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尔库塞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消解
On Marcuse’s Criticism and Res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DOI: 10.12677/ACPP.2021.104052, PDF, HTML, XML, 下载: 394  浏览: 1,080 
作者: 臧 蓓: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马尔库塞单向度发达工业社会科技异化Herbert Marcuse One Dimensio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摘要: 科技异化批判是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尔库塞从科技的发展、发达工业社会的逐利性这一生成机制,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性的丧失、个人“真实需要”的丧失、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具体表现形式对科技异化展开了批判,最后从构建新理性和革命新理论两个维度建构消解科技异化的路径。
Abstract: The criticism o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cuse’s social criticism theory. Marcuse criticized the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fit-seeking mechanism of developed industrial society, the revolutionary loss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proletarian party, the loss of personal “real needs”, and the loss of cultural diversity. Finally, he tries to construct the way of dispelling the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from two dimensions of constructing new rationality and new revolutionary theory.
文章引用:臧蓓. 论马尔库塞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消解[J]. 哲学进展, 2021, 10(4): 295-29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4052

1. 引言

马尔库塞一生致力于批判发达工业社会,以人的解放为使命,不断探索没有异化存在的美好社会。马尔库塞认为科技发展快速的当今工业社会中“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 [1], p. 10),科技是当代社会全面异化的总根源,并由此对科技异化展开了批判,批判维度有哪些?如何消解科技异化?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消解有何不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意义?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重要问题。

2. 科技异化

科技异化可以理解为异化理论范畴下的一个分支。异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学科的一系列转化,不同语境下的异化有所不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卢梭和霍布斯在政府论中,将异化定义为“权力的让渡”即人民为了更好的一起生活,将一部分权力让渡给利维坦。黑格尔赋予了“异化”完全哲学上的意义,将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置于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一个逻辑阶段来理解。费尔巴哈将上帝看作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认为主体的劳动活动及结果成为异己力量,反过来奴役和支配主体,并明确了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性。但不管异化理论如何变迁,异化都包含着对立、分离之意,表现为由主体创造的客体对主体形成压抑、控制力量,成为主体的对立面。

关于“科技异化”的存在性问题,学术界各执一词,无论是李立生所说“只是表达或代表一些人对科技的一种态度和体认” [2],还是李桂花所持科技中立性存在片面性,“在一定条件下科技就可能发生异化” [3]。但学术界对科技异化有了统一的认识,都认为科技异化表现为科技是人创造的产物,却成为压抑人、排挤人的异己力量。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下,人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运用、经济的发展而生活的更好,反而丢失“真实需要”,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失去了革命性,社会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原则,科技成为不可忽视的异己力量。

3. 马尔库塞对科技异化批判的维度

马尔库塞认为科技是发达工业社会全面异化的总根源,科技异化的生成机制是如何的?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探究马尔库塞批判科技异化的维度。

(一) 科技异化的生成机制

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在马尔库塞看来,科技具备两方面性质,其一,科技是生产力。当代工业社会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各阶层人的生活状态得到普遍提高和有效保障。劳资的对抗和矛盾正在减弱甚至消失,取而代之以整合与同化。其二,科技是意识形态。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而大行其道,人们普遍认同科技理性,而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马尔库塞认为“发达的工业文化是比以前的文化更意识形态化,因为在今天,意识形态是在生产过程本身中”( [1], p. 11)。马尔库塞认为科技融入生产的全过程,融入了社会的全方面,技术理性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正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甚或这种技术合理性不仅存在于一般意识形态中,也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基础。

另一方面,发达工业社会的逐利性。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做出了规定:发达工业社会是新型极权主义社会,“新”在以技术统治代替暴力施行统治。发达工业社会下,资本控制市场,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主要目的是追逐利润。科技服务于逐利性的生产和消费,逐渐失去了其中立性,因此,要批判的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特定语境下的科技,即发达工业社会的科技。

(二) 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科技异化表现为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性的丧失、个人对“真实需要”的丧失、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首先,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性的丧失。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逐渐丧失了革命性,呈现与对立面“明显的一致或趋同”( [1], p. 19)。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领域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劳动阶级随之表现出四个方面的新变化:工人结构的转变,表现为非生产性的工人数量增加而一线工人数量减少;工人劳动角色的转变,表现为蓝领工人向近似白领工人转化;工人劳动状况的改变,表现为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不断降低;工人阶级态度的转变,表现为工人阶级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由否定转向肯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性减弱,对立阶级之间“质的差异”转变为“量的差异”。由于失去了无产阶级基础,社会民主党、共产党组织被迫放弃了暴力革命主张,沦落为“政治肯定派”,资本主义最终得以“通过使对立面得到容忍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1], p. 21)。

其次,个人对“真实需要”的丧失。发达工业社会中,政治与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政治权力通过“经济技术协作”将机器作为最有效的政治工具,技术促进了高效率生产,为了使生产从而使整个社会制度连续下去,必须尽快完成生产到消费的过渡,于是在将消费过剩产品强加给个人时,就制造了“虚假的需要”,即“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 [1], p. 6),个人全然不知地将“虚假意识”变成了真实的意识,最终导致“异化了的主体被其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 [1], p. 11)。

最后,文化多样性的丧失。首先,“高层文化合法化”的丧失。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具有大众化、商业化和通俗化性质,追逐利润最大化原则促使文化生产和消费领域充斥着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导致高层文化成为难以被欣赏的对象,日常大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形式,“高层文化失去合法性”( [4], p. 52)。其次,文化否定的合理性的丧失。在前技术时代或双向度的社会中,艺术以其否定的合理性著称,这一否定的合理性表现为文学艺术作品与社会现实相分离,呈现“远离社会、冒犯社会、指控社会的特征”( [1], p. 60)。但是随着新技术手段的使用,科技进一步操控和掌握人与自然,进一步增大组织和操控社会的范围,削弱了抵制一体化的革命性,艺术否定的合理性屈从于技术合理性进程,被纳入到无所不在的日常现实,对现存事物及现存社会大加赞赏。最后,艺术呈现俗化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的商业社会中,冷冰冰的机械化环境和盛行的艺术功能主义阻止了“力比多”1的释放,爱欲向性能力和性满足方向退化,现实原则吞并快乐原则,快乐被调整为产生顺从态度而服务。

总而言之,技术促成了新型极权主义社会,“新”在不适用暴力施行统治,而是通过技术合理性压制离心的群众,“进步的冲击理性使理性屈从于现实生活,屈从于产生出更多和更大的同类现实生活的强大力量。”( [4], p. 11)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发达工业社会的全面异化,本应具有革命性的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呈现出对资本阶级的同化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本应具有批判性和否定性的个人,丢失了“真实需要”,将“虚假需要”误认为真实的需要,不断追求富裕社会的价值观、消费观、物欲观、爱恨观。本应繁荣争鸣的思想文化,表现为商品化的大众文化,文化生产领域也呈现垄断性。

4. 马尔库塞对科技异化的消解路径探析

马尔库塞对科技异化的消解路径探析,实质是对人的解放的实现路径探析,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的可能性方案探析。

(一) 构建新理性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之所以控制社会,是因为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替代。恢复科技的中立性,消解科技异化,就要通过科学技术、价值、艺术的有机整合来构建新理性。新理性也被称为艺术化的理性,是“感性的理性”。

新理性有三方面特征。首先,具有否定性向度。艺术包含否定的合理性,即对现存事物的抗议,新理性与艺术有机整合,在建构过程中利用艺术的否定性向度整合和消除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更好发挥科技的作用。其次,具有价值性向度。新理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目的是使人摆脱异化状态,实现真正的解放。再次,具有中立性向度。新理性重置科学技术的中立性,注重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并主张建立否定现存科技合理性的新的科学技术。马尔库塞批判当代社会的科技,但并未将其摒弃,现存科技合理性对人和自然压抑性地统治,我们须与其完全决裂,但是新的科学技术是实现未来自由社会的途径,新的科学技术可以实现人的解放。

(二) 革命新理论

针对六十年代末“学生造反运动”消逝后的形势,马尔库塞分析了“反革命”和“革命”的状况,认为“反革命”势力的特点是先发制人,革命陷于低潮,但是革命仍然有希望( [5], p. 154)。革命如何实现?在《反革命与造反》一书中,马尔库塞提出 “革命新理论”,他主张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新变化,新变化需要新思想,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已经不适应于新变化,要建构一种 “革命新理论”。

革命新理论“新”在何处?首先,新的革命目的,革命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解放人们被压抑的爱欲,而不是摆脱贫困。其次,新的革命主体。工人阶级成为现存社会制度的肯定性力量,无法担任总体革命理论的主体。马尔库塞认为,工人阶级丢失了否定性和超越性,革命主体只能从发达社会控制范围之外来找寻。这些人是脱离工业社会模式的人,即青年学生和社会底层的人,因为他们是远离民主进程的群体,“即使他们的意识不是革命性的,他们的反对也是革命性的。”( [1], p. 230)最后,新的革命道路。面对或许会走向妥协的改良主义和两败俱伤的暴力革命,马尔库塞给出第三种选择:“非暴力的反抗”。“非暴力革命”有两个特点:其一,革命具有总体性、全面性。“非暴力革命”是一种“总体革命”,“总体”体现在革命领域的总体性和全面性,是包括政权、经济、文化、心理等的全面革命,是从总体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革命的方式为“大拒绝”,不仅拒绝科技合理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而且要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进行彻底决裂。其二,革命具有持久性。马尔库塞认为“大拒绝”是一场持久的行动,短时间内不可能取得胜利,又把这种革命方式称为“穿越机构的长征”。

5. 评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批判思想

马尔库塞一度被称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首席批评家”,其以富有洞见的观察力看到了科技统治下的人和社会处于异化状态,其对科技异化的批判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启发意义,但却有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性质。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伴随着精神世界的匮乏,马尔库塞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消解,对我们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有很大的警示和启发意义。首先,在科技发展领域,注重科技的伦理转向,如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科技伦理原则和治理规则,推动科技伦理跨学科研究等。其次,在社会治理领域,更加注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时刻关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的新需求、新想法。再次,在市场发展领域,更加注重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政府与市场的协调。最后,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是克服科技异化的必经之路。科技不是批判的对象,我们要批判的资本主义的科技,是被资本操控的科技,社会主义才是人类解放的总归属。

但是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也存在一定弊端。如无力的救赎之路,马尔库塞并没有深入经济领域分析消解科技异化的路径,更多的是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进行思想建构,其晚年在《审美之维》中,认为革命首先在于解放出人的追求愉快的潜能,将人之解放寄托于美学。再如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存在陷入技术决定论的风险,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合理性控制的当代社会中,人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组织丢失了主体性,但是马尔库塞对这一部分的论证并不充分,以人的主体性丧失为前提开展批判,却忽视了这一前提的真假,这也导致其对科技异化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

NOTES

1“力比多”:弗洛伊德理论体系的概念,力比多与性冲动有关,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是个体性本能表达与满足的内在动力。马尔库塞的语境中,指生活本能的能量,即一种释放的本能的张力和欲望,与弗洛伊德不同,马尔库塞将性欲升华为爱欲,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 李立生. 试论“科技异化” [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2): 10-12.
[3] 李桂花. 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J]. 哲学研究, 2004(1): 83-87.
[4]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M]. 黄勇, 薛民,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5] 陈学明. 二十世纪的思想库 马尔库塞的六本书[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