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实现乡村服务业产值5.6亿元,增长7.3%,乡村就业向乡村服务业、乡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转变,乡村迈入以新消费经济、零工经济为代表,乡村生活方式则进入以返乡兼业、城乡双栖和日渐常态化的乡村人口就地就近生活方式城镇化的“后乡村城镇化”阶段,乡城日趋一体化。

Table 1. The population growth change in urban areas of underdeveloped counties in Wenzhou

表1. 温州不发达县市区人口增长变化情况

Data source: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seventh national census.

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2) “一区一廊”驱动城市创新发展,城市经济品质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为抓手,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加速高能级平台的培育、引进、建设和融合,助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创新发展新动能,促进城市经济品质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等创新载体37家,建设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等科技飞地10家,创成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4家,“一区一廊”范围内累计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12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59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全省排名第三,。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相较于2019年增速分别达到20.3%、22%、26.4%。这些高能级平台的构建融合发展,大力促进了温州城市产业能动的转换、经济效率的提升和全面共同富裕的实现,经济增长率年均高达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4%,经济总量排名跨入全国30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9.43提高到60.9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78.02亿元,同比增长9.2%。

二是创新科技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制定出台了涵盖“工业 + 农业 + 服务业”等科技产业全链条的“科技新政”30条,为企业加速科研创新促进温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为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活力。依据《温州蓝皮书:2021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温州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5.4%、6.6%、8.0%,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60.9%、53.2%、26.4%;与2015年相比,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从1.63提高到3.03、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从34.82提高到59.95、规上工业企业R & D人员占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6.02提高到9.75,企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显著,为城市经济品质高质量发展赋能强基。

2.2. “数字+”:城市营商生态智慧化,社会品质突飞猛进

以习近平“数字浙江”思想和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战略为顶层设计,在“1 + 5 + 2”工作体系基础上,以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为具体抓手,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效能,擦亮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金名片”。一是打造一站式、集成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线上营商环境服务专区,再造“最多跑一次”和“最多评一次”政务流程,以“小切口、大场景”的改革突破法推进便民利企“一件事”改革,提速政府审批速度9成以上,涌现了诸如温州“海上智治”等具有温州辨识度的建设成果,极大地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在减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2020年全年为企业减负582亿元,是2019年的2.6倍。二是以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为使命,以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创建为统领,刀刃内向创新谋划落地全国首个“三清单一承诺”机制,设立“民营企业家节”精准锚定企业实际需求助企发展,创新提出并构建线上营商环境机制,创办并上线政企同班、一屋同学的“亲清政商学堂”、“民营经济学院”推动政商“亲清共成长”。

所有这些轻装上阵创新发展举措,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创新力,提升了企业的满意度获得感(见表2)。由表2可见,温州新设小微企业活力指数,不论是活力指数、创业活跃度、经营景气度、创新聚合度以及环境满意度,从整体来看均呈现上升态势,但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经营景气度指数和创新聚合度指数相较2019年弱有下降,分别从132.68、128.70降到127.54、122.49。但依据《2021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全市新设市场主体仍有13万家,“小升规”企业入库培育数仍高居全省第1,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31%,而且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名列全国第6。

Table 2. New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vitality index in Wenzhou

表2. 温州新设小微企业活力指数

Data source: New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vitality index report in Wenzhou.

数据来源:《温州市新设小微企业活力指数报告》。

2.3. “板块起飞”:城市空间精简精美,空间品质蝶变纷呈

在“美丽浙江”行动方案指引下,一是“大拆大整”,对城中村进行改建亮化工程、对城市中心旧城区进行复兴、振兴行动,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二是按照“一主两副三极多点”战略规划,沿瓯江塘河开展“大建大美”项目,构建并起飞沿江发展的瓯江板块、沿南塘运河的“塘河夜画”等城市新经济板块、沿三垟湿地和大罗山的生态旅游景观板块,以及滨江CBD和高新区现代商务科创板块,重构温州城市空间新品质、新特色、新地标;三是按照“东拓西优、南联北跨”发展战略,“精简精美”瓯洞一体化、温瑞平原一体化、永嘉乐清拥江发展,,构建“环山、沿江、面海”的温州城市新名片。城市空间版图不断扩展的同时(见图1),各板功能特色鲜明、相互协同融合,空间形态蝶变、品质不断提升。

Data source: New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vitality indexreport in Wenzhou数据来源:《温州市新设小微企业活力指数报告》

Figure 1. The urban built area, growth and growth rate over the years in Wenzhou

图1. 温州市历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额和增长率

图1可见,温州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增长,空间城镇化不断加速,但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变化虽有升降起伏,但递减的总趋势不变,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呈现急剧下降,而后呈现上升趋势,这与温州城市空间开发建设由“大拆大建”、“大建大美”向“精简精美”是相一致的。

2.4. “山水特色发展”:生态品质不断优化,讲好共同富裕新故事

温州“七水二山”,因山水而兴而美,以“两山转化”和“五水共治”为突破口,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思想,创新“河长制”、“林长制”、“环保管家”等服务模式,开展唤清源、攻难关、建生态休闲观光产业带等生态环境治理、优化、提升长效机制,顺应、修复、尊重和保护生态资源,提升城乡颜值和生态品质。

依据《温州统计年鉴(2020)》和《2020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温州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第18位,被评委浙江省清新空气示范区;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60.7%,市区绿地面积9404公顷,生态满意度提升至82,实现连续8年提升;“十三五”期间,温州经济单位GDP能耗降幅分别为3.3%、3.9%、4.5%、3.1%、2.0%,累计实现降幅15.8%;2020年八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6%,绿色发展指数跃居全省第2。

生态品质的不断优化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换,助推经济社会品质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由基本小康向高水平、高质量全面小康迭代升级发展。由表3可见,自2014年浙江提出“五水共治”倒逼其生态和产业创新发展以来,温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由2014年的352.3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01.98亿元,即使在2020年疫情年份,也是保持了3.97%的增长率;而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方面,虽然绝对差额在不断拉大,但差距的相对额在不断缩小,至2020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增长率收敛为1%。

山秀、水清、岸绿、景美的高质量生态品质,极大提升了温州对人口、人才和产业的吸引力。七普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温州市人口由9122102万人增长到9572803万人,净增加了450801万人,增长率位4.94%。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显示,温州人才综合吸引力指数位39.2,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列第27名。

Table 3. The gap between the general public budget income and the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Wenzhou

表3. 温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情况

Data source: Wenzhou City Statistical Yearbook (2020).

数据来源:温州统计年鉴(2020)。

3. 温州高品质之城提质行动的障碍因子

3.1. 区位发展腹地不深,城市首位度不高,要素吸引力有限

城市腹地也称城市吸引范围、城市势力圈或城市影响区(王德、赵锦华,2000) [3],是支撑核心节点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后劲的重要动力,是城市高品质发展的关键要素。温州虽同隶属长三角城市群和海西板块城市群,地处上海、杭州和福州三大节点城市之间,但其偏安东南一隅的地理区位,很难获得长三角和海西板块区域腹地的要素资源支持,而且与周边的宁波、金华、台州、丽水相比,也并不存在绝对优势,并且这些城市也大都具有特色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独立性较强,城市发展更倾向于融入杭州、上海,而不是以温州为中心。依据七普数据显示(见表4),十年间温州人口虽然增加了450,801人,增长率为4.94%,但其市辖区、市区人口却不论是绝对人口数还是相对增长率均为负数,而且人口首位度相较2010年也均呈现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温州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市区人口向周边城市群和市内生态资源丰富、生活便利的乡村地区转移加速。

Table 4. The population change data of Wenzhou municipal districts and urban areas

表4. 温州市市辖区和市区人口变化数据

Data source: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seventh national census.

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人口的净流出,反应在经济上就是城市经济首位度的下降,由表5可见,温州市区、所辖区、县(市),其经济首位度均变化不大,但整体而言市区、鹿城区、龙湾区市呈现下降趋势,而瓯海区、洞头区则呈现上升通道,而且所辖瑞安、乐清经济强市相比,经济吸引力上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弱干强枝特征凸显。这种经济首位度变化不大且呈均衡分散的发展模式,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有限,路径依赖比较大,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品质的高质量发展。

Table 5. The change table of economic primacy in Wenzhou

表5. 温州经济首位度变化表

Data source: Wenzhou City Statistical Yearbook (2020), The progress data of Wenzhou bureau of statistics.

数据来源:《温州统计年鉴(2020)》,温州统计局进度数据。

3.2. 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创新发展需求有余、供给有限

温州虽然注册企业在2020年初突破了30万户,市场主体增长急剧活力,但规上企业,依据《温州统计年鉴(2020)》数据,只有5914家且以传统企业居多,其中大中型只有409家,国内上市公司只有21家,远低于杭州的151家、宁波的84家、绍兴的60家、台州的51家、嘉兴的40家、金华的30家、湖州的27家。这表明温州发达的民营经济仍是以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为主导,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是一项涉及软硬件、系统营维、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一项高成本的复杂系统工程(李晓雪,路红艳,林梦,2020) [4],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天然的劣势,既不愿也承当不起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成本,这样严重制约了温州经济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发展动能,影响了城市经济社会品质高质量提升和发展。

政府虽然出台了诸多培育、引进和建设高能级平台的举措,但受限于高企的生产生活成本1以及区位劣势等因素,不能吸引到产业转型升级所必需的高端人才。另外,温州虽有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但没有一所“211”大学、没有一所成人高等学校,与温州城市创新发展对科教资源的需求差距较大。人才资源的不足,制约了传统产业转型步伐,产品“低端锁定”、品牌价值不高等问题仍较突出,而且很多做大做强后的企业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场域和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将总部迁向上海、杭州和中西部等,温州渐有沦为生产基地的风险,极大地拉低了城市影响力和经济社会的高品质。

3.3. 城市空间重建轻管,社会满意度待提升

温州城市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有效闭环还未形成,使得精彩蝶变的城市空间品质获得感不强。一是营运和管理能力滞后于规划、建设能力和意识,导致后期管理满足不了以人为本、协调机制不畅。这种重建轻管、重设施建设而忽视功能培育、管理精细化不足的城市空间品质建设和营维,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品质和人民从城市发展中的获得感、体验感和满足感。比如有些道路的盲道形同虚设,成了汽车、共享单车的停车场;有些城市广场的建设开发前瞻性缺乏,对未来需求的考虑不足,综合服务功能不强,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有些地标建筑拥有一流的“钢筋混凝土”品质,但周边文化底蕴和活力缺失,使得只有二流的人文和社会价值。二是城市后期营维、服务人才缺乏,拉低了城市体验感和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有限的制度激励,独树一帜的温州语言,居高不下的房价等生活成本,阻碍了温州对从事城市的建后营运、维护和管理的高端管理人才和运维团队吸引力,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特别是外地流入者对城市的认同感不高、社会融入度不足。

3.4. “三生融合”的人居环境品质建设仍任重道远

温州虽然通过贯彻落实“两山理论”战略、“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和“美丽温州建设”,在生态文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系统工程仍任重道远。以温州的绿肺——三垟湿地为例,从其目前建设成果来看,仍还只是“湿地公园”阶段,远未达到杭州西溪湿地的“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乃至“以公园为导向的发展”驱动城市转型发展阶段。究其原因,一是在功利主义驱动下,三垟湿地公园存在过大规模开发建设,建设人工化、资本化等不和谐现象,这种人类活动频繁过度干扰,使湿地生态系统难堪负荷接近其“负载定额”。二是三垟湿地公园对产业的聚合作用尚未形成,虽然目前吸引了“生命健康小镇”、“基因药谷”、“万象城”等科技创新平台、商业平台,但还未形成依托湿地衍生业态,三垟经济圈、文化圈和生活圈,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有机融合,作为温州新增长极的作用还未完全显现。

可见,温州城市品质建设和提升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人才,如何吸引人才来温、留温并融入温州,是温州城市品质进一步高质量提升的未来之路。而城市舒适性水平与净迁移人口之间呈高度相关,其与城市迁入人才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温婷,2016;朱云鹃,汪文君,王杰,2019) [5] [6],对人才特别是高技术创新性人才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城市舒适性被视为新技术条件下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Florida R. 2002, 2004, 2005, 2008; Clark T.N. 2002, 2004; Glaeser E.L. 2000, 2001; Rappaport J. 2008, 2009) [7] [8] [9]。温州作为三线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更应关注的如何打造城市舒适性,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不应是仅依靠行政激励和放松户籍等制度优惠来在吸引人才,否则引才举措成效会难有成效,城市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仍将任重道远。

4. 温州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之路

4.1. 融入长三角和闽浙都市群,拓腹地强首位度,提升要素吸引力

随着城市群区域的同城化,各城市进一步模糊的将不仅是其物理边界,其生产生活方式也将逐步趋同。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和海西板块一部分的温州,对外积极主动接轨融入上海、杭州和福州,甘当腹地,主动承接其转移出的产业、人才和信息流等要素,给与产业的充分配套、做好功能上的配角,融合自身比较优势,提升温州城市环境对要素流的吸附力、集聚度和匹配度;同时利用城市群内闽越沪空间相邻,人文和生活方式趋同的特点,创新推动高度一体化的政策制度,加速各类要素流的双向流动和区域间的相互竞合,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开满庭前花”。

对内进一步深耕“东拓西优、南联北跨”空间发展战略,打破行政区划和制度、思想壁垒,加速乐清、永嘉和鹿城区的一体化,瑞安、平阳和瓯海区的一体化,以及洞头和龙湾区的一体化,变强镇经济为都市区经济,整合并增强优势区的资源聚集度、承载能力、城市能级和都市区的首位度,从沿江走向面海,打造更加舒适宜居、开放创新的现代滨水大都市。

4.2. 以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为契机,加速发展“新三化”,助推城市品质更高质量发展

2021年5月发布的《浙江省国土2021~2035年规划》将温州定位于:建设成国家区域与中心城市。温州应该借助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机遇,按照大城市的规格和能级,以“新三化”为抓手,推动城市品质和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

1) 新型工业化:强基固本。坚守并践行实业强基固本战略,加速新型工业化,驱动经济社会品质更高质量发展。一是从人、地、钱制定一揽子综合性、协同一致的支持、壮大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二是加大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研发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用智能化、信息化赋能提质实体经济,提升经济效能和质量。三是进一步夯实产学研政企协同真实融合、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等机制,夯牢新型工业化基础。

2) 高能级新型城市化,提升都市区资源聚集度和首位度。温州的城镇化始于农村内部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造就了其发达且分散的乡村板块经济,但发展协同度不高,以及市区首位度不高聚合能力有限的城镇格局,极大地拉低了温州的影响力和对资源的吸引力。而高能级的新型城市化就是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做大做强城市功能协同发展,以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做实做精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赋能提质,让人们优雅而体面的生活。

3) 数字化:转换新旧动能、提升城市能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数字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类型,要求以此激发新动能,提升城市能级和高质量发展。基于温州的实际,一是加大引进高能级重大科研平台力度的同时,充分培育发挥温州高校、高端科研机构和创新创业基地集聚优势,加强新技术、新基础的研发攻关和推广普惠,消除发展数字经济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技术鸿沟”和人力资本不足,为温州城市经济社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品质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二是切实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特别是与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推动其数字化转型升级升值,加速“互联网 + 一产二产三产”的纵深融合发展,释放数字经济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助推经济社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4.3. 以“微空间、微改造”,提升城市营维成效和生活舒适性

“微空间、微改造”指通过建筑局部拆改迁、空间功能置换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等方式,将城市存量空间、建筑、景观乃至艺术组合在一起,打造丰富、有趣、便捷的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朱树兵,2019) [10]。比如深圳的“趣城计划”就是比较成功的“微空间、微改造”案例。温州城市公共空间供给不足、尺度不当、特色不显等问题的解决亟需“微空间、微改造”的引入。“微空间、微改造”在社区治理建设方面的核心是以群众为本,城市规划更注重对居民活动空间和社区文化的改造、重塑,体现对居民的关怀,从而建立良好的社区文化认同感。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老旧社区在区位、环境、文化和人群需求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对品质提升需求的多样性,采取“提供模式+自选模式”乡结合的改造方式,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社区、街区的需求。在制度设计上政府主要通过搭平台、建机制,推动和激活城市的自我更新能力,通过自下而上地改善瓯海城市微观空间环境,提升城市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4. 培育发展创新公园,创新由园到城的发展模式,打造舒适现代之城

温州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山水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底蕴深厚,东临大海,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都市区内塘河、大罗山、三垟湿地等环绕穿插。因此,可以借鉴杭州西溪湿地从“湿地公园”到“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再到“POD (以公园为导向)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城市怎么办,2020) [11],尊重、利用山水资源的自然生态,大力打造舒适之城,以舒适性提升人口、人才的吸引力和聚集度。一是以创新公园培育“微型公园城市”,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生态为基底、以科创为动力,以人文为灵魂,构建城市发展的创新创业单元。二是以创新公园激发驱动“城市活力细胞”,引导“聚落式创新”,为中心城市更新、旧区改造、园区转型升级植入“创业创新基因”,促进内外融合创新发展。三是以创新公园带动功能创新,从“生态宜居”到“科技人文”、“共享文明”。加速温州“三生融合”的有机融合度,提升温州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的加速度。

基金项目

2020年温州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温州区域经济与民间资本研究中心课题:温州县域提升城市品质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和政策研究(20jd43);2019年浙江省“十三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温州商学院–温州鹿城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理论下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实现路径研究(jg20190558)。

NOTES

1依据全国房价网信息显示,温州2021年第一季度房价在全国50强城市中,以25,013元/m2高居第13位。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中国20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2012) [EB/OL].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0913/c1004-18995165.html, 2012-09-13.
[2] 2020年温州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s://www.wenzhou.gov.cn/art/2020/4/26/art_1217830_42689410.html, 2020-04-26.
[3] 王德, 赵锦华. 城镇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兼论势力圈的空间结构特征[J]. 城市规划, 2000(12): 37-41.
[4] 李晓雪, 路红艳, 林梦. 零售业数字化转型机理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 2020, 34(4): 32-40.
[5] 温婷, 蔡建明, 杨振山, 等. 国外城市舒适性研究综述与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2): 249-258.
[6] 朱云鹃, 汪文君, 王杰. 城市品质与科技人力资源聚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基于中国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J].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6(4): 42-47.
[7] Florida, R. (2010) 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 CITIC Press Group, Bei-jing.
[8] Glaeser, E.L., Kolko, J. and Saiz, A. (2001) Consumer Cit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 27-50.
https://doi.org/10.1093/jeg/1.1.27
[9] Mellander, C., Florida, R. and Rentfrow, J. (2001) The Creative Class, Post-industrialism and the Happiness of Nations.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5, 31-43.
https://doi.org/10.1093/cjres/rsr006
[10] 朱树兵.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城市[J]. 山东战略研究, 2019(4): 12-14
[11] 城市怎么办: 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EB/OL].
http://www.urbanchina.org/content/content_7688313.html, 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