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留学生农耕文化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Culture Edu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CES.2021.9629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冉路瀚: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雅安
关键词: 农耕文化中国概况文化元素Cultivation Culture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a Cultural Elements
摘要: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点,全面展示农耕文化有助于增强农林院校留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促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建立对中国形象的积极理解。农林院校留学生的文化课教学是实践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现有《中国概况》教材农耕文化元素设计的不足,深入挖掘可呈现的传统农耕文化元素,文章通过文化内容及教学形式的创新,探索传统农耕文化融入留学生文化课程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Culture is 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Chinese nation. Comprehensively de-monst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farming culture helps foreign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build the sense of major identity, promotes their 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os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es of China.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courses for foreign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actice cultivation culture. Based on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design of farming culture elements in the existing “China Survey” textbooks, this article deeply studies the displayabl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culture.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cultural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cultur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curriculum edu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文章引用:冉路瀚. 农林院校留学生农耕文化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6): 1793-179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6299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5月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农耕历史和灿烂农耕文化。” [1] 自古以来,中国以农立国,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除了包含普通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技术,更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思想、农政制度以及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农业习俗,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无论是成体系地梳理古代农业文献和涉农文学作品,深入挖掘涉农文化元素,推动文学、语言学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进程,还是在汉语教学及文化交流过程中更全面地呈现我国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展示正确的国家形象,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留学生文化类课程教材及教学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众高校开设了面向留学生的文化类课程,教材的建设也随之发展,刚开始的教材多是由教师及教研团队开发编写的课程讲义,比如,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顺洪主编的《中国概况》 [2] 教材便是基于当年的课程讲义撰写的文化类教材。比较四本目前高校广泛使用的《中国概况》教材可以发现,现有教材的农耕文化知识点比重较低。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宁继鸣主编的《中国概况》 [3] 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由王顺洪主编的《中国概况》两部教材都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国情、地理概况、民族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哲学文学、传统思想、艺术与习俗、体育健身等内容,但只是零星涉及到的一些农耕文化内容,如茶文化、酒文化以及从经济成就角度简要介绍了中国的农业概况,多停留在浅层文化点的介绍,没有再进行思想、观念层面的探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的,由程爱民主编的《中国概况》 [4] 教材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人文地理文化,涵盖了中国的地理、历史、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遗产、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书法绘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武术。该教材在经济板块以产业的形式介绍了农业,在文化遗址板块介绍了古代农田灌溉水利工程——都江堰。值得一提的是,该教材在中国古代科技板块以水稻种植、茶叶、桑蚕专题形式介绍了农业科技,并结合《诗经》《楚辞》、神话传说等介绍古代汉文化的主体文化—蚕桑文化。此外,复旦大学2021年1月出版的,由吴中伟,胡文华主编的《中国概况》 [5] 教材则通过专题拓展阅读的形式对原教材细节进行丰富,涵盖“城市与农村”“外交与国防”“家庭与社会”等专题讨论,该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教材大多从宏观层面整体概述了中国的地理、政治、历史、民俗等文化要点,比较符合留学生对中国国情、文化等知识的基本需求。但是,目前的《中国概况》教材缺乏一定的地方特色,尤其是与高校的办学特色相脱节。笔者认为,结合地方院校特色及学生专业背景进行文化课程教学元素的创新有助于弥补《中国概况》系列教材的内容缺失,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汉语训练。

就留学生文化类课程教学现状来看,文化要素的讲授主要集中于《中国概况》课程的理论授课以及相应的中国文化体验,如太极拳、包饺子、剪纸、书法、实地参观等。一般而言,许多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停留在文化内容的表层讲授,对文化要素背后的精神内涵挖掘不足。文化课教学应既包含浅层的物质和习俗活动,也应包含深层的精神文化。王学松指出:“在处理某一个文化点的时候,运用文化三角形来将产品、习俗、观念勾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样态,系统地呈现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厚传统,并养成面对文化现象时的系统思维习惯。” [6]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元素仍集中分布在“文化三角形”底端,许多教师在进行文化要素讲解时,着重对文化活动的形式以及文化产品的介绍,往往忽视了“文化三角形”中最重要的文化概念的分析,缺少对顶层思想观念的关注与思考。

3. 农耕文化元素与《中国概况》课程的创新性融合

传统农耕文化元素可以作为留学生特色选修课的独立授课内容,也可以作为《中国概况》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教师可以通过筛选适应留学生能力与需求的授课内容及授课语言,以主题式教学的形式将传统农耕文化元素分层次运用到农林院校的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真正做到内容创新和过程创新的有机结合。

3.1. 传统农耕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探索

通过部分《中国概况》教材的比较以及前期对涉农典籍的整理,我们认为,除了传统的酒文化、茶文化、农业经济概况等涉农元素以外,还可以进行更全面的农耕文化教学。

针对低年级本科留学生,可以基于大量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的呈现,引入习俗、观念等重要文化概念。以食物文化为例,除了呈现“饺子”、“粽子”等实物,还可利用本土网红博主李子柒的系列视频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事活动,结合二十四节气等文化要点的介绍,讲解中国人的岁时饮食习俗,使学生知道在什么节气中国人吃什么、做什么,并明白这些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知节气、晓气候、懂农事也懂养生。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展示部分传统农耕村落的饮食特色,结合民俗活动,从不同视角呈现中国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差异。

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高年级留学生及硕博留学生,既可以通过汉语授课的形式增加课程难度,全方位训练学生的汉语能力,还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农耕文化元素讲授。比如,可以简要介绍与农耕文化相关的系列神话传说,如传说中的农神“弃”(后稷)的故事,神农种五谷的故事,大禹治水的故事以及嫘祖养蚕衣被天下的故事;可以结合“农”“利”“协”“众”“蜀”等汉字字形的演变阐述汉字体现的农耕文化内涵;还可以引入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作物的起源史,佐证中华农耕文明悠久的历史。此外,还可以充分挖掘校本教学素材,结合川农大校史,为学生介绍杨开渠教授艰苦奋斗于再生稻研究的故事,介绍杨允奎教授与杂交小麦的故事,以校史文化的讲解传递艰苦奋斗、爱农重农的思想价值。课程最后,可以以中国人为人处事习惯为切入点,以专题形式呈现农耕文化下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比如安土重迁、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美美与共等思想内涵。

3.2. 传统农耕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

疫情常态化大背景下,文化类课程的线上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传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难免涉及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应重视知识的可理解性输入,重视教学过程的中的多模态呈现,随时关注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估。

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转化与取舍,增强可理解性输入。转化与取舍意味着决不可照本宣科,要进行适当的创新。从宏观层面,教师可基于现有的《中国概况》教材,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现有课程思政案例库中的传统农耕文化元素,选取适合留学生学情,体现农林高校特色的文化要点自编讲义,在课程结束时可以整合教案内容,参照现有留学生文化类教材的编写原则,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编写留学生文化类课程的专题教材。从微观层面,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尽量采用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视觉呈现替代文字展示与讲解,关注不同国家间的相关文化点对比,充分利用学生网上学习的优势,设计课程学习单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比如,许多农业型社会都有“求雨”的文化,但中国的龙王庙就是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教师对该类文化点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应广泛关注不同国家的文化呈现形式,以适应留学生认知方式的视角进行文化点讲解,增强输入材料的可理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内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环节的弹性,尽量规避因教师一言堂、时差问题、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等导致的负面影响。利用Uclass、慕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参与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比如,在讲到中国南北饮食文化差异时,可以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线上教学设计,各自搜集本国的特色饮食文化视频,上传到课程平台供全班同学课下观看,课堂上请学生简要介绍自己国家的主要饮食文化及其成因,学生互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他国饮食文化并简述原因,并在课程平台进行相应的点评。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统计数据及学生课堂表现,形成过程性评价,纳入最终课程考核。

4. 农耕文化融入留学生文化类课程的价值探索

辉煌绵长的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元素反哺教学不仅是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探索,更是对农耕文明遗产的一种传承与推广,是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形象的一种崭新视角,也适应了当下“中文+”人才培养的需要。

4.1. 全新解读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认同感

优秀的农耕文明遗产是国家形象的一张名片,在课堂教学及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展现中国特有的农耕文明遗产,适度阐释传统社会观念,不仅可以传递中国人的精神正能量,还能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及为人处事观念,认识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促进学习者对中国形象的积极理解。

古人崇尚农业,以农为本,汉书曾记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农业靠天吃饭,对自然的敬畏慢慢形成了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这里的和谐既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不同个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和合思想与西方的零和博弈不同,中国倡导的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千百年来农耕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渗透性也具有包容性,中国人始终追求的是融合而非对立,是和谐而非冲突,这不仅体现在中国人表达的委婉迂回上,也体现在对外交流的基本原则中,充分理解了这一思想内涵,再去思考当下中文的传播以及对外交流的政策,就不难发现古人的智慧及当代中国人求同存异的包容心态。

4.2. 适应新时代“中文+”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留学生大部分来自尼泊尔、孟加拉国、蒙古、津巴布韦、巴基斯坦等国,学生专业集中分布于经济学院、农学院、动物医学院的优势专业(见图1图2),由于学生的国别、文化背景及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将农耕文化融入文化课甚至语言类课程不仅是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一大创新点,也是语言服务就业的重要补充。

Figure 1. Subjects distributing of foreig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SICAU

图1. 川农大本科留学生专业分布情况

Figure 2. Subjects distributing of foreign postgraduate and doctoral students in SICAU (Top 20)

图2. 川农大硕博留学生专业分布情况(前2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以及中外贸易合作的深入发展,“中文+”项目立足不同国家的具体需求,为中文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中文教学服务社会的目标得到充分展现。“中文 + 农学”的特色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21年初在安提瓜和巴布达在线举行的‘中文 + 农学’专业培训便吸引力了当地11所中小学进30名农学教师的参加,学习者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认识和巩固了更多的中文词汇。” [7] 我们认为,文化教学可以反哺语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农耕文化元素,不仅有利于拓展留学生的专业词汇,帮助留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扩大知识面,增强自身文化素养,还有利于激发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对涉农专业的认知,深化专业认同感,影响今后的就业选择。这对于农林院校留学生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中国的农耕文化蕴含着重要的思想内涵,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无声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观念以及中国人的为人处事之道。因此,将农耕文化元素融入《中国概况》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传承优秀文明基因,探索中华农耕文化的深刻意蕴,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是留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恰当地与中国人交流的一大法宝。我们可以相信,农林高校的农耕文化课程建设绝不局限于留学生的文化课堂教学,更应是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应在更多的高校普及,通过各方力量的整合,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准确传递大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

2021四川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双支计划专项“中国古代农耕文学与文化”(2021SYYB02)。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 习近平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526/c64094-29303048.html, 2017-05-06. Malik, A.S., Boyko, O., Atkar, N. and Young, W.F. (200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R Imaging Profile of Titanium Pedicle Screws. Acta Radiologica, 42, 291-293.
[2] 王顺洪. 中国概况[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3] 程爱民. 中国概况[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8.
[4] 宁继鸣. 中国概况[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8.
[5] 吴中伟, 胡文华. 中国概况[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
[6] 王学松. “文化三角形”的方法论意义[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1, 19(3): 1-6.
[7]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创新思路, 拓宽领域, “中文+”项目受到广泛欢迎[EB/OL]. http://www.chinese.cn/page/#/pcpage/article?id=545, 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