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andThe German Ideology :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ommunist Thought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摘要: 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追求的远大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共产主义作了初步的阐述,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向社会的人的复归,是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打破了《手稿》的局限性,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共产主义思想。本文从两本著作的背景、内容进行探析,从而揭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性及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Communist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m. Communism is not only the lofty goal pursued by Communists,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Marx made a preliminary exposition of communism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Manuscript). Communism is the real possess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return to society, realizing the unity of humanism and naturalism. In The German Ideolog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deology), it breaks the limitations of Manuscript and expounds the communist thought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content of the two works, so as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ommunist Thought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谢晓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J]. 哲学进展, 2021, 10(4): 343-34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4060

1. 《手稿》和《形态》的写作背景

《手稿》写于1844年,受黑格尔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带有一定的浪漫色彩。英法等国当时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发展,资产阶级的财富不断增加,但是创造财富的却是工人。因此阶级矛盾不断激化,革命形成一股热潮。后来,德国发生了一场脱离实际的哲学革命,因为这场伟大的革命没有发动群众,所以失败了。随后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思想,揭示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关系,深刻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指出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和共产主义逐渐成长的必然趋势。

《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写于1845~1846年,欧洲的革命逐渐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已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想向他们科学地论证一些观点,取得无产阶级的信任。但是此时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人对他们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立即进行反击,动笔写了《形态》,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批判。他们对《手稿》中唯心主义思辨做了清算,把重点放在了人的现实生活上,对共产主义的阐释更加合理、更加现实。《形态》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比《手稿》更具科学性,更加感性化和现实化,这也表明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性。

2. 《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

《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源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马克思在研究异化劳动过程中,发现了私有制的起源,突出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1] “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 [2]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本质是异化劳动,要实现共产主义就要消灭私有制,就要对私有财产或人的自我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因此要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以人的解放为目标,实现人的全面自由。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和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通过对分工交换与私有制关系根源的探讨得出私有财产的本质是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被物化,成为资本家创造利益的“生产工具”。工人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不归自己所有,生产的结果是失去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工人被看作是自身借以谋取利益的手段,看作是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异化状态,工人的生活极度贫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将消失,异化也将消失,劳动的价值将发挥作用,工人将真正成为他们自身的主人。因此工人们要看清资本家的真面目,敢于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敢于自由劳动,掌握主动权;工人们要看到资本家剥削压迫的根源,以及这种压榨是违背历史违背人民意愿的,看到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必然,未来社会是人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3]。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矛盾得到妥善处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人与人之间不再只有利益关系,人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人自身的真正占有。

共产主义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4]。共产主义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也为实现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奠定基础。来自自然界的水、空气、阳光等,或是那些“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来源于自然界,人作为自然界的个体只能存在于自然之中。另一方面,人既是能动的有主观意识的人,也是受自然制约的人。人不同于自然界中其它动物,人具有意识而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活动,人对自然的改造和人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是在自由与必然的统一中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要保持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维护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统一。劳动者所生产的一切劳动产品都归自己所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消失,人们在改造利用自然时可以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的复归。由于资本和异化劳动的重要地位,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即社会的人的复归,而这种复归将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共产主义是在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继续从事着自身和他人的生产活动。人是社会中的人,通过劳动与交往创造人与社会,这反映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方面,人在社会中进行劳动,自然界对人才有积极的意义,劳动才能真正成为人的生活中的要素、人自己的存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可见,“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5]。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方面,只有在社会中,对象性的存在即作为人的对象的存在才能成为可能。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人们之间既生产着自己也生产着他人,在此意义上的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也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实现共产主义,要根据当下的社会实际,积极斗争,而社会中的人则是斗争中的重要力量。共产主义扬弃了异化,恢复了人的本质,实现了人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人与自然、人与人等一系列的对立也就不再存在了。

3. 《形态》中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的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共产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论证。马克思从不同的视角开辟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并提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比《手稿》,《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更加的感性与现实。

从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到全面自由的实现。《手稿》中指出,消除异化的共产主义是为了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7]。异化劳动导致人的异化,人也不是原来的人了,共产主义作为对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积极扬弃就象征着人的复归,人作为人找回原本的生活。马克思在《形态》中一开始就关注现实存在的人,关注人的自由发展问题。只有将人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当中解放出来,人才有可能真正具有自己的自由意识,建立起真正自由的社会制度,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8]。人在进行自己的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才能反映人的自由性和自觉性,这种活动才真正体现人的活动的本质。只有在异化关系得到了积极扬弃,人人获得全面的自由,因而形成使个人自由得到真正实现的一种联合体,而这种真正的联合体,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形态》中对共产主义的描述更加现实和合理,共产主义不仅是消除异化和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也是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是通过革命到达的新天地。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手稿》中马克思尚未看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形态》是创立唯物史观的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得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在《形态》中阐述了社会分工与社会矛盾运动的关系,指出分工导致了私有财产的产生,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扩大,但是分工也导致了私有制产生阶级的压迫、矛盾的激化。在《手稿》中几乎没有直接提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也就不可提到两者之间的矛盾,提到更多的是资本家和工人,并没有把人当作一个阶级来对待。《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这样,共产主义者实际上把迄今为止的生产和交往所产生的条件看作无机的条件。” [9]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规律出发指出了物质力量是活跃的变动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往关系也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式。但是,也正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交往形式也可能变成束缚人们活动的桎梏。为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就要变革交往形式,这样就需要社会革命来发挥作用,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交往形式的变革也催化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社会中的。要想掌握物质力量,消灭分工,也必须依靠阶级,依靠革命。

4. 《手稿》和《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

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社会中的现实的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打下根基。历史发展的走向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0]。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从根本上说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种表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秉持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 [1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帮助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下,要努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在时代发展中进一步深化人的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要追求共产主义,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注入更多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积极要素。

解放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马克思认为要想彻底的消除贫困,使人们从异化中解脱,就得依靠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进而使人们的交往更加普遍,促进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具有经济的特点,这对新时代我国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但是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逐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也体现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实现共同富裕,逐步消灭剥削,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好的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关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表现,是对《形态》中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前提这一共产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挥。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追求的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人类必须思考的问题。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劳动,在慢慢的探索中发现劳动可以使人在自然界中获得更多的价值,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不断加强,自然界被打上了人类的烙印。从敬畏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尊敬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在不断追求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作的报告《我们的共同未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逐渐意识到了环境问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议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我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也应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应该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模式,以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生活。

5. 结语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指导共产主义运动的科学指南。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12] 我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都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讲话中多次出现“共产主义”这个词,多次强调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 [13],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新时代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不断丰富,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将得到进一步印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仍以《形态》和《手稿》中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参考范本,在实际建设中不断推进共产主义社会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85.
[2] 卡尔·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85-86.
[3] 张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及其时代意蕴[J]. 理论建设, 2019(1): 99-105.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0.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1.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5.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0.
[8] 侯惠勤.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产主义内核[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3, (4).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0-91.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9: 13.
[11] 孙喜香, 薛俊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产主义之维[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4): 13-21.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87.
[1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