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Ethnic Areas Should Simultaneously Forg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OI: 10.12677/SD.2022.121003, PDF, HTML, XML, 下载: 432  浏览: 1,806 
作者: 程杨鑫: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Ethnic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摘要: 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进入小康社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脱贫不是终点,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民族地区应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基层党委政府的作用,激发农民主体性和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同步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必须齐心协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到民心所向、民利相连、民情相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民族力量。
Abstract: In 2020, our country will achieve a complet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and enter a well-off society, an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across the country will embark on a new journey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s not the end point. How to consolidate the resul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mplement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in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s. Minority areas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grassroots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stimulate farmers’ subjectivity and realize the market-oriented allocation of factors, strive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synchronize modernization. In this process, we must work together to forg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chieve what the people want,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the people’s feelings are compatible, so as to gather national strength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程杨鑫. 民族地区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可持续发展, 2022, 12(1): 20-25. https://doi.org/10.12677/SD.2022.121003

1. 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2020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历史的伟大奇迹。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未来面临的新课题。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推动民族工作,既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力量;解决好民族问题,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 [2]。这一重大观点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是推动民族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物质保障,是前提和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力量,是政治要求和现实需要。二者相互依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发力。

2. 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2.1. 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3]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当前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我国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口比例更高,2012年,八个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总和为1.09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16.98%。除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外,其他六个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口比例都在50%以上,贵州、云南两省超过了60%,西藏自治区更是达到77.25%。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到2019年,民族八省农村人口比例有所降低,但是同上海(11.7%)、北京(13.4%)、天津(16.5%)、浙江(30.0%)等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任然处于较高水平 [4]。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党为实现两个百年战略目标制定的重要战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虽然都聚焦乡村发展,但也差异明显,脱贫攻坚是特殊性、局部性和紧迫性的战略安排,而乡村振兴是综合性、整体性和长期性的战略选择。民族地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场,国家从资金、政策、人力物力多方面进行协调,脱贫攻坚实现了全民奔小康,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民族地区,很多农村农民只是脱离了贫困线,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依然存在巨大差距。从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乡村振兴势必是一场更为艰难的持久战。

2.2. 努力实现各民族均衡发展

现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是我国年度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在民族八省中,除广西和云南外,其他六省GDP生产总值均未超过2万亿。民族地区区位较偏,人口较少,特别是像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省区,常住人口最多的甘肃全省也不过2600余万,这基本和京沪这样的一线城市人口规模相持平。从增速情况来看,2020年我国整体GDP增速为2.3%,除青海、内蒙古外,其他民族六省GDP增速均高于全国整体增速水平,特别是西藏(7.8%)、贵州(4.5%)、云南(4.0%)三省增速最快,居于前三。在2020年脱贫攻坚之战收官之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衰退,但是我国经济依然形式大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足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空前团结,欣欣向荣。

全面小康不等于同一水平的小康,我国的东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地区等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地区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拉大。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民族地区倾斜,但是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虽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是农村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但山区居民出行依然不便;生态保护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生态恶化制约地区发展的问题依然屡见不鲜……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巨大,面临不同发展问题,不能“一把抓”“一刀切”,实现小康社会不能一味追求“齐步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格局中要逐步实现均衡发展。

2.3. 实践乡村振兴打造高水平小康社会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5]。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农业现代化就已经被中央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已经认识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继续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要做好衔接,各项政策完善、优化才能在过渡中不留空白。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必须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村产业更加多元,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吸引更多人才留在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具有幸福感的新农村。民族地区实践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实现各民族一同迈向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是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3. 民族地区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着力点

随着全球形式剧变,中美关系出现“拐点”,我国亟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乡村振兴拉动内需,实现更大发展。此外,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制造业出现“过剩”,传统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已经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必须依靠乡村振兴推动农民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民族地区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在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中应该找好着力点和切入点,发挥基层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力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高效率推进区域协调。

3.1. 发挥基层党委政府的作用

基层党委和政府是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线,承担着贯彻落实的艰巨责任。乡村振兴是系统性工程,复杂而庞大,农民作为实践主体,党和政府如何最大限度联系群众、发动群众,落实工作是其重要着力点。民族地区农民群众由于其地理位置较偏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受教育程度不同、信息技术限制等因素,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等不甚了解。基层党委政府作为信息传播主体,应该积极向村民传达国家关于乡村的战略和规划,传达党的方针路线、远景展望,将各族人民群众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打牢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此外,要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洪流中去,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之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章制度,是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社会依靠制度维持秩序,事业的成功依靠制度提供保障。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工作中显示出了独到的特点和长处,具有不可替代的制约作用。因此,基层党委和政府要制定科学的制度,适应时代需要,发扬优良传统,保障乡村振兴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3.2. 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

民族地区实践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考虑民族的、地方的特色,考虑文化、地域的差异,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让村民全程参与乡村振兴的规划制定和乡村建设,使建成后的乡村还是一种村民熟悉的、有自己生活方式和生计方式的乡村,不是一个外观漂亮却内在俱失的、陌生的乡村,不管乡村如何振兴,都是乡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那个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结合当地特色,给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支招,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个是“留住记忆”,另外一个是“记住乡愁”,乡村一定要留住历史记忆,不能一个模子印出所有乡村振兴样板,切忌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广泛动员村民参与,尊重村民意愿,强调村民的主体性和参与作用。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基层党委和政府既要对上级部门负责,更要对村民负责,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在尊重当地村民的基础之上开展工作,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历史文化,发掘特色资源,从村寨发展的需要和村民的需求出发建设百花齐放的村寨,尽显民族特色、民风民俗、生产生活习惯。

3.3. 完善农村要素市场化及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对于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要素市场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少的投入激发巨大的增量。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补齐短板: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农村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交易中心。城乡要素不流通是城乡二元壁垒的突出体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6]。一是建立城乡劳动要素充分对流双向机制。劳动力流动带来资源的聚集,推动产业发展,避免农村发展的空心化和老龄化,搭建起人才联动平台和人才共享机制,为乡村振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二是建立城乡资本要素自由流动开放机制。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乡村振兴的实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资本天生具有逐利特性,由于农业天然带来低利润,所以资本更多积聚在二三产业。因此,资本向农村流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倾斜,改革财政投入机制,规范农村金融借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吸引更多资本流向农业农村。三是建立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公平机制。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实现其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是自有土地规模较小且分散,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与现代规模聚集性产业有效关联,产出值较小。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城乡融合。

4. 在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一种身份意识,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赓续发展的力量之源。民族地区实践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践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精神动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互帮互助,实现共同发展,求取最大公约数,画出最美同心圆,凝聚起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意识。

4.1. 同心同力,铸牢政治共同体

一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订立的基本国策,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团结在共产党周围,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将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普法力度,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利,团结人民群众,铸牢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的合力。

二是调整完善民族政策法规。在坚持宪法原则的基础上,注重民族的、区域的因素。在进行新的法律法规制定、老旧法规完善过程中,要下沉到群众中去,分析城乡差距和公共服务政策差异,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对于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过时的、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法规要逐步废除。

三是不断深化普通话推广工作。语言是沟通的媒介,语言相通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语言不通必然难以达成理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民族地区推普应该作为常态化工作不断推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民汉合班合校,让各族学生在交往交流中互相学习,促进共同进步。

四是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教育平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心,发展和丰富现有教育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干部质量培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综合平台,让奋斗在一线的干部有机会和平台进行自我提升。此外,强化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一个党员就是一个辐射源,深入基层宣传民族团结思想,让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手足相亲,齐心聚力。

4.2. 民利相连,打造经济共同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到今天的繁荣昌盛,经济发展是助力中国腾飞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国家经济生产总值,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拥有更多话语权,让中国不再听人摆布、任人宰割。经济繁荣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和现实需求。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家战略需要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切实权益,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需要找准切入点,为民族地区经济腾飞增添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优化生产要素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结合,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供给测结构性改革,缩小产业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建成繁荣共享的经济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能脱离国家发展大格局,民族地区应该精准定位,向市场经济现代化转变,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内国际双循环”、各类“经济圈”体系,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成经济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安全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事关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将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做生态文明保护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让生态文明保护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3. 民情相容,建设文化共同体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孕育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要不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是要挖掘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和共识,对于有形的文化,要加以保护和宣传,对于无形文化则要加强传承,避免失传。全球化发展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路径,积极开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理解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力量。

二是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文化等基础公共服务,改善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让各族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良好的人居环境带来的身心愉悦、高质量文化生活带来的精神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带来的安全保障。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在物质保障的基础上,要不断实现更好层次的需要,要提升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满足感、归属感、获得感,让各族人民群众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满足,进一步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范围,凝聚全民族意识合力。

统而言之,在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铆定国家战略基础,一步一个脚印,不能积极冒进,也不能停滞不前,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民族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光明日报, 2017-10-28(0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59.
[3] 习近平.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2-25.
[4]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 李锁强, 主编.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
https://doi.org/10.40755/y.cnki.ymctj.2020.000001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光明日报, 2017-10-28(01).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9-05-06(001).
https://doi.org/10.28655/n.cnki.nrmrb.2019.00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