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端溪书院建筑形制的历史特征
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Duanxi Academy in Qing Dynasty
DOI: 10.12677/OJHS.2022.101001, PDF, HTML, XML, 下载: 365  浏览: 1,443 
作者: 杜云南, 林 仪, 刘汶青:肇庆学院历史系,广东 肇庆
关键词: 清代端溪书院建筑形制Qing Dynasty Duanxi Academy Architectural Form
摘要: 端溪书院位于肇庆市,创立于明代,是清代广东四大书院之一。清代端溪书院的建筑形制为单轴式五进院落布局,主体建筑位于同一中轴线上,彰显了“礼制”思想对书院建筑的影响。
Abstract: Duanxi academy, located in Zhaoqing City, was founded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was one of the four academies in Guangdong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Duanxi academy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a single-axis layout with five courtyards, and the main buildings were located on the same central axis, demonstr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thought of “ritual system” on academy archi-tecture.
文章引用:杜云南, 林仪, 刘汶青. 清代端溪书院建筑形制的历史特征[J]. 历史学研究, 2022, 10(1): 1-6.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2.101001

1. 引言

清代广东有名的四大书院即端溪书院、羊城书院、越华书院和粤秀书院。其中,端溪书院地处肇庆,是明代广东佥事李材创办于万历元年(1573)。入清,几经地方知府、总督等要员修葺,一度是两广地区规模最大的官办书院,达到“两粤之士,皆可就学,规模最宏”程度 [1];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颁布学堂改制,端溪书院被改为肇庆府中学堂,书院废弃,共历存332年。目前,学界关于端溪书院的研究有王献军、林有能 [2] 等人的论文,分别论述了肇庆书院发展 [3]、端溪书院的总体情况 [4]。这些研究对端溪书院的建筑形制颇少深入研究,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梳理端溪书院的建筑形制的历史特点。

2. 书院选址

书院作为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其选址受到创办者的高度重视。明万历元年,时任岭西道佥事的李材创建端溪书院。旧址在现今的肇庆端州城中路的肇庆中学西北角,建筑现已不存。根据不同方志文献的记载,端溪书院的旧址有两种说法,一是“高要县学宫西,鼓铸局故址”;一是“今万寿宫是其旧址”,尽管这两种说法稍有出入,但端溪书院都位于城中署衙建筑群附近。据史料,端溪书院旧址附近的建筑分别有“分巡岭西道署” [5],“分守道东为分巡岭西道署旧,即今察院是也,兼今分守道监军道也” [6]、高要学宫、高要县署、都察院、分守道监军道等城中官方建筑。又据学者罗明对书院的研究,靠近衙署、学宫而建的书院属于城市型书院 [7],依此来看,端溪书院位于肇庆府城中的官衙、学宫等建筑附近,故端溪书院应属于城市型书院,它与府城的衙署机构共同构成城镇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端溪书院与高要县学毗邻而建,强化了清代肇庆府城作为粤西文化中心的地位。

端溪书院选址于城中,与宋元明时期粤西瑶乱有密切关系。宋末粤西深山中的瑶民逐渐起事,到明正统以后,两广地区特别是岭西道瑶乱变得十分猖獗。嘉靖年间,朝廷开始重点征缴两广地区的瑶乱,战乱平息后总督采取大兴文教方式治理当地。广东佥事李材秉承上意,于万历元年,在肇庆府城中学宫西侧的鼓铸局旧址,创办端溪书院。在城中建书院,除了教化当地士儒,亦可潜移默化地影响瑶民,增强他们对于中央王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城中建书院也可以防止瑶民侵袭,城中具有较为完善的城垣防御体系。根据万历《肇庆府志》卷十“建置”记载:“肇庆府城自宋皇祐中侬智高乃始筑子城,仅容廨宇。政和癸巳,郡守郑敦义始筑石城。周八百七十一丈,高二丈,阔一丈,南临大江,西南隅至东南隅三面绕之以濠,各深一丈,阔十丈,周四百五十八丈。城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西,南曰端溪,北曰朝天。 [8] 宋以后,肇庆府城强修缮坚固完备,不仅有坚固的城墙防守,周边又有护城濠防御,这些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可有效保护书院,减少战乱对书院的摧毁。

另外,端溪书院选址于城中,体现了明清时期官办书院的特点。明清时期,随着书院进一步发展,官府不仅加强了对书院的管控,也建设了大批书院。这一时期,书院大都由政府官员督建,他们往往会把一些书院建在政治中心, [9] 以此方便官府直接监督。端溪书院选址于城中县署旁边,方便官员经常来往书院,以监督书院日常课学。端溪书院位于城区中心,周边交通发达,也方便官臣、教员前往书院教学。

3. 功能布局

端溪书院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位于同一中轴线上,以大门在前、祭祠在后,按照【大门】–【大堂】–【讲堂、藏书楼】–【祭祠】的建筑序列排列,斋舍及辅助建筑大致平行分布于两侧,共同围成院落,为单轴式五进庭院布局。主体建筑群布局等级分明,功能有别,如图1

Figure 1. Duanxi academy

图1. 端溪书院图

书院有讲学、藏书和祭祀三大主要功能。按照功能来分区,书院的建筑布局可划分为前导区、讲学区、藏书区、祭祀区和生活区( [7], p 157),如图2

前导区是从照墙到广德堂前的庭院空间。前导区以多重大门构成,以增加空间层次,营造庄严肃穆的建筑氛围,也营造出书院的尊崇。端溪书院有两进院门,一是垣门,即照墙两边侧门,“东曰尊贤,西曰育才”,嘉庆二十年总督蒋攸铦拓建;二是院门,书院正大门,院门在不同时期朝向不同,如嘉庆五年,总督吉庆题请修葺,“先是院门在掞天阁前,东向”;嘉庆二十年,总督蒋攸铦就旧万寿宫址,“改辟门南向,拓前垣门,内添建斋舍。”( [5], p 9)端溪书院正门平面为三楹开间,左旁为院科房,右旁为号房。大门内甬道左为福德祠,右为字纸炉。

讲堂区和藏书区系从广德堂至宣教堂后荷池的庭院空间,位于中轴线中部,是书院的核心区。其中,主体建筑有广德堂、教忠堂、宣教堂等建筑,承载讲学功能,讲学是书院的重要活动。书院核心讲堂系教忠堂,为二层楼阁,上为掞天阁;下为教忠堂。关于教忠堂最早的记载为“康熙四十七年,两广总督赵宏燦改建天章书院于今所,掞天阁下讲堂曰教忠堂。” [10] 教忠堂位于中轴线上第三进,前为广德堂,后为宣教堂,两侧为东西廊及斋舍,呈现出开敞的空间特点。开敞的空间形态既是基于讲堂功能使用的要求,同时也隐喻了书院讲学的初心,即教育开放,有教无类,学术自由,兼收并蓄。

书院的藏书区为掞天阁,位于教忠堂之上,又名“天章阁”。何梦瑶《重修端溪书院新建后楼碑记》中记载:“康熙四十七年,总督赵公宏灿始改为书院,建天章阁,即今掞天阁,摹刻恩赐御书,供奉其上。”讲堂区和藏书区设立于中轴核心区域,显示端溪书院办学是讲学与藏书并重的性质,端溪书院建筑空间的功能布局特色亦在于讲学空间与藏书空间重叠。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functional layout of Duanxi academy

图2. 端溪书院功能布局简图

祭祀区位于书院后部,包括从爱莲亭至景贤楼庭院空间,主体建筑有景贤阁、全祖望祠、祭器所和更衣所。祭祠为二层楼阁建筑,上层景贤阁祭祀16位先师先贤,下层为全先生祠,专祀书院山长全祖望。 [11] 祭祠两侧东为更衣所,西为祭器所。景贤阁初名先贤楼,初为乾隆二十二年“知府吴绳年于近光亭后捐买民房地”( [5], p 8)增建,奉祀先贤;嘉庆五年“易先贤楼为尊圣阁”;光绪十三年,张之洞重修端溪书院时,易尊圣阁为景贤阁,所奉祀的先贤有宋徽国、朱文公、明陈白沙、黄泰泉、张东所、卢冠岩、湛甘泉、区孝先、杨贞复、陈秉常,薛中离、李抱真、林辑熙、唐曙台、谢天锡、罗元山,共16人。 [12] 书院设祭祀区,一方面是通过祭祀仪式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祭祀对象强调书院推崇的儒学流派。

端溪书院的生活区,以斋舍为主,分布于中轴的两侧,采取双列式分布。斋舍是书院学生住宿、自习之处。康熙四十七年,两广总督赵宏燦改建天章书院时于书院“东西翼以斋舍”( [5], p 7),斋舍前为廊道,这种廊院式适应了广东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

清代端溪书院建筑形制体现了古代建筑中的礼制特色。古有“中正无邪,礼之制也”,所以建筑亦以居中为尊,且主体建筑愈居后愈尊贵。通过前面分析,端溪书院是以中轴对称、纵向空间排列序列,讲堂位于中轴线甚至全院的核心位置,祭祀区位于中轴线后部,中轴线的主体建筑均居中为尊。这种建筑形制形成排列有序、布局严谨、分区明显的庭院式建筑空间形制,既体现了书院以崇尚讲学和学术的办学模式,又体现了书院严格遵循儒家尊卑有别、主次分明的礼制建筑格局特色。另外,清代端溪书院的建筑形制经过不同时期地方官员的修缮,规模逐渐完备。

4. 尺度规模

端溪书院的建筑尺寸,在傅维森的《端溪书院志》记载光绪年间端溪书院的主要建筑尺度规模数据,具体内容如下:

大门外照墙高一丈二尺六寸,东西围墙相距九丈六尺。辟两门,东曰尊贤,西曰育才。照墙至大门长一十三丈八尺。大门高二丈七寸,长二丈七尺,凡三楹。左旁为院科房,右旁为号房。大门内甬道左为福德祠,右为字纸炉。大门至广德堂长八丈一尺。

广德堂高二丈二尺五寸,长三丈六尺,凡三楹,左右为室,堂后甬道左为监院寓斋,右为藏书所。堂后至掞天阁长七丈三尺八寸。

掞天阁高二丈三尺,阁下为教忠堂,高一丈七尺五寸五分,合高四丈五寸五分,长四丈四尺五寸,广六丈。阁上下俱三楹,阁后至登龙门长一丈五尺八寸。

登龙门高一丈二尺六寸,长四尺五寸,门内至宣教堂长二丈六尺三寸。

宣教堂高二丈四尺一寸,长三丈一尺五寸,广五丈六尺二寸,凡五楹。堂后为亭,高一丈六尺二寸,方一丈六尺。亭后为莲池。

莲池作半月形,北向,长三丈一尺五寸,广三丈六尺九寸,池后至爱莲亭长二丈三尺。

爱莲亭高一丈九尺八寸,方三丈六尺九寸。亭后至景贤阁长三丈。

景贤阁高一丈六尺七寸。阁下为全先生祠,高一丈五尺八寸,合高三丈二尺五寸,长二丈七尺,广九丈六尺,凡九楹。 [10]

根据上述史料记载,从大门外照墙至广德堂的前导区范围长约二十一丈九尺,从广德堂至宣教堂后荷池的讲学区和藏书区长约计十八丈,亭后至景贤阁长约五丈多。以此来看,端溪书院的前导空间、讲学区和藏书区所占面积大。又根据清朝营造尺的尺度进行换算,一营造尺合3.2米,一丈十尺,一尺十寸,即1丈 = 3.2米,1尺 = 0.32米,1寸 = 0.032米, [13] 按照这种换算法,将光绪年间端溪书院主体建筑尺度统计如表1

Table 1. Dimensions of the main building of Duanxi academy

表1. 端溪书院主体建筑尺寸表

表1来看,广德堂、教忠堂、宣教堂和景贤阁是端溪书院的主体建筑,所占基址面积大。最高单体建筑为掞天阁,其次景贤阁。

5. 结语

综上所述,端溪书院系明代地方官员,即当时的两广总督与分管教育事务的官员广东佥事李材,在平息地方瑶乱之后创办,属于官方创办模式。清朝地方官员继承明代地方官员办书院的传统,不断修缮端溪书院,使得书院规模不断扩展,并得以长时间发展。端溪书院位于肇庆府城东门内,高要县学宫西,县署东,与政治中心的府州衙署共同形成了粤西政治、文化中心。端溪书院位于城中既有利于官府加强对书院的监督,又便于官员、书院教员以及学生等往来。

端溪书院建筑的历史特征,可总结如下:第一,由于书院属于官办书院,受到官府力量的影响,其建筑空间布局为规整严谨的庭院式空间格局,即讲堂居中位尊,有严格的中轴线关系,形成“门厅”–“讲堂”–“祭殿”的依次排列布局,体现了儒家礼制中严谨的主次分明、尊卑有别的等级关系;第二,单体建筑布局既严谨又灵活,严谨体现在“门厅”–“讲堂”–“祭殿”单体建筑位于同一中轴线上;灵活体现在讲堂与藏书楼为同一建筑、不同楼层的单体建筑,布局空间重叠,便于学生阅读讨论。第三,入口前导空间面临西江,视野开阔,又有多重大门营造了庄严肃穆气势与氛围。第四,讲学区与祭祀区之间的庭院中,设置了荷池、爱莲亭等休闲空间,既体现了祭祀建筑的重要性,又渲染了虔诚的氛围。同时,池亭的设置也反映了礼乐制度中的“乐”,生徒在学习之余可以到此游玩,陶冶其心性与情操。

参考文献

[1] (清)傅维森. 端溪书院志∙序[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5: 3.
[2] 林有能. 广东端溪书院述略[J]. 学术研究, 1993(4): 101-105.
[3] 王献军, 区炯銮. 肇庆古代书院述略[J]. 西江大学学报, 2000(1): 74-77.
[4] 王献军. 端溪书院史话[J]. 广东史志, 2002(2): 43-46.
[5] (清)傅维森. 端溪书院志∙卷一∙建置[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5: 7.
[6] (清)屠英. 肇庆府志∙卷十一∙建置篇[M]. 广州: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7: 329.
[7] 罗明. 学宫与书院——湖南古代文教建筑[M]. 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 2014: 148.
[8] 杨杰, 张致政. 宋代肇庆古城墙及附属设施初步考证[J]. 肇庆学院学报, 2020, 41(3): 2.
[9] 叶后坡. 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的选址研究[J]. 华夏文化, 2011(2): 39-40.
[10] (清)傅维森. 端溪书院志∙志图说[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5: 6.
[11] 陈青莹. 清代广东书院空间形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51.
[12] (清)马呈图. (宣统)高要县志∙卷十二∙学校篇[M]. 广州: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7: 673.
[13] 杨宽. 中国历代尺度考[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5: 119-121.