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当代价值意蕴探析
An Analysis of Marxist Labor View and Contemporary Value Implication
DOI: 10.12677/ACPP.2021.104069,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933  浏览: 5,77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贾天威: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价值意蕴Marxism View of Labor Value Implication
摘要: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架构基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部分有机串联,立足劳动实践方可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秘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历经“始创–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其内容包含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类历史通过劳动创造、促使社会历史发展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当代具有丰厚的价值意蕴,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奠定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二是社会层面:揭示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三是国家层面:指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Abstract: The Marxist labor view, as 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organically connects the various parts of Marxist theory, and based on labor practice can we understand the secrets of hum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of Marxist labor view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initiation-growth-maturity”. Its content includes that labor is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labor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al relations, and labor creates human histor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history. The Marxist labor concept has rich value meaning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levels: one is the individual level: lay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the second is the social level: revealing the main force of the social revolution, and the third is the national level: specifying the only way that the nation revivals.
文章引用:贾天威.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当代价值意蕴探析[J]. 哲学进展, 2021, 10(4): 390-39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4069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1]。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和各地政府均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聚焦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伴随社会变革不断继承与发展,不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部延展,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的深刻解读,探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当代价值意蕴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关键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过程

(一) 始创期:异化劳动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始创期于1844年前,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新生工业逐步成长,机器代替原有手工工具,原有作坊被工厂顶替。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大规模批量地使用机器工具对传统老旧的经济模式造成严重打击;与此同时,加快了封建经济以及小商品经济的土崩瓦解。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成为工人无产者,而大商人则变为工厂主,居民间的差别化体现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工业革命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此时期的工人生活惨淡,面临资本家剥削与失业的双重压力;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不断剥削工人阶级使资产阶级日益富裕,工人阶级日益贫穷,工人的劳动形式、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劳动模式等发生巨大改变,工人阶级的劳动特点呈现异化。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成果在始创期的具体表现为异化劳动理论,1844年3月,马克思的研究重点从政治批判转向经济研究,异化劳动便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该理论是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之上加以批判、继承、改造形成的独特的异化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异化问题最为集中的论述;与此同时,异化劳动的提出存在批判国民经济学与弄清私有财产起源的双重目的性。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始创期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异化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并对私有财产的起源作核心论述,因此该理论在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观点即为“发现历史的主体即为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在时代发展中历史地位与作用,也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供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 成长期: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成长期介于1844年~1848年,资本家迫于高额利润的内在催化与同行竞争激烈的外部压力,大量累积资本,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增多。资本家、资本主义、资本产业日益显现的突出性矛盾,使部分先进分子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而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将阶级利益的矛盾点展露无遗,斗争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反抗资产阶级统治,呈现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两极分化的严重态势。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成果在此阶段具体表现为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认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周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整个创作过程是唯物史观的提出、形成的动态展现。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为劳动,人类的形成过程中,劳动发挥决定性作用。此外,马克思还从物质生产角度为切入点,第一次以实践为基础对科学的实践观做阐述,进而解释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及决定性作用。唯物史观的产生确定了劳动的初始作用,社会历史观的巨大变革在此实现,推进社会科学发展为科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发展做进一步哲学铺垫,还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以及探究劳动解放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产生积极影响。

(三) 成熟期: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成熟期集中在1848年至1871年之间。该时期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爆发生产过剩危机,强烈地将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点指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贫困的无产阶级在资本大量积累的过程中,贫富差异、贫富对立趋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已然从经济斗争领域转移到政治斗争领域,但无产阶级缺乏科学认识与相应理论指导。因此,马克思将研究重点从哲学转移到政治经济学,使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大课题研究转为如何从经济领域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以及论无产阶级在历史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借此提供科学的革命理论依据。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社会现实中分析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包含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所需遵循的价值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从商品层面,研究了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作用及形式,阐述了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内部联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运行过程中的特点、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它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走向成熟。

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一) 劳动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异化劳动分析了人的类本质,他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3]。人类作为动物界一分子也需获得生存资源,与其他动物无别,需通过觅食来得到生存资源的保障;但其他动物的觅食行为不是劳动,人类的劳动行为是后天习得,不是先天本能,是人类脱离动物本能产生的活动方式。第一,人的劳动就是人本身有目的的满足劳动对象需求过程的自主性行为,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因此,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和动物具有本质区别,人能够劳动,也就是说人能过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主导而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劳动,而动物的生产活动仅为自身生存与繁殖服务。第二,劳动是实现人的本质的条件。人通过劳动使自身不同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劳动为基础,人的类本质才得以实现;劳动不仅是个体对生存资源获取的手段,还是通过劳动的形式填充精神生活的工具,从一定层面,通过劳动的形式获得个人精神世界的满足感,可能会高于个人生存资源的获取。第三,马克思从实践的视角肯定了人在生产劳动中通过主观意识进行对应实践活动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目的的作用,个体在具有主体意识存在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劳动纽带,将自身认知、劳动技能等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世界,达到从意识到物质生活活动的转变;而其现实性的转变,正是基于劳动是实现人本质的条件。个体通过实践活动,使自身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达到满足并不断发展与成熟,以此来提升自身知识水平、提高认知能力、培养技能手段、塑造精神升华,因此劳动是人的本质。

(二) 劳动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成、发展的基础

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也在人们之间结成新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劳动的过程便是人类现实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产生和变革的源泉是劳动,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是劳动,只有在共产主义阶段人类才能“从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性”过渡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4]。因此,劳动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人类从古猿猴进化而来,劳动在进化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劳动首先创造人类生理结构,使人类手脚分工;其次,劳动推动古猿猴的猿脑变为人脑,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5],以此形成人类语言和人类意识;再次,人类不仅通过劳动改造本体,还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活动形成社会关系网,这种社会关系即为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由纷繁的社会关系网构成,社会关系变化发展、与时俱进,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网也会相应变化。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是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间的关系”的转变;这些关系共同构成社会关系,关系群的延展使社会共同体产生,社会系统规模便不断庞大。个体在劳动过程中呈现的差异性影响个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与阶段的差异性,其阐述劳动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成发展的基础,正是对个体差异性、劳动社会属性的揭示,也是对人类生产劳动影响客观世界的肯定。伴随劳动发展,人类对社会认识的思辨能力趋强,当人类社会发生社会形态的迭代更新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延伸的社会矛盾则必须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来调控;辩证统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人类的劳动和生产实践中发展与完善,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便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掌握方向标,使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 劳动创造人类历史,促使社会历史发展

劳动创造历史,人类历史由人创造,该过程发挥核心作用的则为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因此,劳动是促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首先,劳动创造人类历史。人类历史是一部鲜明的劳动奋斗史,劳动是人类能够发明创造出语言文字、辅助性生存工具、提升人类劳动生产能力的工具。其次,人类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可以获得本体得以生存延续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于个体的生活所需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精神世界的满足;无论是人体的机能条件、生存谋生的动力、社会分工等,都是人类通过自身劳动所创造出的历史,精神文明的创造依赖于智力劳动,物质文明的创造依赖于体力劳动,都是人类对社会价值的奋斗史。其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劳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垫脚石,是马克思从劳动角度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的核心性作用,是将劳动人民置于生产劳动内的观点。最后,劳动实践的过程经历“实践–需求–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主客观对象的有机连接,使人类活动在劳动实践中对话与重塑,社会历史便在其过程中得以延续与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当代价值

(一) 个体层面:奠定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 [6];而新时代下劳动教育是各层次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需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价值引领与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而劳动教育回归人的类本质需在过程中培养个体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基点即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立场对于个体发自由全面发展所彰显出的理想价值指向具有重要意义 [7]。

新时代的学生个性突出、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存在忽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好吃懒做的不良现象。因此,各类学校需要通过在劳动教育中,发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引领,使学生领悟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确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意义。首先需要加强新时代各类学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统筹设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体系,尤其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列入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次,在劳动教育中发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指向,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校园文化的建设达到隐性的传播,使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形成劳动氛围和劳动风尚,以此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性。最后,学生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劳动习惯、劳动情怀、劳动素养,有力融入学校的劳动教育之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勇担历史使命,正视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

(二) 社会层面:揭示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广大劳动人民,载体形式则为辛勤劳动;因此,劳动人民依靠劳动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不是空想出出,是通过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奋斗得来,新时代也不是凭空产生,是劳动人民依靠劳动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是我党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与力量的体现,而在社会主义各个层面的建设、发展中,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伟大成果。生产建设、文化科学、经济前沿的发展与进步,是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创造所得,佐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的根本原因为劳动”,因此,一切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都将阻碍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风气的步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了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为劳动人民,我们要在全社会批判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错误观点,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日常生活中,聚焦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尊重劳动与劳动人民,努力创造、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在劳动中体现自我价值,在劳动中展示自我风采,在劳动中感受精神快乐!

(三) 国家层面:指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全体社会成员需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自我发展,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8]。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个体提供正确的劳动观指引,个体对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产生强烈认同感后,能够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与劳动热情,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将劳动、自我自由全面发展、国家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政治本色的途径即为劳动,中国共产党发扬优良作风、勤劳吃苦、敢于创造的保障也为劳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正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才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从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角度,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牢牢依靠劳动;而个体将劳动内化为垂直目标,以社会主义发展为本体价值引领,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高度重视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敬重劳动果实,脚踏实地,辛勤劳动,以劳动者为主体充分肯定劳动者的努力。其次,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学习。应全面、系统、准确的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明确认识到劳动对人的存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对自我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独特作用。最后,必须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转变为行为,将内在的劳动品质与外在的劳动行为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与把握,并在过程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意蕴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向前进!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传播研究”(项目号:KYCX21_081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2] 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 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 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6]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2).
[7] 程从柱. 劳动教育何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人的发展观的考察[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16-26.
[8] 习近平.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及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0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